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第二协奏曲介绍

肖邦第二协奏曲介绍
肖邦第二协奏曲介绍

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

作品作于1829年,在肖邦最幸福的日子里写成。这首曲子是献给他的初恋情人的。当时,肖邦对华沙音乐学院学声乐的一位女同学很有好感,但是他不敢直接对她表示爱慕之情,只能将全部的感情投入在乐曲之中,因此在临别之际,肖邦用浑身的恋爱激情创编了这首协奏曲,珍藏在心田深处美妙的回忆里。这丝情愫并没有开花结果,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暗恋,这部乐曲才更加地扣人心弦。肖邦曾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写到:“写这首舒缓的协奏曲时,我的心绪始终和她在一起”。在爱情的激发下,这部作品很快产生了。

乐曲分析:

乐曲分为第一、二、三乐章。在第一乐章中,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一个下行跳进的音调,构成一支奇异的旋律,显露出年轻作曲家耽于冥想的天真神情。接着,小提琴的一个优美的乐句犹如奇妙的虹桥,把音乐引到第二个主题的身边。第二主题为降A大调,并且不时插入第一主题旋律。随之而来的华丽钢琴独奏,展开了更广阔的音响世界。圆号与之为伴,弦乐与它同行。第一乐章在管弦乐队沉闷的和弦中结束。

第二乐章中,弦乐与木管乐遥远地轻声对话,独奏钢琴从深深的低音区渐渐燃起了热情的火苗,中段,肖邦的热情酣畅地宣泄与倾吐,钢琴上的滚滚春潮灌耳而来,最后钢琴突然以一个强劲的低音,引来一串缓缓而起的三连音,攀援到稳定的降A主音上。

第三乐章为古典回旋曲式,钢琴灵巧地奏出舞曲的主题,是波兰的玛祖卡,它的旋转跳动可以把人们从缠绵的爱情中带到了更广阔的生活天地,在弦乐顿足般的同音反复节奏型中,钢琴粗犷地奏出第二主题。随后宏大的管弦乐队要然而止。圆号用马祖卡音调唤来钢琴的华丽音流。协奏曲在马祖卡舞曲所独有的三连音节奏型的持续涌进中,迎来F大调。最后钢琴华丽地配合乐队的激情和弦伴奏,使全曲在欢腾火热的气氛中结束。

浅析肖邦《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op.34no.1的音乐特点

浅析肖邦《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op.34no.1的音乐特点 肖邦是19世纪著名的波兰钢琴家、作曲家肖邦的《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op.34 no.1创作于1835年,这时肖邦的圆舞曲创作已进入成熟时期。正如曲名,此时的肖邦更加注重发挥钢琴华丽的演奏技巧,使这首曲子成为了肖邦圆舞曲杰出之作,也是众多钢琴家以及钢琴爱好者热衷演奏的作品。 标签:肖邦;降A大调圆舞曲;音乐特点 肖邦于1810年出生在波兰,是浪漫主义时期著名钢琴家和作曲家,20岁的肖邦以优异的成绩从华沙音乐学院毕业,此后肖邦离开波兰开始周游欧洲各国,由于波兰的一次未成功的民族起义运动,肖邦被迫流亡海外。1831年肖邦在法国举办了第一场音乐会从此定居法国,直至1849年肖邦去世也未能再次踏上波兰的土地。钢琴伴随了肖邦一生的音乐创作,涵盖了当时所有的钢琴体裁。 华尔兹(waltz)亦称圆舞,是一种舞蹈及舞曲形式。在《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词典》中认为圆舞曲是19世纪最流行的沙龙舞曲,它的影响力对音乐史起着巨大的作用,深受浪漫主义时期大多数音乐家们的喜爱,并被吸收到他们的各种形式的音乐创作中,是一种极具音乐性、艺术性的舞曲形式。圆舞曲通常是以快速的3/4拍为主,具有很强的律动性;主调织体形式,节奏上强弱弱的律动具有规律性。伴奏与旋律的完美结合形成了圆舞曲固定的音乐风格。 肖邦于1824年创作了第一首圆舞曲,直到1849年去世,一共创作约20首。肖邦的圆舞曲有两大类型:一种是节奏复杂华丽高雅的圆舞曲,此类圆舞曲并不适合为舞蹈伴奏。比如《降D大调圆舞曲》叩.64no.1(小狗圆舞曲);另一种则是借助圆舞曲的形式而创作的抒情诗如《#c小调圆舞曲》op.64no.2。 肖邦于1835年创作《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op.34no.1,是肖邦圆舞曲创作成熟的标志性作品之一。正如曲名,肖邦通过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将作品的华丽性、技巧性充分的展现出来。这首《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是回旋曲式结构。开始是16小节的序奏,从bE开始的同音反复、属功能分解和弦下行及强有力的柱式和弦模进展开让人想起19世纪舞会开始前乐队的鼓乐齐鸣,同时预示着整个舞曲辉煌华丽的基调。在同音反复时应注意第一拍与第三拍的强音记号。而在演奏柱式和弦模进时要注意踏板的使用,不可拖沓,要的是简洁有力的效果。 第一插部(17-48小节)为并列单二部曲式。B段从17-32小节(b+b’)为复奏式双句乐段。b句(17-24小节)开始是旋律下行的四小节的乐节,而后面四小节的上五度模进,让音乐变得更为明朗。之后的b句(25-32小节)是b句的变化重复,并加入装饰音。该段具有歌唱性、抒情性的特点,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1、2指的控制,让中音声部清晰,平稳、连贯。 C段从32-48小节(c+c’)为复奏式双句乐段。c句(32-39小节)作曲家在这里运用了琶音,增加了音乐的华丽性。c’句(40-48小节)是前四小节变化重

肖邦所有音乐作品一览表

肖邦所有作品 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二百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钢琴曲,著名的有:两部钢琴协奏曲、三部钢琴奏鸣曲、四部叙事曲、四部谐谑曲、二十四首前奏曲、二十首练习曲、十八首波兰舞曲、四首即兴曲等等。 肖邦全部作品列表(按作品编号)Published during Chopin's lifetime Op.1, 回旋曲Rondo in C minor (1825) Op.2, 《根据莫扎特“唐璜”主题变奏曲“请伸出你的玉手”》Variations on " La ci darem la mano" from Mozart's opera Don Giovanni, in B-flat major,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1827) Op.3, C大调引子与华丽的波兰舞曲(为大提琴与钢琴而作) Introduction an d Polonais e brillante in C major for cello and piano (1829) Op.5, 玛祖卡舞曲型回旋曲Rondo àla mazur in F major (1826) Op.6, 4首玛祖卡舞曲4 Mazurkas (1830) No.1 in F-sharp minor No.2 in C-sharp minor No.3 in E major No.4 in E-flat minor Op.7, 5首玛祖卡舞曲 5 Mazurkas (1830–1831) No.1 in B-flat major No.2 in A minor No.3 in F minor No.4 in A-flat major No.5 in C major Op.8, 钢琴三重奏Trio for Violin, Cello and Piano in G minor (1829) Op.9, 3首夜曲3 Nocturnes (1830–1831) No.1 in B-flat minor No.2 in E-flat major No.3 in B major

