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心理治疗方法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卫生・
几种心理治疗方法概述
陈苏明
(北京军区空军石家庄机场路干休所,河北石家庄050071)
关键词:心理疗法;认知疗法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583X(2003)2421422202
自从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心理分析以来,心理治疗已走过100多年的历程[1]。

100多年来,心理治疗发展很快,虽然曾有过不少非议,但也无法阻挡其发展势头,出现了不同的治疗理论、治疗方法。

目前,最具影响的主要有4大取向的治疗模型,即分析取向的治疗、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取向的治疗、行为和认知取向的治疗、系统观的家庭治疗。

1 分析取向的治疗
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分析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流派,按照治疗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程和短程心理治疗。

近年来,应社会的要求,短程的治疗方式有了较多的发展,但理论基础是一样的,包括意识层次论(即意识、潜意识、无意识),性结构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即本我、自我、超我),防御机制。

在此介绍精神分析性短期焦点治疗,它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针对患者的一个(或一类)主要冲突,即问题的焦点进行干预,从而解决其心理危机。

应用此方法治疗时,医生应采取相对主动的方式,尽快识别出对患者影响、干扰最大的心理冲突,把焦点问题在最初的几小时就确定下来。

确定焦点问题之后,要对其进行处理,要认清隐藏在症状背后的冲突,用通俗的语言做出使患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解释。

医生要弄清来龙去脉,解释症状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其中包括对治疗中易出现的阻力和移情现象的解释。

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应注意,对症状的解释不可过急,不可过于生硬,有时要采取迂回的方式,解释不可过多,应慎重地提醒患者所忽略的,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将表面上似乎没有联系的现象归纳起来加以分析。

分析性心理治疗的原则不是指导,而是理解、解释及启发,目的是“助人自助”,即帮助患者认识自己,认清那些较为幼稚的情感及行为模式,以比较现实、成熟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面对生活。

短期焦点治疗不太强调对患者早年经历的追溯,比较重视现实问题对疾病的影响。

治疗过程中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

2 以人为中心治疗法
以人为中心疗法是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改变了心理分析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把人看作消极的、被动的看法。

它的治疗理论以来访者的成长潜能为焦点,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治疗[1]。

该疗法的创始人为20世纪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1902~1987)。

以人为中心治疗的实质,是帮助来访者去掉那些由于价值条件作用,而使人用来应付生活的面具和角色,把别人的自我当成自我的部分,使其恢复真正的自我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通过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协助来访者寻找迷失的自我,探索真正自我,重建新的自我的过程,也是来访者学习与改变自我的过程,来访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开放、协调;来访者愿意使其生命过程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

总面言之,以人为中心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在真诚对待来访者的前提下,来访者能够主动改变,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

3 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行为主义理论的产生。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文章,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后天得来的,恶习是因为受到奖励而固有,因此,也可以受到惩罚而消退,环境可以改变人。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就开始将行为治疗中的操作条件学习原理,应用到医院患者身上,并首先提出“行为治疗”这一术语。

行为治疗学派行为,人的心理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人的行为的改变。

行为是指个体的行为,比如人的言行举止。

例如,一个人正处于焦虑的心理状态中,他自然会通过紧张的表情、忐忑不安的动作所表现出来。

可以说,心理是人的一种内在主观的活动,而行为则是这种内在活动外在的客观表现。

行为治疗是通过学习训练矫正行为障碍的一种治疗方法,行为治疗是依据条件反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等行为主义学说为理论基础,运用正负强化、行为训练、系统脱敏等行为技术手段,来校正来访者问题的一种技术和方法。

在矫正儿童行为问题、恐惧症、社交障碍等方面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在行为疗法实施过程中,心理医生就像个教练,必须严格制定训练计划,在训练过程中,心理医生有时率先示范,有时口授心传,有时又在旁边行监督鼓励之责。

4 认知治疗
认知治疗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改变来访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疗法的总称(贝克1985)。

贝克,美国心理学家,1976年首次提出认知治疗这一专业术语[2]。

合理情绪疗法是认知疗法之一,它认为引起心理失衡的原因并非应激事件,而是人们对应激事件的非理性评价。

例如某人因某一突发事件导致抑郁症发作,抑郁并不是由突发事件直接引起的,而是由此人对突发事件这一应激事件过于消极的评价引起,在使用这一理论时,心理医生就像个能言善辨、足智多谋的律师,将患者的错误理念一一打碎,并帮助其建立新的理性的认识模式,从而使患者的心理和行为得到改变。

5 小结

2241
・《临床荟萃》 2003年12月20日第18卷第24期 ClinicalFocus,December20,2003,Vol18,No.24
以上简单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虽然方法不同,但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消除症状,恢复心理平衡,达到人格的完善。

