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专题总复习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高考地理专题总复习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高考地理专题总复习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气压带和风带

学习目标: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内容:

一、全球大气环流

1.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按类型(分布规律、最大分布地区、不符规律地区)

按大洲(有多少类型?哪种面积最大?缺少哪些?)

2.大气环流的形成

假定地球表面结构均一,且没有自转运动,结果,在地面上就形成了由极地流向赤道的气流。赤道地区空气以__运动为主,两极地区以__为主,从而形成赤道和极地之间的闭合环流。但地球是在不停地自转运动着,这样,全球近地面气层就形成了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3.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____________________

咆哮西风带的故事

思考:

按行星风系,我国每年夏季应为什么气压带或风带控制,冬季呢?

加入地球特色——季风环流

二、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夏季----____气压带被大陆__低压切断

冬季----____气压带被大陆__高压切断

总结: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北半球:气压带呈__状分布

2.南半球:海洋面积广,气压带成__状分布

3.季风的成因:

________;______的季节移动;大高原地形加强(南北半球气流的作用)。比较东亚和南亚季风气候的成因

东亚——________

南亚:

冬季风——________;

夏季风——____________。

高考地理试题气压带和风带

高考地理试题气压带和风带 高考地理试题气压带和风带 高考地理试题9月中旬,湘中地区一般进入秋季(如果连续10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2 ℃,则被认为进入秋季)。读长沙9月中下旬的天气状况图,回答7~8题。 7.9月15日~23日,长沙日温差的大致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A.日温差降低,天气状况 B.日温差增大,地面状况 C.日温差增大,风力状况 D.日温差增大,天气状况 8.与往年相比,长沙在该期间天气异常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夏季风强劲,晴热少雨 B.副高异常强大并控制该地 C.直射点北移,太阳辐射加强 D.亚洲高压异常强盛 (2019湛江模拟)右图为某地区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阴影部分为陆地),据图回答下题。 9.影响图中M、N两处等温线发生明显弯曲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海陆分布,纬度位置 B.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C.大气环流,下垫面 D.洋流,地形

(2019潍坊检测)下图是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的变化图。分析回答10~11题。 10.该月份,①②两地的平均风力相比较() A.①地的较大 B.②地的较大 C.两地相当 D.上半月①地的较大 11.③地以南到赤道以北地区,此时的盛行风向为()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2019南昌检测)读几种气候的气温和降水量年内变化范围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气候类型正确的是() A.①是热带沙漠气候 B.②是热带雨林气候 C.③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D.④是热带草原气候 13.图中②代表的气候类型最大的分布区在() A.亚马孙平原地区 B.撒哈拉沙漠地区 C.西西伯利亚地区 D.西欧地区 甲、乙两地纬度相同,相距500千米。两地气温、降水资料如下表所示。完成14~15题。 14.两地的纬度约在() A.15S~20S之间 B.15N~20N之间 C.25S~30S之间 D.25N~30N之间 15.两地之间的地形可能是() A.平原 B.盆地

气压带与风带导学案

热 冷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与风带(第一课时: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学习目标】 1、 通过回顾热力环流知识,结合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理解单圈环流的前提条件,绘制出单圈环流示意图 2、 通过回顾地转偏向力的相关知识,理解地球自转是形成三圈环流的原因,并能够绘制出三圈环流示意图、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 3、 通过读图,理解风带气压带随季节移动的原因和规律 4、 通过案例探究,学会应用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学习重点】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学习难点】理解太阳辐射、地转偏向力、直射点移动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学习过程】 导入:撒哈拉沙尘挽救了亚马孙地区 在一般人眼里,漂浮在空气中的沙尘除了给人带来烦恼外实在没什么值得关注的地方。然而早在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就惊奇地发现,在巴西亚马孙地区,暴雨每年都从土壤中冲走大量矿物质。然而,正是从5000千米外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刮起的沙尘,不断跨越大西洋,将携带的矿物质补充到亚马孙地区,才保持住了该地区丰富的自然生态。 1、 热力环流回顾 请完成右图, I) 用箭头标上气流运动方向, II) 在圆圈中填入近地面气压状况 III) 在方格中填入高空气压状况 由于地面 不均,导致气流的 (垂直/水平)运动,从而形成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而这一气压差异导致气流的 (垂直/水平)运动,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2、 大气环流 概念: 的、 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 的 状态 成因:不同纬度地区得到的 不同,造成高低纬度之间产生 差异,从而引起大气运动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检测:第8讲-气压带和风带(Word版,含答案)