高中音乐鉴赏《怀念肖邦》教学设计

《怀念肖邦》 课型:音乐欣赏课 课时: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钢琴等 教学内容:欣赏肖邦的《玛祖卡》《波罗涅兹》《夜曲》《练习曲》《圆舞曲》等。 教学重点:欣赏感受钢琴诗人肖邦的代表作品,了解乐曲的风格特点,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民族风格与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分析肖邦作品富有诗意的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欣赏对比、感受分析等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肖邦的生平,感受肖邦作品的诗意的表达以及他对祖国的眷恋与爱国主义的情怀。 2.聆听、分析和对比他的代表作品,了解“玛祖卡”、“夜曲”、“练习曲”、“圆舞曲”及“叙事曲”等各种音乐体裁的特点,了解他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认识他对钢琴艺术所做的贡献。 3.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能积极参与课堂的评价活动,从而加深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的感受,能够归纳、总结肖邦音乐的艺术价值和他所获得的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 课前曲: 1.欣赏《雨滴前奏曲》,观看欧洲风景的油画。 2.欣赏《C小调革命练习曲》马克西姆演奏。 (两首作品看学生进教室时间和情绪而定) 一.导入: 1.同学们,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欧洲涌现了一批音乐大师,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往往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对音乐所做的贡献,给予他们美好的赞誉,例如:巴赫人们称之为音乐之父,舒伯特人们称之为歌曲之王等。 提问欣赏“圆舞曲之王”是谁?“圆舞曲之父”是谁? 出示莫扎特、贝多芬和肖邦画像以及他们的美称,提问学生三位音乐家的名字。 音乐神童:莫扎特;乐圣:贝多芬;钢琴诗人:肖邦。 出示诗人海涅的话:“他既不是波兰人,也不是法国人,更不是德国人,他有更高贵的血统,他来自莫扎特、拉斐尔、歌德的国土,他的真正的祖国是诗的国家。” 提问学生海涅说的是谁? 每一位作曲家都会创作优美抒情、富有诗意的作品,而肖邦的作品是最富有诗意

论肖邦圆舞曲的音乐特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74154389.html, 论肖邦圆舞曲的音乐特色 作者:焦姣 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19期 摘要:肖邦一生共创作了约20首圆舞曲,其中"华丽性"圆舞曲和"抒情性"圆舞曲占大多数,这都是肖邦对灵魂的渲染和对生活态度的表达,是他的真情实感。他的创作把他与在波兰的生活贯穿起来,丰富了作品的思想感情,使他的音乐更有生命力和活力。圆舞曲富有勃勃生机,应该在教师和学生中予以重视,并加以推广。这是文章的动机之一。文章通过对肖邦圆舞曲创作风格及艺术特色分析,全面揭示肖邦圆舞曲的价值。 关键词:肖邦圆舞曲创作特色演奏 国内外研究现状:从目前的研究资料看,国内外资料主要是对肖邦圆舞曲进行了时间的分类,共有哪些圆舞曲,举例其中能代表某个阶段的个别单曲经典作品加以分析其特征。在李晓燕的《浅析肖邦及其创作特征》中,对肖邦的全部的钢琴作品进行了分类,其中既有表现民族风格的玛祖卡舞曲,和波罗乃兹舞曲,有充满戏剧性激情和史诗般气魄的叙事曲和奏鸣曲,也有洋溢诗情画意的夜曲.圆舞曲和船歌,还有即兴曲.回旋曲.协奏曲等。而圆舞曲,作者把其分为了三个阶段,一是1827—1830年在离开波兰时早期创作的“华沙圆舞曲”,二是1831—1835年肖邦远离家乡来到巴黎深造时的早期创作;三是1838—1847年成熟时期的作品并列举各个作品。然后讲述肖邦的创作特征,从其节奏性如《升C小调圆舞曲》(作品64之2),旋律性,和声性,炫技性如《e小调圆舞曲》,沙龙性如《a小调圆舞曲》(作品34号),民族性这五个方面阐述肖邦的的创作。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肖邦圆舞曲的创作特征李晓燕的《浅析肖邦及其创作特征》中从其旋律性方面讲:旋律丰富,歌唱性强,与意大利歌剧有一定联系,如歌.优雅.婉转。从节奏方面讲:"Rubato"是 在肖邦圆舞曲节奏中强用的节拍。从和声方面讲:总是抓住和声色彩的无穷变化把它挖掘出来,把人们的审美带向新的意境,在每一首圆舞曲中,我们可以看的旋律和和声的有机结合。和声的运用上肖邦大胆.突然的转调让同时代人大吃一惊,但他并非为和声而和声。从炫技方 面讲:肖邦圆舞曲中有适合音乐会演奏的,他们有着绚丽的技巧和积极饱满的情绪,有雄壮璀璨的音乐效果。沙龙性方面:在圆舞曲中有一些篇幅不大的钢琴音诗,是肖邦在法国沙龙中做的贡献。这些乐曲中的抒情形象和优美旋律处处洋溢着法国艺术沙龙的流光溢彩,优雅精致,适合沙龙舞会伴舞用。在民族性方面:肖邦是民族作曲家,民族艺术家,从圆舞曲中可看出他的创作与波兰的生活和波兰的民间艺术息息相关,他旋律中和声性与器乐性的结合,曲中器乐的音调是从纯歌曲的艺术中引申出来的,这一特点就是影响与民间艺术的印证。 二:肖邦圆舞曲的分类冯敬华的《浅论肖邦的圆舞曲的艺术特怔》中对圆舞曲进行了分类,可分为“华丽”圆舞曲和“抒情”曲,华丽圆舞曲富有气氛热烈和活跃的氛围,音色明亮辉煌,具有快节奏的速度,力度对比明显;抒情性圆舞曲旋律富有歌唱性,线条柔美流畅,速度平稳,表现一种内在含蓄的情感,其中“华丽性”圆舞曲和“抒情性”圆舞曲占大多数,这都是肖

