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系列教案 (1)

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系列教案 (1)
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系列教案 (1)

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系列教案

第一课时

一词多义和通假字

教学要点提示:实词的用法和含义是高考的常考题,复习重点是一词多义和通假字。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教学内容: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就是指路途、道路。

●[小练习]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

1.战则请从.[跟随]

2.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攻伐]

3.范增数目.项王[眼睛]

4.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换取]

词的引申义:

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它意义。如“道”本义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小练习]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能举例则举例说明)

1.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本义“身体”,引申义“亲自”(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碴臿以为民先)、“自己”“自身”(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身孕”(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性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等。

2. 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本义“对男子的美称”,引申义“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读书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有才能的人”(胜不敢复相士)、“士兵”(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 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本义是“察看、仔细看”,引申义是“辅助、辅佐”(无物以相之)、“选择”(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辅佐帝王的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词的比喻义:

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词的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意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

●[小练习]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比喻意义,并举例说明。

1.手足

..情深,焉能或忘本义“手和脚”,比喻义“兄弟”“党羽”。

2.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本义指“头和颈”,比喻义指“某个集团的领导人”。

3. 草菅

..人命,纵横乡里本义“野草”,比喻义“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

所谓词的假借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字现象。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这里的乙字就含有了假借义。如:“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中“蚤”同“早”,其假借意义为“早一点”;“至莫.夜月明”中的“莫”同“暮”,其假借意义为“夜晚”。

●[小练习]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之意。

2.赢粮而景.从[景]同[影],像影子一样。

3.君子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同[座],座位。

5.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同[现],露出。

6.乃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

7.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遭受。

第二课时

古今异义和偏义复词

复习要点:

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4.词义弱化。

5.词义强化。

6.感情色彩变化。

7.名称说法改变。

教学内容:

一.什么叫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古今异义的种类:

1.词义的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练习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弟走从军阿姨

..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③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2.词义的缩小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练习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为古义:因此写作。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练习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②颜色不少变颜色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秋天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春秋古义:年岁、年龄。今义:春天和秋天。

4.词义弱化: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练习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约束古义:盟约。今义:限制。

②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举古义:攻克。今义:抬起。

③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④吾羞,不忍为之下羞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5.词义强化:

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练习5.结实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天表示品德低下。

②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③(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④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示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2015高三语文文言文教学案15

新丰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学案 文言文阅读(十五) 编写:施信忠 【文言虚词】 六、且 (一)连词 1 ?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 ?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3 ?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4 ?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又……” “一面……一面……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副词 1 ?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2 ?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七、若 (一)动词 译为“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促织》) (二)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2 ?表近指,相当于“这” “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连词 1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2 ?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 .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八、所 (一)名词 表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二)助词 1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2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九、为 (一)动词 1 .做,作为,当成,成为。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3)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2 .以为,认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 .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 .介绍原因或目的,译为“为了”“因为”。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3 .介绍涉及的对象,译为“给”“替”。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 .对,向。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明确考题形式和设题角度 2、掌握知识体系 3、强化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二、教学内容 1、考题形式:(1)单选题;(2)翻译题 2、设题角度:(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 法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筛选文中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知识体系 (1)应该掌握120个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 (2)常见古今异义词 (3)偏义复词 (4)常见通假字 (5)常见实词活用 ①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②名词用作状语 ③名词动词形容词用作使动 ④名词形容词用作意动 ⑤形容词用作名词 ⑥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6)应该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7)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②被动句 ③倒装句 a主谓倒装b宾语前置c定语后置d状语后置 ④省略句 a省略主语 b省略谓语 c省略宾语 d省略介词 ⑤固定句式 a表陈述语气 b表疑问语气 c表反问语气 d表感叹语气

