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艺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色彩能指功能的终极建构
电影色彩不仅是电影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它能传达作者的创作意念。“在解决影片中的色彩问题时,首先应当考虑的恰恰就是这一点:色彩的意义。”张艺谋对色彩的选择使用是有目的的,他在影片中精心设计、搭配着那些鲜艳、夸张的色彩,并赋予它们不同意义的象征。对色彩看似恣意的使用恰恰一方面与他影片中狂野混乱的情景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同影片中戏剧结构、情节发展、人物情绪,甚至同观众的情感体验、自己的主观意念都紧密相连。在张艺谋的电影艺术中,色彩已不再是自然的简单再现,而是一种意象性地建构现代“神话”的艺术符号。张艺谋自己曾说:以前我的作品,不论是画面上的意象或色彩特效都是自己营造的,硬生生地根据想象,根据自己所想达到的效果制造出来的。”
《我的父亲母亲》中父亲的黑棉袄与母亲的红棉袄对比,过去时空的彩色与现在时空的黑色对比。父亲的黑棉袄反衬出母亲的绚丽动人,过去时空的彩色与现在时空的黑色则在对比中蕴含着和谐。黑白是死亡、沉重的象征,彩色是生命、浪漫的象征。《大红灯笼高高挂》灰黑色的天空,灰白色的地面,灰黑的院墙,青灰色的瓦菲与大红灯笼的对比,冷色是暮气、腐烂的象征,暖色是生机、自由的象征。《英雄》构筑为三段式结构,红、蓝、白三色的对比,也是真伪故事的对比,“假作真时真亦假”。第一个故事是无名与秦王对话时讲述的,有的是爱恨情仇,杀戮流血,主色调为红色,红色意味着强烈、动荡而狂乱;第二个故事是秦王讲述的,他识破了无名的谎言,主色调是蓝色,蓝色意味着和谐、安宁、友谊和爱情;第三个故事才是真实的故事,主色调是白色,白色意味着纯洁的爱情、纯洁的友谊、纯洁的肝胆相照、纯洁的生命之重托。色彩的对比巧用不仅表现在不同颜色的搭配上,同一颜色,在不同环境、不同主题要求下,被赋予不同的含义。《英雄》中飞雪残剑第二次见面(藏书阁中议事)时,穿的白衣服,给人一种苍凉而前途未卜的感觉,因为毕竟,他们走的将是一条殉道之路。但最后飞雪、残剑死时,二人身着的白衣服含义却有所不同,这时的白是素静的,它给人的感觉是视死如归的平静,因为这时的残剑和飞雪都已找到了他们自身的归宿,他们走向了宁静。《红高粱》里的红表现得粗犷淋漓,体现的是壮美的阳刚之气,而《我的父亲母亲》里的红表达得更为细腻含蓄,流露的是阴柔之美。
《红高粱》中浓艳、张扬、纯粹的红色书写出他对爱、对生命的热情礼赞;凝重的色调,大块大块色彩的铺陈,充满表现主义的服装及造型,象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他所张扬的酒神精神是人类本质的折射与外化,体现的是自由人的精神与力量。《大红灯笼高高挂》里橘红的灯笼不仅作为性占有权的象征,也成为权利的化身,表现人与生俱来的敌对,极力展现人性的“恶”。《菊豆》中的彩色染布,被赋予了浓重的感情色彩,客观的物象充溢着张艺谋主观化的意绪,当王菊豆与杨青天不顾封建主义的禁锢,在染坊“偷情时”,冲碓上高悬的红色染布“一泻千里”,淋漓尽致地渲染了男女情爱如火山喷发,人性不可压抑之势。《英雄》里用不同色彩的搭配和色调的明暗来建构自我的审美内涵,以具体直观的色彩形象涉指抽象普遍的精神,“白色象征最美丽的死亡,蓝色象征最崇高的较量,红色象征最炽热的生命,绿色象征最宁静的回忆,黑色象征最博大的胸怀。”
尽管对他电影作品有弱化叙事、惟美的批评,但对他的电影作品的色彩技巧却赞誉有加,张艺谋也确实因对色彩的独特感悟,收获颇丰:《一个和八个》获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奖;《黄土地》获第五届“金鸡奖”最佳摄影奖,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红高粱》获第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获美国电影“奥斯卡奖”最佳摄影提名。
浅析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艺术
