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反映:基层反映四大因素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点建议促解决
春耕备耕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春耕备耕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春耕备耕是农村农民们每年春季必须进行的农业生产工作。
在春耕备耕期间,农民们要进行田地的耕翻、施肥、种植等作业,确保春季农作物的种植质量和产量。
然而,春耕备耕工作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春耕备耕存在的问题1、机械化水平不高,人工劳力依然占主导现代农业生产已经逐渐实现了机械化,但是在农村地区,机械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
许多地区的耕作仍然依赖人工劳力,这不仅降低了生产效率,也增加了人力成本。
2、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当前,农民选择的土地仍以旱地为主,而湿地和低洼地的利用率很低。
这些地区在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往往是养殖和饲草用地。
实际上,这些地区也可以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种植。
如果农民能在这些地区进行合适的种植,那么就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农作物产量,并改善当地的农村生活条件。
3、耕作方式不合理在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耕作方式的选择往往是机械化和人工相结合。
不少农民在耕作过程中缺少科学技术的指导和知识,很难做到最佳的耕作方案,因此也就往往耕作不当、浪费劳动力和资源。
4、化肥施用不当在春季的生产过程中,化肥的施用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但是不少农民在化肥的选择和施用方法上还存在问题。
一方面,有的农民选用了劣质化肥或使用游离氨、游离酸等不合理的化肥配方,导致土地出现中毒现象;另一方面,有的农民使用了过量的化肥,造成土壤的酸化状态,进而影响了土地的肥力。
二、春耕备耕问题的对策建议1、提高机械化水平机械化是提高春耕备耕效率的关键。
政府、企业应为农村提供更多农业生产机械和设备,鼓励农民购置先进的农机设备,同时还可以提供租赁服务,在政策引导下逐步提高农村的生产力。
2、引导土地资源利用合理化要引导农民选择湿地和低洼地进行种植,让这些地区的种植得到发展,增加当地的农作物产量。
同时,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引导农民进行合理化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成因及对策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成因及对策农民是我国农业的中坚力量,种粮事关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入增长。
然而,近年来,我国农民种粮积极性逐渐降低,这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文将探讨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成因及对策。
首先,农民种粮收益较低。
农业收入在整个农民收入中占比较大,但农业发展受到市场供求波动的影响较大,农产品价格不稳定,这使得农民很难预测收益情况,导致他们对种粮的积极性降低。
其次,农业劳动强度大。
农民种粮需要付出较多的体力和时间,农忙时节需要连续作业,这给农民带来了较大的劳动负担,使得他们不愿再以传统的方式从事农业生产。
再次,现代化农机设备不普及。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现代农机设备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目前我国农机设备普及程度不高,很多农民仍然无法享受到农机化带来的好处,这限制了他们对种粮的积极性。
对策方面,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提高农产品收益。
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例如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稳定市场供求等,从而保证农户的种植收益,激发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其次,加强农业科技支撑。
通过农业科技的进步,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从而增强他们对种粮的动力。
再次,推进农业机械化。
加大对农机设备的宣传推广力度,提供农机设备的租借或补贴,减轻农民购买农机设备的经济压力,增加农民采用农机化生产的积极性。
此外,还需要加强农业教育与培训。
通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示范推广等活动,提高农民的农业知识水平和技能,增强他们对种粮的信心和兴趣,提高种植收益。
最后,加强农业合作社建设。
通过建立农业合作社,加强农民之间的合作,共同分享资金、技术和信息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提高农业竞争力,从而增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总之,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需要政府、农业科技、农机设备以及农民自身不断努力。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够提高农产品收益、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加强农业教育与培训,最终激发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经验材料:“四大招”为稳粮保供 促产增收夯基固本
经验材料:“四大招”为稳粮保供促产增收夯基固本四大招”为稳粮保供促产增收夯基固本一、背景介绍粮食是国家的命脉,同时也是人民的生命线。
稳定的粮食供应是国家面向大部分农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重要保证。
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价格波动不断加剧,粮食生产和供应的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
二、问题分析1.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去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这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2.企业数量和规模扩大面对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农业企业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规模。
然而,由于知识和技术水平的不足,企业在面临管理和操作问题时,难以有针对性地解决。
3.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由于市场发展不均衡,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不仅给农民带来损失,也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状况。
三、“四大招”为稳粮保供促产增收夯基固本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稳定粮食供应,促进粮食产量增加,提高农民的收入,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1.加强技术培训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可以在农村设立农技培训中心,组织专业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并提供相关资料和设备。
同时,可以鼓励农民参加农业技能比赛,提高技能水平。
2.推进科技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研发适合当地农田条件的稳定粮食品种。
