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4课时作业1:1.3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3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基础达标]

1.康熙帝剪除鳌拜集团和平定三藩之乱,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这两种势力都()

A.拥有较大的势力B.严重威胁皇权

C.有称帝的野心D.不服从皇帝命令

答案 B

『解析』康熙帝采取的举措,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统治的基本制度,该制度的核心就是皇权的至高无上。严重威胁皇权是康熙帝剪除这两种势力的主要原因。

2.康熙帝和吴三桂斗智斗勇的故事曲折、艰难,至今在民间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康熙帝和吴三桂等三藩之间的矛盾斗争,从清朝初期国内的局势看当属于()

A.满汉民族间矛盾

B.清王朝与明王朝残余势力的矛盾

C.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D.封建国家内中央政权与分裂割据势力的矛盾

答案 D

『解析』从清初中国国内的状况看,统一是大势所趋。因而,吴三桂等三藩是分裂国家的地方割据势力,而康熙帝代表了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力量。

3.1683年,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佳音》诗中写道:“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此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应当是()

A.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

B.清军平定噶尔丹叛乱

C.清军击败沙俄军队收复雅克萨

D.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

答案 D

『解析』注意结合题干中时间以及诗句的内涵分析,主要是指台湾回归大陆。

4.某校高二年级将举办“杰出历史人物”图片展。小张找到了一张“康熙大帝”像,他在康熙的主要事迹栏中写下了“少年果敢,制服权臣;当机立断,平定三藩;一鼓作气,消除割据;除恶务尽,平定叛乱”,但他觉得还不能全面展现康熙帝的功绩。你认为下列主要活动可以作为图片展补充的是()

A.修筑驰道,巩固统一B.羁縻府州,形成制度

C.抗击沙俄,维护主权D.设台湾省,加强控制

答案 C

『解析』康熙帝抗击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维护了国家的主权。A项是秦始皇的功绩;羁縻府州是唐代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1884年,清政府正式设台湾省,此时中国已进入近代。

5.晚年的康熙帝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我们今天对他予以肯定性的评价,主要立足点是()

A.一生兢兢业业为大清贡献颇多

B.他运筹帷幄,平定三藩叛乱和噶尔丹叛乱

C.他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他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答案 C

『解析』从我们今天的角度,也就是从对国家、民族的最主要贡献这一高度;联系本课的标题可得出正确的结论。

[能力提升]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清史稿》

材料二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思想中消极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

材料三……康熙帝至江宁府城。遣内阁学士席尔达祭明太祖陵,并亲自往明太祖陵拜奠。诏谕江南、江西总督、江苏巡抚说:“明太祖天资英武,敷政仁明,芟刈群雄,混一区宇,

肇造基业,功德并隆”,令地方各官对明陵不时巡查,守陵人用心防护,不准附近旗丁居民践踏。——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康熙帝自江宁回銮,归途在曲阜停留,祭孔子庙,行三跪九叩礼,自制祝文说:“仰惟先师,德侔元化,圣集大成。开万世之文明,树百王之仪范,永言光烈,莫不钦崇。”又亲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于大成殿上。——范文澜《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对康熙的评价有何不同?

(2)请根据材料三、四分别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3)依据材料二的观点,分别对材料三、四作出合理解释。

(4)参考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人物评价结果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材料一:崇儒重道,开创盛世局面。材料二:利用儒学作为封建统治思想,文化专制,政治局面沉闷。

(2)材料三:祭拜前朝汉族皇陵,说明康熙帝雄才大略、胸怀宽广、至仁至善。材料四:祭拜儒家至圣孔子,说明对汉文化的尊重、崇儒重道、重视儒学。

(3)材料三:祭祀明太祖陵,显示尊重前朝,消除明遗民敌对情绪,笼络民心,维护统治。材料四:祭祀孔子,争取汉族民众拥戴,缓和满汉矛盾。利用儒学加强对人民控制。

(4)政治环境、阶级立场、史料占有、时代背景等。

『解析』本题以记述康熙帝史实为切入点,考查对康熙帝的评价。第(1)问主要结合材料分析其不同评价。第(2)问由材料三、四可知,康熙帝尊重汉族皇帝、推崇孔子表明其尊重汉文化,具有广阔胸怀和雄才大略。第(3)问主要从康熙帝为巩固统治,笼络民心等方面组织答案。第(4)问应客观、辩证地综合考虑政治环境、时代背景等各方面因素。

7.阅读下列材料: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弃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遂决意主留。题疏曰:“……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曾为红毛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乘隙以图。……若以此既得数千里之膏腴复付依泊,必合党伙,窃窥边场,迫近门庭,此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虞。至时复师远征,两涉大洋,波涛不测,恐未易再建成效。……断乎不可弃。……”圣祖览琅疏,下部议。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天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议上,奉旨:“依议。”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