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主要内容:
1、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什么是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为什么要
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2、主动.探究.合作---新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
3、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成长―――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什么是学习方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习方式”这个词语成为了最常听到的词语之一深入到了我们每个教师心中。如:
各课程标准要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要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教育将使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教材编写的改变要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评价与考试的改革要有利于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然而,它到底有怎样具体的含义,它与我们以前所说的学习方法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有必要先来作一下了解。
阅读材料1.1 什么是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1earningstyle,又译为学习风格),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HerbertThelen)于1954年首次提出。然而,至今还没有一个受到广泛认同的学习方式定义。正如托马斯·贝勒(ThomasBel— 10)所说,“有多少理论家就存在着多少种学习方式的定义”。不同的定义在本质上有许多共同点:第一,学习方式的实质是学习者喜欢的或经常使用的学习策略,反映了学习者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偏爱以及学习倾向。第二,稳定而独特是学习方式的本质属性(本质特征)。稳定指学习方式在长期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等因素的改变而变化。独特指学习方式在学习者生理结构及其机能基础上,受到特定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长期的学习活动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是因人而异的。如有的学生依赖于教师或伙伴的指导;有的学生喜欢独立学习,有些学生却喜欢在小组中学习;有的学生善于通过听来学习,而有些学生喜好通过做或读来学习。第三,学习方式受到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方式的影响。
简单说来,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例如,有的学生倾向于借助具体形象进行记忆和思考,有的学生偏爱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有人善于运用视觉通道(读与看),有人倾向于运用听觉通道(如听讲、听广播),也有人喜欢运用动觉通道(动手做一做或自己调一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倾向,包括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比如,有人必须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中才能专心学习,而有人却喜欢在音乐的陪伴下学习,还有人能够在嘈杂的环境中有效地工作和学习;有的学生为获取家长许诺的奖励而学习,有的学生却能够从学习过程本身感受到乐趣;有人喜欢在竞争中学习,也有人偏爱合作学习。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平时所说的学习方法只是学习策略中的某一特定步骤。可见学习方式是学习方法的上位概念。
二、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力图通过建立课程标准、设置综合实
践活动课程、强化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教材及评价与考试制度等一系列举措,提倡、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那么这一新的学习方式到底具有怎么的特征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的1、2、10、11条的具体内容:
阅读材料1.2
(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10.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1.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从《课程改革实施纲要》的这些要求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次课程改革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它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特征。
具体来说,新的学习方式涉及学生学习的三个方面。
动机与态度被动一-主动一-自主
学习过程方式接受――探究
学习环境偏好个人(单独)-一同伴(合作)
新课程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能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而富有个性地学习,更倡导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倡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亲历并体验探究过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同时应当注意,学习方式的三个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互不相容的。
探究学习活动可以由小组合作完成,也可以只是个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