肖邦作品总汇

肖邦作品总汇 作品:1.《夜曲》No.1 2.《夜曲》No.2 3.《夜曲》No.5 4.《升C小调夜曲》编号外阿劳 5.《C小调夜曲》编号外阿劳 6.《叙事曲》霍洛维兹 7.《降E大调回旋曲》霍洛维兹 8.《第二钢琴鸣奏曲》鲁宾斯坦 9.《夜曲》OP.9-1 傅聪 10.《夜曲》OP.32-2 鲁宾斯坦 11.《夜曲》OP.72-1(遗作)鲁宾斯坦 12.《夜曲》OP.72-1(遗作)傅聪 13.《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鲁宾斯坦 14.《喜悦》阿劳 15.《革命练习曲》No.12 Maurizio Pollini 16.《革命练习曲》No.12 李赫特 17.《E大调练习曲》(离别)Op.12 No.3 李赫特 18.《E大调练习曲》(离别)Op.12 No.3 Maurizio Pollini 19.《第1号练习曲》OP.10 No.1 李赫特 21.《夜曲》No.20 In C Sharp Minor Op. posthumous Pires 22.《第2号练习曲》Op.10 No.2 李赫特 23.《夜曲》NO.8 皮尔斯 24.《第2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舒拉.切尔卡斯基 25.《第3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舒拉.切尔卡斯基 98.《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二-四乐章舒拉.切尔卡斯基 26.《F小调幻想曲》舒拉.切尔卡斯基 27.《华丽大圆舞曲》拉赫玛尼诺夫 28.《玛祖卡舞曲》NO.1 29.《玛祖卡舞曲》NO.3 30.《波兰舞曲第6号》英雄作品第53号 31.《圆舞曲第九号》李帕蒂 32.《编号外圆舞曲1》阿劳 33.《编号外圆舞曲2》阿劳 34.《编号外圆舞曲3》阿劳 35.《G小调波兰舞曲》Biret 36.《军队波兰舞曲》Op.40, No.1 Maurizio Pollini 37.《降B大调波兰舞曲(编号外)》Biret

音乐赏析———把握肖邦作品中的情感(1)

音乐赏析———把握肖邦作品中的情感 (1) 【摘要】解读和把握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是音乐赏析的重要环节。肖邦的作品中不但所含音乐内容广泛,而且体现了其鲜明的思想,张扬着肖邦的个性、叙述着优美的爱情、迸发着他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之情. 【关键词】音乐赏析;肖邦;作品;情感一、引言肖邦,全名: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波兰民族杰出的爱国主义音乐家,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民族乐派的奠基人. 肖邦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在七岁时就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肖邦的一生是音乐创作的一生,他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作品抒发了他内心真实的思想情感,其作品中尤以钢琴曲最多,被舒曼称之为“钢琴诗人”。对肖邦的作品进行赏析,关键就是要把握其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作品中张扬着肖邦的个性、叙述着优美的爱情、迸发着他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之情。他将自己的全部才华、情感与思想都融入到了他的作品中. 二、对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赏析 1830年之前,是肖邦一生音乐创作的起始点,作品中民族音乐风格凸显。这一时期创作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与《第二

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气质,音乐具有民族民间风韵,情绪明朗欢快,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热烈向往。在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两个乐章风格独特,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在第一乐章中,由小提琴奏出一个下行跳进的音调所构成的旋律,彰显出了一位年轻作曲家的天才想象力。用轻盈的旋律表现溪流,用大型乐队表现瞬间激荡起热烈震响的山谷,呈现出强烈追求的热情. 接着,小提琴引出了第一乐章中的第二个主题。双簧管奏出柔和的旋律,时而与弦乐配合,时而与全队共鸣,把肖邦对恋人缠绵不绝的情思和起伏不安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钢琴正式出场,华丽的钢琴独奏,为听众展开了一幅音响世界的画卷,奇幻的色彩,细腻的旋律,钢琴键盘上不断变换的音符,加上圆号与弦乐的配合,使得回到第一主题时再现的乐段变得简洁凝练。在钢琴独奏中,更多地融入了年轻作曲家对爱情的幻想. 第二乐章表现出了肖邦对华沙音乐学院少女康斯坦茨娅的深深眷恋。弦乐与木管乐相得益彰,就像是在表现肖邦对恋人的喃喃自语;钢琴键的低音区完美地表现了渐渐燃起的爱情火苗,它在颤音上跳动,这是肖邦心中的爱情之声,化作八度奏出的旋律,显得这段恋情格外纯洁真挚. 接着,肖邦又用舒缓柔美的曲调,将自己的浪漫爱情迷离地

《浅析肖邦音乐的民族性与爱国精神》

音乐欣赏课程作业 -论文《浅析肖邦音乐的民族性与爱国精神》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

《浅析肖邦音乐的民族性与爱国精神》 摘要: 肖邦素有“钢琴诗人”之誉,其音乐的民族性也是众所周知的,其体裁和内容都与波兰有关,和爱国相连。肖邦的爱国情怀也是无人否认的,甚至许多的音乐语言元素上也有一定的波兰民族特点。肖邦音乐的民族性无疑是一种世界性,他已经超越了波兰民族音乐语言的局限,完全融入了当时的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潮流。 肖邦的音乐在整个西方音乐史上更是个性独特,这是肖邦音乐的独特性所在,个人内心情感的诗性表达才是肖邦音乐的主要特征。肖邦音乐的民族性并不表现在具体的音乐语言的民族风格之上。也与民族乐派的音乐特点大不相同,更多的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而不是典型的波兰民族音乐,他的音乐表现出的是欧洲当时的整体特征。 关键词: 钢琴肖邦民族性爱国精神