淡妆浓抹总相宜——— 浅析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艺术
张艺谋的电影一向是中国电影评论界的宠儿,人们毁誉参半,有人欢喜,有人忧。“卖国”也罢、“精英”也罢,张艺谋的电影却一路向国际影坛高歌猛进,在国际、国内电影节上摘金、提名。“老谋子”成为中国电影的代言人,这亦是国人不争的事实。众多批评者见仁见智:“故事太弱,人物单薄,让眼睛兴奋,让大脑休眠”,“(《英雄》)一出肥皂剧,外表令人爱慕,可实际空空如也。”“一方面是色彩和画面的绚丽和灿烂;另一方面则是人物的苍白和符号化”等。
一 电影之旅Biblioteka 即“色彩之旅” 电影本身的存在意义之一是尽其所能地去感动观众,带动观众思维的延伸。美国理论家苏珊?郎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普遍情感和生命的符号”。色彩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表现方式,往往通过对人物场景空间的色彩布局和构成、视觉气氛的渲染、画面构图的经营、色彩运动的变化使观众感受某种超出故事情节之外的内容。在巧妙的运行中与观众形成对流,即观众与影片内容本身的对流,让人体验到一种似幻似真的视觉享受。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认为:“一般来说,色彩直接影响到心灵;色彩宛如键盘,眼睛好比音锤,心灵好象绷着许多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有意识地接触各个琴键,在心灵中引起震动。”色彩是情感的象征,它渗透了电影人的主观意念,会对观众产生某种激情 ,电影作品的色彩是客观基础上的主观应用。
红色是张艺谋电影的主色调,在他的电影作品中,对红色有着刻意的追求,红象征着生命的动力和不可抗拒的情欲。人们称他为“偏爱红色的导演”。在所有色彩中,刺激幅度最强的是红色,它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在视觉上给人以感染力。红高粱、红灯笼、红染坊、红棉袄、红辣椒、红肚兜、红衣女子等等怎能不立即移情于观众!在《红高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英雄》等重要作品中,红色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使在影片的布景上,他也格外注意色彩的搭配,就连家庭的室内装饰都令人难以想象地运用了各种鲜艳的颜色,除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外,更隐喻着看似平静的社会中所存在的各种怪诞的问题。如果电影作品总是一种色调,那么在视觉和内涵上就会显得缺乏力度和深度,容易使影片的戏剧结构和色彩结构失去平衡。张艺谋的电影作品里色彩使用既有自己偏爱的主色调,更有不同色彩的混合、杂糅、对比,制造出一种单一色调无法比拟的震撼效应,且色彩对比的强烈与和谐同影片情节的起伏形成了一致的关系。
张艺谋的电影之旅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他的“色彩之旅”。张艺谋作为摄影专业的科班出生,对色彩的运用分外青睐。尤其在他艺术营造的早期,几乎达到痴醉与偏执的境地。张艺谋认为:“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作为中国电影艺术的探索者,张艺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是一个不断探索自己风格、敢于突破自我的开拓者。张艺谋曾明确表示:“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求变,不辞辛苦地反复求变,增强自己的弹性和张力”。张艺谋在处理画面的构图、造型、色彩、用光等方面,体现了大陆新一代影人在艺术上勇敢的探索——— 而且是成功的探索。” 特别在色彩的使用上保持了一贯的敏感和极强的倾向性,“淡妆浓抹总相宜”,不拘一格,酣畅淋漓地发挥着色彩的艺术功能。