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关于发展我县茧丝绸产业的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发展我县茧丝绸产业的建议
**茧丝绸产业发展几经起落,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经过“七五”“八五”的快速发展,曾为**的脱贫致富做出了重大贡献。

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受市场关系变化,旧体制制约,产业发展一度陷入低谷。

20**年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实施了茧丝绸贸工农一体化改革,产业发展迅猛。

目前全县桑园面积达5万亩,养蚕农户1.5万,缫丝企业2家,其中茧丝绸龙头企业国家级一家省级一家。

我县已形成了制种、催青、收烘、缫丝、加工一条龙的产业化体系,茧丝绸正朝着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

蚕茧收入成为了我县山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为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的茧丝绸产业发展,其成效是明显的。

多年实践证明,大力发展茧丝绸产业是我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本地实际出发,扬长避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县域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科学抉择。

然而,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我们应冷静分析,审慎思考,也必须予以重视和解决。

一全国茧丝绸行业在困难中缓行,我县产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我县茧丝绸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一是国际国内行情影响。

自20**年以来,我国的茧丝绸业正经历着波峰以后的调整期,茧丝市场低迷徘徊,行业在困难中缓行。

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今年上半年合同订购的干茧和B类丝的平均收盘价每吨分别为5.97万元和18.81万元,从扣除物价和成本因素后看,价
格确实较低,而且还长期在此低位上徘徊。

受汇率等因素影响使出口下降、收益缩水、盈利能力下降,生产、销售企业处境困难。

蚕茧收购价和饲养成本形成了一条“反比曲线”,成本高了,茧价反而低了。

茧价偏低,“蚕农的账就算不过来”,纷纷外出打工或从事别的增收项目,因此弃管弃养等问题就逐季严重,生产难以稳定。

二是我县茧丝绸产业自身发展中的问题和滞障。

表现在:一产业意识不强。

受经济贫困和文化贫困的双重约束,大部分蚕农对栽桑养蚕的认识依然停留在挣几个零花钱上,小农思想较为严重,赚钱就栽、赔钱就挖的短期行为仍然普遍存在,抛荒弃管,桑园闲置,浪费严重。

茧丝企业因资金或市场原因,在经营中有挣一笔算一笔的心态,缺少有全局观念和长远打算。

严重制约着**茧丝绸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产业规模不大。

我县的蚕桑面积近年来有了有效的扩张,已由20**年的2万亩跃升到目前的5万亩。

但统计显示,投产桑园仅有3万亩左右,仅占全县桑园面积的60%。

蚕农户均桑园面积不到3亩,10亩以上的养蚕大户仅200多户,4亩以上的养蚕户约2000户。

三产业链条不长。

我县现有茧丝绸企业2家,市场份额小,开拓市场和抵御市场的风险能力弱,难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

另一方面,企业以出售白厂丝等原材料和低端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

产品链条的短缺使得我县无法在另一空间获取茧丝绸高端产品的利税。

四产业科技支撑不足。

虽然**栽桑养蚕上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加之多年来的技术推广,科技含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但是,**茧丝绸在科技转化运用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

桑园管理较差,部分地区蚕农重蚕轻
桑、重栽轻管的粗放式现象较为普遍,单位面积桑园产叶量低,小蚕共育技术普及率不高,方格簇等优良簇具普及不足。

五收烘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完善,蚕茧流通秩序也不是十分规范。

乡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维护蚕农利益与促进茧丝绸企业发展之间依然存在矛盾。

蚕农合作组织的发展势头虽然良好,但未形成气候,在发挥作用上有待加强。

我县更面临茧丝绸产业发展新的机遇。

一是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

**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是蚕业生产的理想区域。

随着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的淡化,我县优势明显。

二是广阔的市场前景。

能源紧缺呼唤纤维,石油资源日渐减少,国际市场油价一路走高,很可能对化纤产业造成较大的冲击,其减少了份额及新增需求势必要由天然纤维来填补。

消费倾向重新回归自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养生保健意识增强,丝绸纤维的消费量将逐步增加,人口增加提高纤维需求,迫使产品增量。

再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和国际丝绸防皱处理技术的提高,国际市场需求量扩大,这将给**茧丝绸产业发展带来无限商机。

总体来看,**茧丝绸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产业发展仍然有着相当大的努力空间。

二充分发挥我县各方面的优势,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实现向茧丝绸强县的转变。

第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产业意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发展生产必然要求有优势的主导产业支撑。

从我县的实际和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蚕桑是承担这一重任的较好选择。

为此,要把发展壮大茧丝绸产业提升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建设美丽富裕文明新**的高度来认识。

要加大宣传力度,为广大干群“洗脑”,增强蚕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意识。

要继续坚持“不管东南西北风,咬住蚕桑不放松”的理念和共识。

在加强对茧丝绸产业发展领导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进一步认识茧丝绸市场的“周期规律”,加大对广大蚕农的指导和引导,逐步朝着“低潮栽桑、高潮受益”的良性循环轨道。

第二、加大科技投入,夯实产业基础。

一是要健全技术服务体系。

以乡镇中心站为基础,构建**茧丝绸技术推广、信息传播的平台。

加强队伍的管理,强化考核,对确有贡献的技术人员要给予重点奖励,对缺乏事业心、能力平庸、业绩低效的技术人员,要予以处罚,切实发挥业务技术服务作用。

要鼓励技术人员建立示范片,要对桑蚕种养分离模式作出探索,要加强信息化硬、软件设施建设,建立起主管部门、龙头企业、乡镇中心站信息化网络,并能及时有效传播产业信息、处理问题。

二是转变技术服务职能。

工作方式要从大面服务转变到突出重点兼顾大面服务的方向上来,即在搞好大面辅导服务的基础上,工作重点向基础和大户倾斜,从一般服务转到树立、培育典型辐射大面上来。

三是建立技术培训机制。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培育一批农民技术员,大力提高蚕桑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养。

四是更加注重蚕桑的标准化生产,要制定《**县蚕桑实用技术操作规程》并严格按照标准要求,使蚕桑生产纳入标准化生产轨道。

第三、创新机制体制,增强产业后劲。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江、浙等养蚕区的成功经验,茧丝绸业作为典型的链式产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创集桑、蚕、茧、丝生产、其副产品综合利用、生态旅游为一体的茧丝绸集成产业,推进蚕桑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产业化转变,是我县茧丝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不断健全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使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经济实体,实现利益一体化的利益分配的运行机制。

蚕茧销售所得利润,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一部分建立风险基金实现以丰补欠,一部分对蚕农进行二次分配,以保障蚕农的利益,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同时,茧丝绸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作为职能部门的县茧丝办当然有着责无旁贷的职责,但更需要各乡镇、各部门在人力、资金和营造氛围等各方面的配合支持。

因此,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是客观必要的。

要通过物质、精神和其他方面的激励,进一步提高广大干群发展壮大茧丝绸产业的积极性,增强产业后劲。

第四、加大基地建设,拓展产业规模。

我县优质茧基地建设有一定的基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牛角冲、汪良铺、漫水河、黑石渡基地在技术服务、蚕茧质量提高上都做的较好,对我县茧丝绸的发展和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全县大部分是千家万户分散型的经营,这种经营方式制约效益的提高,规模效益得不到体现,因此,要在建立土地有偿流转机制的基础上,使抛荒、半抛荒桑园向养桑专业户集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