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靶向制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e值表示药物制剂和药物溶液对靶器官的选择性。 te>1表示药物制剂对靶器官比某非靶器官有选择
性。 Te值越大,选择性越强。
12
3、峰浓度比Ce Ce=(Cmax )p /(Cmax )s
Cmax-峰浓度;脚注p和s-药物制剂和药物溶液。 Ce 值愈大,表明改变药物分布的效果愈明显。
13
第二节 被动靶向制剂
吸附使细胞周围药物浓度增高,药物可缓慢渗透 到细胞内。
30
2、脂交换:脂质体的脂类与细胞膜的脂类 进行交换。脂质体的药物在交换过程中进入 细胞。
脂质体先被细胞吸附,然后在细胞表面蛋白 的介导下,特异性交换脂类的极性基团或非 特异地交换酰基链。
交换仅发生在脂质体双分子层中外部单分子 层和细胞膜外部的单分子层之间。
具有最大释放速率。 胆固醇具有调节膜流动性的作用。
加入50%(质量分数)的胆固醇可使脂质体膜的 相变消失。
低于相变温度时加入胆固醇可使膜分子排列有序 性降低,流动性增加。
高于相变温度时加入胆固醇可增加膜排列的有序 性,流动性降低。
26
4、电性 负电:磷脂酸和磷脂酰丝氨酸的酸性脂质体 正电:碱基(胺基)的脂质体
第十二讲 靶向制剂 P444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被动靶向制剂 第三节 主动靶向制剂 第四节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2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二、分类 1、按靶向部位和作用方式分类, 2、按靶向方
法分类, 3、按靶向制剂的结构分类 三、靶向制剂的作用特点
四、靶向性评价 1、相对摄取率re,2、靶向效率te,3、峰浓度比
47
3、渗漏率 表示脂质体在液态介质中贮存期间包封率的
变化。是衡量脂质体的稳定性指标。 渗漏率=[贮存后渗漏到介质中的药量/贮存前
包封的药量]×100% 4、主药含量 用适当方法提取分离处理后测定脂质体中主
药的含量。
48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释放度 测定脂质体体外释药速率可以初步了解其通
透性的大小,以便调整释药速率,达到预期 要求。 6、磷脂的氧化程度 氧化指数=A233nm/A215nm 7、有机溶剂残留
Ce三个参数来衡量: 1、相对摄取率re
re=(AUCi)p/(AUCi)s
AUCi-由浓度-时间曲线求得的第I个器官或组织的药时 曲线下面积;脚注p和s-药物制剂和药物溶液。
re>1,有靶向性; re≤1,无靶向性。 re值越大,靶向效果越好。
11
2、靶向效率te te=(AUC)靶/(AUC)非靶
49
三、微囊与微球(P378)
微囊(microcapsule):利用高分子材料为囊 材,将药物作囊心物包裹而形成的药库型微小胶 囊。
微球(microsphere) :药物溶解或分散在高分子 材料基质中,形成的基质型微小球状体。
有时微囊与微球没有严格区分,则通称为微粒 (microparticle)。
微囊与微球的直径以m计,当直径以nm计时则 称 纳 米 囊 ( nanocapsule ) 、 纳 米 球 (nanosphere),毫微囊与毫微球常统称为纳米 粒(nanoparticle)。
在瓶内壁上形成一层薄膜; 将水溶性药物溶于磷酸盐缓冲液中,加入烧
瓶中不断搅拌,即得脂质体。
41
2、注入法
磷脂与胆固醇及脂溶性药物溶于乙醚中;
将此药液经注射器缓缓注入加热至50℃并搅 拌的磷酸盐缓冲液(或含有水溶性药物)中;
加完后,不断搅拌至乙醚除尽为止,即制得 大多孔脂质体。其粒径较大,不适宜静脉注 射。
将脂质体混悬液通过高压乳匀机二次,则所 得成品大多为单室脂质体,少数为多室脂质 体,粒径绝大多数在2μm以下。
42
3、超声波分散法 将水溶性药物溶于磷酸盐缓冲液中; 加入磷脂、胆固醇与脂溶性药物共溶于有机溶剂
的溶液,搅拌蒸发除去有机溶剂; 残液以超声波处理; 然后分离出脂质体再混悬于磷酸盐缓冲液中,制
