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响当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影响当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摘要】: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特殊的商品和重要的战略物资,是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独立自强的基础,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在国际粮食市场极不稳定的今天,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文章通过对成都市周边主要粮食产区进行调查对一些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农民种粮积极性; 成本; 收益

在国际粮食市场极不稳定的今天,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作为具有经济理性的人,理所应当的会竭力追求收益的最大化。所以,增加农民种粮的收益又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根本。但是,近年来由于粮食价格增幅远跟不上农资产品的增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这极大抑制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所有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种粮的生产成本与机会成本、比较利益的比较。

一、生产成本

作者于2008年春季选择了四川省成都市周边五个粮食产区(成都市龙泉驿区龙泉镇、同安镇、洛带镇,双流县九江镇、通江镇)对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四种当地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成与收益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农民种粮的成本较高而收益很低,对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已经产生了消极影响。

据此,可以算出,农民每种植一亩水稻会亏损236元,小麦亏损高达515元,玉米亏损72元,只有油菜能盈利400元。农民种粮收益低甚至是负收益,肯定会极大的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二、机会成本

对于农民而言,机会成本可以描述为农民因种粮而丧失的从事其他工作所获得的收益即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工资。据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2007中国农民工(蓝领)报告》显示,2007年国内农民工收入月收入达到1200元左右,而2007年全国农民的平均收入刚刚突破4000元,这样算来单纯依靠种植粮食收入的农民,其收入仅是全年在外务工农民收入的36%,农民种粮的机会成本较高。

三、比较利益

农业比较利益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微观经济主体所实现的利益与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微观经济主体所实现的利益以及农业内部各产业中微观经济主体所实现的经济利益,通过相互对比而反应出来的相对差异状况或数量比例关系。具体

可以分为三个层次:①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农业与非农业相比;②在农业内部,种植业与林、牧、渔、副业之间相比;③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饲料作物、蔬菜、水果等的比较。由于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和国民经济的结构变动,农业的比较利益偏低。①

粮食作物是在比较利益本来就低的农业里面比较利益最低的,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可能高,因此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又一个不利因素。

其次,相对外出务工而言,种粮还必须承担更多的风险。众所周知,由于农业自身的特殊性,农业是典型的高风险产业。农业生产主要面临着三大风险,即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

(1)自然风险

农业的自然风险,来自于自然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灾害性因素,如暴风雨、冰雹、干旱、洪涝、低温冻害、地震、病虫鼠害等都会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害,轻则减产减收,重则劳而无获。

(2)市场风险

农业的市场风险,来自市场的供求失衡和价格波动,由此给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带来收益上的影响。由于农产品主要用于满足人的饮食需要,对农产品的需求受到人们生理的限制,这使得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都比较低。粮食的生产周期又特别长,因此市场调节严重滞后,市场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缺陷在农产品市场上被放大。

(3)政策风险

农业的政策风险,来自于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的不稳定性或政策上的某些失误。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的那样:“一国农业所以停滞不前,不在于资源禀赋,而在于宏观经济政策和农业政策的扭曲与失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近年来,由于中央对粮食生产高度重视,农业宏观政策风险已变得较小。但是,在微观方面,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所谓的“政绩”,使农民政策风险加大。例如,为扶植当地糖厂,地方政府要求农民将粮田都改种甘蔗,或头脑一热、自以为是的要求农民集体改种某种药材等等。

注释

①王国敏. 中国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建设研究[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7:27.

参考文献

[1] 王国敏. 中国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建设研究[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

社,1997.

[2] 刘淑华. 我国粮食安全的制约因素与化解对策[J]. 经济问题探索,2007(12).

[3] 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2007中国农民工(蓝领)报告(R),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