肖邦的音乐是钢琴音乐王国的珍品。肖邦音乐以诗性著称,并因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而与波兰紧紧相连,于是,民族性也成了肖邦音乐的特征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将肖邦和李斯特作为“民族乐派的直接先驱”,认为“肖邦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反对猎奇,同时又不被它所束缚,问题努力体会它的特质圆心重新创造。这样,他既提高了民间音乐体裁的艺术水平,又保持着它的纯净的风格,从不丧失其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肖邦钢琴音乐的民族性问题似乎毋庸置疑,但这种民族性是什么样的民族性?与后来的民族乐派是何关系?却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分析。否则,民族性概念只是一种抽象概括,不能成为肖邦的个性研究。因此,本文试图就肖邦钢琴音乐的民族性问题进行具体而较为全面的探讨,以求弄清肖邦音乐的民族性的具体内涵及主要特征。 一、肖邦音乐的民族性建构 19世纪上半叶的巴黎,肖邦是波兰民族的象征,肖邦的音乐自然也成了波兰民族音乐的标本,其民族性似乎毋庸置疑;但是,究其音乐本身,这一结论却还是可以商榷的。我们试通过对肖邦音乐的“民族性”这一特点的建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来深入肖邦音乐“民族性”的具体内涵和所指。 1.肖邦的经历与爱国情怀:民族性建构源泉之一。 肖邦1910年出生于华沙郊区,父亲原籍法国,母亲是波兰人。肖邦幼年即随捷克音乐家日夫尼学习钢琴,8岁时开始公开演奏,14岁开始师从华沙音乐学院院长埃尔斯纳学习,16岁中学毕业进行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开始早期创作活动,19岁毕业并于第二年再次在华沙开演奏会,演出自己的两部钢琴协奏曲后开始出国深造,从此永远离开了祖国。因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运动走向高潮,临行前朋友为他装了一杯故乡的泥土,这杯泥土像圣物一样,一直没有离开肖邦,死后也与肖邦葬在一起。肖邦在维也纳逗留时得知华沙起义的消息曾试图回国参加起义为朋友所劝阻,后知华沙起义失败,祖国在异族的铁蹄之下,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寄旅异乡的肖邦用他的音乐呼吁人民进行斗争,他的革命练习曲就是这样的佳作,他的音乐也因此被舒曼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肖邦临死前曾留下遗嘱,让人将他的心脏带回祖国。正是肖邦的特殊经历与寄居异国他乡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情怀,成为了肖邦音乐的民族性建构的重要源泉,肖邦作为波兰的象征,他的音乐也成了波兰音乐的标志。 但音乐家的爱国之情并不等于其音乐的民族性,正如中国当年在帝国主义凌辱之下的神州大地,那些一心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洋化派也同样爱国一样,技术或者艺术观念的不同并不妨碍同样的爱国之情,反之,爱国并不等于思想观念的民族传统化。少小离家、致死未归、人生的一半时间凄苦地寄居于异乡的肖邦,对民族的怀念、对祖国的热爱是真挚热烈的,但长期生存于巴黎的肖邦,已经融人巴黎上层社会,成为了巴黎上层社会的一分子也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故而我们要认定肖邦音乐的民族性,还需要进一步考察肖邦的具体音乐作品。 2.音乐体裁的民族特征:民族性建构源泉之二。 在肖邦的钢琴音乐中,波罗奈兹舞曲和玛祖卡舞曲直接来源于波兰民间舞蹈音乐。波罗奈兹舞曲坚定有力的节奏型及快速适中的节拍适宜表现贵族尚武的骑士风貌;玛祖卡舞曲是最具波兰民族性的舞曲,肖邦的58首玛祖卡被称为波兰

肖邦圆舞曲的介绍

肖邦圆舞曲的介绍 肖邦创作的圆舞曲别树一帜,它不同于当时流行的社交性舞会圆舞曲,而是供音乐会欣赏的钢琴小品。这些乐曲在保持舞蹈的节奏、律动,音乐特点和风格特征的前提下,在性质、速度和节奏等方面比社交性的圆舞曲更灵活、更多样,曲式也有所突破。甜蜜的柔情和风趣的卖俏,也贯穿在这种圆舞曲之中。人们称之为“音乐会圆舞曲”。 肖邦一生中总共创作了首圆舞曲,从表达形式上来说可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把实际的舞蹈加以理想化的作品,另一类是借用圆舞曲形式而作成的纯粹的抒情诗。舒曼曾对肖邦的圆舞曲评介:“这是肖邦的肉体及心灵在舞蹈上的圆舞曲”,“如果要跳舞,舞伴必须有一半以上是伯爵夫人才行。”而舒曼的妻子克拉拉认为,“不沉着的演奏家,往往忽略了肖邦的低音,虽然低音对圆舞曲具有某种意义,但也不是绝对的,粗暴的敲击没有必要,要注意基础音,从属的和声应弹得轻些。圆舞曲的伸缩速度亦无必要像玛祖卡舞曲那样强烈。” 肖邦的两首圆舞曲 、肖邦降大调圆舞曲(小狗圆舞曲) 有个神奇的传说,说是肖邦跟情人乔治?桑同居期间,有一日看到乔治?桑的小狗追着自己的尾巴打转,所以就写了这么首圆舞曲。但这个说法纯属扯淡。这首曲子另有一个名字叫“一分钟”,原文实际上是“分钟”,意思大概是演奏长度差不多一分钟。圆舞曲是肖邦沙龙性小品的代表。没什么特别的寄托,不要想得太复杂。肖邦写这种东西多数像玩儿一样。弹得时候也就像玩儿一样即可。注意吊一下左手低音的旋律,特别是在中段的地方。 、升小调,呈献给罗斯吉德男爵夫人 节奏近似玛祖卡舞曲。段体,第一段主旋律含有悲叹的成分,第二段为急速的运动,转为降大调,但很快又回到忧郁的气氛,反复开头旋律,在焦躁不安中结束圆舞曲的介绍: 肖邦创作的圆舞曲别树一帜,它不同于当时流行的社交性舞会圆舞曲,而是供音乐会欣赏的钢琴小品。这些乐曲在保持舞蹈的节奏、律动,音乐特点和风格特征的前提下,在性质、速度和节奏等方面比社交性的圆舞曲更灵活、更多样,曲式也有所突破。甜蜜的柔情和风趣的卖俏,也贯穿在这种圆舞曲之中。人们称之为“音乐会圆舞曲”。 1 / 1

肖邦《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演奏版本中速度及力度的比较研究

肖邦《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演奏版本中速度及力度的比较研究 肖邦《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奏版本申 速度及力度的比较研究 文\杨程程 擅耍:本文根据料尔托,波利尼,阿什肯纳齐等三位钢摹大师演奏的部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 的演奏版本中的速度和力度方自进行7深八,细致地研究比较力图更加理性认识演奏过程中如何赴理这 首作品,为今后演奏速首作品的人们提供一份更加详尽的文字资料.工中介绍T邦第三钢琴奏鸣曲的风 格特征介绍到T以上三位演奏家的演奏风格,以厦更加深入地分析T 三位演奏家在演奏这首奏呜∞时速 度,力度等方自的差异 关键词:演奏版本力度速度奏呜曲 一 .b小调钢琴赛鸣曲 (一)肖邦b/J,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58 肖邦生共创作有三首钢琴奏鸣曲分别是《第一钢 琴奏鸣曲》《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和明朗抒情的《b