提高品种选择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同时,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3.加强农产品市场化建设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同时,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增加消费者的信任度。
4.加强粮食储备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市场供应的稳定。
加强与国内外供应商的合作,提高物流和管理水平,保障粮食的储备和供应。
四、经验总结与建议通过实施“四大招”,稳定粮食供应,促进粮食产量增加,提高农民的收入,可以有效解决当前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
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
要坚持群众路线,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引导教育农民群众树立自立自强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激励广大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
1.影响农民积极性和主体作用发挥的因素1.1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认识不足点上热、面上冷,农民发动不够充分,依赖上级投入,“等、靠、要“思想依然突出。
一些农民习惯于长期形成的生产方式,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致使一些农民对建设新农村缺少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认识不足。
1.2新农村建设发展不平衡采取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的推进思路,往往是少部分基础条件好的村,得到了部门、单位和院校等外部力量的集中扶持和帮建,多是“锦上添花”,对于吉林省9306个村来说,大多数村得不到明显改观。
1.3对建设新农村理解有偏差目前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普遍存在三种心态:一是急,国家出台了那么多好政策,为什么还没有落实下来,心情很急切;二是高,对新农村建设期望值高,要求高,比较理想化,认为国家要帮助他们建房子、安自来水、建设新村庄等;三是靠,部分农民认为,现在国家给政策,要等政策,给资金,不能着急搞建设,这样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
1.4农村劳动力呈现“老龄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和有一定工作技能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在家留守大都是老人和孩子。
农业生产上存在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加上劳动力素质低,科学种田水平不高,效益不佳。
1.5农民思想不解放,农业增收渠道不宽农村居民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农业科技水平和从业技能普遍偏低的状况还没改变,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的吸取、消化、接受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还不富裕,缺少富裕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绝大多数农民思想保守,除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外,没有其他增收渠道,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少,缺乏从事专业生产的劳动技能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本领和能力。
关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调查报告范文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调查报告一、引言农业是国家基础产业,粮食是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质基础。
然而,近年来,我们发现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逐渐降低,很多农户放弃种粮转而从事其它产业。
为了深入了解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本报告将进行相关调查并提出相应的分析与建议。
二、调查目的我们的调查旨在了解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与影响因素,分析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三、调查方法1.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针对农民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农民对种粮的态度、改种其他作物的动机、种粮收益等方面。
2.访谈调查:我们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研,与农民进行面对面的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意见和反馈。
四、调查结果1.农民对种粮的态度不积极:调查显示,53%的农民对种粮的积极性不高,他们认为种粮收益较低,农业劳动繁重,农田经营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风险,因而对种粮活动缺乏热情。
2.农民改种其他作物的动机:近60%的农民转而改种其他作物,动机主要有三点:首先,其他作物收益更高,例如果树种植、畜牧业等;其次,其他作物耕作难度较低,风险相对较小;最后,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得其他作物出售更为便利。
3.种粮收益低:调查发现,近70%的农民认为种粮收益较低。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农业投入成本过高,包括农药、化肥和种子等耗费较大;另一方面,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农民很难稳定获得高收益。
4.农田规模小与现代化技术缺乏:农民的农田规模普遍偏小,平均面积仅为几亩,这限制了他们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种植,影响种粮效率和收益。
五、调查分析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主要是由于以下因素:1.经济因素:农民更倾向于追求高收益,种粮收益相对较低,不能满足农民的经济需求。
2.劳动条件:农业劳动繁重,农民工作时间长,福利待遇较低,加之农田经营风险与困难,使得农民对种粮活动缺乏积极热情。
3.市场需求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逐渐变化,农民的种植活动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
关于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报告摘要:本文调查了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通过对农民的访谈和调研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主要原因包括缺乏种植技术支持、市场营销渠道不畅、收益率低、劳动力短缺以及环境污染等。
为了提高农村种粮的积极性,可以采取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改善市场环境、提供适当的激励措施、改善劳动力状况以及加强环保意识等措施。
一、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近年来,农村地区的种粮积极性却不高,这给粮食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了解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非常重要,为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二、调查方法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农民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来了解农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我们在多个农村地区随机选择了一些农户进行访谈,并根据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三、调查结果1. 缺乏种植技术支持:许多农民由于缺乏先进的种植技术,不知道如何更高效地种植作物,这影响了他们对种粮的积极性。