4、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1)理解实词意义的方法 ①联系上下文推断 ②通过语法词性推断 ③根据整句句式推断 ④迁移联想推断 (2)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通过在句中位置来判断 ②根据上下句关系来判断 ③联系具体语境来判断 ④结合课文迁移联想来判断 (3)翻译句子的方法 ①原则:信、达、雅 ②具体操作六字法:留、增、删、补、换、调 ③依据: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前 后语境 (4)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 ①通读全文,把握体裁特征: 传记,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岑嘉州诗集》序 (唐)杜确 自古文体变易多矣,梁简文帝及庾肩吾之属,始为轻浮绮靡之词,名曰“宫体”。自后沿袭,务为妖艳,谓之摛锦布绣焉。其有敦尚风格,颇存规正者,不复为当时所重,讽谏比兴,由是废缺。 物极则变,理之常也。圣唐受命,斩雕为朴。开元之际,王纲复举,浅博之风,兹焉渐革。其时作者,凡十数辈,颇能以雅参丽,以古杂今,彬彬然,粲粲然,近建安之遗范矣。 南阳岑公,声称尤著,公讳参,代为本州冠族。曾太公文本,大父长倩,伯父羲,皆以学术德望,官至台辅。早岁孤贫,能自砥砺,遍鉴史籍,尤工缀文,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回拔孤秀,出于常情。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时议拟公于吴均、何逊,亦可谓精当矣。天宝三载进士高第,解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转右威卫录事参军,又迁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安西节度判官,入为右补阙。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改为起居郎,寻出虢州长史,又改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充关西节度判官。圣上潜龙藩邸,总戎陕服,参佐僚史,皆一时之选。由是委公以书奏之任,入为祠部考功二员外郎,转虞部库部二正郎,又出为嘉州刺史。副元帅相国杜公鸿渐表公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列于幕府,无几使罢,寓居于蜀。时四川节度因乱受职,本非朝旨,其部统之内,文武衣冠,附会阿谀,以求自结,皆曰中原多故,剑外小康,可以庇躬,无假向阙。 公乃著《招蜀客归》一篇,申明逆顺之理,折挫佞之计,有识者感叹,奸谋者惭沮,播德泽于梁益,畅皇风于邛。旋轸①有日,犯軷俟②时,吉往凶归③,呜呼不禄,岁月逾迈。殆三十年,嗣子佐公,复纂前绪,亦以文采,登名翰场。有公遗文,贮之筐箧,以确接通家馀烈,忝同声后辈,受命编次,因令缮录,区分类聚,勒成八卷。倘后之词人有所观览亦由聆广乐者识清商之韵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足以莹彻心府发挥高致焉京兆杜确。【注释】①旋轸:回车,喻返京。②犯軷俟时:岑参赴嘉州刺史任途中遇蜀中动乱不得前行,留滞在梁州、成都一带。軷,古代出行时祭祀路神。③吉往凶归:唐代宗永泰元年岑参出为嘉州刺史,约大历五年客死于成都。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简文帝及庾肩吾之属属:这些人 B.近建安之遗范矣遗范:遗存风范 C.解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解褐:担任官职 D.可以庇躬,无假向阙假:假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有所得,多入佳境其皆出于此乎 B.物极则变,理之常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大全(学生笔记)

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系列教案(学生笔记) 一、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一)判断句 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二)被动句 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2.“为”“为……所”表被动。。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 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的否定词“不”“毋”“未”“莫””。(3)借助“之”“是”“唯……是……”将宾语提前。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通常介词有“以,与”。 2. 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3. 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于”、“以”、“乎”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往往后置,翻译时需提到谓语前边。 4. 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 省略主语。 (1)承前省。(2)承后省。(3)自述省。(4)对话省。 2. 省略谓语。 3. 省略宾语。 4. 省略介词宾语。 5.省略介词“于”。 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它包括: 1. 名词作状语。 2.名词作动词。 3.名词意动用法。 4.名词使动用法。 5.动词作名词。 6.动词使动用法。 7.动词为动用法。8.形容词作名词。9.形容词作动词。10.形容词使动用法。11.形容词意动用法。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教案(新人教版)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教案新人教版 教材分析: 所谓文言虚词是指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阅读文言文不可或缺的知识。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总体来说,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大多没有超出《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常用文言虚词的范围: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除单独设题考查外,还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中考查。 学情分析: 学生最怕文言文阅读,这道题也是每次考试试卷上得分率最低的一题。学生不知此类题的基本特征、识别方法、多积累一些解题经验。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为了帮助同学们突破这一难点,故编了19个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枯燥为有趣,让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使学生了解高考考试大纲。 2﹑通过借助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使学生能读懂浅易文言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分析例句,使学生掌握虚词的基本用法。 2﹑通过练习训练,增强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奇思妙想”的活动,培养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8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谐音:语嫣何其弱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20) 1.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 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 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

