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摘要】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在大力提倡语文课堂改革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相关联,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方式,但现实的朗读教学情况并不如人意。近些年来,由于受升学率地制约,教学评估的误导,再加上缺乏足够地认识,以致朗读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地重视。如何改变语文教学出现理科化倾向这一现状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教学问题。本文将以中学语文中的朗读教学为例,分析朗读教学的现状,探求解决之道。
朗读教学现状分析应对策略〖kh*2/3〗
〖fl(〗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中强调指出:“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读。”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也提倡以朗读为主,理解为辅,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朗读的情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领会表达。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学习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相勾连,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方式。正如于漪老师在著作中谈到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快,学
得有效。”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指导非常必要。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朗读教学并不尽如人意,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对朗读的指导,朗读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中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存在的问题
1.1 师生没能明确朗读的目的
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有的读完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做小和尚念经状。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没有任何教学效果可言。
1.2 学生朗读时间少
掉了学生朗读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往往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经常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的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只不过是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试问,这样的课堂教学有怎能提高朗读的质量呢?
1.3 学生朗读面窄
教师往往盯住几个源码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而且学生的朗读一般都只是教材课
文,很少碰触其他的阅读材料。这种教学又怎能落实素质教育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呢?
1.4 教师指导机械匮乏
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这么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机械化,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没有指导也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也常常听到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点。
2.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作用
2.1 朗读是考查学生理解程度最简洁的手段
生感悟作品美好的情味,进入作品优美的意境。在朗读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和人格的陶冶。
2.2 朗读可以培养语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言运用习惯
言的积累。朗读得正确流利,说话也一般比较流利用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一般说话也比较有感染力。
2.3 朗读可以全面提高一个人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人的心理素质
大方、善于表达自己的。而且,大声地朗读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帮助。
3.提高中学语文朗读教学质量的策略
3.1 巧妙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想读
情境,可以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将文中出现的人和景展示出来,这样创设出与作品中相似的情境,使枯燥无味的文字变成了秀丽的山水、迷人的画卷、精彩的瞬间,真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有一种想读的冲动。比如在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借助于逼真的画面,加上丰富的想象,学生就能体会到这样的一种境界:中秋,皓月当空,银光泻地,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苏轼遥望月宫,似与嫦娥共舞,身处瑶池仙境,起舞弄影的飘逸中带着几分酒后的轻狂。随着月光的移动,低照在门窗上,照得屋里的词人难以入眠。学生也能体会到词人政治上被压制,报复不能施展,怀念远方的兄弟,不能团聚的感情。即使不在一起,却能共同观赏这美好的明月,也是很好的事。感情得到流露,学生内心就会产生朗读的冲动。所以,情境教学法在朗读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
3.2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他指出,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因此,教师示范美读时,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读出意味。像《春》、《夏》、《济南的冬天》等课文,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由教师范读,让学生在你的语言中去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情感意味,让学生从你的动作、神情中去领会朗读的种种技巧。当然,也可以播放配乐朗诵代替教师范读,在优美的旋律声中学生顿觉身临其境,神思遐想,似与作者心灵相通,进而不由自主地伴随着配乐轻声朗读。这时候你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站起来试读,我相信此时你所听到的将是真实情感的流露、发自心灵的呼唤。此情此景,怎能不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呢!
3.3 注重生活积累,培养语感
爱好、性格及语言感受能力。叶圣陶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一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这说明只有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细辨别其中的好坏,才能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如听见诗歌中最常出现的“落叶”二字,不但会想到一个落叶缤纷的景象,还会联想到初秋、寥落、思乡等意味。语文是源自生活的,朗读也一样,学生应在生活中积累朗读素材,以培养自己的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