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历史流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内容简介
《商君书》又称《商君》、 《商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 之一,在战国后期颇为流行, 《韩非子· 五蠹》说:“今境内之 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 之。”但因《商君书》中《更 法》、《错法》、《徕民》等多 篇涉及商鞅死后之事,显非出自 商鞅之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云“殆法家流,掇鞅馀论,以成 是编”,应是商鞅及其后学的著 作汇编,其中着重论述了商鞅一 派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此书 现存26篇,其中2篇有目无书。
四、历史流传
《韩非子•五纛》中有:“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 从这里可以看出商君之书以及商君之法在战国末期已经是广泛流传于民间。 而且《韩非子•內储说上》中有:“公孙鞅曰:‘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 至,重者不来,是谓以刑去刑。’”此话可见于《商君书•靳令》,不同之 处不过是“行刑”在《靳令》篇应做“行罚。”韩非子所写的“公孙鞅曰” 表明,韩非子认为《商君书》的《靳令》篇,或者乃至于整部《商君书》皆 为商君所撰。西汉初年的《淮南子•泰族训》中提到:“今商鞅之《启塞》、 申子之《三符》、韩非子之《孤愤》……”此处所谓之《启塞》篇实则应为 现传《商君书》中的《开塞》篇。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也有记载 “余尝读商君《开塞》、篇。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也有记载“余 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注:此处之《耕战》篇 应为现传《商君书》的《农战》篇。)”另外,《史记•商君列传》中所录 的商君与甘龙、杜挚的辩论内容一节,与现传《商君书》中的《更法》篇所 述内容大致相同,编者认为此处应为司马迁通读《更法》篇后在《商君列传》 中引用了其中的情节及内容。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 而制礼”(《商君书· 更法篇》《史记· 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 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 舆论准备。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 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 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 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 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 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河西之地与秦, 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卫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 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尤其是军功爵制 度,造成秦国贵族多怨。秦国公族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 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 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 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 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 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 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宋朝郑樵所编的《通志•艺文略》中记载:“《商君书》五卷, 秦相卫鞅撰,汉有二十九篇,今亡三篇。”晁公武的《郡斋读 书志》中也记载:“《商子》五卷……本二十九篇,今亡者三 篇。”然而到了宋末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中又记载: “《商子》五卷……汉志二十九篇,今二十八篇,已亡其一。” 虽是如此,但可见《商君书》最初应为二十九篇,由此可以推 断,在当时《商君书》和兵书《公孙鞅》是有所区别的。 到了清朝,严万里在《商君书总目》中记载:“余得元镌本, 始《更法》,止《定分》,为篇二十六,中间亡篇二:第十六、 第二十一,实二十四篇……因已知宋无镌本,或有之而流传不 广,故元时已有所亡失也。”也就是说,《商君书》二十九篇 其中的三篇,已经在漫长的历史流传过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而另外的两篇则是有目而无文,我们很难在见到完整的《商君 书》了。*
一:《商君书》的作者
关于《商君书》的作者,学术界频有争论。一种意见认为《商君书》基本是 伪书,持这种看法的有郭沫若、黄云眉、顾实、刘汝霖等。另一种意见是基 本肯定《商君书》的作者是商鞅,持这种看法的除史志的编著者外,还有吕 思勉、谭献等人。第三种意见认为,《商君书》是商鞅遗著与其他法家遗 著 的合编,此书非作于一人,也非写于一时,持这种看法的有高亨等人。的看 法是,前两种意见有些牵强,第三种意见有一定道理。《韩非子-五蠹》篇说: 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这说明商鞅确著有此书。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引公孙鞅曰:-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 者不来。是谓以刑去刑-这与《商君书-靳令》、《说民》篇文字大致相同。 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最后说: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 类。 《商君书》正好有《开塞》、《农战》篇,这说明韩非、司马迁所见到 的商鞅的著作,基本都在《商君书》中。但此书在后人编纂或流传过程中, 搀人一些其他法家的言论,这是不可避免的。
六商君书名句
1.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2.法者,所以爱民也。 3.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4.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 不怨。 5.固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 不从官。 6.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7.法者,国之权衡也。
二商鞅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 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 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 “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 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 境。”公叔痤死后,魏惠王对公叔痤嘱托不 以为然,也就没有照做了。公孙鞅听说秦孝 公下令国中求贤者,欲收复秦之失地,便携 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宠 臣景监,商鞅三见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 道、霸道三种君主之策。只有霸道得到秦王 的赞许,并成为秦国强盛的根基。前359年任 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公元前359 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 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 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 出:“前世 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 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 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五:主要版本
《汉书-艺文志》著录《商君》二十九篇, 班固注曰:名鞅, 姬姓,卫后也,相秦孝公。《诸葛武侯集》中始有《商君书》 之名,又称《商子》,《隋书》、《旧唐书》、《新唐书》、 《宋史》或著录《商君书》,或著录《商子》,皆曰5卷。现 有26篇,其中第16篇存目无文,第21篇有录无文,实存24篇。 旧题商鞅撰。据后人考证,多为商鞅之后的人,“殆法家者流, 掇鞅余论,以成是编”(《四库全书总目》)。 《商君书》有严万里校本,近人朱师辙撰有《商君书解诂 定本》,王时润撰有《商君书集解》。未代郑樵《通志-艺文 略》、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都说今亡三篇,陈振孙《直斋书 录解题》则说今亡其一,可能是他们所见的版本不同,因而所 记的缺佚篇数也不一样。今本《商君书》共有26篇,其中两篇 只有篇目而无内容,加上《群书治要》卷36引《商君书-六法》 中一段,实际只有24篇半。
《商君书》现传二十六篇,其中《刑约》、《御盗》两篇有 目无书。而《汉书•艺文志》在法家类别中录有“《商君》二 十九篇”,在《兵书略•兵权谋》中录有“《公孙鞅》二十七 篇”,至于现传的《商君书》是《汉书》中所记载“《商君》 二十九篇”的独本,还是“《商君》二十九篇”及“《公孙 鞅》二十七篇”的合本,由于相关资料的丢失已经无可考究 了。在两汉时期,商君所著之书被称为《商君》或《公孙 鞅》。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在《为先帝与后帝遗诏》中有: “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现诸子及《六韬》、 《商君书》,益人意志。”可见《商君书》这一书名在两汉 和三国时期就出现了,但是至于具体的出现时间和命名者, 就已经不可考究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