小调第三钢琴奏呜曲》.其中.第二,第三钢琴奏鸣曲和 《船歌》厦他的四首《叙事曲》一同成为肖邦的巅峰代表作.正由于肖邦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的独特魅力而使 得越来越多的钢琴大师演绎这首作品. {二)演奏家及其演奏风格介绍 阿尔弗雷特科尔托他一生演奏钢琴作品无数而 且涉及范围广泛他的演奏追求高贵的气质抒情性与迷 人的音色的结合所演奏的肖邦的作品突出了其亮丽和细 腻强调了丰富的表情.因而仍然能对后辈钢琴家产生难 以估量的影响.自1920年起他先后6坎录制了肖邦的 《摇篮曲》他还录制过《船歌》《¨』,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f小调幻想曲》《前奏曲第二与第三钢琴奏鸣曲以及 肖邦的多酋圆舞曲叙事益练习曲等. 毛里奇奥波利尼196o年参加了第六届肖邦国际钢 琴大赛凭借肖邦《e小调敌意钢琴协奏曲》《练习曲》(op25NO11OP10N010)与《第二钢琴奏鸣 曲》《升f小调波罗乃兹舞曲》和《玛祖卡舞曲》波利 尼以其出类拔萃的演奏荣获第一名赢得肖邦国际钢琴大 赛以后他对肖邦音乐的兴趣愈发浓厚.他自己承认他 对肖邦的钢琴从未如此热烈章了肖邦比赛头奖之后 这位作曲家即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在录音室里波里 尼奉行的是技巧的完美主义未曾有到失去精严的魅

音乐鉴赏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郑紫 外国语学院 英语4班 (共6页)

一、1.音乐:Just like fire(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2》) 歌曲充满着积极向上,表现了爱丽丝在拯救疯帽子父母过程中的艰辛,但不放弃,坚定的信念像熊熊的火焰燃烧着,以及与伙伴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这是一首很有节奏感的歌曲,P!NK生动的演唱把一个女孩的勇敢和毫无畏惧的心态诠释的淋漓尽致,合唱呐喊 的”run it”让歌曲走向高潮。正如歌曲所写”We can do it better.You and me together.Forever and ever”,与影片结尾众仙境伙伴成功完成他们 的愿望。 2、菩萨蛮(电视剧《甄嬛传》) 《菩萨蛮》是我国著名音乐歌手、音乐人刘欢为大型古装连续剧《甄嬛传》所做的一首插曲。它是这样一首脱俗的作品。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菩萨蛮》带有"拟古"风格的现代音乐作品。作品调式调性的游移,有着传统民族音乐转调手法。 3、黄金甲(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 大量的人声、交响乐、打击乐与影片情节相联系,构成该剧的音乐艺术特色。实际上,音乐的魅力也为这部国产大片增色不少,《黄金甲》则是周董独树一格的中国摇滚风加饶舌,这首算是周董出道以来最摇滚的单曲,呈现出电影里千军万马的磅礡气势。音乐整体风格以低缓沉重的旋律为主,欲望与命运,去肌刮骨也脱不去的欲望,螳螂捕蝉的寓言一般令人不安的命运。有深渊,就有希冀、折堕和挣扎。

即便在幸福团聚和爱情场面中也没有惯常的欢快片段。周杰伦撇开擅长的R&B曲风,首度将重摇滚、街头饶舌与中国风三合一。 二、肖邦的夜曲风格 肖邦夜曲的创作孕育于波兰民族音乐的沃土之中。它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深刻的表现出大自然夜晚的宁静。降E大调夜曲这是肖邦夜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一开始即兴特点强,诉说着内心的甜蜜和辛酸。后来形成临近结束的气氛,富于热情的华彩段落。最后,乐曲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它的节奏组合、和声色彩和作品形式、体裁方面都散发出波兰民族音乐的浓郁风格。 肖邦的夜曲可以分为三类:早期的夜曲很明显的展示的个人的内心世界,比后期的夜曲稍显得平淡。肖邦夜曲是肖邦在创作生涯中突破传统音乐形式,独立创新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能够带给人独特的审美感受。肖邦夜曲在曲式结构上,肖邦多采用三部曲式,常有一个对比性的中段。以主调音乐为主,也贯穿着复调音乐的特点。肖邦在遵守古典主义和声进行的基础上,他善于运用以大调结束小调乐曲的手法,通过音响效果的转变及功能进行来加强乐曲的感情色彩。 4、对电影《莫扎特》中莫扎特人物的探讨。 电影以宫廷作曲家萨列里的叙述为线索,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绘莫扎特的一生。莫扎特用音乐来诠释生命,这是一种很和谐的表现,很容易让听者感受到生命的真谛。影片中莫扎特的第一次出场就是不同寻常的,与未婚妻在公共场合打闹表现了他的不羁,而故意倒着讲话则表现出了他的聪慧。莫扎特是一个天分极高的艺术家,在西

流行音乐鉴赏论文

流 行 文 化 赏 析 班级:

摘要 感受音乐,有时像感受阳光,感受它的明丽和温暖;感受音乐,有时像感受大海,感受它的深奥和玄妙;感受音乐,有时像感受人生,感受它触动心灵的情弦!音乐,不仅仅是一种音与韵,而是在于聆听者用心聆听时,能真实地享受音乐给自己带来的那份美丽心境。只有把自己的心真实地融入音乐,体验与琢磨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心情,才能真实地感受音乐那缕无形的魅力。音乐看不见,摸不着,它是一种能催人奋发向上,能给人带来愉快,能给人带来伤感,能给人带来心灵上洗涤的一种无形的启示。它像涓涓的溪流,带给人无尽的温暖和慰籍…… 一、音乐给人心灵带来一种无形的启示。 音乐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创造,胜过任何的语言。它所表达的是语言无法表达的思想意识,音乐是用“心”去感受的。我认为所有的音乐都是语言的浓缩,一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也是一个人内心的外在表现。任何人对音乐都会有不同的理解,理解到何种程度,我认为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用心去体会,用心去获得这份体会。 当一代宗师贝多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时,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勇敢的面对人生。当他创作出一部部经典名作《月光曲》、《献给爱丽丝》、《暴风雨奏鸣曲》……时,他战胜了病魔,这就是音乐给他心灵命运的启示。 我喜欢一个人静夜独处时,让音乐真实地陪伴自己。就这样默默地凝望着夜色,任心绪翻启记忆,点点随着旋律而飞,没有目的也没