《黄土地》用极度单纯的色彩(黄与黑)和极度平面化的造型影象如土地、黄河、犁地、腰鼓、祈雨等来表现一个古老的传说,显示出荒凉壮观的美。《红高粱》在红色的基调运动中,穿插纯净的黄色(土地)、绿色(高粱)、蓝色(夜幕)、黑色(衣裤),颠轿——— 野合——— 复仇,礼赞生命的主题得到升华,色彩和造型在银幕上完全被电影化。《菊豆》中他充分展露玩弄电影色彩的高超手法,以红、黄、蓝三原色为基础,进行了大胆泼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色彩”。一代宗师王国维的这一“美学”主张在张艺谋的电影作品里得到很好的阐释。电影是创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体物赋情是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是这样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张艺谋显然深谙此道,他巧妙地借助色彩这一外在载体完成了人物主观情绪的客观投射。张艺谋电影的色彩的象征意义和主观表现性得到了张扬,每一种颜色都有一定的内涵,都能激发每一个人潜意识里的联想,但并无具体指向,你认为它象征什么就是什么。《红高粱》中苍凉古远的黄土地,恣意狂舞的红高粱、十八里坡的酒坊,粗犷的西北酒歌;《菊豆》中的染坊、各色染布、红水池,都具有了特定的象征和隐喻,承载了导演张艺谋的文化表征。
张艺谋对自己的色彩艺术也不吝赞誉之词:两年以后,你会把(《英雄》)故事都忘了,但一些画面你会记住,你会记住那些颜色:在漫天的黄叶中,有两个红衣女子在翻卷打斗;水平如镜、美丽的湖面上,有两个男人在水面上像鸟和蜻蜓一样飘忽,交流武功……”可以这么说:梵高是色彩艺术的权威,张艺谋是中国电影色彩艺术的“领路人”,色彩的运用也为他获得了世界性的荣耀。笔者拟对张艺谋的电影中的色彩艺术作一浅析,管测蠡见,以讨教于方家。
二 色彩效果极度夸张、冲突对比
从张艺谋所有拍摄、导演的电影作品看,构图新颖、画面华美、色彩绚丽,带有极强的主观性和表现意识,色彩效果极度夸张、冲突强烈、形式感异常强烈。他往往选择那些富有强烈视觉性的物象,来表达主题。《黄土地》中大块大块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黄土地”;《红高粱》里大片大片火一般燃烧的“红高粱”;《菊豆》中瀑布般挂着的“红布”;《古今大战秦俑情》整个银幕都被大火烧成灼人的“火海”;《英雄》几乎收集了张艺谋最青睐也最擅长的所有颜色,将红、蓝、黄、白、绿、黑诸种颜色发挥到了极致,人物服装的色彩不仅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并兼具区分故事情节的功能。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认为:“ 英雄》色彩和服装都很漂亮,电影的整个基调是黑色的,但有很多色彩,整体造型感很强,色彩运用很奇特。用不 同的色彩表达不同的内容,很容易给人矫揉造作的感觉,但在这个片子里结合得非常融洽。”《英雄》把大漠拍到了极致:万里长风中飞逝的两匹孤骑,或者是尘烟起舞,铁甲武士在荒漠上排出巨大的阵式,旌旗恍如残血,带着风沙的震耳吼声,伴和着铁盾金属撞击的敲打,营造了一个令人震动的世界,以突兀的视觉冲击力赋予了色彩本不具备的意识形态内涵。
辣的色彩渲染来诠释人性,显示出高雅沉重的美,《大红灯笼高高挂》用灰、红、白三色合流构成凝重冷寂、焦躁而窒息的氛围,深蓝色的乔家大院里挂起了大红灯笼,一群妇女正为自由“性”福而挣扎。《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小金宝唱歌的舞厅里烟气蒸腾、光怪陆离的玫瑰色调中制造了一个背叛与忠贞抵牾错置的故事。《秋菊打官司》用红和黄两种颜色近写实的摄影艺术,红辣椒点缀着尘土飞扬的黄土地,反映下层民众的生活原态,讲述了情、理、法悖反的故事。《我的父亲母亲》红、白、黑三色的流动,灿烂色彩的组合和自然景观的展现,鲜艳明快的色调为“爱”作注脚,决然不同的色彩话语,来叙述时间的似水流年,为拒绝真情与真爱的世纪末唱一首带有恋旧回归色彩的挽歌。《活着》里斑斓奇幻的皮影戏,体现了人对苦难的出售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这一生命感悟。