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立校发展兴校特色强校.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尴尬的对话

――和新课标一起成长的一个月

项磊

从今年9月份开始,新课程标准正式在我市中小学全面实施了,作为一名投入新课程实验的一线教师,我强烈地感受到了新课标所带来的冲击。新课标的理论支点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主张并鼓励学生多元发展,个性发展,这对我们绝大部分学生来说肯定是福音,但同时新课标也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放下师长的架子,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学生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我是个青年教师,在过去的几年教学工作中一直自以为是很具亲和力的,对于今年暑假新课程改革培训强调的“平等对话”很不以为然,可就在用新理念教学的头一个月,师生双方在课堂对话时我却好几次陷入了尴尬的境地。现举几个案例与大家探讨:

案例一:你有更好的办法吗?

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由于是老课文,内容结构早已烂熟于心,我并没有花多少时间去备课,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组织大家讨论“假如是你孤身一人被困在悬崖上,你将怎么办?”这一问题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纷纷出谋划策。有的主张大声喊叫;有的建议挥舞红领巾示意;有的利用手机求救;有的认为应该靠自己的力量勇敢爬下悬崖……这时何泽海同学站了起来:“项老师,如果你也遇到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由于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我一下子目瞪口呆,整个教室顿时安静了下来,50多双眼睛齐刷刷地看着我,情急之间,我结结巴巴地说:“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很聪明,我么……我会拿出一根绳子来自救……”我的话还没说完,“你事先怎么会想到带绳子的?”“你的绳子能承受你的重量吗?它会断吗?”“你将怎样利用绳子?绳子将系在哪里?”一连串强有力的质问使我自己都觉得那方法行不通,正尴尬得不知如何是好,随即响起的下课铃声让我如释重负,“这个问题大家课后继续讨论!”

我拿起书本匆匆逃离了教室。唉,这么多年了,在学生面前从没这么狼狈过!静下心来写教案后记时我认识到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场面是因为自己没有对这种老课文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一篇文章能够多次被不同的版本选中就证明了它值得学习、借鉴,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理解,挖掘出丰富的内涵。在备课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应对可能会出现的几种答案做充分预计,做到心中有数,当课堂中出现始料未及的局面时,就不会阵脚大乱。

案例二:“挑逗”是个贬义词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是一幅极为精细的工笔画。文中语言优美细腻,我和学生们一道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揣摩学习。在赏析“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这一句时,王宇飞同学对句中的“挑逗”一词提出了异议,他认为“挑逗”是贬义词,而作者本意却是要赞美紫藤萝花的,这不是矛盾了吗?应该说这篇作品堪称经典,一直来人们都认为这是个好句子,从未有人对“挑逗”一词用得是否恰当提出过怀疑,我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于是就反问他:“那么,你认为该换成哪个词语更好呢?”他愣了一会儿后,轻声说出“媲美”一词,但却立刻遭到大家反对。其实,有不少同学与王宇飞一样都觉得“挑逗”不恰当,却又想不出更好的词语,课是无法再继续上下去了,我只好让大家先展开讨论,也好给自己留一点思考的时间。该如何尽快解开这个疙瘩,让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呢?我愁眉紧锁,找不到一点头绪,又有同学建议换成“吸引”,但也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了,因为“吸引”一词无法表现出紫藤萝花的动态美。过了漫长的几分钟后,沈本同学代表他所在的讨论小组发言:“我们认为还是‘挑逗’好。因为挑逗是一种必须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实力才能去做的行为,从这个词中可以看出紫藤萝花充满了生命力,对自己的美丽充满了信心,这才是作者赞美紫藤萝花的真正目的,所以说‘挑逗’一词用得非常恰当。”教室

里响起了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王宇飞同学也心服口服地鼓着掌。沈本同学一番精彩的发言使我茅塞顿开,这不正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吗?于是我赶紧趁热打铁给学生们补充了词语感情色彩可以互换的知识,如“贬词褒用”,“褒词贬用”都是汉语中常见的现象,又举了几个例子加以证实,阻塞的溪流终于又畅通了!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活动是个师生互相学习的过程,老师也要不断地向学生学习。不错的,学生们不仅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帮陷在困境中的我解了围,还使我增长了不少知识,他们敏捷的思维,独到的见解,精辟的辨析真令人刮目相看,心生钦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们既是我的学生,但同时也是我的老师。

案例三:老师是无私奉献者吗?

