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静脉输液血管保护方法修订稿

老年人静脉输液血管保护方法修订稿
老年人静脉输液血管保护方法修订稿

老年人静脉输液血管保

护方法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一、背景

现在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老年患者日渐增多,并且由于生理病理因素反复住院。而静脉输液是现今临床上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但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有其特殊性,老年患者的皮肤松弛,皮下脂肪减少,血管浅而易滑动;血管弹性降低,变脆变硬,硬化甚至钙化;管腔狭窄,多弯曲,血液粘稠度高,回血慢,凝血较快;老年患者输液频率高、时间长,血管损伤多,修复慢[1],给临床静脉穿针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通过查询资料,我们组就如何保护老年患者的静脉输液血管进行阐述。

二、血管损伤的因素

1.静脉输液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损伤:穿刺时针头大小选择不当,进针方法与角度不当或多次摸鱼,均可造成患者疼痛致使血管痉挛而加重血管的损害。血管使用不合理,如在血管的同一部位连续多次穿刺或连续多次使用同一条血管。拔针方法与按压方法不当,可因针刃与血管的摩擦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和皮下痕血。

2.静脉炎和药物外渗:老年人输液最常见的是静脉穿刺时发生血管痉挛导致鼓包、外渗。而且老年人对疼痛、肿胀感觉不敏感,一旦漏针不易发现,极易导致药物渗出到组织及皮下,轻者引起疼痛、局部肿胀,严重者可导致局部皮肤、组织坏死。

3.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封管方法: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越长发生静脉炎的概率越高。静脉留置针封管时由于推注封管液速度过快、用力过猛,也会使血管内局部压力增高,导致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出现局部血管的炎性改变,引起外渗、局部肿胀,进而引发静脉炎[2]。

4.其他因素:如冬天气候寒冷,室温较低,液体过冷亦可使血管痉挛而产生疼痛,以及对输液有恐惧、紧张心理的患者均可因输液产生疼痛感。

三、相应的护理措施

1.穿刺前

选择合适的血管并合理利用:静脉首选挠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3掌骨头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因为该处的神经分布稀疏,疼痛的敏感性较低,可减轻病人痛苦。根据不同疾病选择适当血管,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选择手足小静脉[4];糖尿病患者选择较直、管腔稍粗的血管,但不采用下肢远端浅静脉穿刺。采用交替注射法,对每条血管在一个位置最多穿刺不超过3次。避免反复回针,保证一次穿刺成功率。

选择合适的针头:针型对导管堵塞没有影响(p>但对静脉炎的发生有一定影响,较细的针型静脉炎的发生率较低,针型与静脉炎发生率呈显着相关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导管的粗细与静脉炎发生率显着相关,使用较细的留置导管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所以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细而短、针尖针面短而锐小号穿刺针,一般选择6号头皮针。虽然5~6号头皮针的阻力比7号头皮针的阻力大,但也能满足门诊老年患者一般输液滴速需求,5~6号头皮针较7号头皮针管径细、针梗短,对血管壁的损伤小,有利于血管壁的修复。研究表明,选择号输液头皮针,既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又保护静脉,更适合于长期治疗的老年患者。

2.穿刺中

掌握娴熟的穿刺技术:①在行穿刺时,手背脂肪过薄且松弛的老年患者嘱其握杯状手形,用左手将其手部皮肤绷紧并固定;若瘦弱的手背,血管细且陷入

两指骨缝中的患者,嘱患者手部放松,手腕下弯,操作者握其并拢的4指,把指缝的血管顶出。然后以30°角在血管上方轻、快直接进针,见回血沿血管再往前进少许,若弯曲的血管见回血即固定好,调节好滴速。②离心逆行静脉穿刺法:很多老年患者需要长期输液,此时血管严重受损,静脉变硬或阻塞,向心穿刺比较困难,因手足背静脉网比较丰富,可以改变静脉穿刺方向,进行静脉逆行穿刺。这样既便于穿刺,又解决了向心穿刺静脉不易固定的问题。