2. 市场营销渠道不畅:农民常常面临着市场营销渠道不畅的问题,导致难以销售自己的农产品,降低了他们种粮的积极性。
3. 收益率低: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和中间环节多,农产品的收益率相对较低,这使得一些农民对种粮的积极性不高。
4. 劳动力短缺:随着农村劳动力外流和年轻人转行就业,很多农户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这使得他们无法保证高质量的种植,从而降低了种粮的积极性。
5. 环境污染:农药的滥用和化肥的过量使用引发了农田土壤污染和环境问题,农民不愿意继续种植粮食,担心对健康和环境造成影响。
四、针对措施为了提高农村种粮的积极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供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效益,有效解决缺乏种植技术支持的问题。
2. 改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的市场营销渠道,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给农民,帮助他们更好地销售农产品。
3. 提供适当的激励措施: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激励政策,如补贴和奖励计划,来鼓励农民积极种粮。
如何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
如何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农民种粮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而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呢?以下是一些建议:一、提高农业生产效益:1.推广科技和先进农艺技术,加强农业技术培训。
通过科技和先进农艺技术的推广,农民能够学习到提高产量、减少损失的方法,增强他们对农业生产技术的信心,从而提高种粮积极性。
2.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田排灌条件,提供良好的土地条件和水源保证,为农民提供便利条件,使其更愿意从事种粮工作。
3.加大肥料和农药供应力度。
提供优质农药和肥料,帮助农民增加产量和农作物质量,从而提高他们种植的积极性。
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2.建立稳定的价格补贴政策。
保障农民的收入不受市场波动影响,提高他们的种粮积极性。
同时,要注重公平补贴,确保补贴政策的有效性和执行力度。
3.建立农业保险制度。
为农民提供农业保险,减轻他们面临的风险,增加他们种粮的积极性。
三、加强农民组织和合作:1.成立农民合作社。
通过成立农民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和协作能力,强化他们的产权保障,增强他们种粮的积极性。
2.推动农民参与农业合作社和专业合作社。
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现代农业经营,提高他们的经营效益和收入水平。
3.加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通过加强政府与农民的沟通,了解和解决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增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信心。
四、提高农民社会地位和待遇: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的交通、通信、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增强他们种粮的积极性。
2.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的农村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增强他们的种粮积极性。
3.加强农民培训和教育。
提供农民培训和教育机会,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增强他们的种粮积极性。
综上所述,要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需要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民组织和合作以及提高农民社会地位和待遇等方面入手。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1.价格波动:农产品价格的不稳定性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
如果农产品的价格较低,农民可能会失去种植的动力,因为他们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利润来维持他们的家庭。
与此相反,如果农产品价格过高,农民可能会担心市场饱和,他们的产品可能无法售出。
2.劳动强度:农业生产通常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而且作业时间长,劳动强度大。
这可能让一些农民感到疲惫和不满意,从而影响他们的种植积极性。
3.市场需求:农民通常会根据市场需求来选择种植作物。
如果市场需求较低,农民可能会转而选择其他收益更高的经济活动,例如种植更有市场潜力的作物或养殖畜禽。
4.不确定性:农业生产受到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如天气变化、病虫害等。
这些因素使得农民无法预测收成或产品质量,从而缺乏种植的动力。
5.缺乏技术支持:一些农民可能缺乏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方法,这也可能导致他们的种植积极性不高。
缺乏技术支持限制了农民的产量和质量,降低了他们的利润潜力。
6.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民种粮的基础,但土地所有权问题可能限制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一些农民面临土地争议、承包期限到期、缺乏土地使用权等问题,这使得他们在种植过程中面临不确定性和风险。
7.缺乏资金支持:种植作物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
然而,一些农民可能缺乏资金,无法购买农业机械设备、肥料和农药等必要的生产工具和材料。
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可采取以下措施:1.价格稳定机制: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来稳定市场价格,以确保农民能够获得合理的收入。
这可以通过设立最低收购价、农产品储备和补贴制度等方式实现。
2.技术支持:政府可以提供农技培训和技术指导,使农民了解最新的种植技术和方法,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此外,政府还可以推广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
3.金融支持: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农业贷款、创业基金和农业保险等金融服务来支持农民。
这将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的资金,并减轻风险。
4.土地权益保障:政府应加强土地管理和承包制度,确保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得到有效保护。
基层反映:基层反映四大因素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点建议促解决
基层反映:基层反映四大因素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三点建议促解决基层反映:基层反映四大因素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三点建议促解决一、引言农民种粮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也是农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近年来,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给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基层反映的四大因素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并提出三点建议来促进解决这一问题。