(张艺谋语)《英雄》更以不同的衣服颜色取代一般电影胶卷的换色,用红、白、蓝三色呈现三种故事的样貌,浓郁到倾泻般的色彩运用,“ 真像在色彩中流动”,让人们享受一场“视觉的盛宴”。为“英雄”作出诠释:任何一个人都是“武林”最高的高手,为一种信仰和理想而战,为一种做人的格调而战。《英雄》的色调及画面制作达到国际水准。从以上张艺谋有代表意义的电影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根据不同色调的价值、心理与戏剧含义去运用色彩,他所营造和获取的色彩是影片所需要的文化氛围和情绪的宣泄。对色彩的把握在他的电影作品中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在对浓度很大的整快的色彩铺陈上,且不断地超越自我,寻求新的自我。张艺谋根据电影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价值取向运用色彩,不同的电影风格、不同的剧作结构,有不同的色彩处理,色彩运用与自己的审美个性水乳交融。当然,这同张艺谋所具备的敏锐的色彩感受与悟性密不可分。
《菊豆》的染布、《红高粱》的酿酒等物象(原著作中没有)都是根据艺术需要而特意营造的张艺谋在艺术上弘扬了电影的本位意识,突破了以往将摄影和画面单纯作为叙述工具的框架,使色彩的能指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传达出故事情节本身无法传达出的信息内容。
中国传统电影总是力图再现社会现实场景,讲述人物生活的故事;而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则力图少讲故事、少叙情节,影片中所有对白精简到极致,在大部分的场景中用色彩讲故事,画面和音乐起到叙述的作用,让构图色彩、音乐声响等符号参与表演,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语言功能,增强电影的视觉效果,营造一股全方位的氛围。色彩在张的电影作品里不仅是纯粹电影化的造型手段,而且还构成他电影的视觉语言形态,色彩艺术由自然真实达到了艺术真实。
电影色彩不仅是电影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它能传达作者的创作意念。“在解决影片中的色彩问题时,首先应当考虑的恰恰就是这一点:色彩的意义。”张艺谋对色彩的选择使用是有目的的,他在影片中精心设计、搭配着那些鲜艳、夸张的色彩,并赋予它们不同意义的象征。对色彩看似恣意的使用恰恰一方面与他影片中狂野混乱的情景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同影片中戏剧结构、情节发展、人物情绪,甚至同观众的情感体验、自己的主观意念都紧密相连。在张艺谋的电影艺术中,色彩已不再是自然的简单再现,而是一种意象性地建构现代“神话”的艺术符号。张艺谋自己曾说:以前我的作品,不论是画面上的意象或色彩特效都是自己营造的,硬生生地根据想象,根据自己所想达到的效果制造出来的。”
《我的父亲母亲》中父亲的黑棉袄与母亲的红棉袄对比,过去时空的彩色与现在时空的黑色对比。父亲的黑棉袄反衬出母亲的绚丽动人,过去时空的彩色与现在时空的黑色则在对比中蕴含着和谐。黑白是死亡、沉重的象征,彩色是生命、浪漫的象征。《大红灯笼高高挂》灰黑色的天空,灰白色的地面,灰黑的院墙,青灰色的瓦菲与大红灯笼的对比,冷色是暮气、腐烂的象征,暖色是生机、自由的象征。《英雄》构筑为三段式结构,红、蓝、白三色的对比,也是真伪故事的对比,“假作真时真亦假”。第一个故事是无名与秦王对话时讲述的,有的是爱恨情仇,杀戮流血,主色调为红色,红色意味着强烈、动荡而狂乱;第二个故事是秦王讲述的,他识破了无名的谎言,主色调是蓝色,蓝色意味着和谐、安宁、友谊和爱情;第三个故事才是真实的故事,主色调是白色,白色意味着纯洁的爱情、纯洁的友谊、纯洁的肝胆相照、纯洁的生命之重托。色彩的对比巧用不仅表现在不同颜色的搭配上,同一颜色,在不同环境、不同主题要求下,被赋予不同的含义。《英雄》中飞雪残剑第二次见面(藏书阁中议事)时,穿的白衣服,给人一种苍凉而前途未卜的感觉,因为毕竟,他们走的将是一条殉道之路。但最后飞雪、残剑死时,二人身着的白衣服含义却有所不同,这时的白是素静的,它给人的感觉是视死如归的平静,因为这时的残剑和飞雪都已找到了他们自身的归宿,他们走向了宁静。《红高粱》里的红表现得粗犷淋漓,体现的是壮美的阳刚之气,而《我的父亲母亲》里的红表达得更为细腻含蓄,流露的是阴柔之美。