2.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文姬③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②当:判决。③文姬:蔡文姬。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 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初嫁卫仲道。夫亡后归母家。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诣_________②徒_________③厩_________④虎士_________ 2.翻译: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②诚实相矜;③济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语法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一) ——语法 一、词类:(语法功能、语汇意义) 1、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表示实在意义,能作短语和句子成份[主、谓、宾]。 2、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不表实在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成份。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3、代词(实词): 具有代替作用的词,可分为人称代词(你、我、它们)、指示代词(这、那些)和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三类。 (1)主要语法功能: A、相当于它所替代的词。 B、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 C、可作句子成份,可独立成句。 4、副词: (1)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程度、时间、范围、否定、语气等。 A.表程度:最极太非常十分特别分外越越发相当很较比较略至少起码 B.表时间:早已曾迟早已经曾经当即初预先马上刚便暂且正从来终于 C.表范围:总共都全统统凡是大半一共只各自独自净仅仅一概单单 D.表情貌:刚巧果然自然仍然忽然突然居然原来特意明明渐渐仿佛 E.表重复\连续:一连连续不断屡次还又再再三重新反复随后 F.表肯定\否定\估量:就是准准保一定确定诚然必然不非没有可能大概大约似乎也许想必 G.表语气:难道岂幸亏到底反正简直却才宁愿偏偏也许竟然一旦索性何尝果真敢情 H.表处所:到处处处满地满处 (2)语法功能: A、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作状语。 例:他[早]去了。他[非常]好学。我[马上]去。 B、少数副词可以单独回答问题,独立成句。 例:你什么时候走?——马上。你同意吗?——不,不同意。 5、介词(虚词): A、表处所、方向:从自往朝向到在于沿着顺着 B、表示时间:从自从到在当于趁临随着 C、表示对象:对对于关于同跟和把被叫 D、表示目的:为为了为着 E、表示比较:比同跟和与 F、表示排除:除除了除开除去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答案 全

四黎丘丈人 1.(1)女,同“汝”,你(2)责,同“债”,讨债(3)反,同“返”,回来 2.(1)仿效,装扮(2)到……去,前往(3)使……受苦,折磨(4)老人(5)彼,那个(6)本来(7)故意(8)往,去 3.(1)(那个奇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省略主语 (2)扶着他却在路上折磨他。省略宾语。 (3)他的儿子哭着磕头地说。省略介词“于” 4.(1)状语后置句。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 (2)判断句。这一定是那个奇鬼了。 (3)被动句。老人的智慧被貌似他儿子的奇鬼所迷惑。 5.不能。因为它点出了全篇的寓意说在。作为一种文体,寓言通常会在故事的结尾处揭示它的寓意。 五记王忠肃公翱事 1.(1)内通纳(2)贾通“价”(3)识通“志”,标记,记号(4)阳用“佯”,假装 2.(1)对……说(2)禀告(3)买来的(4)按照 3.(1)代王翱女婿的官职名,代王翱女婿的姓名 (2)代太监姓名 (3)代“我”,太监自称 4.(1)只不过表示老朋友的情意罢了。 (2)你们的伯父很廉洁,你们(过得)该不会很贫苦吧? 5.(1)女婿最终没有调职。王忠肃公不以权谋私。 (2)原先封存好的记号仍是当时那样。王忠肃公不贪馈赠,能为后人着想。 六《梦溪笔谈》二则 1.c 2.(1)还 (2)确实 (3)雨停云散 (4)靠近 (5)渐渐 (6)越过 3.c 4.(1)不一会儿又震响了一声,移到西南方去了。 (2)从西向东望就能看见,那是傍晚出现的虹。 5.是时久之次日 6.比喻陨石坠地时的声音、形状、大小、颜色、重量 7.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七萧颖士恃才傲物 1.(1)人:今义只指东西,词义缩小 (2)美景:今义胜利 (3)突然:今义凶暴 (4)很:今义略微,词义转移 (5)道歉:今义感谢 (6)遗憾:今义怨恨,词义强化 (7)怠慢:今义忽然,不经心