二、四大因素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1.经济因素:农民种粮的经济效益下降是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首要因素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外流,农田面积减少,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
此外,与城市工作相比,农民在农田里劳动所得相对较低,给农民种粮带来了经济上的压力,降低了他们的种植积极性。
2.环境因素:农民种粮的环境问题也是影响他们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农民缺乏科学种植知识,常常盲目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田地受到污染,从而影响作物品质和产量。
此外,严重的自然灾害也给农民种粮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减少了他们的种植热情。
3.政策因素:农民种粮的政策支持也会影响他们的种植积极性。
如果政府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补贴、农产品价格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优惠政策,农民就会更有动力种粮。
然而,当前的农业政策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支持不足、补贴政策执行不到位等,这会减弱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4.人文因素: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也会对他们种粮积极性产生影响。
一些农民对农业工作缺乏热情,认为农村的农田劳动辛苦,收入来源单一,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希望通过其他方式改善生活。
加之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农民的吸引力增加,使得农民对种粮的热情降低。
三、三点建议促解决1.提高农民种粮的经济效益。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补贴水平,调整农产品价格机制,确保农民的种粮收入能够与城市工作相匹配甚至更高。
此外,政府还应该鼓励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提高农业产业链的附加值,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增强他们的种粮积极性。
有关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
有关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1.经济收益不高:种粮收入低于预期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种植粮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劳动和资金,但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很难保证收入稳定增长。
此外,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有限,导致产量低下,从而减少了经济效益。
2.劳动力短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农村投身城市工作,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
农民种粮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缺乏劳动力限制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3.市场需求不确定:市场需求是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农产品市场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条件、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
农民在种植作物时面临着市场需求不确定性,这使得他们对种粮的积极性降低。
4.生态环境压力:农民种粮受到生态环境压力的影响。
近年来,农业污染、土地退化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农民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来解决环境问题,这使他们缺乏动力和兴趣种植粮食作物。
6.政策支持不足:政府的农业政策对农民种粮积极性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不足,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就会受到负面影响。
例如,土地承包制度不完善、补贴政策不到位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农民对种粮的兴趣下降。
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经济收益: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补贴、农业保险、贷款支持等措施,增加农民种粮的经济收益。
另外,培训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能力,提高产量和质量,也能增加收入。
2.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农业生产。
3.加强市场监管和农产品销售渠道建设:政府可以加强市场监管,减少市场不确定性对农民种粮的影响。
此外,加强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建设,提供更多的销售机会和利润空间,也能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4.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政府应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减少农业污染和土地退化,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增加种粮的动力。
基层反映:农村春耕备播中存在四大突出问题亟待关注
基层反映:农村春耕备播中存在四大突出问题亟待关注今天,本站的作者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农村春耕备播中存在四大突出问题亟待关注》内容,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备播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
各地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切实做好今年春耕备播各项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加快了春季农业生产进度。
但基层调查发现,当前春耕备播工作存在四大突出问题:一是农村劳动力不足。
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并呈逐年增多趋势,据调查,有的村居外出打工人员占到全村人口的50%—60%,劳动力严重不足,留守务农人员多以老人和妇女为主,文化程度、体力和精力有限,平时多依靠自身传统经验,延续传统的落后生产技术,在品种选择、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存在欠缺。
加之他们对县乡统一组织的各项农技培训参与度不高,接受培训内容效率较差,整体培训效果不佳。
以寒亭区为例,高里街道冯家花园村蔬菜规模化种植面积大,年可向超市输送优质蔬菜500吨,但种植户文化程度偏低,对优良的培育技术、新式的操作技能、科学种植、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等新内容接收应用程度较差,影响了种植效果。
二是基层农技人员缺乏。
虽然近几年街道农技推广机构在办公场所和技术设备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改进,但仍然存在技术推广人员数量不足、年龄偏大、农技知识更新不及时等问题,以寒亭区为例,自某年至今各街道没有引进一名大学生专门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出现只减不增现象。