《红高粱》中浓艳、张扬、纯粹的红色书写出他对爱、对生命的热情礼赞;凝重的色调,大块大块色彩的铺陈,充满表现主义的服装及造型,象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他所张扬的酒神精神是人类本质的折射与外化,体现的是自由人的精神与力量。《大红灯笼高高挂》里橘红的灯笼不仅作为性占有权的象征,也成为权利的化身,表现人与生俱来的敌对,极力展现人性的“恶”。《菊豆》中的彩色染布,被赋予了浓重的感情色彩,客观的物象充溢着张艺谋主观化的意绪,当王菊豆与杨青天不顾封建主义的禁锢,在染坊“偷情时”,冲碓上高悬的红色染布“一泻千里”,淋漓尽致地渲染了男女情爱如火山喷发,人性不可压抑之势。《英雄》里用不同色彩的搭配和色调的明暗来建构自我的审美内涵,以具体直观的色彩形象涉指抽象普遍的精神,“白色象征最美丽的死亡,蓝色象征最崇高的较量,红色象征最炽热的生命,绿色象征最宁静的回忆,黑色象征最博大的胸怀。”
尽管对他电影作品有弱化叙事、惟美的批评,但对他的电影作品的色彩技巧却赞誉有加,张艺谋也确实因对色彩的独特感悟,收获颇丰:《一个和八个》获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奖;《黄土地》获第五届“金鸡奖”最佳摄影奖,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红高粱》获第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获美国电影“奥斯卡奖”最佳摄影提名。
浅析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艺术
淡妆浓抹总相宜——— 浅析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艺术
张艺谋的电影一向是中国电影评论界的宠儿,人们毁誉参半,有人欢喜,有人忧。“卖国”也罢、“精英”也罢,张艺谋的电影却一路向国际影坛高歌猛进,在国际、国内电影节上摘金、提名。“老谋子”成为中国电影的代言人,这亦是国人不争的事实。众多批评者见仁见智:“故事太弱,人物单薄,让眼睛兴奋,让大脑休眠”,“(《英雄》)一出肥皂剧,外表令人爱慕,可实际空空如也。”“一方面是色彩和画面的绚丽和灿烂;另一方面则是人物的苍白和符号化”等。
一 电影之旅Biblioteka 即“色彩之旅” 电影本身的存在意义之一是尽其所能地去感动观众,带动观众思维的延伸。美国理论家苏珊?郎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普遍情感和生命的符号”。色彩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表现方式,往往通过对人物场景空间的色彩布局和构成、视觉气氛的渲染、画面构图的经营、色彩运动的变化使观众感受某种超出故事情节之外的内容。在巧妙的运行中与观众形成对流,即观众与影片内容本身的对流,让人体验到一种似幻似真的视觉享受。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认为:“一般来说,色彩直接影响到心灵;色彩宛如键盘,眼睛好比音锤,心灵好象绷着许多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有意识地接触各个琴键,在心灵中引起震动。”色彩是情感的象征,它渗透了电影人的主观意念,会对观众产生某种激情 ,电影作品的色彩是客观基础上的主观应用。