(3) 物 理 化 学 靶 向 制 剂 (physical and chemical targeting systems)
通过设计特定的载体材料和结构,使其能够响应于
某些物理或化学条件而释放药物的制剂。
6
3、按靶向制剂的结构分类 ⑴药物大分子共价结合物 将药物及各种功能分子通过化学反应与高分子载
1、脂质体粒径大小
相同的类脂质量,类脂质双分子层的空间体积 越大,则载药量越多。多室>单室
2、类脂质膜材的投料比
胆固醇↑,水溶性药物的载药量↑ 。
45
3、脂质体的电荷 当药物包封于相同电荷的脂质体双层膜中,同
电相斥使双层膜之间的距离增大,可包封更多 的亲水性药物。 4、药物溶解度 水溶性大、脂溶性大,包封率高。 水溶性与脂溶性都小的药物,包封率低。
15
粒径在2.5~10μm时,大部分积集在巨噬细胞。 ﹥7μm的微粒被肺的最小毛细血管床以机械滤过
的方式截留,被单核白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 肺气泡。 ﹤7μm时,被肝、脾的巨噬细胞摄取。 200~400nm的纳米粒集中于肝后迅速被清除; ﹤10nm的纳米粒缓慢积集于骨髓。 载体有:乳剂(有淋巴亲和性)、脂质体、微粒 和纳米粒等
5
2、按靶向方法分类
(1) 被动靶向制剂(passive targeting systems)
即自然靶向制剂,由于载体的粒径、表面性质等特 殊性使药物在体内特定靶点或部位富集的制剂。
(2) 主动靶向制剂(active targeting systems)
药物载体能对靶组织产生分子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制 剂。
胶团溶液 透明状 脂质体 不透明
脂质体的膜材为:磷脂,胆固醇
36
磷脂的结构中 亲水部分 磷酸基团和季铵盐,溶于水 亲油部分 两个较长的烃链,不溶于水
37
胆固醇结构中亦有亲油和亲水两种基团,其亲油 性比亲水性强。
用磷脂与胆固醇作脂质体的膜材时,先将类脂质 溶于有机溶剂中配成溶液,然后蒸发除去有机溶 剂,在器壁上成均匀的类脂质薄膜,此薄膜由磷 脂与胆固醇混合分子相互间隔,定向排列的双分 子层所组成。
16
二、脂质体(P402) (一) 脂质体的定义 脂质体(liposomes,或称类脂小球,液晶微
囊)是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 成的微型小囊。双分子层厚度约为4nm。 脂质体是以磷脂、胆固醇等类脂质为膜材, 具有类细胞膜结构,作为药物的载体,能被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增加药物对淋巴组 织的指向性和靶组织的滞留性。
17
18
脂质体透射电镜图
19
(二)脂质体的分类 根据结构不同,脂质体可分为三类
20
1、单室脂质体( unilamellar vesicles, ULV)
粒径~20nm为小单室脂质体, >100nm为大单室脂质体,
水溶性药物的溶液只被一层类脂质 双分子层所包封,
脂溶性药物则分散于双分子层中。 凡经超声波分散的脂质体悬液,绝
9
三、靶向制剂的作用特点 使药物具有药理活性的专一性,增加药物对
靶组织的指向性和滞留性,降低药物对正常 细胞的毒性,减少剂量,提高药物制剂的生 物利用度。 成功的靶向制剂应具备定位、浓集、控制释 药以及无毒可生物降解四个要素。
10
四、靶向性评价 靶向性可由相对摄取率re、靶向效率te、峰浓度比
31
3、内吞:是脂质体作用的主要机制。 具有吞噬活动的细胞摄取脂质体进入吞噬体,质
膜内陷形成亚细胞空泡,由于膜结合质子泵的作 用,使空泡内pH变为5.0-5.5,这些吞噬体与溶酶 体融合形成次级溶酶体,发生细胞消化,溶酶体 溶解脂质体,释放药物。
32
4、融合:脂质体的膜插入细胞膜的脂质层 中,将内容物释放到细胞内。
33
5、渗漏:是考察脂质体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当受纤维细胞、肝癌细胞及肝、胆囊细胞等诱
导,脂质体内容物发生渗漏。 适量胆固醇可减少或防止渗漏。
34
6、磷酸酯酶消化:被磷酸酯酶消化。 肿瘤组织中磷酸酯酶水平高于正常组织,所
以脂质体在肿瘤组织中更易释放药物。
35
(六)脂质体的组成与结构 胶团 单分子层 脂质体 双分子层
粒径较大,单层状,比单室脂质体可多包封约10 倍的药物。
