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评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评刘知幾的史学思想
10级历史学杨建 10202041
摘要:刘知幾(661—721),字子玄,唐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唐朝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史通》是他私下整理历年所写的札记而撰成的著作。刘知幾一生著述颇丰,但大都失传,只有《史通》流传至今。《史通》是刘知幾的史学理论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史学理论成就。书中对各种史书体裁、体例等都有详尽的论述,反映了他的历史撰学理论及思想。
关键词:刘知幾;史通;史学思想
刘知几生活在武后、玄宗时代,供职史馆多年,虽然自身才气勃发,却因为官职卑微,修史时处处仰承监修旨意,郁郁不得志,因而后来退出使馆,私自编撰了一部史书《史通》。这部史书与唐代以前的作品有所不同,即他并非描写某一时代的人物史实,而是对之前的各种史学作品作出评论,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这可以说是时代的需要,因为此时正处唐朝全盛时期,此前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中国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史学作品,时代的发展需要对此做出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因此《史通》应运而生。由于刘知几除《史通》以外的各种作品都已流失了,因此,要想研究刘知几的史学思想,只能从《史通》和新旧《唐书》去寻找材料。但是新旧《唐书》成书于后代,因此《史通》更能直接客观的反映出他的史学思想。
一、刘知幾史学思想中的进步性
(一)历史观方面的进步性
1、敢于对过去的圣贤经传提出怀疑批判,具有一定的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史通》的《疑古》和《惑经》中。《疑古》指出《尚书》有十条疑事。如认为《尚书》的尧舜禅让说不符合实际及他为商纣王翻案等等。在《惑经》中,刘知幾敢于对孔子的《春秋》提出十二条“所未谕”的问题,指出对孔子存在着五种“虚美”现象。这些都表现出了他敢于批判的史学思想。
2、反对天命论。司马迁在《史记.魏世家》中说:“说着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于亡。余以为不然。天方令秦平海内,其业未成,魏虽得阿亨之佐,曷亦乎?”对此,刘知幾批判道:“夫论成败者,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刘知幾的“当以人事为主”论兴灭的思想无疑是正确的。
(二)历史编纂理论方面的进步性
1、关于历史编纂的目的和作用,刘知幾说“盖史之为用,记功司过彰善惩恶,得
失一朝,荣辱千载”;“史之为务,申以为戒,树之风声”。总的来说,是要“劝善惩恶”,“激扬名教”。刘知幾在这方面的理论比理论的创始者孔子要完善彻底。
2、关于编纂内容,刘知幾主张在以往史书“五志”的基础上“广以三科”,增加“三志”。“五志”即荀悦提出的达道义、彰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这里只有“劝善”而无“惩恶”的内容,为此,刘知幾主张“广以三科”,即“一曰叙沿革,二曰明罪恶,三曰旌怪异”。所谓“三志”,“一曰都邑志,二曰氏族志,三曰方物志”,这可以是说写地方志的建议。
3、关于编纂体例方面,刘知幾有“六家”、“二体”之说。主张断代的编年与纪传二体并不相悖。即所谓“班、荀二体,角力争先,欲废其一,固亦难矣。后来作者,不出二途”。在断代的编年体史书方面,刘知幾则推崇《左传》,认为“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根据上述观点,宋人郑樵说刘知幾“尊班而抑马”。而两汉、魏晋以来,史家盛誉左丘明而深抑司马迁几乎成为风尚,刘知幾“尊班抑马”论只是理论性的总结。
二、“史才三长”说的提出
刘知幾关于史学家素养的“史才三长”理论,即一个优秀的史学家应该具备三种才能,史才、史学、史识。这是刘知几对中国以往史学优点的深刻总结,对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史才,是指一个史学家必备的能力,包括掌握和运用文献史料的能力,运用体裁体例的能力,进行文字表述的能力。简略言之,既是一个史学家必须学会博采史料,集腋成裘,这是史书编著的基础;同时他还必须学会恰当的运用题材体例,善于剪裁纷繁复杂的史料,以使史书条理分明,便于读者去了解当时的史实;最后,一个史学家还必须善于进行文字表述,原则是真实(秉笔直书)和简洁。
2、史学,是指一个史学家必须具备丰富的学问,因为史书编撰的基础是史料,因此史学家最重要的学问就是鉴别史料的真伪。这种鉴别要求将一些夸大不实或者根本就是虚构的史料剔除,否则就会影响作品整体的真实性。
3、史识,是指一个史学家的历史见识,对历史的分析评价能力,这是刘知几认为的史学家最重要的素养。史学家作为人,总是会将自己的主观观点或多或少的加入作品中去,而史实本身却是客观的。因此刘知几要求一个史学家应该“兼善”、“忘私”,“兼善”是指博采各家之所长,不要厚此薄彼;“忘私”是指排除自己的主观看法,抛弃个人好恶,完全根据客观事实描述。
“史学三长”论是刘知几《史通》提出的关于史学的重要观点,在中国史学史上具
有重大意义。后世的史家们,都力求达到他所说的这三点。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
三、刘知幾思想中的局限性
1、对怪、力、乱、神取“若存若亡”的态度。刘知幾说:“怪、力、乱、神,宣尼不语;而事鬼求福,墨生所信。故圣人于其间,若存若亡而已。”这不仅仅说的圣人,也是刘知幾自己的态度。
2、主张天人感应说。《史通•五行志错误》指出班固《汉书•五行志》的所谓错误,实际上反映了他严重的天人感应思想。如他批评《汉书•五行志》“多叙其灾而不言其应”就是如此。又如《史书•通志》中说:“至如荧惑退舍,宋公延龄;中台告圻,晋相速祸;星集颖川而贤人聚;月犯少而处士亡;如斯之类,志之可也。”
3、迷信灾祥福瑞。在刘知幾看来,“夫灾祥之作,从表吉凶,此理昭昭,不易诬也”。因此,他竭力主张要在史书中详细记载灾祥福瑞现象。《史通•书事》中说“幽明感应祸福萌兆则书之”。
4、轻视人民群众。刘知幾认为,“民者冥也,冥然无知”;说“陈胜起自群盗”,“无世可传,无家可宅”,认为司马迁称之为“世家”是“名实无准”。
四、总述
综上所述,刘知幾史学思想有相当的进步性,对后世影响既深且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也要看到刘知幾毕竟是一个封建的史学理论家,其史学批评目的在于使史学更好地维护封建纲常名教,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他所谓的“劝善惩恶”,就是劝遵循“三纲五常”之善,惩违抗“三纲五常”之恶,而他主张的“直书”、“实录”也主要是对于“贼臣逆子”而言。总的来说,刘知幾这样杰出的史学批评家,在思想上和著作上都不可能完全不带着时代的印记。
参考文献:
[1]宋衍申.《中国史学史纲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