高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总的目标是通过复习,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具体地说,应当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遂、所、为、焉、也、以、已、矣、于、则、者、之); (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二)理解文句: (1)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分析文章: (1)分析文章的内容;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教学难点、重点 1.怎样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怎样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 3.怎样分析文言文的内容? 4.怎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文言文阅读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 Ⅰ.掌握文言词语的特点。 要培养、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掌握、理解、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常用词。 文言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这和现代文词汇以双音词为主不同。“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政”是“政事”,“治”是“治理”,在读法上也不能连读。“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却看妻子愁何在”,“妻子爷娘走相送”,“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中的“妻子”都是“妻”和“子”的意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中的“卑鄙”,“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妻子”、“卑鄙”都是两个词的临时组合。一般都是独用的,如“曾不若孀妻弱子”,“位卑则足羞”,“北蛮夷之鄙人也”中的“妻”、“子”、“卑”、“鄙”都是单独使用的例子。 熟悉掌握单音词应注意的几点: (1)理解文言文单音词的词义,可将单音词与现代汉语中相当的双音词进行对照。如“今齐地方千里”中的“今”是“当今”、“如今”,“地”是“土地”,“方”是“方圆”。“时操军已有疾疫”,“操”是“曹操”,“军”是“军队”,“疾”是“疾病”,“疫”是“瘟疫”。 (2)有的文言词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词组成,当它们合在一起运用时,不必拆开解释。但是当它们单独使用时,意义是有区别的,例如“衡乃拟班固《两都赋》作《两京赋》因以讽谏”中的“讽谏”就是“劝谏”的意思。但是在“于是舍人相与谏曰”、“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和“谏”是两个不同意义的单音词。“讽”是“委婉劝告”的意思,“谏”则是“直接劝说”。又如“沾湿”在“长夜沾湿何由彻”句中就是“湿”的意思,但在“儿女共沾巾”,“江州司马青衫湿”,“沾衣欲湿杏花雨”句中的“沾”和“湿”是两个独立的单音词,表示“湿”的不同程度。 (3)联绵词“踌躇”、“踯躅”、“披靡”、“彷徨”、“仓庚”(鸟名),译音词“冒顿”、“大宛”、“大月氏”等是双音或多音单纯词,不是两个单音词的临时组合。 Ⅱ.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实词。 从数量上说实词远比虚词多,从理解、掌握的角度说也比虚词难。掌握实词的关键是词义。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 ?余尝再游武夷,信宿天游观中,每与静参羽士夜谈茶事。(羽衣、羽客) ?遗药数剂,不索直而去.亡是公(人名)复留兼旬而后别,唯不敢纵饮矣. ?无虑吾农事 ?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吏民皆安堵如故 ?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既而中州板荡,戎狄交侵 ?匈奴人民每来降汉,单于亦辄拘留汉使以相报复 ?宽尝于坐被酒 ?倍道、倍日 ?比年一小聘 ?比年以来,曾无宁岁 1、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⑴人或问之:“何为泣乎?” 译文: ⑵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 译文: 2、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002年北京卷)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⑴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译文: ⑵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文: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⑴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 ⑵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宝典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宝典 高三 2013-01-10 17:08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宝典 复习概述 一、考纲解读 1.理解B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整体复习设想 1.熟读课文,夯实基础 (1)、积累实词。 教学大纲规定中学阶段要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可分类复习,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等给实词归类,以此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多而不乱。 (2)、突破虚词。 复习虚词,可根据今年必考的18个虚词的义项和用法,在课文中去找相应的例子。常见的用法无需多讲,复习重点应放在不常用难以掌握的用法上。 2.归纳总结、建立知识网络 实词,应该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类活用等方面梳理; 虚词,应将重要虚词的各种不同用法及典型例句加以梳理; 句式,应将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方面对典型例句加以梳理。

3.选择合适的训练材料进行训练 近三年高考试题汇编 第一部分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化整为零突破《大纲》规定的120个重点文言实词 (按照学号前40位同学每人负责3个——通过工具书查出 附录:特殊用法的实词 特殊用法的实词包括数量词的用法,表示官职升迁、讳饰、敬谦、代指、礼仪习俗等用法的词语。 (一)、数量词的用法 1、相乘表数量:二八佳人(十六岁)/三五明月之夜(农历每月十五) 2、相加表数量:尔来二十有年矣(“有”通“又”,整数加零头) 3、量词/名词表数量:旅食京师,以求斗升之食(斗、升:容量单位,一斗一升。) 4、量词/名词表频率: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每一年) 5、分数表示法:盖余所至,比好游者不能十一。(分母+分子,十分之一) 6、确数表概数: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多次) (二)、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设计(供参考)