穿刺角度:基护中穿刺的角度为15°~30°,但有文献指出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血管的位置、粗、细选择不同的穿刺角度。对粗、直的血管采取进针角度要大,进针速度要快;细小血管进针角度要小,进针速度要慢[3]。但有研究发现,静脉穿刺时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约60°角时,无痛、微痛者占%,而对照组用传统进针角度,约30°角,无痛、微痛占%,两组有显着性差异,这是因增大进针角度时,进针速度快而痛觉小。

提高穿刺回血的方法:①调节器高置法: 此法可用于粗、直、弹性好的患者。将输液器的调节器调至墨菲滴管下端夹闭,输液器内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大,使穿刺回血时所受到的阻力减少,加快了回血速度[3]。②调节器高置输液瓶低位法( 虹吸法) : 在选择细小静脉穿刺时,可以在调节器调高的基础上,将排好气的输液瓶挂于与病床同一水平的位置,进针后有落空感时,打开调节器,产生虹吸作用,易见回血[3]。

3.穿刺后

拔针后的护理:输液完毕后拔针按压时间要充足,并抬高肢体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因输液时间长引起的不适,避免液体在小血管内存留时间过长,刺激血管引起静脉炎[11]。按压方法是用大拇指沿血管的方向纵向离心按压,这样可将

进血管和进皮的2个针眼同时压住,从而避免了常规的拔针方法因针刃与血管的摩擦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和皮下瘀血现管象的发生。老年患者拔针后针眼愈合慢,所以在拔针后,要用棉球多压一会,一般为5~10 min,以防止瘀血发生。告知患者拔针后15~30min内不要负重。可在输液结束1 h后使用温热毛巾进行热敷,温度要适宜,坚持2次/d,每次15~20 min即可起到血管维护作用[1]。

留置针的选择:老年病人在接受输液治疗中,因为自身的血管弹性差,加之对血管保护不好,反复穿刺几率高。老人使用留置针留置时间短,且血流缓慢容易堵塞血管,堵管时若强行冲管会造成栓子流入血液,30%的病人发生静脉炎,给病人的心身带来痛苦,因此老年人一般不使用静脉留置针[12]。若要用,老年人静脉留置针大小建议用 20 号,不建议使用更小号的留置针。

正确的固定:针对老年患者血管外周支持组织疏松,自然包裹作用下降的特点,采用了弹力绷带加以辅助包裹固定。这一措施减少了留置针因体外针尾受到摩擦、碰撞导致的血管内导管来回摆动而刺激血管内壁,有利于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同时,又保证了敷贴的平整紧贴,进一步预防导管的滑脱。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血管保护方法的探讨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血管保护方法的探讨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血管的保护方法,以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质量。方法根据老年患者血管特点,从静脉输液针头和血管的选择运用、静脉穿刺方法的技巧、拔针后的按压方法与时间3方面加强对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血管的保护。结果本组30例(395输液例次)老年输液患者中,385例次(97.47%)穿刺针眼愈合时间≤2 d;376例次(95.2%)无血管触痛感;383例次(97%)穿刺部位无出现皮下瘀血。结论根据老年患者静脉血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针头和血管,运用静脉穿刺方法的技巧和延长拔针后按压时间,对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标签: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血管保护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器官在生理功能方面都发生着退行性变化,血管的弹性降低,脆性增大,如何做好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血管的保护,对保证静脉输液顺利进行,提高静脉输液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笔者2010年1月~12月根据老年患者的血管特点从针头和血管的选择、穿刺手法的技巧、拔针后的按压方法与时间3方面加强对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血管的保护,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取便利抽样方法。选择2010年1月~12月在笔者所在科行静脉输液的老年患者30例(395例次输液),男18例,女12例,年龄60~85岁,平均71岁;病种:高血压病9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4例、其他12例。 1.2方法(1)血管的选择:根据不同疾病选择适当血管。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选择手足小静脉;糖尿病患者选择较直、管腔稍粗的血管。(2)针头的选择:针头宜选择细、针尖,针面锐。一般选择5~6号头皮针,输液量多时间长者留置5号套管针。(3)穿刺方法:在行穿刺时,手背脂肪过薄且松弛的老年患者嘱其握杯状手形,用左手将其手部皮肤绷紧并固定;若瘦弱的手背,血管细且陷入两指骨缝中的患者,嘱患者手部放松,手腕下弯,操作者握其并拢的4指,把指缝的血管顶出。然后以300角在血管上方轻、快直接进针,见回血沿血管再往前进少许,若弯曲的血管见回血即固定好,调节好滴速。保持液体输入通畅。(4)拔针按压方法与时间:输液完毕,采用先拔针后按压的按压方法,即在针头拔出血管壁后再迅速按压。这样可将进血管和进皮的2个针眼均给予按压。按压时间不少于10 min,勿揉[1]。 1.3评定标准采用血管针眼的愈合时间、血管触之有无疼痛感和皮下淤血3方面判断血管保护程度:穿刺部位血管针眼的愈合时间为l~2 d,血管触之无疼痛感,皮下瘀斑直径2 d;376例次(95.2%)无血管触痛感;19例次(4.8%)有血管触痛感;383例次(97%)无出现皮下瘀血;12例次(3%出现皮下瘀血)。3讨论由于老年患者的皮肤及血管具有以下的特点:皮肤松弛,韧性增强,脂肪减少,血管浅易滑动,血管弹性降低脆变硬、硬化甚至钙化[4];血液粘稠度高、回血慢、凝血较快[3~5]。因此,做好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血管选择及保护提高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成功率。结果显示,本组老年输液患者中(97.47%)穿刺针眼愈合时同≤2