气压带和风带 一、选择题 (2019·武汉高三起点考试)下图为某位同学自绘的某半球高、中、低纬“三圈环流”模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表述与该图相符的是( ) A.此图表示的是北半球“三圈环流”模式 B.Ⅰ纬度降水总体上多于Ⅲ纬度 C.Ⅱ纬度附近锋面和气旋活动频繁 D.Ⅳ纬度台风活动频繁 2.下列关于气压带与风带的表述,错误的是( ) A.Ⅰ气压带与a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气候一年中分为干湿两季 B.Ⅳ气压带与c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气候一年中分为干湿两季 C.Ⅲ气压带与b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在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 D.终年受Ⅲ气压带控制的地区一般为热带沙漠气候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近地面风向向左偏转,可知此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模式图,故A项错误;Ⅰ纬度和Ⅲ纬度均盛行下沉气流,故降水量均偏少,B项错误;Ⅰ纬度为下沉气流,应处于极地高气压带,则Ⅱ纬度处于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且冷暖气流相遇形成锋面天气,故C项正确;Ⅳ纬度位于赤道附近,无地转偏向力,无台风形成,故D 项错误。第2题,Ⅰ气压带为极地高气压带,a风带为极地东风带,二者交替影响的地区降水稀少,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气候一年中分为干湿两季,B项表述正确;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在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C项表述正确;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一般为热带沙漠气候,D项表述正确。 答案:1.C 2.A (2019·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三圈环流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读图,回答3~5题。

3.通常能够为其所影响地区带来降水的有( ) A.①③④B.①③⑤ C.①⑤⑥D.④⑤⑥ 4.图示环流状况出现时( ) A.内蒙古高原北风吹雪B.地中海沿岸碧海晴空 C.南非高原上草木葱茏D.南极大陆紫外线强烈 5.能够正确表示气流②运动模式的是( ) 答案:3.C 4.B 5.C 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是指东亚季风区的陆表温度与副热带西北太平洋的海表温度之差,可用来表示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强指数年夏季风偏强,弱指数年反之。下面图1示意东亚1960-1999年陆表和海表温度的距平变化,图2示意东亚1960-1999年夏季海陆热力差指数。据此回答6~7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09讲《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导学及答案

气压带和风带 考点解读 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解释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运动的原因。 3.掌握季风气候的特点与成因。 知识清单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三圈环流的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气压带、风带随着季节有移动现象,规律是与________________一致,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_____,冬季_____。 4.由于________________,以亚欧大陆为例,1月份________________被大陆上的_____高压——________________切断,保留在海洋上(_____________)。7月份________________被大陆上的_____低压——________________切断,保留在海洋上(______________)。南半球由于_______占绝对优势,地表性质均一,气压带______分布明显。 5.季风成因: (1)东亚季风:________________; (2)南亚季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高低纬间冷热不均 2.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差异 地转偏向力 地表均匀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 概念:________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特性:________、有规律性、长时期平均状态 意义;调整全球________分布,影响天气和气候 大气环流 低纬环流:副热带高气压带??? →信风 ________低气压带(热力环流) 中纬环流: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 ________低气压带(动力环流) 高纬环流:________高气压带??? →东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热力环流) 三圈环流 气 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单县二中《气压带和风带》word学案