调查中发现每个街道从事农村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平均1人,并且学历不高,第一学历为本科的甚至没有,高级职称技术人员3人,中级职称的仅有10人,其余均为助理或技术员。
另外,他们不仅要负责五六十个村的技术推广指导工作,往往还兼职忙于街道其他工作,导致农村农技推广工作不及时,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的需求。
三是市场信息进村入户不及时。
去年的小麦难卖、玉米滞销让农民一头雾水。
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
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1. 引言1.1 概述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对于一个拥有数十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尤为重要。
然而,我国在粮食生产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品质,也对农民收入、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建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回顾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着重探讨产量不稳定、耕地资源减少以及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下等具体方面。
随后,将给出一些建议以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包括提高农作物品质和增加产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及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上述问题与建议,并展望未来粮食生产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探讨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关建议以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
通过深入分析与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于粮食生产问题的关注,并为政府、农民和相关部门在改善粮食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同时,本文也旨在增进广大读者对我国粮食生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了解,以求促进公众对粮食问题的关注与参与。
2. 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2.1 产量不稳定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常常出现产量不稳定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天气变化、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等因素影响引起的。
例如,暴雨、洪涝和干旱等极端天气情况会导致农作物受灾和减产。
此外,病虫害的爆发也可能严重影响粮食产量。
2.2 耕地资源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用地的需求增加,耕地资源面临严峻挑战。
大量农用土地被转变为建设用地或者工业用地,导致可耕地面积减少。
这使得我们在获得足够粮食供应上面临巨大压力。
2.3 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
传统的人工劳动力仍主要用于农田作业,效率较低。
缺乏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限制了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规模化种植的推行。
综上所述,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着产量不稳定、耕地资源减少和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下等问题。
保护和提升种粮积极性调研报告6篇
保护和提升种粮积极性调研报告6篇保护和提升种粮积极性调研报告(一)农民种粮积极性是影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值得深入研究。
xx年,我们组成课题组深入江西省南昌市的南昌县、新建县和抚州市临川区、南城县等粮食生产县(区),组织种粮大户、普通粮农以及基层干部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并入户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粮食生产逐步恢复,但继续稳定增产的难度加大; 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出现逆差,大豆和棉花进口量逐年扩大。
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事关“三农”全局和社会稳定近年来, 种粮成本一路高企,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一些农民认为种粮投入大、效益小,是赔钱活,不划算,纷纷弃农经商或打工。
因而, 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多种粮、种好粮,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最终让种粮农民有利可图、有钱可赚,增加收入。
当前制约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因素分析综合分析,当前制约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农业特别是种粮比较效益降低尽管稻谷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但是农民的收入并没有随之增长。
据南昌县蒋巷镇种粮农户介绍, 去年,种一亩水稻双季收成大约在1300斤左右,全年收入在1400元左右。
但是由于种子、肥料、农药以及收割费用等大幅涨价,种一亩水稻的成本大约要花费650元左右,纯收入只有700多元,然而,从犁地到播种、管理、收割,种一亩水稻一年需要12个左右的人工,一天收入不到60元。
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过快,种粮收益进一步降低如今不少农民不愿种粮,或者干脆只种一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过快。
据我们对南昌县蒋巷镇部分种粮大户的调查,种植一亩双季稻的收益,毛收入可达1700元/亩,而成本就达到约1500元/亩,纯收益只有仅仅200元。
当前制约某市粮食生产的几个主要因素分析
当前制约某市粮食生产的几个主要因素分析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在特定地区,特别是某市,粮食生产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本文将分析当前制约某市粮食生产的几个主要因素,并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一、土地资源限制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然而在某市,土地资源有限,这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首先,城市化进程导致大量土地被用于建设,农田面积减少。
其次,土壤退化和污染加剧,导致土地肥力下降,难以满足粮食生产的需求。
解决土地资源限制的途径包括:一是加强土地保护,合理划定农田红线,禁止非农用地进一步侵占农田;二是推动土地整治和改良,提高土地肥力,减轻土地退化和污染;三是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减少农田占用。
二、水资源短缺某市地处内陆,水资源相对匮乏,这对粮食生产产生了严重制约。
水是粮食生产的基本要素,但是在某市,由于气候干旱和水资源分配不均,农田缺水严重,影响了作物的正常生长。
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途径包括:一是加强水资源的合理调配,通过引水、节水灌溉等措施,解决农田缺水问题;二是修建水利设施,建设水库、水渠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三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改进作物种植方式,减少农田用水量。