老年人静脉输液血管保护方法

老年人静脉输液血管保 护方法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一、背景 现在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老年患者日渐增多,并且由于生理病理因素反复住院。而静脉输液是现今临床上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但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有其特殊性,老年患者的皮肤松弛,皮下脂肪减少,血管浅而易滑动;血管弹性降低,变脆变硬,硬化甚至钙化;管腔狭窄,多弯曲,血液粘稠度高,回血慢,凝血较快;老年患者输液频率高、时间长,血管损伤多,修复慢[1],给临床静脉穿针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通过查询资料,我们组就如何保护老年患者的静脉输液血管进行阐述。 二、血管损伤的因素 1.静脉输液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损伤:穿刺时针头大小选择不当,进针方法与角度不当或多次摸鱼,均可造成患者疼痛致使血管痉挛而加重血管的损害。血管使用不合理,如在血管的同一部位连续多次穿刺或连续多次使用同一条血管。拔针方法与按压方法不当,可因针刃与血管的摩擦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和皮下痕血。 2.静脉炎和药物外渗:老年人输液最常见的是静脉穿刺时发生血管痉挛导致鼓包、外渗。而且老年人对疼痛、肿胀感觉不敏感,一旦漏针不易发现,极易导致药物渗出到组织及皮下,轻者引起疼痛、局部肿胀,严重者可导致局部皮肤、组织坏死。 3.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封管方法: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越长发生静脉炎的概率越高。静脉留置针封管时由于推注封管液速度过快、用力过猛,也会使血管内局部压力增高,导致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出现局部血管的炎性改变,引起外渗、局部肿胀,进而引发静脉炎[2]。 4.其他因素:如冬天气候寒冷,室温较低,液体过冷亦可使血管痉挛而产生疼痛,以及对输液有恐惧、紧张心理的患者均可因输液产生疼痛感。 三、相应的护理措施 1.穿刺前 选择合适的血管并合理利用:静脉首选挠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3掌骨头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因为该处的神经分布稀疏,疼痛的敏感性较低,可减轻病人痛苦。根据不同疾病选择适当血管,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选择手足小静脉[4];糖尿病患者选择较直、管腔稍粗的血管,但不采用下肢远端浅静脉穿刺。采用交替注射法,对每条血管在一个位置最多穿刺不超过3次。避免反复回针,保证一次穿刺成功率。 选择合适的针头:针型对导管堵塞没有影响(p>但对静脉炎的发生有一定影响,较细的针型静脉炎的发生率较低,针型与静脉炎发生率呈显着相关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导管的粗细与静脉炎发生率显着相关,使用较细的留置导管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所以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细而短、针尖针面短而锐小号穿刺针,一般选择6号头皮针。虽然5~6号头皮针的阻力比7号头皮针的阻力大,但也能满足门诊老年患者一般输液滴速需求,5~6号头皮针较7号头皮针管径细、针梗短,对血管壁的损伤小,有利于血管壁的修复。研究表明,选择号输液头皮针,既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又保护静脉,更适合于长期治疗的老年患者。