虽然各流派的理论和技术不一样,但起作用的机制却大同小异,即通过宣泄和疏导,缓解来访者的压力,鼓励来访者倾诉内心的痛苦,并进行针对性指导;通过探寻来访者的潜意识使之领悟;协助来访者改进认知结构,学会合理思维;通过学习与训练建立积极有效的行为模式,帮助来访者排除心理行为障碍。

参考文献:
[1] 钱铭怡.心理治疗[M].第1版.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12
19.
[2] 汪道之.心理医生[M].第1版.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
552145.
收稿日期:2003207204 修回日期:2003210220 编辑:姜恒丽
・病例报告・
拉米夫定致急性椎体外系反应3例
李曙晖,孙 红,柴同海
(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科,山东滕州277500)
关键词:拉米夫定;椎体外系反应,急性
中图分类号:R97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583X(2003)2421423201
拉米夫定作为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之一,其主要作用机制是拉米夫定在细胞内磷酸化后,与脱氧胞嘧啶核苷竞争,进入合成中的DNA链,使其不能继续延伸至终止复制[1]。

既往主要用于16岁以上患者,自《2001年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公布可用于年龄大于12岁患者后,已逐渐被临床接受。

临床上常出现的不良反应为乏力、疲倦、上腹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上呼吸道感染等[3],而出现急性椎体外系反应少见报道。

现将我们应用后出现急性椎体外系反应3例报道如下。

例1,患者,男,13岁。

因患慢性乙型肝炎,自2002年7月8日开始,口服拉米夫定100m g,每日1次,水飞蓟素片77 mg,每日3次。

8月18日患者出现言语不清,舌根发硬感,舌外伸,双眼上翻。

既往无其他病史。

查体:体温36.8℃,脉搏88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15/65mmH g(1mmH g= 0.133kPa)。

心肺正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神志清,言语不清,阵发性眼球向上凝视,眼睑上翻,舌外伸状,四肢肌力正常,全身肌张力增高,其余神经系统体征阴性。

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56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35U/L,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核心抗体(+),血钙2.49mmol/L,脑电图及颅脑CT未见异常。

诊断:药物性椎体外系反应;慢性乙型肝炎。

停用拉米夫定、水飞蓟素片。

给予东莨菪碱0.3mg,肌注及对症治疗,4小时症状消失。

10天后又自行口服拉米夫定100m g,每日1次,12天后又出现上述症状,停用拉米夫定,给予上述治疗后症状消失。

例2,患者,男,15岁。

因患慢性乙型肝炎,于2002年5月18日开始服用拉米夫定100m g,每日1次。

至2002年8月14日出现言语不清,舌根发硬感,舌外伸,双眼上翻,四肢僵硬,双上肢震颤,伴出汗、流涎、不能进食。

患者既往无其他病史。

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心肺正常;腹平软,无压痛,无反跳痛;神志清,阵发性眼向上翻,伸舌,头颈转向左测,上身扭转痉挛状,其余神经系统体征阴性。

查血、尿、大便及肝、肾功能均正常,血钙2.58mmol/L,脑电图及颅脑CT未见异常。

诊断:药物性椎体外系反应;慢性乙型肝炎。

停用拉米夫定,给予东莨菪碱0.3m g,肌注及对症支持治疗6小时症状消失。

例3,患者,男,14岁。

因患慢性乙型肝炎,于2002年6月6日开始服用拉米夫定100m g,每日1次。

于9月28日出现言语不清,双眼向上凝视,舌跟发硬感,头颈偏向右侧,伴流涎,持续约15分钟。

其后停用拉米夫定住院观察2天未再发生。

讨论 本组3例患者均在服用拉米夫定后出现椎体外系副作用,停药后症状消失;其中例1再次服用拉米夫定后又出现椎体外系不良反应,说明患者的椎体外系症状系拉米夫定所致。

本组3例患者应用常规剂量出现急性椎体外系反应,其具体机制不太清楚。

可能与该药透过血脑屏障阻断了多巴胺受体或耗竭了椎体外系内多巴胺受体,致乙酰胆碱处于优势有关。

另外,此3例患者均为青少年,可能也与青少年对该药敏感有关。

因此,在青少年应用该药时应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

一旦出现椎体外系反应,应及时停药,并给予相应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耀宗.拉米夫定治疗慢性HBV感染[J].国外医学流行病传染
病分册,1999,26(3):1142118.
[2] 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指导小组.2001年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
家共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2,10(2):1572158.
[3] 姚光弼,王宝恩,崔振宇,等.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多中
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9,
18(3):1312135.
收稿日期:2003202225 修回日期:2003211210 编辑:姜恒丽

3241

《临床荟萃》 2003年12月20日第18卷第24期 ClinicalFocus,December20,2003,Vol18,No.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