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 2.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三、课时安排:3课时 第1、2课时 一、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大纲》保留内容。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20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二、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 ”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攴(pū) ”与敲击有关; 【推断练习】 (1)刑天舞干戚形旁为戈,意思为一种兵器(斧子) (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形旁为舟,意思为大船 (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形旁为石,意思为石阶 (4)径造庐访成形旁为走意思为到会意字也可用此方法推断词义。 (5)丰则贵籴,歉则贱粜上入下米,意思为买入粮食 (6)家人瞷见者,悉骇愕左目右間,意思为从门缝中看,“窥视” (7)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年高考题) “觐” 为形声字,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绳子) (9)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井绳) (10)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二)、字音推断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 翻译文中句子》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翻译文中句子》教案(新人教 版) 课前小读三分钟 (要求全体起立,大声朗读,然后齐读最后两段,老师起头,“担当是如画风景中朝花夕拾的片段”。) (教师总结: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让人感受到一种汹涌澎湃的激情,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今天我们要进行的是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中的一个考点——翻译文中句子,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了解考试大纲。) 二、研考纲 三、明确目标 提高翻译句子的能力 增强采点得分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如何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五、摸学情 (出示幻灯)请同学们朗读屏幕上的5个句子,并口头翻译一遍,同时注意句子的采分点,每道小题按5分算。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找学生逐一翻译,逐一点评。第1个句子中“为”“拜”“以”“闻于诸侯”为采分点,一个点1分,大意为1分,其中里面的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可以原封不动的保留;第2个句子中“犹”是“尚、还”,“为”是“做”的意思,“已”通“矣”,相当于“了”,另外,“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也”语气助词不翻译,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不用翻译;第3个句子中两个定语后置为2分,“上”“下”名词作状语为1分,“一”为“专一”占1分,大意为1分,遇到倒装句式和活用词、通假字等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规范进行调整和翻译。第4个句子中“不”通“否”,“若属”你们这些人,“且”是“将”(年且九十),“为所”表被动,省略了“之”代指项羽,遇到省略成分,注意进行补充。第5个句子,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是相邻语句的意思互为补充,前后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孔雀东南飞》中“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秦汉时的明月和雄关),白居易《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我和主人都下了马,然后上船设宴),木兰辞》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和战士经历了很长时间、很多次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句子中使用了修辞用典的时候要本着贯通的原则进行原汁原味的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

51.观第五泄记原文: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瀑见。石青削,不容寸肤,三面皆郛立。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 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 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 变幻,恍惚牛鬼蛇神,不知作何等语。时夜已午,魈呼虎之声,如在床几间。彼此谛观, 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 译文:从庙门往右拐,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 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石头青 绿,陡峭如刀削,达不到寸肤的宽度,三面石头就像外城一样耸立。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 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 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山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 游人们或坐或靠着岩石向下望,拿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 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恍惚就像牛鬼蛇神等各种怪诞形象,不知该怎么描述。这时已经半夜,山鬼呼唤老虎的声音,就像在床边一样。大家相互仔细看着对方, 胡子眉毛头发汗毛,全都树立起来了,就好像鬼一样。 52.郑牢论戒贪原文:广西总帅府一郑牢者,老隶也,性鲠直敢言。都督韩观威严不可 犯,亦知牢。观每醉后杀人,牢度有不可杀者,辄不杀,留俟其醒,白以不敢杀之故,以 是观尤德之。观卒,山忠毅公云继任,公固廉正贤者,下车首延高年耆德,询边事。有 以郑牢言者,云进之曰:“世谓为将者不讲贪,矧广西素尚货利,我亦可贪否?”牢曰:“人大初到,如一洁新白袍,有一沾污,如白袍点墨,终不可湔也。”公又曰:“人云土夷馈送,苟不纳之,彼必疑且忿,奈何?”牢言:“居官黩贷,则朝廷有重法,乃不畏朝廷,反畏蛮 子耶?”公亦笑纳之。公镇广西逾十年,廉操终始不渝,固不由牢,而牢亦可尚云。 译文:广西总帅府有一个叫郑牢的,是老差役了。性格耿直敢言。都督韩观威严不可侵犯,也赏识郑牢。每当韩观醉后想杀人时,郑牢便从中周旋,发现不该杀的,都设法留下不杀。 等到韩观酒醒,再告诉韩观不杀的原因。韩观知道郑牢能纠正自己的错误,因此对他十分敬重。韩观死后,都督同知山云继任广西总兵官。山云为人廉正贤德,一到广西,便宴请当 地德高望重之士,询问边事,于是有人就将郑牢介绍给他。山云将他请了来,说:“常言说,对于将军不顾及他是否贪利,只看他能不能打仗,况且广西的风气一向是看重财贷。我是否也可以贪呢?”郑牢说:“大人刚到此地,就象一件洁白的新袍子,有一点被沾上污秽,就 象白袍上染上了一点墨,总是洗不掉的!”山云又说:“人们说,土著人送的东西,如果不接受,他们必然怀疑而且怨恨自己,那该怎么办呢?”郑牢回答说:“为官这人贪财,朝廷有 非常严厉的处罚,那就是竟然不惧怕朝廷了,怎么还会害怕土著人呢?”山云于是笑着接纳 了他的观点。山云镇守广西超过十年,廉洁的操守始终不变,这本来并非郑牢之功,但郑牢 也是值得尊重的。 53.鞠咏为进士原文: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 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 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 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 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 公为真相知也。 译文:鞠咏参加考进士,他凭借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等到王化基掌管杭州知府后。鞠 咏被提拔,被朝廷提封为大理评事,任为杭州仁和县的知县。鞠咏赴任前,先写了一封信和 一首诗寄给了王化基,以感谢王公过往对他的栽培奖进,这次在王公手下为官,能够以诗文