长期输液者静脉血管的保护策略

长期输液者静脉血管的保护策略 摘要: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一种最常用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在各种给药途径中因疗效迅速且有效占有重要位置。因而对于长期输液者静脉的保护极为重要。根据血管直径大小及输入药物的种类选择合适的针头,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合理安排输注药物的先后顺序,防止并正确处理液体外渗等措施保护好静脉,为长期穿刺创造条件。对此,从静脉的选择、输入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时血管的护理、液体外渗的处理,以及拔针时血管的保护几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静脉针头方法药物保护血管 脉输液是临床上一种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在各种给药途径中因疗效迅速且有效占有重要位置。因此,保护好静脉,为长期穿刺创造良好地条件是护理工作者应重视的问题。通过十几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静脉的选择 静脉的选择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小静脉即成人手背及足背静脉开始(抢救情况可例外),常选用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根据不同疾病选择适当静脉,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选择手足小静脉;糖尿病患者选择较直、管腔稍粗的静脉。忌用末梢循环差的静脉,并采用交替注射法,如左右上肢静脉交替使用,使损伤的静脉得以修复。有研究表明老年患者留置浅静脉套管时静脉炎的出现与血管管径有明显关系,管径越小,置管反应率越高,出现反应的时间也越早。避免选用靠近关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静脉。另外穿刺时避开静脉窦,对化疗及造血系统疾病患者更应注意。 2.针头的选择 表皮对刺激特别敏感,而静脉穿刺须经过表皮,那么穿刺面积越小,疼痛就越小。有研究提出选用5.5号针头输液痛觉刺激小,可以减轻患者身心痛苦,缓解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一般用5~6号头皮静脉针头,如果同时输血或输血浆蛋白、脱水药之类的溶液时,可改用9号头皮静脉针头。 3 .穿刺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在选择血管之前要评估一下室内光线是否适宜进行静脉穿刺,光线的强弱影响穿刺成功,光线太强,患者皮肤反射的光就会刺眼,光线弱,则不易辨清血管走向。不要只固定一个部位寻找血管,全身均可。静脉确定后就进行穿刺;头部静脉穿刺首先一手绷紧皮肤,拇指与其他四指以穿刺点为中心沿静脉走向向两端绷住,也起到固定血管的作用,一手持针,以小角度快速刺入皮肤,平行皮肤缓慢进针,渐渐向下方寻找血管。一旦有突破感,或者是落空感看一下有无回血,有回血即是穿刺成功,无回血可稍等或轻轻挤压输液管(注射器穿刺则抽回血)。均无回血着可撤回针稍许,针头稍向上缓慢进针。也可撤回针稍许,针头稍向上缓慢进针。也可撤回针后在针头前施按压法,再次确定血管走向。保持液体输入通畅。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血管损伤次数。 4 .输入浓度高及刺激性强的药物时血管的护理 长期输注浓度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可以引起局部静脉壁的炎性反应。因此,应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如: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时,选择比较粗而直的静脉,在穿刺前5 min用2%山莨菪碱外擦穿刺点及穿刺点近心端20 cm局部浅表血管,能使局部浅表血管扩张,可减轻局部刺激症状,保护静脉减少损伤。同时可采用热水袋热敷的方法(注意温度,防止烫伤)将血管加温,使其受热管腔增大;根据药品性能可适当将液体加温(28 ℃左右),液体黏稠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而使滴速增快,也是降低局部刺激症状和减少血管损伤的有效方法。另外输注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时,不要直接用这些液体给患者穿刺,一般建议用生理盐水或者葡萄糖穿刺,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后再更换上这些药物。以免操作失误,液体

