流行病学资料证明是致癌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多数致癌物的致癌过程都有前期变化,如增 生、硬化,肿瘤是继发产物;这就使确定致癌 阈值成为可能
二、职业性肿瘤的特征
4.职业性肿瘤的好发部位 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好发部位或范围 皮肤和肺是职业致癌物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和 直接作用的器官,故皮肤和呼吸系统是职业性 肿瘤的好发部位。 5.职业性肿瘤的病理类型 一般恶性度较高,多为未分化型。
三、职业性致癌因素与 职业性肿瘤
肿瘤对健康危害和基本知识回顾

1健康危害
全球死亡首要病因,目前,低收入和中等收入
国家的癌症死亡占总死亡数的63%。大部分肿
瘤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2020年预计新发病例2000万,死亡病例1200万。
第 一 节 职 业 性 致 癌 因 素
一、概念

职业性致癌因素( occupational carcinogen)
较常用的体外试验有:
(1) Ames试验:检测化学物质诱导DNA基因突
变;
(2) DNA修复试验:可用来证明DNA暴露于一种
化合物时发生的损伤;
较常用的体外试验有: (3) 染色体结构畸变分析:可检测
化学物质对细胞染色体的损
伤作用;
较常用的体外试验有:
(4) 姊妹染色单体互换试验,用之判定化学物质




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 联苯胺所致膀胱癌 苯所致白血病 氯甲醚所致肺癌 砷所致肺癌、皮肤癌 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 焦炉工人肺癌 铬酸盐所致肺癌
二、职业性肿瘤的特征
1、职业性肿瘤的病因

病因明确,有明确致癌因素及接触史。 潜伏期是指首次接触致癌物质到肿瘤发生的 间隔期。大多数职业性肿瘤潜伏期较长。
IARC的分类(109卷)
3组:对人致癌性暂无法分组的物质 (505种)
4组:可能无致癌性的物质(1种)
分类

按致癌作用机制分类 遗传毒性致癌物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三、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 (一)临床观察
临床观察和诊断是发现职业肿瘤的重要途径,分
析和探索肿瘤发生的环境因素,是识别和判定职

有阈值学说

即使单个致癌物分子可能诱导细胞基因改变, 但在小剂量时到达靶器官的可能性很小。

致癌物分子还可以与细胞其他亲核物质如蛋白
质或DNA的非关键部位作用而被代谢。
有阈值学说
细胞有修复DNA的能力,免疫系统有清除癌变 细胞的能力。如DNA损伤被修复,或癌变细胞 被杀灭,就可能存在无作用水平。
业性致癌因素的重要方法。
三、职业性致癌因素的识别与判定 (一)临床观察
阴囊癌与扫烟囱工作;家具制造与鼻窦癌;品红
染料与膀胱癌等。
临床病例观察和分析是识别职业癌的第一性线索。
(二)实验研究

用可疑致癌物作动物诱癌试验或体外试验,观
察能否诱发与人类相似的肿瘤或判定是否具有
致突变或诱导染色体损伤的能力,从而推断其 致癌性。目前实验研究主要以动物实验和体外 试验为主。

(三)流行病学调查
确定流行病学研究的阳性结果是否表明是因果关
系,应遵循以下标准:
病因联系强度足够大;
接触后果呈一致性;对某种职业因素,在不同
接触情况下,其致癌的结论一致。
(三)流行病学调查
确定流行病学研究的阳性结果是否表明是因果关 系,应遵循以下标准: 病因联系强度足够大; 存在接触水平—反应关系; 生物学合理性: 时间的依存性:接触在前,效应在后。
对遗传物质的影响;
(5) 哺乳细胞恶性转化试验,用于判定化学物质是 否具有使培养的细胞向恶性转化的能力。
(三)流行病学调查

对于判断致癌性最重要的,是识别和判定某种 物质对人的致癌性最确切的证据。 要确定某种肿瘤是否单纯由职业因素所引起, 必须要有充分的流行病学依据,大量队列研究 或病例对照研究的阳性结果是判定某种物质对 人的致癌性最确切的证据。
IARC的分类(109卷)

2组:2A组:

很可能对人致癌的物质Proba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 ,66种)
系指对人类致癌性流行病学资料有限,但是
动物实验致癌性资料充足的物质,也称可疑致 癌物
IARC的分类(109卷)
2B组: 可能对人致癌物质 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 ,285种) 对人类致癌性流行病学资料不足,但动物实验 致癌性资料充足,或对人类致癌性流行病学资 料有限,动物实验致癌性资料不足的物质,也 称为潜在致癌物
2、职业性肿瘤的潜伏期

3、职业性肿瘤的剂量阈值
对于大多数毒物来说其毒性作用存在阈值或阈
剂量,即超过这个剂量时才可引起健康损害。
在预防工作中,阈剂量可作为安全接触剂量的
依据。
但是对职业性致癌物来说,是否存在阈值尚有
争论。
无阈值学说

主张致癌物无阈值的学者提出“一次击中”学说 (one hit theory),既在一个细胞内单个细胞 DNA改变就可能启动肿瘤发生,那么这个细胞只 要一次小剂量接触致癌物,甚至一个致癌物分子 就可能导致DNA改变,启动肿瘤发生。 按照这种观点,致癌作用不存在安全接触剂量, 人类不应该接触任何致癌物。
第 二 节 职 业 性 肿 瘤
一、概念
职业性肿瘤(occupational tumor) 是指工作环境中长期接触职业性致癌因素,经 过一定的潜伏期所引起的某些特定肿瘤。


1775年,英国Pott医生发现扫烟囱工人中 阴囊癌发病率高,认为可能与烟囱中的烟尘有 关,第一次提出职业与癌的关系。
我国规定的职业性肿瘤名单
是指与职业有关的,在一定条件下能使正常细胞 转化为肿瘤细胞,且能发展为可检出肿瘤的致病 因素。
二、职业性致癌因素的分类
按性质分类



物理性
化学性 生物性
IARC的分类(109Baidu Nhomakorabea)
1组:对人类是致癌物Carcinogenic to
humans,113种)
对人类致癌性证据充分,流行病学资料证明 是致癌物,如砷、石棉、苯 等。
1.动物实验 目前,已有标准化的动物诱癌实验研究程序
2.体外试验

是指用体外试验的方法,不需长期观察或随访 就可检测某些化学物质是否具有致突变或诱导 染色体损伤的能力,从而推断其致癌性。其优 点是快速、花费少。
2.体外试验
依据是,肿瘤的发生是由于DNA突变引起,故 用短期试验检测该化学物是否具致突变性,以 判断该化学物致癌的可能性。 缺点:结果仅有初筛意义,有致突变性仅提示 有致癌的可能性,尚需做整体动物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