2018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

2018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 【阅读训练一】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年七岁,能暗诵《五经 ..》,一字不遗。稍长,博通古今。凡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以文学闻于时。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 保乡曲。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 ..,无敢为非议者。人号其里曰君子乡。 洪武 ..初,修《元史》,召鲁为总裁官。史成,赐金帛,以鲁居首。乞还山,会.编类礼书,复留之。时议礼.者蜂起。鲁众中扬言曰:“某礼宜据某说则是,从某说则非。”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鲁让.曰:“袭帕误耳,纳贡称籓而不奉正朔,于义何居?”使者谢过,即令易去。安南陈叔明篡立,惧讨,遣使入贡以觇朝廷意。主客曹已受其表,鲁取副封视之,白尚书诘使者曰:“前王日熞,今何骤更名?”使者不敢讳,具言其实。帝曰:“岛夷乃狡狯如此耶!”却其贡。由是器重鲁。 五年二月,帝问丞相:“鲁何官?”对曰:“主事耳。”即日超六阶,拜中顺大夫、礼部侍郎。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未 几,命主京畿 ..乡试。甘露降钟山,群臣以诗赋献,帝独褒鲁。是年十二月,引疾归,道卒。淳安徐尊生尝曰:“南京有博学士二人,以笔为舌者宋景濂,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鲁属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 B. 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 C.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 D.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儒教国家化由此开始。 B.礼:含义丰富,主要有三,一指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二指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三指礼貌,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

备战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分类练习 文言文综合解答题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熹字季和,上党铜靼人也。熹少有高行,博学研精,与北海管宁以贤良征,不行。累辟三府,不就。宣帝复辟熹为太傅属,固辞疾,郡县扶舆上道。时熹母疾笃,乃窃逾泫氏城而徒还,遂遭母丧,论者嘉其志节。 景帝辅政,命熹为大将军从事中郎,熹到,引见,谓熹曰:“昔先公辟君而君不应,夸孤命君而君至,何也?”对曰: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转司马,寻拜右长史,迁御史中丞。当官正色,不惮强御,百僚震肃焉。荐乐安孙璞,亦以道德显,时人称为知人。寻迁大司马,以公事免。 司马侑为宁北将军,镇邺,以熹为军司。顷之,除凉州刺史,加扬威将军、假节,领护羌校尉,绥御华夷,甚有声绩。羌虏犯塞,熹因其隙会,不及启闻,辄以便宜出军深入,遂大克获,以功重免谴,时人比之汉朝冯、甘焉。拜冀州刺史,累迁司隶校尉。及魏帝告禅于晋,熹以本官行司徒事。泰始初,封祁侯。 皇太子立,以熹为太子太傅。自魏明帝以后,久旷东宫,制度废阙,官司不具,詹事、左右率、庶子、中舍人诸官并未置,二傅并摄众事。熹在位累年,训道尽规。以年老逊位。初,熹为仆射时,凉州虏寇边,熹唱义遣军讨之。朝士谓出兵不易,虏未足为患,竟不从之。后虏果大纵选,凉州覆没,朝廷深悔焉。熹自历仕,家无储积,亲旧故人乃至分衣共食,未尝私以王官。及卒,追赠太保,谥日成。 (节选自《晋书·李熹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B. 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C. 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D. 先君以礼见待/熹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熹畏法而至/帝甚重之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贤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科目,由地方长官自下而上地推荐人才给上级或中央,由其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 B. “禅”,帝王的祭地礼,也指以帝位让人。相传尧帝是首推禅事之人。在文中指魏帝让位于晋。 C. “行”,唐宋官制中,大官兼管小官的事叫行某官。文中指李熹暂时代理司徒的职务。 D. “太子太傅”,古代“二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后来逐渐成为虚衔。结合文意可知,李熹任此职时也属虚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熹少有品行,以名节自持。几次被三府征召任职,他都不就任。后来又以母亲病重为由拒绝出仕,世人都称赞他的志气节操。 B. 李熹居官正直,荐人唯贤。他被景帝授官后,不畏权贵,朝臣都为他所震慑。他举荐有德行的孙璞,也为世人所称赞。 C. 李熹治车有方,颇有政绩。他在凉州安定华夏,抵御蛮夷,力克羌虏,展现了他的车事