静脉穿刺的十种方法

静脉穿刺的十种方法 总结、学习、介绍几种静脉穿刺的改良方法,供大家参考 1、扎两根止血带法:在肘关节上及腕关节内关穴处各扎一根止血带于肘窝部行静脉穿刺取血,比扎一根止血带效果好,对一些不能主动握拳配合的儿童,可代替握拳,同时局部血管充盈度满意。此法不仅适合儿童,也适合成人中因消瘦、血管不固定、不充盈、肌张力低下、衰竭及无力握拳患者。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到手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腕关节内关穴处,另一根扎在2~5指的第一节指节处)、足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踝关节的内踝上6cm处,另一根扎在足部1~5跖骨小头处)的静脉输液,对明显水肿及肥胖难以进行静脉穿刺的患者,用两根止血带,上下相距约15cm,捆扎肢体,1min后,松开下面一根止血带,这时该部位看到靛蓝色的静脉,利于穿刺。 2、易见回血法:一次性输液器的应用,存在着头皮针进入血管后,不易回血或回血量较少的缺点,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易见回血的方法,一是调节器高调法,即调节器臵于紧贴茂菲氏滴管下端,二是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位法,

即调节器在高调的基础上,输液瓶挂于输液架调节旋钮上,成功率均高。认为这两种方法,由于输液管内充满液体和液体瓶的位臵降低,具有一定的虹吸作用;调节器臵高位,输液管内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所以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到针管内。 3、局部血管扩张法:(1)外涂血管扩张剂法:对周围静脉显露不明显,血管痉挛穿刺困难患者,用棉签蘸1%硝酸甘油涂在手背上,并湿热敷局部3min左右,表浅小静脉迅速充盈,经临床观察和仪器检测证实,此法能使静脉直径明显增加,血管充盈度增强,且无过敏反应发生。用棉签蘸阿托品注射液适量,涂擦穿刺局部皮肤8~12次,2~5min后,局部浅静脉扩张充盈显露,均未发生不良影响及后果,但婴幼儿、青光眼、心血管患者、高热抽搐、烦躁者慎用。用2%山莨菪碱,擦拭局部皮肤4下,对血管弹性差,脆性大,血管细,看不清,穿刺有困难患者,亦无不良反应产生。(2)热敷法:局部热敷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选用热敷局部穿刺法与常规穿刺法对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穿刺成功率热敷法高于常规法。对指趾静脉穿刺、对小儿腹泻导致循环差,静脉塌陷,难以穿刺的患者,均主张配合热敷法,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非握拳穿刺法:常规法在行静脉穿刺时,嘱患者握

长期输液者静脉血管保护方法的探讨

[摘要]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因而对于长期输液者静脉的保护极为重要。对此,从静脉的选择、输入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时血管的护理、液体外渗的处理,以及拔针时血管的保护几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长期输液者;静脉血管;保护方法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一种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在各种给药途径中因疗效迅速且有效占有重要位置。因此,保护静脉,为长期穿刺创造条件是护理工作中应重视的问题。笔者通过十几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现报告如下。 1 静脉的选择 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小静脉开始(抢救情况可例外),常选用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忌用末梢循环差的静脉,并采用交替注射法,如左右上肢静脉交替使用,使损伤的静脉得以修复。有研究表明老年患者留置浅静脉套管时静脉炎的出现与血管管径有明显关系,管径越小,置管反应率越高,出现反应的时间也越早。特别是管径<3 mm的血管置套管针时,69.9%的患者置管时间不超过3天,有的只能留置1天,4天内静脉炎的发生率100%,因此应选用管径>3 mm的静脉[1]。避免选用靠近关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静脉。对化疗及造血系统疾病患者更应注意。 2 针头的选择 根据血管直径大小及输入药物的种类选择合适的针头。针头越细、针尖斜面越短,对血管的损伤面越小,越有利于保护血管。一般用6~7号头皮静脉针头,如果同时输血或输血浆蛋白之类的溶液时,可改用9号头皮静脉针头。 3 穿刺时应注意的问题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同时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血管损伤次数。 4 输入浓度高及刺激性强的药物时血管的护理 长期输注浓度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可以引起局部静脉壁的炎性反应。因此,应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如: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时,在穿刺前5 min用2%山莨菪碱外擦穿刺点及穿刺点近心端20 cm局部浅表血管,能使局部浅表血管扩张,可减轻局部刺激症状,保护静脉减少损伤。同时可采用热水袋热敷的方法(注意温度,防止烫伤)将血管加温,使其受热管腔增大;根据药品性能可适当将液体加温(28 ℃左右),液体黏稠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