23
相变温度,膜的通透
(三)脂质体的理化性质 性,膜的流动性,电性 1、相变温度 由于温度升高,双分子层中酰基侧链从有序排列
变为无序排列时的温度,称相变温度。 此时膜的物理性质会发生变化:如由胶晶变为
液晶态,膜的横切面增加、厚度减少、流动性 增加。 相变温度的高低取决于磷脂的种类。
一、概述 二、脂质体 (一) 定义, (二)分类, (三)性质, (四) 特
点,(五)作用机制, (六)组成与结构, (七) 制法, (八)影响载药量的因素, (九) 质量 评定 三、微囊与微球 (一)目的, (二)囊材, (三)制法
14
一、概述 由于载体的粒径、表面性质等特殊性使药物
在体内特定靶点或部位富集的制剂。 药物被生理过程自然吞噬而实现靶向。
24
2、膜的通透性 脂质体膜为半通透性膜。 不同离子、分子扩散跨膜的速率有极大差别。 水、油中溶解度都好者易穿过膜 极性分子,葡萄糖和高分子化合物透膜很慢 电中性小分子,水和尿素易透膜 质子和羟基离子,透膜极快 钠钾离子,透膜很慢。达相变温度时质子的通透
性增加。
25
3、膜的流动性 相变温度时流动性增加,被包裹在内的药物
大部分为单室脂质体。
21
2、多室脂质体(multilamellar vesicles, MLV) 粒径100nm~5μm,有多层脂质双分子层将包含的
药物(水溶性药物)的水膜隔开,形成不均匀的聚 合体,脂溶性药物则分散于多层双分子层中。
22
3 、 大 多 孔 脂 质 体 (Multivesicular vesicles, MVV)
46
(九)脂质体的质量评定 1、粒径大小及形态
大小、包封率、渗漏 率、含量、释放度、 磷脂氧化程度、溶残
为多层囊状或多层圆球。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 小于2m时须用扫描电镜或透射电镜。
2、包封率
分离脂质体,分别测定脂质体中和介质中的药 量,计算包封率
包封率=[脂质体中药量/(脂质体中药量+介质中 药量)] ×100%
成脂质体的混悬型注射剂。 经超声波处理大多为单室脂质体。 多室脂质体经超声波处理亦能得到相当均匀的单
室脂质体。
43
4、其它方法,如逆相蒸发法、复乳法、熔融 法、表面活性剂处理法、离心法、前体脂质 体法和钙融合法等。
44
大小、投料比、
(八)影响脂质体载药量的因素 电荷、溶解度
脂质体内含药物的重量百分率称为载药量,也 可用包封药物溶液体积的相对量表示,则称为 体积包封率(L/mol类脂)。
体共价结合的化合物。如紫杉醇与PEG的共价 结合分子。
7
⑵颗粒型靶向载体系统 药物与载体及各种功能分子以非共价作用自组
装形成的载体结构。如靶向脂质体。
8
⑶前药 通过化学反应将药物活性基团改构或衍生形成
的一种新的惰性结构,本身不具有药理活 性,在体内特定的靶组织中经化学反应或酶 降解,再生为活性药物而发挥治疗作用。
Ce 3
第一节 概述
一、靶向制剂的定义
靶 向 制 剂 又 称 靶 向 给 药 系 统 (targeting drug system,TDS),是运用载体将药物有目的的 浓集于某特定的组织或部位的给药系统。
4
二、靶向制剂的分类 1、按靶向部位和作用方式分类(Widder 靶
向含义) 药物的靶向从到达的部位讲可分三级,即: 一级靶向:到达特定靶组织或靶器官; 二级靶向:到达特定细胞; 三级靶向:到达细胞内特定部位。
27
(四)特点 1、靶向性:淋巴趋向性、单核巨噬细胞吞噬 2、缓释性:延长滞留时间 3、降低药物毒性 4、提高药物稳定性
28
(五)脂质体的作用机制 脂质体在体内的组织分布及在细胞水平上的
作用机制有吸附、交换、内吞、融合、渗漏 和扩散。
29
1、吸附:是脂质体作用的开始,脂质通过静电等 非特异性吸附到细胞表面,或通过特异配体与细 胞表面结合而吸附到细胞表面。
38
39
(七)脂质体的制法
薄膜分散法,注入法, 超声波分散法,其它
基本步骤
①脂质、脂溶性药物溶于有机溶剂,去除有机溶剂 成膜
②使脂质膜分散在含水溶性药物的水溶液中成脂质 体
③纯化形成的脂质体
④对脂质体进行质量分析
40
1、薄膜分散法 将磷脂、胆固醇等类脂质及脂溶性药物溶于
氯仿(或其他有机溶剂中); 然后将氯仿溶液在茄形瓶中旋转蒸发,使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