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尚 书 令
中书省
侍 中
常 侍
尚书省
门下省 刑 部 工 部
九卿
“外 朝” “内 朝”
吏 部
户 部
礼 兵 部 军 政
官吏任 户籍、 礼 免考核 土地
赋税

刑 国家工 狱 程建设
二、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1、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认识:职权明确 相互牵制; 相权一分为三 加强皇权; 集体宰相制 减少行政决策的失误 提高行政效率。 君主专制前提下的一种民主运作形式(其对君权的制 约取决于君主个人的品质)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政治制度 2、九品中正制(选官制)
(1)内容:地方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德才进行 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官所评定的品级成为 授官的依据 (2)标准:家世 品德 才能 (3)评价:以门第为主要依据,强化门阀制度,导致 世家大族垄断政治权力的局面、出现“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导致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的腐败现象。 压制社会阶级的流动性
史料一
汉代„„“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
——《后汉书· 百官志注》
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 „„四曰刚毅多略 „„皆有孝悌 廉公之行。 史料二
( 两晋 )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
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隋唐五代史论集》
①抑制了土地兼并;②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 和徭役;③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从根本 上巩固了统治④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 农耕,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推动了北方民 族大融合⑤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 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 质基础。
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掌握,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①北魏吏治得到改善, ②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 速恢复和发展
政权的灭亡是改革后统治腐败的结果,民族消亡其实是民族融合的 产物。
45.(2016福建省检) 材料一 : 496年,孝文帝针对北魏各部族没有姓氏的情况,发布“制定姓 族”诏文,“详定北人姓”,共一百二十姓(见表2)。规定正员郎以上 的高官须由鲜卑八姓、汉族四姓者担任,其余各姓只能充任一般官员。 ——据《魏书· 官氏志》等
来自百度文库
二、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1、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秦置左右丞相,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汉武帝在 中央设立“中朝”,以侍从、秘书为尚书令、侍中参 与军国大事。“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后逐渐成为国 家的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特别是丞相权 力过大,最高统治者遂将相权分散,使之互相牵制, 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体制。隋唐时期确立并 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皆为丞相。唐朝时的中 书省是掌握机要、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出令机构,负 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尚书省的职权,由于中书 省和门下省的设立而被削弱。其长官主要是掌握尚书 省,并具体落实中书省颁布的皇帝诏旨和经门下省审 阅、皇帝批准的各种奏章。
皇族 功臣 丘 穆 陵 步 六 孤 其它

族 姓 氏










万 忸 于
勿 忸 于




出 大 汗



… …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姓族”改革的特点。(8分)
诏令强制推行(诏令、强制,各1分); 以族定姓(2分); 改用汉族单姓(写成:改用汉姓或:单姓。给1分。); 姓氏划定政治等级。(2分)
3、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有利的社会条件(可能性) (1)鲜卑族拓跋部的崛起与强大。 (2)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 (3)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 2.改革的必要性: 社会危机(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各族人民起义,导致民 族矛盾激化。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上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 集权,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个人因素: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 文化的坚定态度。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2)结合材料一内容及所学知识,分析该项措施的历史作用。
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推动了内 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推动了北方民族 大融合,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 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考点聚焦
材料一: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 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所授之田率倍之 (倍之,男夫80亩,妇人40亩,亦称倍田)。三易之田再倍之(三 易之田:耕种一年,休耕二年的贫瘠土地。再倍之,男夫120亩, 妇人60亩),以供耕作……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 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食货志》 (1)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根本前提是什么? 推行均田制和与之相关的租调制。 前提: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只对国家掌握的土地进行分配。
考点聚焦
材料一:孝文帝改革的思想和内容是恢复礼乐,是“迂腐的儒化” 和“消极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文化的糟粕和汉人的繁文缛 节。……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 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贵族迅速腐朽,严重 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 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不适应北魏国 情和族情,是北魏统治危机的开始,北方的革命性完全被南方的腐 朽性所取代,其教训是深刻的。——《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如何认识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的影响?结 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认为改革加深了北魏统治的危机,导致北魏政权的灭亡和民族消亡 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加速了北魏封建化过程;
后 期: 重 点 汉 移 风 化 易