有方向,更无半点的限制与阻挠,随意地让自己的灵魂游走在想像的空间,享受音乐下短暂而惬意的心境。喜欢在失意的时候,一个人戴着耳机默享音乐的疗愈,让我所有的不愉快随着轻快的音符消失散尽。我还喜欢在我快乐的时候附着音乐的节拍舞动,耳机里飘出的旋律,时而轻快,时而凝重,时而清脆,时而深沉,那个时候心里有说不出的惬意和愉快。 不经意间,它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犹如花草对水的需求一样,当音乐进入生命,它便是我所有快乐和悲伤的源泉。音乐已经伴我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在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音乐也将永远伴我向前迈进。我想让音乐支撑起我所有的价值与尊严,因为是音乐让我多了一种感受,让世界多了几缕温馨。 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流行音乐的感受又有所不同。 而众所周知,时代是变的,人也是变的,人作为智慧的生物思想也在变,所以引起他们共鸣的音乐也需要不断的变。 在遇到自己心里喜欢爱慕的女孩,男孩会对赵传的《爱要怎么说出口》这种粗犷、无奈且又豪迈的歌声产生心底的共鸣,可当他一旦得到女孩的爱,就会感到这首歌很是乏味。再如校园民谣系列中老狼的那首《同桌的你》,曾几何时,风靡大江南北校园内外街头巷尾男女之间经久而不衰,就是因为它平淡的曲调与曲风唱出离开校园的人们再回首时对那段岁月的眷恋。然而,人是永远在集体中生存的生物,所以当他逐渐溶入新的集体中后,他就会淡化当初听《同桌的你》时的心灵感受,于是《同桌的你》就显得“过时”了,成为当时的“流

钢琴音乐赏析论文

《钢琴音乐赏析》课程感想 这个学期的钢琴音乐赏析课,老师介绍了各种乐器,也介绍了数位钢琴音乐家,贝多芬,李斯特,肖邦,莫扎特,舒曼,巴赫,也让我们欣赏了他们的经典钢琴音乐作品。期间我们还欣赏了一个节课的小提琴协奏曲,只记得是一个女音乐家在演奏,具体忘了是谁了。印象最深的是观看2013维也纳中国音乐节。 作为一个工科男,说实话自己本身对音乐只停留在粗浅的听音乐上,只能在个人感觉上说一首音乐是否好听,更不要提对钢琴音乐的了解,那真的是知之甚少。 这学期选修这门课纯粹是抱着玩玩的思想,但是在课堂上老师讲了好多的著名钢琴音乐家,也让我们欣赏了好多他们的经典作品,使得自己对钢琴音乐也有了那么一点点了解,老是讲的特别棒,在这里给老师点个赞。 下来说一下自己对上课一些内容的的了解: 莫扎特,他是一个天分极高的艺术家,在西方音乐史中,他被毫无疑问地公认为是音乐界的旷世奇才。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

所有的音乐类型。他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后来成为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在公众的尊重和爱慕方面,莫扎特的地位在其他作曲家中无出其右;他是西方音乐史上公认的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与海顿、贝多芬一起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成就推向顶峰,他以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进行创作,而且五一不是出类拔萃;他的趣味、他对形式的驾驭自如。虽然他只在人世间停留了短暂的35年,但却为人类留下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 李斯特,他是当之无愧的音乐神童,9岁时就举行第一场钢琴独奏会。李斯特是19世纪最辉煌的钢琴演奏家。他受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启发,决心在钢琴上创造出同样的奇迹。他的演奏风格继承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钢琴音乐传统,发展了一种19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李斯特追求的是一种令人眩晕的、具有炫技特技的钢琴演奏风格:极快的速度、响亮的音量、辉煌的技巧、狂放的气势令当时的人们为之陶醉。这种辉煌浪漫。极富个性的钢琴演奏风格,确立起欧洲钢琴演奏艺术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 巴赫,出生在德国的一个音乐世家,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但是他的音乐生涯却十分坎坷,从小失去自己的父母亲,抚养他的亲人却不允许他接触音乐,这对于他来说是很残酷的。他只能偷偷地把心爱的曲谱一笔一划地抄下来,历时长达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损坏了他的

肖邦圆舞曲欣赏学习资料

肖邦圆舞曲欣赏

肖邦圆舞曲欣赏 老秦人海涛弗雷德里克·肖邦(Fryderyk Chopin,1810-1849),浪漫主义时期最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波兰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是一位称得上钢琴诗人的伟大作曲家。他创造了一种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最理想的键盘风格。 先介绍一下肖邦的音乐风格吧。肖邦的音乐是内向的、是民族精神的主观显现,带着感伤的色彩。他一生从事了十几种音乐体裁的创作,其中创作的圆舞曲,历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把实际的舞蹈理想化;另一类是借用圆舞曲形式而作成的纯粹的抒情诗。以往的观点认为,肖邦的圆舞曲照射出作曲家的幽默和随想,但其方式更为减弱并往往有些肤浅;他的圆舞曲不像源出波兰民族音乐形式的波罗涅兹舞曲和马祖卡舞曲一样占有重要地位;不如叙事曲、练习曲等体裁的作品那样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华丽的技巧。但笔者通过分析研究认为,以往的观点有失偏颇,没有领悟到肖邦圆舞曲的真正价值。本文将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在按肖邦圆舞曲的音乐表现风格将其重新归类的基础上,重新参透出其美学意义与存在的价值。这对于肖邦在圆舞曲作曲家中的地位以及他对圆舞曲的贡献的重新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正文由圆舞曲的发展历史、肖邦十七首圆舞曲的分述和肖邦圆舞曲音乐表现风格的综述三个部分组成。本文以圆舞曲的发展历史为切入点,以肖邦圆舞曲的音乐表现风格为依据,以哲学家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一文中的观点、康德、席勒、黑格尔的