单县二中《气压带和风带》word 学案 单县二中 黄汝霞 2018年10月 学习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把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明白得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阻碍 。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响。 要点突破 要点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定义:全球性的 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 的平均状态。 特性: 、 、 意义: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 是不同的,因而高低 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促使大气不断 、 和 2、三圈环流 (1)单圈环流:假设:地球表面是平均的,地球不运动,阳光直射赤道(即只考 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2)三圈环流:假设:地球表面是平均的,阳光直射赤道(即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 差异和地转偏向力) 3、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在上图上标注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画出风带风向并熟记名称及 风向。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气压带 相间分布,并 半球对称分布; 风带 半球对称分布,但风向不同。 咨询题探究一: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阻碍? A B C D B C D E F G H I J

1、气压带对降水的阻碍: 低气压带气流 (上升或下沉), 在运动过程中气温 (升高 或降低), (易或不易)降水;高气压带气流 (上升或下沉), 在运动过程中气温 (升高或降低), (易或不易)降水。 2、风带对降水的阻碍: 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的风,在运动过程中气温 (升高或降低), (易或不易)降水,如此的风带名称有 ;由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的风,在运动过程中气 (升高或降低), (易 或不易)降水, 如此的风带名称有 (3)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 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方向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一致的,就北半球来讲,大致夏季偏 ,冬季偏 。 要点训练1、关于气压带叙述错误的是( ) A.全球7个气压带,3个低气压带,4个高气压带 B.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大致在南北纬30°左右 C.气压带分布具有高低相间的规律 D.低气压带气流上升,多晴天;高气压带气流下沉,多云雨 2 . ( ) 要点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成因:由于 差异,陆地增温顺冷却的速度均快于海洋 表现: 2、季风环流的形成 咨询题探究二: A B C D 1

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移动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图片哥伦布 为什么在地球上会有定向风带和无风带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课题: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2、复习旧课: 在黑板上给出两个近地面的甲、乙两点,甲地受冷,乙地受热,叫学生在黑板上完成热力环流简图。 归纳: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 遇冷 风:同一水平面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3、探究:学生在黑板上完成了甲、乙两点的热力环流简图后,接着总结,如果上面说的甲地是极地,乙地是赤道,这样大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

假设的条件“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均匀”,也就是只考虑赤道与极区间的冷热差异。把甲地改为北半球的极地,乙地改为赤道,再叫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北半球单圈环流形成的示意”图。 4、图示讲解:在考虑到地转偏向力的情况下,会产生三圈环流。 5、提问:在气流上升和下沉的情况下会形成什么气压带? 6、比较: 同是低压,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什么不同? 同为高压,极地高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有什么不同? 7、提问画图:各气压带之间的风向。 绘图: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的风向 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的风向 极地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的风向 8补充图示:北半球的风带和气压带 9进一步探究:依照“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再结合上面所提到的“南半球风向向左偏转”,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系。 10探究:哥伦布航海路线与风带的关 11图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 总结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等。 12、提问:地球上气温高的纬度地带是不是总是赤道? 结合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和“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示意”图分析得出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13对比分析地图: 结合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和“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示意”图分析得出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公转运动,直接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季节位移。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是:北半球夏季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 14小结: 填写表格总结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

2.2.3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学案(含答案)

2.2.3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学案(含答案) 课时课时33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学习目标 1.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状况,理解其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3.掌握季风的形成.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了解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形成特点及其差别。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大气环流1概念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意义调节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分布,并影响各地的天气和气候。 2形成条件均匀的地球表面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受地转偏向力影响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七个气压带A为赤道低气压带 B.E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C.F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D.G为极地高气压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2六个风带H.K 为信风带I.L为西风带J.M为极地东风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原因随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而南北移动。 2规律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判断1气温高的地区形成低气压带,气温低的地区形成高气压带。 2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多阴雨天气,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 3信风带控制的地区一定多晴朗天气,西风带控制的地区一定多阴雨天气。 4气压带.风带在冬季向南移,夏季向北移。 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1成因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2分布3具体影响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季节被切断的气压带较强盛的气压中心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冬季副极地低气压带亚洲高压蒙古高压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其气压带基本保持带状分布。 三.季风环流1季风的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 2.成因海陆热力差异,如东亚季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如南亚夏季的西南季风判断1南亚夏季风的成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1月份,地中海气候区受西风带控制。 3热带草原气候是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探究点一气压带和风带航海家们发现,进入30纬度时帆船无法航行,海上贸易大受影响。那时,很多帆船都载着许多马匹,