红色是张艺谋电影的主色调,在他的电影作品中,对红色有着刻意的追求,红象征着生命的动力和不可抗拒的情欲。人们称他为“偏爱红色的导演”。在所有色彩中,刺激幅度最强的是红色,它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在视觉上给人以感染力。红高粱、红灯笼、红染坊、红棉袄、红辣椒、红肚兜、红衣女子等等怎能不立即移情于观众!在《红高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英雄》等重要作品中,红色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使在影片的布景上,他也格外注意色彩的搭配,就连家庭的室内装饰都令人难以想象地运用了各种鲜艳的颜色,除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外,更隐喻着看似平静的社会中所存在的各种怪诞的问题。如果电影作品总是一种色调,那么在视觉和内涵上就会显得缺乏力度和深度,容易使影片的戏剧结构和色彩结构失去平衡。张艺谋的电影作品里色彩使用既有自己偏爱的主色调,更有不同色彩的混合、杂糅、对比,制造出一种单一色调无法比拟的震撼效应,且色彩对比的强烈与和谐同影片情节的起伏形成了一致的关系。
张艺谋的电影之旅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他的“色彩之旅”。张艺谋作为摄影专业的科班出生,对色彩的运用分外青睐。尤其在他艺术营造的早期,几乎达到痴醉与偏执的境地。张艺谋认为:“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作为中国电影艺术的探索者,张艺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是一个不断探索自己风格、敢于突破自我的开拓者。张艺谋曾明确表示:“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求变,不辞辛苦地反复求变,增强自己的弹性和张力”。张艺谋在处理画面的构图、造型、色彩、用光等方面,体现了大陆新一代影人在艺术上勇敢的探索——— 而且是成功的探索。” 特别在色彩的使用上保持了一贯的敏感和极强的倾向性,“淡妆浓抹总相宜”,不拘一格,酣畅淋漓地发挥着色彩的艺术功能。《黄土地》用极度单纯的色彩(黄与黑)和极度平面化的造型影象如土地、黄河、犁地、腰鼓、祈雨等来表现一个古老的传说,显示出荒凉壮观的美。《红高粱》在红色的基调运动中,穿插纯净的黄色(土地)、绿色(高粱)、蓝色(夜幕)、黑色(衣裤),颠轿——— 野合——— 复仇,礼赞生命的主题得到升华,色彩和造型在银幕上完全被电影化。《菊豆》中他充分展露玩弄电影色彩的高超手法,以红、黄、蓝三原色为基础,进行了大胆泼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色彩”。一代宗师王国维的这一“美学”主张在张艺谋的电影作品里得到很好的阐释。电影是创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体物赋情是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是这样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张艺谋显然深谙此道,他巧妙地借助色彩这一外在载体完成了人物主观情绪的客观投射。张艺谋电影的色彩的象征意义和主观表现性得到了张扬,每一种颜色都有一定的内涵,都能激发每一个人潜意识里的联想,但并无具体指向,你认为它象征什么就是什么。《红高粱》中苍凉古远的黄土地,恣意狂舞的红高粱、十八里坡的酒坊,粗犷的西北酒歌;《菊豆》中的染坊、各色染布、红水池,都具有了特定的象征和隐喻,承载了导演张艺谋的文化表征。
张艺谋对自己的色彩艺术也不吝赞誉之词:两年以后,你会把(《英雄》)故事都忘了,但一些画面你会记住,你会记住那些颜色:在漫天的黄叶中,有两个红衣女子在翻卷打斗;水平如镜、美丽的湖面上,有两个男人在水面上像鸟和蜻蜓一样飘忽,交流武功……”可以这么说:梵高是色彩艺术的权威,张艺谋是中国电影色彩艺术的“领路人”,色彩的运用也为他获得了世界性的荣耀。笔者拟对张艺谋的电影中的色彩艺术作一浅析,管测蠡见,以讨教于方家。
二 色彩效果极度夸张、冲突对比