悲剧论和崇高说,以及现代西方音乐哲学的有关论述为理论根据,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分论到综述、从微观到宏观,力求对肖邦圆舞曲有一个客观公正的重新认识与评价。第Ⅰ部分回顾了圆舞曲的发展历史。笔者认为,研究作曲家任一创作体裁都要以它的发展历史为前提。该部分涉及到的相关内容有:圆舞曲的早期发展以及与几种民间舞曲的渊源关系;圆舞曲的复兴和全盛时期;简介在圆舞曲创作领域中卓有成著的作曲家以及他们优秀的圆舞曲作品;圆舞曲对其它音乐形式的影响以及1920 年之后圆舞曲的发展状况。 我初次听到肖邦的圆舞曲,就倾情于他优雅迷人的气质,听这些作品就像进入了奇幻梦境,浮光暗影翩然而动、呢喃浅笑扑朔流萦。第一首曲子以轻灵节奏挑开了舞会的序幕,旋律华美流畅、舞者意兴盈发;音乐飘逸着诱惑的晚香,心头漾动着融怡的欢悦。第二和第五同样释放着热情与活力:第二有着简洁明丽的开篇,而后是心随曲动、意为情牵的顾盼与回旋;中段映射出舞会美艳纷纶的华彩,接着是温雅对答与会意的莞尔;并在快慰中迎来灿烂尾声。第五首那一连串的颤音像神秘的引诱,引领人们加入舞会的行列;随即展开了充沛而明快的跳动;并将这难言的喜悦之情一直持续到底。这几首曲子灵气沁人,闪耀着智慧的快乐、飘曳着青春的芳华。作曲家本人更喜欢第二首舞曲,当朋友海勒也表达了对它的爱赏之意时,肖邦大为兴奋,还立刻请海勒共进午餐。 肖邦在创作中极力反对给作品加注标题,那些自作多情的庸人却总想以这种做法来树立鲜明的音乐形象,比如著名的《小狗圆舞

肖邦夜曲全集

肖邦夜曲全集 专辑介绍 ◆片名:肖邦夜曲全集 ◆钢琴:鲁宾斯坦 ◆录音:ADD,1967 (RCA) ◆出版:1984 (U.S.A) ◆编号:RCA 5613-2-RC 夜曲是肖邦自己创新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它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轻缓中偶 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 鲁宾斯坦的演奏在良好的节奏把握中自然追求的一种完整性与统一性,你忘记了乐曲何时开始,而不经意之间在你的陶醉感消泯之前乐曲却已悄然结束。就是这么让人充满期待, 却又恋恋不舍。 要想认识钢琴诗人的浪漫气质,领略钢琴诗的独特韵致,肖邦的作品是当之无愧的首选,肖邦似乎命里注定是为钢琴而生的,在他的指下,钢琴以自己独有的声音诗意地吟唱起来,音乐的个性与钢琴的特性如水乳交融一样和谐。我们不妨先从夜曲听起,细细体会乐曲中所弥漫的惆怅、瞑想、缱绻气氛,以及其中包含的激动、叹息、兴奋、不安等丰富而微妙的情绪。你会感到夜晚的风格是统一的,而夜中的情调又是如此得不同。 关于此套CD的弹奏者——20世纪权威的美籍波兰钢琴演奏大师阿图尔·鲁宾斯坦,他是最权威的演绎肖邦作品的专家、“真正的肖邦代言人”。鲁宾斯坦是肖邦的同胞,也特别钟情于肖邦的作品。他琴键上表现出的肖邦是一个精神健康、格调高贵,作品充满激情与丰富内涵的音乐家。他演奏的夜曲,饱满平衡,将肖邦独特的自由速度、不规则的重音、惊人的极强音、沮丧的渐弱音、极弱音等等都表现得无微不至,在若有若无的忧郁中透着深邃的意境。他宽大的心胸,无尽的勇气,永不言止的闯荡,使他的演奏洋溢着海阔天空、上为日月、下为河岳的浩瀚感性。他的演奏不仅具有超人的技巧和独到的见解,而且还赋予乐曲以深邃的内涵,所以,鲁宾斯坦的演奏是:情到时,金石为开。他的活力、灵感,对生命的热爱,和优雅潇洒的容态,都给精研在他的音乐里,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世人。 这绝对是鲁宾斯坦最值得推荐的作品,也是他独奏唱片中的最佳录音。鲁宾斯坦是个音色的魔术师,不仅在乐曲的诠释上完美地呈现出作曲者的内涵,章句的处理和对时间拿捏的技巧也已随心所欲,轻易地掳掠了每一位听者的心。

肖邦《幻想即兴曲》的赏析及感想

肖邦 (1810~1849)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它优美度旋律,以及极大的个人创作空间,所以曾在2008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被一位盲人钢琴家弹奏过。 肖邦的许多作品刚开始都是通过自己精彩而成功的演奏才得以成型的。肖邦本身就是一位出色的演奏家,只是他不像李斯特那样经常举办音乐会,平时他会化很多时间辛勤地练习钢琴。美国钢琴家ROTH SLENCZYNSKA(露丝史兰倩丝卡)在她的著作中提到,肖邦练得最多的是巴赫和莫扎特的作品,他无以数计地练着这些作品,目的是使指尖具有敏锐的触键能力:莫扎特的奏鸣曲对力度的控制有很大的助益,而巴赫的赋格则要求手与脑有绝对完善的配合。肖邦天才地掌握了键盘的技巧,使人确信,那些乐曲的和声、结构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千锤百炼才完成的。 幻想即兴曲的第一主题充满了热情,在不断反复的六连音琶音组成的伴奏音型衬托下,右手奏出了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的旋律。右手四个音符对左首三个音符,对于许多初学者确实有些难以下手,但这段音乐在成熟的演奏家手中却可以被演绎得如痴如醉,肖邦的激情和浪漫主义情怀在此获得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肖邦是钢琴诗人,更是诗狂。 肖邦的这首乐曲早已是钢琴音乐中广为人知的名作,此曲作品编号为.肖邦的作品至都是在他逝世后由其好友冯达纳JulianFontana,1810-1865)所发现并加上编号出版的.而冯达纳的编号并不能说明作者的创作时期.就像这首<即兴幻想曲>的创作时间为1834年,最后定稿在1835年.这样一首优秀作品,为何未能即时发表据说是由于肖邦觉得乐曲的A段主题与当时著名的钢琴家及作曲家莫舍列斯(Ignaz Moscheles,1794-1870)所作的一首<降E大调即兴曲>有相似之处,为了避免引起误会就一直没有出版面世.原作为四首<即兴曲>之一,冯达纳于肖邦逝世后六年,即1855年整理出版时又加上了幻想曲之名,就成了现在<即兴幻想曲>(Fantaisie-Impromptu).。其实这首乐曲的内容远比莫舍列斯的那一曲丰富得多,结构也严谨得多。通过这一典故,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在创作方面的严谨态度。但事实上,这首幻想即兴曲绚丽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内涵不仅超过了莫舍列斯的即兴曲,也超过了其他同类乐曲,这段变幻的、闪光的音乐有着直接的吸引力,它赢得了无数爱乐者的喜爱。曲开始的一段细碎叮咚的快速音符,仿佛少年无忧无虑的嬉戏笑声;中间优美的主题部分以变奏的形式反复出现,大师在这里将音色控制的美妙绝伦,似乎在回忆着甜蜜青涩的爱情;紧接着开始部分的旋律又再响起,然而已没有了最初的无忧无虑,一股不安的情绪在酝酿堆积,这一份躁动的力量最终以一串珠落玉盘般的响亮音符达到顶点,这时大师著名的左手低音沉稳响起,在一段晨钟暮鼓般的低沉琴声中结束全曲。 曲开始的一段细碎叮咚的快速音符,仿佛少年无忧无虑的嬉戏笑声;中间优美的主题部分以变奏的形式反复出现,大师在这里将音色控制的美妙绝伦,似乎在回忆着甜蜜青涩的爱情;紧接着开始部分的旋律又再响起,然而已没有了最初的无忧无虑,一股不安的情绪在酝酿堆积,这一份躁动的力量最终以一串珠落玉盘般的响亮音符达到顶点,这时大师著名的左手低音沉稳响起,在一段晨钟暮鼓般的低沉琴声中结束全曲。 在听过的那么多西方古典曲中,这首曲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来自灵魂深处的梦想启示 肖邦,性格敏感细腻,忧郁多情,瘦弱的身体中,却蕴藏如此浩浩荡荡的能量与气魄。中间部分是如歌的行板,抒情、明朗、流畅的迷人旋律,在清澈如流水般的音型伴奏下,