考点聚焦
1、性质: 四、孝文帝改革的性质、特点、意义及成功的原因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封建化改革 2、特点 (1)前期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后期侧重实行汉化政策、移风易俗, 促进民族大融合 (2)改革深入到文化习俗等上层建筑方面,使他的改革能系列配套,比较全面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兼有确立封建制度与民族融合的性质 3、意义: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2.吸取了汉族先进政治制度与文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顺应了时代 发展的潮流。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 础 4、成功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 (4)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考点聚焦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措施 推 行 均 田 制 租 调 制 设 立 三 长 制 整 顿 吏 治 内容 作用
前 期 建 新 制
颁布均田令(封建国 家土地所有制), 把国家掌握的荒地 分给农民,由农民 承担一定的租税、 徭役和兵役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 (邻长、里长、党长), 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 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 田制 制定了俸禄制度, 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 发放
考点聚焦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迁 都 洛 阳
原因: (1)平城保守势力强大, ①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 民族隔阂深(2)平城气候恶劣, 革的深入。 粮食供给困难(3)受柔然骚扰, 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 (4)地处偏僻,不利对整个中 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原的统治(5)洛阳经济发达, ③洛阳繁盛,成为国际性商业 交通便利,历史故都 城市; 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 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①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A.尊儒崇经,举办学校 B.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C.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如官制、律令等 ②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 婚姻、改籍贯、 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 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 并巩固北魏统治。
史料三:九品中正制度……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流所 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侍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 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逢迎权责, 徇私舞弊……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 士族”的局面。 隋文帝于开皇中取消九品中正制 ――邹纪万《魏晋南北朝之》
材料二 (孝文帝)规定宗室诸王正妃“应取八族及清修之门”, 并强制性地命自己的几个弟弟分别娶陇西李氏、荥阳郑氏、范阳 卢氏及鲜卑勋臣八姓之首穆氏之女为妃。孝文帝以后,宣武帝同 样严格控制宗室诸王的联姻家族。 ——何德章《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以北族人墓志为中心》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姓族”改革的政治影响。(7分)
加快了北方各族汉化(或:封建化。或:促进了民族融合);(2分) 加强汉、鲜卑贵族(写:贵族,给 1分)联姻,巩固了北魏政权;(2分) 门阀制度(或:等级制度)固化社会阶层,(2分)滋长腐败。(1分) (如写:百家姓中增加了少数民族成分,也可给2分。)
考点聚焦
1、关 于少 数 民 族 封 建 化 概念: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向 封建社会的过渡。 表现:封建社会是以封建地主占有生产资料——土地、剥削农 民的剩余劳动力为基础的社会 2、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由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 建化改革运动。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 生活方式汉族化)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
秦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僚机构
史料三
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
皇帝
御 史 大 夫
西汉内外朝制度
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
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 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
丞 相
九卿
太 尉
也。
——(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 唐朝中央的三省六部制
决 策
皇帝
执 行
审 议
皇帝 御 丞 太 史 相 尉 大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 (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 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品官占田荫客制为士族制度提供 经济保障;)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3)影响 消极:士族制度从政治上直接威胁和削弱了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不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士族的寄 生性是封建地主阶级腐朽性的集中表现,其腐朽堕 落的生活作风,败坏了社会风气,阻碍了社会进步, 客观上的积极作用: 1.经济上,士族田庄经济强化了封建依附关系,在 动荡的政治局势下,有较为保障的生产条件;推动 南方的开发、南方经济的发展。 2.民族关系上,士族士大夫在推动北方各少数民族 封建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思想、科技文化上,士族生活优裕,有条件从事 文化事业,部分士族蔑视礼法,倡导个性自由,思 想上富有想象和浪漫色彩,因而东晋南朝时期在哲 学、文学、书法、绘画、科学上有较多的成就,并 且富有特色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示意图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政治制度 1、士族制度
唐朝初年,汉魏以来兴起的士族门阀制度逐渐由 盛而衰。但以北方的崔、卢、李、郑为首的山东士族, 仍以其高贵血统尚保有一定的势力和社会地位。638年 唐太宗命高士廉等人修《氏族志》,以官位品秩尊卑 定门第高低,把出身庶族而品秩较高的功臣升为高级 士族,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氏被降为第三等。 然而这些由皇朝钦赐的新士族却得不到旧士族的承认, 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些新士族还是门第卑贱的庶族。 唐朝新权贵房玄龄、魏征等为抬高本家族身价,亦纷 纷与之联姻,故山东氏族声望不减。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政治制度 1、士族制度
(1)、概念: 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 级中的特权阶层(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世族 又称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 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2)、特点(特殊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