从张艺谋所有拍摄、导演的电影作品看,构图新颖、画面华美、色彩绚丽,带有极强的主观性和表现意识,色彩效果极度夸张、冲突强烈、形式感异常强烈。他往往选择那些富有强烈视觉性的物象,来表达主题。《黄土地》中大块大块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黄土地”;《红高粱》里大片大片火一般燃烧的“红高粱”;《菊豆》中瀑布般挂着的“红布”;《古今大战秦俑情》整个银幕都被大火烧成灼人的“火海”;《英雄》几乎收集了张艺谋最青睐也最擅长的所有颜色,将红、蓝、黄、白、绿、黑诸种颜色发挥到了极致,人物服装的色彩不仅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并兼具区分故事情节的功能。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认为:“ 英雄》色彩和服装都很漂亮,电影的整个基调是黑色的,但有很多色彩,整体造型感很强,色彩运用很奇特。用不 同的色彩表达不同的内容,很容易给人矫揉造作的感觉,但在这个片子里结合得非常融洽。”《英雄》把大漠拍到了极致:万里长风中飞逝的两匹孤骑,或者是尘烟起舞,铁甲武士在荒漠上排出巨大的阵式,旌旗恍如残血,带着风沙的震耳吼声,伴和着铁盾金属撞击的敲打,营造了一个令人震动的世界,以突兀的视觉冲击力赋予了色彩本不具备的意识形态内涵。
辣的色彩渲染来诠释人性,显示出高雅沉重的美,《大红灯笼高高挂》用灰、红、白三色合流构成凝重冷寂、焦躁而窒息的氛围,深蓝色的乔家大院里挂起了大红灯笼,一群妇女正为自由“性”福而挣扎。《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小金宝唱歌的舞厅里烟气蒸腾、光怪陆离的玫瑰色调中制造了一个背叛与忠贞抵牾错置的故事。《秋菊打官司》用红和黄两种颜色近写实的摄影艺术,红辣椒点缀着尘土飞扬的黄土地,反映下层民众的生活原态,讲述了情、理、法悖反的故事。《我的父亲母亲》红、白、黑三色的流动,灿烂色彩的组合和自然景观的展现,鲜艳明快的色调为“爱”作注脚,决然不同的色彩话语,来叙述时间的似水流年,为拒绝真情与真爱的世纪末唱一首带有恋旧回归色彩的挽歌。《活着》里斑斓奇幻的皮影戏,体现了人对苦难的出售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这一生命感悟。(张艺谋语)《英雄》更以不同的衣服颜色取代一般电影胶卷的换色,用红、白、蓝三色呈现三种故事的样貌,浓郁到倾泻般的色彩运用,“ 真像在色彩中流动”,让人们享受一场“视觉的盛宴”。为“英雄”作出诠释:任何一个人都是“武林”最高的高手,为一种信仰和理想而战,为一种做人的格调而战。《英雄》的色调及画面制作达到国际水准。从以上张艺谋有代表意义的电影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根据不同色调的价值、心理与戏剧含义去运用色彩,他所营造和获取的色彩是影片所需要的文化氛围和情绪的宣泄。对色彩的把握在他的电影作品中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在对浓度很大的整快的色彩铺陈上,且不断地超越自我,寻求新的自我。张艺谋根据电影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价值取向运用色彩,不同的电影风格、不同的剧作结构,有不同的色彩处理,色彩运用与自己的审美个性水乳交融。当然,这同张艺谋所具备的敏锐的色彩感受与悟性密不可分。
《菊豆》的染布、《红高粱》的酿酒等物象(原著作中没有)都是根据艺术需要而特意营造的张艺谋在艺术上弘扬了电影的本位意识,突破了以往将摄影和画面单纯作为叙述工具的框架,使色彩的能指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传达出故事情节本身无法传达出的信息内容。
中国传统电影总是力图再现社会现实场景,讲述人物生活的故事;而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则力图少讲故事、少叙情节,影片中所有对白精简到极致,在大部分的场景中用色彩讲故事,画面和音乐起到叙述的作用,让构图色彩、音乐声响等符号参与表演,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语言功能,增强电影的视觉效果,营造一股全方位的氛围。色彩在张的电影作品里不仅是纯粹电影化的造型手段,而且还构成他电影的视觉语言形态,色彩艺术由自然真实达到了艺术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