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新视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新视角
作者:程慧芳
来源:《知识文库》2016年第14期
警校大学生因其教育的特殊性,经常面临着高于普通院校学生的压力与困境,心理弹性研究对其应对压力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警校大学生心理弹性研究的必要性出发,在对心理弹性作用机制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警校大学生心理弹性干预的措施和方法,通过提高学生心理弹性水平,帮助警校学生快速适应新环境。
警校大学生是警察的后备力量,面临着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由普通学生到预备警官的双重身份改变,与地方大学相比,警校学生应具有更强的心理素养和更快的适应能力。有研究显示,警校学员与全国常模比较,在人际关系、抑郁和恐怖三个因子的得分显著偏高,韩向前对军校学生的研究得出了相似结论。对警校大学生心理弹性进行研究,可以有效提高其应对压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一新视角来提升警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警校大学生心理弹性研究的必要性
警校学生心理健康应遵循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标准,但由于警校的办学目的、管理方式和教学形式不同,警校学生心理健康又有其特殊性。警校培养目标明确,警察作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开展各种心理健康训练,强大的心理素养是一名警察的最基本要求。警察工作具有高危险、高负荷等特点,要与社会上最邪恶的凶犯作斗争,流血牺牲在所难免。除此之外,警察也背负着较大的精神压力,工作时间的延长,无法照顾到家庭,引发了来自家庭的矛盾;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社会舆论对警察工作的不理解,引发了来自社会的压力;经常涡旋于邪恶的泥淖中,感受着各种负面事件和负面情绪,引发了来自个体精神的压力,这些压力无疑需要一个强大的心理素养的支撑。因此,民警在学生时代,开展相关心理健康行为训练、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抗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弹性水平大小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状况。刘明波,李淑臻的研究显示: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反之亦然。史光远,崔丽霞等的研究显示:积极情绪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弹性水平,两者呈正相关,消极情绪对提高心理弹性水平极为不利,两者呈负相关,心理弹性在情绪和压力之间起到中介效应。这也证明了我们对心理弹性的理论假设。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行为训练,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训练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品质。消极的应对方式可以暂时减轻警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持续时间较长则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从而影响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因此,提高学生的应激能力,对警校学生心理弹性的研究是必要的。
在学校心理咨询的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对学校的教育模式、生活环境、规章制度等适应良好,有些学生则适应能力较差,花费较长时间仍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从而失去探索发现的积极性,出现习得性无助感。心理弹性的研究目的是寻找优秀心理品质的培养途径和
营养供给来源,增强心理应激的收缩度,调节环境对心理的影响,减小逆境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促进机体对生存环境的适应和发展。心理弹性从不同侧面展开了对心理研究的思考,对警校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念,因此,对警校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
心理弹性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并逐渐受到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是现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心理弹性将心理比作弹簧,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和收缩性,各种外界压力和刺激作用于心理,引起弹性形变,形变在弹性能力可承受范围内,外界刺激和压力不会对心理健康水平产生太大影响,个体仍可以适应社会,一旦压力超过心理弹性可承受的极限范围,则会对心理造成严重损伤,影响正常的适应和发展能力,如会出现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问题。心理弹性可以帮助人们在遇到危险或压力时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是人必备的良好心理品质。
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弹性是如何发挥其作用机制的成为研究者探讨的重要内容。研究者针对心理弹性的过程、结果及特点等方面对其作了不同的概述,关于其定义目前没有统一的界定。但是诸多的研究使研究者得出了一个大体一致的结论,心理弹性结构涉及到两个因素: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危险性因素对个体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会给个体带来生理、心理等不同程度损害的因素。早期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多着眼于危险性因素,分析危险性因素给机体带来的伤害,而努力改善和削减这些不良因素给人们带来的伤害。保护性因素帮助机体应对压力,减缓环境对机体产生的负向影响。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是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基于个体自身的特质或来自家庭、社会等个体以外的保护性因素起到中介作用,诸多研究总结出相似结论,保护性因素也因此被称为重要变量,在心理弹性作用机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
作为一个动态变化过程,两种因素在心理弹性作用机制中是如何发挥其功用的,我们分别来看三个最具代表性的模型。
1.补偿模型
在个体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中,同时存在着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前者对个体发展和生存起到消极的不利作用,后者则起到积极的有利作用。两种因素互相独立又密切联系,当危险性因素多于保护性因素时,心理弹性水平较低,外在环境会对机体产生损害,反之,心理弹性水平较高,机体可以更好地应对和适应外在坏境。如:对大一新生来说,生活环境、学习环境、教学方法等改变,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没有足够的保护因素,如家人关心、教师帮助、同学友谊等,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2.挑战模型
心理弹性不是固定永久的,它在个体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发生着变化,除了遗传因素,也受到后天的学习和教育的影响。危险性因素与消极结果之间呈曲线关系,过高或过低的危险性因素会导致消极的发展结果,适度的危险性因素不会让人变得堕落和消极,相反有利于提高机体的抗压能力,增强心理弹性能力,但长期过度的压力,机体则是无法承受的。在面对危险情境时,个体会对危险情境进行分析,寻找有效方法面对危险,在逆境中成长和发展,提高自身应对能力,因此,让机体适度的面对逆境,对机体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来说是必要的。在挑战模型中,两个因素不是对立存在的因素,是同一类型变量。
3.条件模型
个体存在一些因素可以调节危险因素对消极结果的影响,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个人积极的心理品质、情绪体验等能增强人的心理弹性,提高人的受挫力。面对灾难和挫折,积极乐观、自我效能感高、社交能力强的人往往能信心满满,在挫折中努力寻求解决方法,积极应对;而悲观主义、被动、缺乏信心者遇到相同情境,则会一蹶不振,消极堕落。良好的心理品质、人格特质与心理弹性正相关,能够对危险因素起到调节作用,减少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在面对外在环境的压力时,对个体起到调节作用的不是保护性因子,而是良好的个人品质。
通过对心理弹性作用机制的探讨,我们了解到保护性因素在心理弹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适度的危险性因素能够提高机体抗压能力,增强心理弹性,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调节和减少危险因素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要培养警校学生良好的心理弹性能力,需分析其结构,增加来自个体内在或外在的保护性因素,合理分析和应用危险性因素,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对警校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干预
警校大学生面对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时,心理弹性可以促使他们利用有利资源,积极寻找应对方法和策略,减缓这些问题产生的负向影响。较高的心理弹性水平,为警校大学生适应新环境提供了支持。如何对警校大学生开展心理弹性的干预,可从四个方面进行。
(一)提高自我认知,增强自我效能感
根据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探讨,我们了解到保护性因素在其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引起适应不良的主要因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态度和看法,人们的全部心理活动,终究是个体对外界环境的认识,学生拥有的认知习惯和倾向,直接影响着警校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着心理健康水平。为了提高警校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客观明确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自我的优势和不足,增强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正向的生活态度,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有利的保护性因素。根据补偿模型,保护性因素与危害性因素对立,前者可减少或缓解后者的消极作用,因此,通过提高警校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在弹性结构中增加保护性因素,进而提高警校学生的心理弹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