音乐鉴赏课论文--永恒的肖邦

音乐鉴赏课论文 永恒的肖邦 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信息科学与技术 班级:电科1004 姓名: 学号:201048360405

摘要: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里亚佐瓦〃沃利亚。少年时代,还接触到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只可惜天妒英才,肖邦只活了三的十九岁! 关键词:“钢琴诗人”完美主义者冲淡平和 参考文献:《李斯特论肖邦》《钢琴诗人肖邦》 永恒的肖邦 一、肖邦生平 弗利得利克〃肖邦 Fryderyk Chopin (1810一1849)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里亚佐瓦〃沃利亚。他的父亲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国人,后迁波兰,曾参加过1794年波兰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1746—1817)领导的反抗侵略者的起义。起义失败后流落华沙,靠教学等工作度日。 后来,他又在家中开设了一所寄宿学校。从此,他就不再参与政事,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华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有较密切的来往,这对小肖邦的思想成长是有影响的。 肖邦在少年时代,还接触到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 只可惜天妒英才,肖邦只活了三的十九岁!肖邦在他生命最后的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二、对肖邦的介绍 肖邦从小就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不仅能弹钢琴,并能作曲。七岁时,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时,他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演奏。从此,肖邦就以钢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经常被华沙的贵族邀请去演奏,一时成为贵族沙龙中的宠儿。1825年,前来华沙参加波兰议会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出席了肖邦的一次演奏会,还赐给了肖邦一枚钻石戒指。肖邦童年、少年时代的这些经历,和他此后的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这些年里,肖郑经常去乡间度假。他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

(论文)肖邦

题目《初识肖邦》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日期: 2011 年 3 月 29 日

初识肖邦 【摘要】他是音乐天才,是“钢琴诗人”;他满腔爱国热忱,却被迫流亡国外,甚至临死前都无法完成自己的心愿――再踏上那片日夜苦苦思念着的土地,而留在他身边的仅仅是一杯被他带在身边的来自祖国的泥土;他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他,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他,就是肖邦。延续了两个世纪的辉煌,无可挑剔的技术,感性与浪漫的结合,加上略带忧郁地摇曳,肖邦的作品把内在的精髓诠释地淋漓尽致,浑然天成而无不让人叹服。 【关键词】音乐家爱国钢琴曲《C小调练习曲》 一、肖邦的生平 1810年的3月1日,在华沙郊区一个名叫热拉佐瓦-沃拉的小镇上,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诞生了。肖邦——作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他不仅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还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在波兰,肖邦被视为神童,6岁时,在他的姐姐和母亲教授下,他开始学习钢琴。肖邦是个音乐天才,他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从小就展现出他惊人的音乐天赋,他的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创作于1817年,也就是他7岁那年。这无疑体现出了肖邦不同寻常的即兴创作能力,因此,他在华沙被誉为“第二个莫扎特”。 第二年,也就是1818年,肖邦第一次登台演奏,8岁的肖邦在一次慈善音乐会上演奏了阿达尔伯特·吉罗维茨的作品,,从此他跻身波兰贵族的沙龙。 1822年起肖邦师从约瑟夫·艾尔斯内(1769年—1854年)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一年后公开演奏了德国作曲家费迪南德·里斯(1784年—1838年)的作品。1826年从中学毕业后,肖邦在音乐学院继续跟随约瑟夫·艾尔斯内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肖邦作曲相当勤奋,他发表的第二部作品是B大调钢琴和管弦乐变奏曲,来自莫扎特的歌剧唐·乔望尼,几年后在德国引起了轰动,1831年罗伯特·舒曼作为音乐评论家在莱比锡的一份19世纪最重要的音乐报纸中,以《作品二号》为题,写道:“先生们,向天才脱帽致敬吧”,对肖邦的作品给予极高的评价。1829年至1831年间,肖邦在华沙、维也纳和巴黎各地举行了多场音乐会,他的演出受到了专业报刊的高度评价,“柔和的演奏,难以形容的流畅,能够唤起最深感受的完美演绎。”,他是“音乐地平线上最闪亮流星中的一颗”。 二、肖邦的曲子 肖邦的音乐留给大家的不仅是美的享受,还是一个质的突破,他的曲子,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技术领域的财富。他一生创作了大约二百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钢琴曲,著名的有:两部钢琴协奏曲、三部钢琴奏鸣曲、四部叙事曲、四部谐谑曲、二十四首前奏曲、二十首练习曲、十八首波兰舞曲、四首即兴曲等等也正因为这样,他被誉为“钢琴诗人”。 肖邦的音乐优美动人,极富浪漫气息,他的和声新颖大胆,富于表现;他的音乐语言成为他独特的个性体现,是与任何人都不相同的浪漫主义的诗意的歌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