在第二单元教学《行道树》一文,总结出行道树象征着无私奉献者后,我让学生们举例社会上有哪些无私奉献者的形象,有的说清洁工,有的说邮递员,有的说教师,有的说民工……我正想充分肯定大家的见解,有个振聋发聩的声音响了起来:“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无私奉献者!”说这话的是个名叫蔡金的很爱钻牛角尖的男生,全班同学一片哗然,我也十分震惊,请他谈谈自己的理由。蔡金同学理直气壮地说:“你们所举的这些人都不是无私奉献者,他们的劳动都是有报酬的,只能算是有偿奉献。项老师,你不是也拿工资的吗?”他的话又引起一场轩然大波。说句心里话,当时我真的有些恼火,为他对教师形象的破坏,为他对课堂纪律的影响,但却只能和颜悦色地先请他坐下。“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决定先让同学们从他们的生活积累、生活体验中去感悟“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经过前一段时间家访时所掌握的情况,我有意选了两个家长是医生、教师的学生来介绍。徐勤燕同学说:“我的爸爸是个耳喉鼻科的主治医师,每天一踏进医院大门他就忘了自己是谁,接连不断的手术站得他腿脚发麻,回到家中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一个传呼就能把他从香喷喷的饭桌旁拉走,一个电话就能让他钻出暖烘烘的被窝……”孙逸阳同学说:“我的妈妈是鲁迅中学的语文老师,别人每天在单位工作八小时,我妈妈每天在学校

工作超过十小时,晚上回到家里还要继续备课改作。别人都说我妈妈爱生如子,可他们却不知道我心里最大的愿望是妈妈能爱子如生……”听着听着,原本闹哄哄的教室渐渐安静了下来,见时机成熟了,我便问大家到底该怎样理解“无私”二字,最后大家得出结论:“无私”是相对而言的,付出多,得到少、奉献多,索取少都可以理解为无私奉献。这时蔡金同学又站了起来说:“我的叔叔是个交警,不论天寒地冻还是日晒雨淋,每天都站在马路中间指挥交通,别人都叫他‘老黄牛’,他也应该算是无私奉献者吧?”“当然是!‘老黄牛’正是奉献者的别名,‘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奶。’赞颂的就是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们!他们最需要的就是人们的理解与支持!”通过一番对话,学生们对行道树的形象理解更透彻了,情感也得到了升华,并加深了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事实上,一个班中总难免会有几个“另类”的学生,老师应用宽容豁达的气度一视同仁地与他们对话,耐心地将其思路引上正轨,切不可不加与理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案例四:“九·一八”事变的日军头目叫什么名字?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现场记者招聘会……”今年9月18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记者招聘会在语文课堂中拉开了帷幕,这是实施新课标后的第一堂综合性活动课。由于是首次尝试这样的活动,同学们个个热情高涨,在自愿报名的前提下选出了主持人、评委和应聘者,大家各司其职进行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评委们更是绞尽脑汁设计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招聘会开始后,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我也坐在了应聘席上,一个叫何思宁的评委迫不及待地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向我发难:“假如你在外地采访,家里打来电话说你孩子发高烧了,你会怎么办?”我当时的回答是要以工作为重,评委们却认为这个回答太正统了,有些虚假的水分。面对这么挑剔的评委,我决定将她一军:“请问今天是几月几号?”何思宁不假思索地回答:“九月十八号呀!”“那么,请问你知道历史上的今天曾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吗?”对方抓耳挠腮,一时答不上来。“九·一八事变!”观众席中传来一声大叫,在给予肯定后我又趁胜追击:“谁能说说‘九·一八’事变到底是一桩什么事件?”结果由于还没有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