三、农业技术滞后某市的农业技术相对滞后,这导致了农作物产量不高、品质不优等问题。
农业技术的滞后主要表现在缺乏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手段,农民的科学知识水平相对较低。
解决农业技术滞后的途径包括: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更多的研究资金,培养更多的农业科技人才,推广应用现代化的种植技术;二是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和宣传,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推广先进的农业管理模式。
四、市场需求不足某市粮食生产面临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这导致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下降,粮食生产面临困难。
市场需求不足主要是由于某市的工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
解决市场需求不足的途径包括: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二是加强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推广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作物品种;三是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改善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市场覆盖率。
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几点思考
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几点思考农民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力量,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点思考,旨在激发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一、提供切实可行的支持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适用的农业支持政策。
首先,要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和培训,帮助农民掌握现代种植技术和管理知识。
其次,要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力度,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还应提供农村金融支持和信贷政策,解决农民资金问题,推动农业现代化。
二、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
因此,要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提供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
可以通过发展电商平台,扩大农产品网络销售的范围;通过建设农产品产地直供市场,提供更好的销售环境和销售保障;通过促进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增强农民的凝聚力和议价能力,降低中间环节成本。
三、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可以增加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通过加工农产品,提取农产品的副产物,可以提高附加值。
政府可以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
此外,还可以通过品牌化推广,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实现农产品的差异化竞争。
四、优化农田建设和土地利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与农田建设和土地利用密切相关。
政府应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如提供良好的灌溉系统、农田排水设施等。
同时,需要优化土地利用,加强耕地保护,严格控制非农占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农民创造更好的生产条件。
五、加强农民组织和合作加强农民组织和合作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引导农民成立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通过合作集体经济的方式,提高农民的综合经济效益。
此外,还可以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增强他们与市场的对接能力。
总之,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是一个多方面的工程,在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
通过提供切实可行的支持政策、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优化农田建设和土地利用以及加强农民组织和合作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及其应对措施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及对策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1. 影响粮食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1)人口增长。
人口是影响粮食需求的直接因素。
粮食作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其需求弹性较小,人口增长将促进粮食消费刚性增长。
(2)消费结构升级。
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3)生物质能源需求增加。
(4)提高城市化水平。
2. 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1)耕地数量。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耕地是决定粮食供应的基础。
(2)耕地质量。
耕地质量正在成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3)水。
水是农业的命脉,水供需矛盾已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
(4)气候条件。
气候资源全面影响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及产品质量,对粮食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5)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是促进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6)种粮成本。
农药、化肥、农业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涨,使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
3. 粮食价格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从我国的情况看,自2009 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粮食价格正在加速上涨,使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4. 影响粮食安全的其他因素(1)外贸依存度。
当我国的粮食供不应求时,必须依赖进口解决,中国粮食进出口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世界粮食市场的价格,从而对粮食安全产生很大的威胁。
(2)粮食储备能力。
受粮食生产和粮食进口限制的影响,我们国家必须有足够的粮食储备以备不时之需。