2018高考文言文专题训练(含答案详解)

文言文专题训练 (一) 卢志字子道,初辟 ..公府掾、尚书郎,出为邺令。成都王(司马)颖之镇邺也,爱其才量,委以心膂遂为谋主。齐王(司马)冏起义,遣使告颖。颖前锋都督赵骧为(司马)伦所败,士众震骇,议者多欲还保朝歌。志曰:“今我军失利,敌新得胜,必有轻易陵轹之情,若顿兵不进,三军畏衄,惧不可用。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颖从之。及伦败,志劝颖曰:“齐王众号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能决,大王迳得济河,此之大勋,莫之与比,而齐王今当与大王共辅朝政。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颖纳之,遂以母疾还籓,委重于冏。由是颖获四海之誉,天下归心。 及(司马)乂死,颖表志为中书监,留邺,参署相府事。乘舆败于荡阴,颖遣志督兵迎帝。及王浚攻邺,志劝颖奉天子还洛阳。时甲士尚万五千人,志夜部分,至晓,众皆成列,而程太妃恋邺不欲去,颖未能决。俄而众溃, 唯志与子谧、兄子綝、殿中武贲 ..千人而已。志复劝颖早发。时有道士姓黄,号曰圣人,太妃信之。及使呼人,道士 求两杯酒,饮讫,抛杯而去,于是志计始决。而人马复散,志于营阵间寻索,得数乘鹿车,司马督韩玄收集黄门 ..,得百余人。志入,帝问志曰:“何故散败至此?”志曰:“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帝曰:“甚佳。”于是御犊车便发。屯骑校尉郝昌先领兵八千守洛阳,帝召之,至汲郡而昌至,兵仗甚盛。志 喜于复振,启天子宜下赦书 ..,与百姓同其休庆。奔散者多还,百官粗备。帝悦,赐志绢二百匹、绵百斤、衣一袭、鹤绫袍一领。 洛阳没,志将妻子北投并州刺史刘琨。至阳邑,为刘粲所虏,与次子谧、诜等俱遇害于平阳。 (节选自《晋书·卢志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B.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C.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D.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初辟”指初次授予官职,其中“辟”为授予官职的意思,与其意思相近的有“授”“拜”等词语。 B.“武贲”即虎贲,是对勇士的一种称呼,常常指守卫王宫、护卫君主最勇猛精锐的兵士。 C.“黄门”常指宦官,因为东汉黄门令等职常由宦者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 D.“赦书”是皇帝用来传达任官封爵、告诫臣僚等信息的一种重要文书,有着相对固定的格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卢志才华出众,气量不凡。在邺城时,成都王司马颖因为卢志才华气量出众,便给予他重任。 B.卢志富有主见,精于用兵。在部队作战失利之时,他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关于用兵的奇谋。 C.卢志善于劝谏,深谋远虑。他曾劝谏司马颖,要暂避齐王的锋芒并推崇齐王,慢慢博取民心。 D.卢志临危不乱,忠于君王。在战乱中,卢志多次沉着冷静地带领着忠诚不渝的将士护卫皇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5分) (2)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