静脉输液血管保护方法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因而对于长期输液者静脉的保护极为重要。笔者围绕静脉输液血管保护方法,从静脉的选择,输入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时血管的护理,液体外渗的处理,以及拔针时血管的保护等方面进行探讨。 ■静脉选择 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小静脉开始(抢救情况可例外),常选用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忌用末梢循环差的静脉。采用交替注射法,如左、右上肢静脉交替使用,使损伤的静脉得以修复。避免选用靠近关节、硬化的静脉血管,和受伤、感染部位的静脉。 ■针头选择 根据血管直径大小及输入药物的种类选择合适的针头。针头越细、针尖斜面越短,对血管的损伤面越小,越有利于保护血管。一般用6~7号头皮静脉针针头,如果同时输血或输血浆蛋白时,可改用9号头皮静脉针针头。 ■穿刺时应注意的问题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避免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同时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血管损伤。 ■特殊情况下血管护理 长期输入高浓度及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可引起局部静脉壁炎性反应。因此,应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同时可采用热水袋热敷(注意热水温度,防止烫伤),使血管受热管腔增大;根据药品性能可适当将液体加温(28℃左右),液体黏稠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而使滴速增快,也是降低局部刺激症状和减少血管损伤的有效方法。另外,输注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时,不要直接以这些液体穿刺,以免操作失误导致液体渗漏到皮下,一般建议用生理盐水或者葡萄糖溶液穿刺,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再更换药物。 ■液体外渗处理 穿刺局部冷敷穿刺局部宜冷敷,不宜热敷。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扩散,从而减轻对局部组织的损害。冷敷还能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感。 药物湿敷硫酸镁和2%~4%碳酸氢钠常被用于一般药物外渗后湿敷。

老年人静脉输液血管保护方法

一、背景 现在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老年患者日渐增多,并且由于生理病理因素反复住院。而静脉输液是现今临床上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但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有其特殊性,老年患者的皮肤松弛,皮下脂肪减少,血管浅而易滑动;血管弹性降低,变脆变硬,硬化甚至钙化;管腔狭窄,多弯曲,血液粘稠度高,回血慢,凝血较快;老年患者输液频率高、时间长,血管损伤多,修复慢[1],给临床静脉穿针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通过查询资料,我们组就如何保护老年患者的静脉输液血管进行阐述。 二、血管损伤的因素 1.静脉输液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损伤:穿刺时针头大小选择不当,进针方法与角度不当或多次摸鱼,均可造成患者疼痛致使血管痉挛而加重血管的损害。血管使用不合理,如在血管的同一部位连续多次穿刺或连续多次使用同一条血管。拔针方法与按压方法不当,可因针刃与血管的摩擦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和皮下痕血。 2.静脉炎和药物外渗:老年人输液最常见的是静脉穿刺时发生血管痉挛导致鼓包、外渗。而且老年人对疼痛、肿胀感觉不敏感,一旦漏针不易发现,极易导致药物渗出到组织及皮下,轻者引起疼痛、局部肿胀,严重者可导致局部皮肤、组织坏死。 3.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封管方法: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越长发生静脉炎的概率越高。静脉留置针封管时由于推注封管液速度过快、用力过猛,也会使血管内局部压力增高,导致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出现局部血管的炎性改变,引起外渗、局部肿胀,进而引发静脉炎[2]。 4.其他因素:如冬天气候寒冷,室温较低,液体过冷亦可使血管痉挛而产生疼痛,以及对输液有恐惧、紧张心理的患者均可因输液产生疼痛感。 三、相应的护理措施 1.穿刺前 1.1 选择合适的血管并合理利用:静脉首选挠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3掌骨头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因为该处的神经分布稀疏,疼痛的敏感性较低,可减轻病人痛苦。根据不同疾病选择适当血管,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选择手足小静脉[4];糖尿病患者选择较直、管腔稍粗的血管,但不采用下肢远端浅静脉穿刺。采用交替注射法,对每条血管在一个位置最多穿刺不超过3次。避免反复回针,保证一次穿刺成功率。 1.2 选择合适的针头:针型对导管堵塞没有影响(p>0.05)但对静脉炎的发生有一定影响,较细的针型静脉炎的发生率较低,针型与静脉炎发生率呈显著相关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导管的粗细与静脉炎发生率显著相关,使用较细的留置导管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所以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细而短、针尖针面短而锐小号穿刺针,一般选择6号头皮针。虽然5~6号头皮针的阻力比7号头皮针的阻力大,但也能满足门诊老年患者一般输液滴速需求,5~6号头皮针较7号头皮针管径细、针梗短,对血管壁的损伤小,有利于血管壁的修复。研究表明,选择5.5号输液头皮针,既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又保护静脉,更适合于长期治疗的老年患者。