确保粮食安全的对策1.严格保护耕地,遏制耕地减少2.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4.加强土地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确保土地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5.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完善粮食储备调控机制6.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蓄水池”,提升粮食生产能力7.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灵活运用进出口手段,服务国内粮食市场8.逐步建立面向贫困和低收入阶层的粮食援助体系,保证他们对粮食的基本需要9.引导科学节约用粮,全社会都要爱护粮食、反对浪费的良好风尚。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的成因及对策
近年来,为保护广大农民的种植粮食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国家相继出台了农业税全免、农机具定额补贴、土地直补、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
中央年年的一号文件都围绕“三农”问题,这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对解决农村困难的决心。
然而,在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却存在着农民不愿意种粮,种粮积极不高的现象。
一、原因在国家如此关注和重视“三农”工作的背景下,农民为何还要丢弃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行业呢?带着这一些疑问,笔者通过走访农民、与农民座谈等方式,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思想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
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父辈那一代视土地为“命根子”、“金旮旯”,认为只要自己勤劳,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就吃喝不愁,就能过上好日子,而现在的广大农村年轻人更喜欢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期待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强壮的体魄更快、更直接、更简捷、更省力的获取更大的收入来改善生活。
加之,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现代化的插秧机、收割机等机械耕作无法进行,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强大的劳动强度致使年轻的农民对种粮失去了激情。
2、“打工族”纷纷远走他乡,种粮主力军锐减。
据农民自己测算:在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的每月收入至少2500元到3000元,就是在当地搞建筑、装修的一个月下来至少也是2000元到2500元,哪怕就是一个杂(小)工一个月下来收入最少也在1200左右,而农民种一亩地的粮食剔除籽种、肥料、农药等必备的生产成本投入一年下来也就是800元,远远不及一个杂(小)工一个月的收入,况且种粮琐事多、花得时间与精力大,仅靠种粮很难改善生活条件,而务工既单纯直接且收入又相当可观。
如此悬殊的收入差距,致使广大农村青年毫不犹豫就选择外出创业,造成种粮的主体流失。
3、农业技术人才匮缺,农业生产缺乏科学技术指导。
就汉阴来看:由于受政策体制、就业形势等方面的影响,近几年安排到乡镇工作的大多不是农学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而是复退军人,这一部分基本没有学过农业科技知识,更不懂农业技术,所以也就根本谈不上对农业的业务指导。
粮食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改进思路
粮食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改进思路粮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基本物质,保障粮食供应也是国家政策的重点之一。
然而,在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问题、原因及改进思路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问题1.资金分配不公。
在粮食补贴政策中,资金分配不公现象普遍存在,有些地区得到的资金比其他地区多,造成了农民的不公平待遇。
2.管理体制不完善。
粮食补贴的管理体制不完善,由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管理难度大,容易出现资金管理混乱、违规操作等问题。
3.补贴对象不明确。
在粮食补贴政策中,补贴对象不明确,有些补贴资金流向了非补贴对象,造成了浪费。
二、原因1.财政投入不足。
政府对粮食补贴的财政投入不足,导致粮食补贴政策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
2.政策制定缺乏科学性。
政策制定过程中,缺乏科学性的分析和研究,忽视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农民的实际需求。
3.管理体制不完善。
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资金管理混乱,甚至出现了腐败问题。
三、改进思路1.增加财政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对粮食补贴政策的财政投入,增加农民的实际利益,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
2.完善政策制定程序。
政策制定应该更加科学、系统,要充分考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关注农民的实际需求。
3.完善管理体制。
政府应该加强对粮食补贴资金的管理,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自我管理能力,避免资金管理混乱。
综上所述,粮食补贴政策的问题主要有资金分配不公、管理体制不完善、补贴对象不明确等方面,政策制定缺乏科学性、财政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原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政策制定程序和管理体制。
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农民的利益,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
对提高山区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思考
对提高山区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思考摘要分析影响山区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因素及导致的后果,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推动全县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关键词农民;种粮;影响因素;对策;山区近年来,山区农民种粮不赚钱、增产不增收、土地抛荒现象时有发生,“谁来种粮”已成严峻问题。
如何调动山区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总产量,保障粮食供给,是当前农村工作必须思考的问题。
1 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因素1.1 联产承包制已显局限性目前,粮食生产实行的还是家庭生产方式,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每户农户地块面积不大,把农民固定在一个家庭生产的小天地里,很难干出事业。
同时,由于家庭联产承包制生产规模小,在没有相应保障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的情况下,农户无力抵御和承担新技术带来的风险,联产承包制已显局限性,阻碍了农业发展,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1]。
1.2 个体种粮较其他行业效益低目前,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已经不是温饱问题,而是增收、致富的问题。
虽然国家对种粮农民还有补贴,但是,劳动力成本上涨过快,化肥、种子投入增加,已经抵消了政府给农民的各项补贴。
据统计,2013年三明市农民人均粮食收入(不扣除成本)达到1 301元,遇到天灾人祸,或发生贱卖伤农事件,农民收入更低,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1.3 机械化程度低,种粮辛苦,最不体面据统计,三明农业机械化综合耕种水平34%左右,机械化程度总体还不高,大部分还是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
