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至九年级文言文知识汇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七年级至九年级文言文汇总

【七年级上册】

﹡3、幼时记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天鸟兽向上新长的细毛]。见藐[小]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花纹]。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私下]拟[比]作群鹤舞空。心之[指示代词,这,这样]所向[看待],则或千或百果然鹤[名词作动词,变成鹤]也。昂首观之[代词,指“群鹤舞”],项为[因为]之[指示代词,这,这样]强[同“僵”,僵硬]。又留蚊于素[白色]帐中,徐喷[慢慢地]以[介词,用]烟[以烟徐喷],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云端,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代词,指自己]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介词,把]丛草为[动词,当做]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碎石]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代词,指“两小虫”]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表修饰,不译]来,盖[表说明,原来是]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连词,就]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副词,正在]出神,不觉呀然[哎呀地(惊叫一声)]惊恐;神定,捉蛤蟆,鞭[名词用作动词,鞭打]数十,驱之别院。

1、本文选自《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是清代文学家。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私拟作/群鹤舞空⑵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⑶作/青云白鹤观⑷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3、本文叙述哪了三件趣事,请概括出来。

[答]观察蚊飞;观察花台草木;观虫斗,驱哈蟆。

4、文章开头“物外之趣”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总领全文。

5、文中写“我”观虫斗、驱虾蟆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我”是一个天真、活泼、正直、善良,同情弱者,有正义感的孩子。(意思对即可)

6、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答]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用心体会,善于联想和想象。

4、三峡◇郦道元

自[从,由]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几乎,完全]无阙[同“缺”,中断,断开]处。重岩叠嶂,隐[遮住]天蔽[挡]日,自[如果]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本指阳光,这里指太阳]月。

至于[到了那]夏水襄[漫上]陵,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断]。或[有时]王命急宣,有时朝发[从……出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御[驾]风,不以[认为,觉得]疾[快速]也。春冬之时,则素[白色]湍[急速流动的水]绿潭,回清到影,绝[极,最高处][山峰]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冲刷]其间,清[水清澈]荣[树茂密]峻[山高耸]茂[草丰盛],良[实在,的确]多趣味。

每[常常到]至晴初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旦,林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涧[山谷,夹在两山间的水沟]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连续]引[延长]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断,停止,消失]。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本文选自《水经注·江水》,作者是北魏(朝代)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文中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

3.文中写三峡水流汹涌湍急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由此可联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4.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怪柏、悬泉、瀑布八种景物,这八种景物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6.“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何写作特点?

[答]从想象角度侧面虚写三峡水流汹涌湍急。

7.文章结尾引用渔者的歌的作用是什么?

[答]强调、渲染乐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悲愁。

8.今年我国尚在建设中的长江三峡工程举世瞩目,请结合你对它的了解,说说这一工程竣工后,课文《三峡》中哪些内容将会改变?(举出两条即可)

[答]①不会再有“沿溯阻绝”的情况。②水流趋缓,“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也不会再有。

9.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答]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7、《论语》八则

子曰:“学而[连词,表顺承。]时[名词作状语,按一定的时间。]习之[代词,指学过的知识技能。],不亦说[yuè,高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理解]而[连词,转折。]不愠[生气,恼怒。],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温习]故[旧]而[连词,表顺承。]知新,可[可以]以[凭借]为[动词,成为。]师矣。”

子曰:“学而[连词,表转折,却]不思则[连词,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思而[连词,表转折,却。]不学则殆[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子曰:“由!诲[教导]汝知之[代词,指(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乎!知之为[动词,就是。]知之[代词,它,可不译。],不知为不知,是知[同“智”,聪明智慧。]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 [介词,凭借。]【以何】谓之‘文’也?”子曰:“敏而[连词,表并列。]好学,不耻[意动用法,以……为耻。]下问,是以[介词,凭借。]【以是】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连词,表修饰。]识[同“志”,记住。]之[代词,指学习所得。],学而[连词,表转折,却。]不厌[满足],诲人不倦,何有于[介词,对。]我哉【于我何有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择其善者而[连词,表顺承。]从[跟从,学习。]之[代词,指善者。],其不善者而[连词,表顺承。]改之。”

子曰:“不愤[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不启[启发,开导。],不悱[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不发。举[提出,举出。]一隅[方角]不以[介词,凭借。]三隅反[类推],则不复[再]也。”

1、《论语》中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的名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论语》中“是以谓之文也”,“是”指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论语》中论述学与思的关系的两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学习精神和好学态度时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APCE会议在上海召开,市民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9、《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和为人之道的,请简要回答。

[答]①谈学习态度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②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学而时习之。

③谈为人之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副词,很]蕃[fān,多]。晋陶渊明独[副词,只]爱菊。自李唐[唐代皇帝都姓李,故称唐朝为“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我]独爱莲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出淤[水中污泥]泥而[连词,表转折,却]不染[沾染,污染],濯[洗涤]清涟[微波]而不妖[妖治,艳丽],中通外直,不蔓[蔓延]不枝[生出枝节],香远益[更加]清[清香],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植[树立],可远观而[连词,表转折,却]不可亵[亲近而不庄重]玩焉[语气词,哪]。

予谓[认为]菊,花之[结构助词,的]隐逸者也[表肯定语气];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有道德的人]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人(事物)”]也。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唉”]!菊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爱,陶后鲜[xiǎn很少]有闻;莲之爱,同[如同,像]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副词,应当]乎众矣[语气词,表肯定]。

1. 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 比喻志洁行廉,德声远播的句子是: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的句子是:中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