最新静脉注射法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

静脉注射法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规范用无菌注射器将一定量的无菌药液注入静脉的方法,称静脉注射法。因药物可直接进入血液而达到全身,所以是作用最快的给药方法。其目的为:药物不宜采取口服、皮下或肌内注射,需迅速发生药效时;药物因浓度高、刺激性大、量多而不宜采取其他注射方法;作诊断、试验检查时,由静脉注入药物,如为肝、肾、胆囊等X线摄片;输液和输血;用于静脉营养治疗。较常出现的并发症有:药液外渗性损伤、血肿、静脉炎等。 药液外渗性损伤 【发生原因】 1.药物因素:主要与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I型变态反应有关。 2.物理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液体输液量、温度、速度、时间、压力与静脉管径及舒缩状态是否相符,针头对血管的刺激,旧法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 3.血管因素:主要指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营养状态。如休克时组织有效循环灌注不足,血管通透性增加,而滴入多巴胺后,静脉壁的营养血管发生痉挛,静脉壁可因缺血缺氧而通透性进一步增加致药液渗漏。 4.感染因素和静脉炎:微生物侵袭引起的静脉炎以及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静脉炎都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由于穿刺不当,致穿破血管,而使药液漏出血管外。 5.患者躁动,针头固定不牢,致药液外渗。 6.由于患者长时间休克,组织缺血缺氧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特别是在肢端末梢循环不良部位如手背、足背、内踝处药液外渗。血管弹性差、穿刺不顺利、血管过细,或在注射过程中,药物推注过快。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出现局部肿胀、苍白、缺血缺氧、肿胀、疼痛、皮肤温度低。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不同出现不同的症状。 1.临床常用的有血管收缩药,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阿拉明等。此类药物外渗引起毛细血管平滑肌收缩,致药液不能向近心端流入,而逆流至毛细血管,从而引起毛细血管床强烈收缩。 2.高渗药液外渗,如20%甘露醇、50%葡萄糖高渗溶液进入皮下间隙后,使细胞膜内外渗透压失去平衡,细胞外渗透压高将细胞内水分吸出,使细胞严重脱水而死亡。 3.抗肿瘤药物外渗,局部疼痛、肿胀,如氨甲蝶岭可使细胞中毒而死亡,致组织坏死。 4.阳离子溶液外渗:如氯化钙、葡萄糖酸钙,外渗后对局部有强烈的刺激性,产生剧痛。 【预防及处理】 1.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认真选择有弹性的血管进行穿刺。 2.选择合适的头皮针,针头无倒钩。 3.在针头穿入血管后继续往前推进0.5cm,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妥善固定针头。避免在关节活动处穿刺。 4.注射时认真观察,加强巡视,尽早发现以采取措施,及时处理;杜绝外渗性损伤,特别是坏死性损伤的发生。 5.推注药液不宜过快。一旦发现推药阻力增加,应检查穿刺局部有无肿胀,如发生药液外渗,应中止注射,拔针后局部按压。另选血管穿刺。 6.根据渗出药液的性质,分别进行处理:①化疗药或对局部有刺激的药物,宜进行局部封闭治疗,给予冷敷或者热敷、理疗,防止皮下组织坏死及静脉炎发生。②血管收缩药外渗,可采用肾上腺素能拮抗剂酚妥拉明5m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