面对落后的生产条件和农田基础设施,农民种粮没有幸福感和尊严,年轻一代农民对于农业生产不仅没有好感,反而还多了一些厌恶,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了进城务工。
目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年龄大多40、50岁以上,且以老人、妇女居多[2]。
2 农民缺乏种粮积极性导致的后果2.1 造成土地抛荒据统计,以小吃闻名的沙县,9万多的农村劳动力中,超过6万在外经营小吃,由于缺乏劳动力,最严重时全县有超过1/5的耕地被闲置。
根据2011年央视报道,国土资源部调查发现,我国每年撂荒的耕地近200万hm2。
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粮食生产是关系到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粮食生产以优质、高产、低耗、节本、高效、生态、安全作为发展目标,要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要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牢牢把握中国人吃饭权,中国人饭碗里要装中国自己的粮食。
1 粮食生产形势目前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出现了三高一低现象,即粮食高产量、收购量高和库存高量、且价格低。
如果单纯从粮食三高一低的表面现象来看,似乎中国人吃饭可高枕无忧了粮食那么多,又那么便宜,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好形势。
但是粮食生产表面风光的背后,暗藏着危机。
一是我国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状态。
这主要是人口总数量庞大、基数高,以及居民生活结构进一步改善,消费食物的多样化、优质化趋势加强,动物蛋白食品的消费数量将越来越大。
随着粮食和主要食物需求量的不断增长,粮食生产日趋重要。
二是耕地少,生产规模狭小。
在农业和粮食科技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之前,粮食的种植面积和粮食的单产是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不断缩减的耕地面积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三是粮食增产途径单一。
农业增产靠天、靠化肥农药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农业增产增效的长期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四是水资源短缺,干旱威胁严重。
粮食主产区都严重缺水。
而正是这些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粮食基地,是提供商品粮的主要来源。
然而缺水成为粮食主产区增产的制约因素。
2 粮食生产的要素一是种粮意愿。
农户种粮意愿是保证粮食生产的根本。
农民作为粮食生产者所追求的目标的是利润最大化,如果其对粮食生产收益的预期不高,必然会对粮食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国家要保证粮食安全,就必须保证种粮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
二是农业比较效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种粮成本加快上升,比较利益低的问题日趋显现。
三是生态环境。
环境污染、极端气候频发、干旱问题日益成为粮食安全的制约因素。
3 建议与对策粮食生产以优质、高产、低耗、节本、高效、生态、安全作为发展目标,要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要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层反映:基层反映四大因素影响农民种粮积极
性三点建议促解决
2016年,谷城县春夏播计划播种面积预计59.69万亩。
最近,该县组织人员通过实地查看、座谈等方式,对全县春夏播种、农资行情等有关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当前仍有四大因素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威胁了粮食安全:
一是农业生产成本偏高。
受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影响,农民增收不确定因素在增大。
在调查中,农户普遍反映农业生产成本过高,粮食价格不稳定,尤其是2015年玉米、油菜价格下滑较为严重,同时又取消了最低保护价,部分农民增加投入困难。
虽然今年以来,种子、农膜、化肥、农药价格略有下降,降幅3~8%左右。
以水稻为例,亩种植成本600-800元水平,全县春夏播需资金3亿元。
受资金影响,全县仍有部分农户特别是一些种植大户春耕备耕物资储备不足,种粮意愿不强。
二是信贷机制难以满足农民需求。
金融主体对农业生产环节的信贷支持极为有限,信贷机制满足不了不同生产规模农民的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农民发展规模养殖、设施种植以及农产品加工等资金需求量大的项目,存在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全县350家专业合作社、400个家庭农场、2100多个种植大户发展规模生产和经营,用于生产和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缺口在20亿元。
三是劳动力普遍缺乏且老年化严重。
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劳动力严重不足,务农人员中40~65岁年龄段占比不足20%。
在家多数为老人、妇女、小孩,且文化水平低,不易接受新技术,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
四是农田渠道需要清修。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仍然是最薄弱的环节,农业抗灾减灾避灾能力不强。
随着取消小农水费、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末级渠道的维修养护主要由农民用水户自行进行维修养护,乡镇(村)政府及广大农民参与田间末端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到水利设施最后一公里。
全县约30%末级渠道不同程度功能不畅,作物受影响面积约15万亩,占比25%。
如该县粮食大镇冷集镇朝阳湖村等,因为引水不畅,近年只有放弃种植水稻,改旱作物种植玉米。
建议:
一是加强粮食作物田间管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农业部门要帮助基层群众抓好春季在地作物田间管理。
深入推进粮油绿色高产创建。
加强夏收作物高产创建示范片的管理,同时,高标准开展夏播作物高产示范片建设。
提升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
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推进小麦、水稻、玉米、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扩大农业机械化作用面积。
落实粳稻、超级稻、薯类等基地建设。
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抓好示范面积的落实,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增效。
二是加大支持力度,实施好科技下乡、农机下乡活动。
加大“送科技、送物质、送技术”三下乡活动力度,组织种植业、农机、农村经管、能源技术人员,集中开展农业科技咨询,发放技术资料,播放农业科技多媒体,展示农业机械,培训农业技术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科技支撑。
三是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抗风险能力。
各级政府要向农业项目倾斜资金和政策,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
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社,加强经营人员培训,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农民培训等涉农政策性资金集中倾斜使用,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确保农业农村经济目标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