2021年高考地理命题方向: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有答案】

2021高考地理命题方向—— 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命题方向1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下图示意某日某半球局部地区大气环流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该日处于北半球的(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答案 D 解析读图可知,根据0°经线和90°W的位置关系,可知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可判断该图为南半球;读图可知,气压带、风带往南移动,可判断为南半球夏季,北半球冬季,故D项正确。 (2)图中丁、乙两处风带的风向依次是( ) ①西北风②西南风③东北风④东南风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 A 解析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图为南半球,丁地位于中纬度地区,应为盛行西风,南半球吹西北风;乙地位于高纬度地区,其风带应为极地东风,南半球吹东南风;故图中丁、乙两处风带的风向依次是西北风和东南风,①④正确,故选A项。命题方向2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下图为非洲某月盛行风向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月份最可能是( ) A.1月B.4月 C.7月D.10月 答案 C 解析读图可知,非洲几内亚湾沿岸盛行西南风,说明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形成西南季风,是北半球夏季,最可能是7月,C项正确。 (2)此时节( ) A.①地羚羊成群B.②地树叶枯黄 C.③地阴雨绵绵D.④地酷暑难当 答案 A 解析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此时北半球是夏季。①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正值雨季,羚羊成群,A项正确;②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树叶常绿,B项错误;③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晴朗干燥,C项错误;④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受西风带影响,温和湿润,D项错误。 同步训练 下表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表。读表回答1~3题。 表

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练习题

高一地理周末作业 1.有关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 B.高气压带均是由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 C.赤道低气压带北邻东南信风 D.南半球的盛行西风是西南风 2.地球上的风带、气压带与降水的关系非常密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信风一定是干燥的风 B.西风一定是湿润的风 C.副热带高压带地区降水不一定很少 D.西风和信风之间的地区降水一定很多 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示意图”(图2-2-1),完成3—4题。 图2-2-1 3.有关甲、乙的位置,正确的是() A.甲位于30°N B.乙位于30°N C.甲位于90°N D.无法确定 4.有关①②气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冷性气流 B.②是暖性气流 C.①是西风带 D.②是西南风 5.如果图2-2-2表示的是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系统,则正确的叙述为…() 图2-2-2 A.丙为极地高压带 B.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C.气压带丁和风带①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D.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压相同 6.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丙、丁两地中,丁是陆地 B.丙、丁两地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 C.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D.①气流温暖湿润 7.如果气球在英国伦敦施放,在正常的天气情况下刚刚施放时其水平运动的方向为() A.向西北方向 B.向东北方向 C.向西南方向 D.向东南方向

8.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图2-2-3),完成下列问题。 图2-2-3 (1)在图中注出各风带的风向箭头,并把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填在下面: B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 (2)从大气运动与降水的关系来看,空气上升易形成降水,下沉则不易形成降水,由此判断上图中降水较多的气压带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有规律移动,在气压带和风带的过渡地带,可以形成特殊的气候类型,如C和D 交替控制的地区形成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 9.关于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副热带高压是热力原因形成的暖高压 B.副极地低压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暖低压 C.极地高压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 D.赤道低压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暖低压 10.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图2-2-4),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2-4 A.甲点位于30°N附近 B.乙点位于30°N附近 C.①是冷性气流 D.②盛行西南风 11.在气压带、风带图上,由于冷暖气流相遇后形成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12.在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形成图中,如果地球自转方向相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低纬度的风向与现在正好相反 B.高纬度与中纬度的风带和风向不会改变 C.各气压带的气压高低与现在相反 D.三圈环流依然存在 13.节日里,人们常常用放气球的形式庆祝。如果用相同的氢气球在不同的纬度进行施放,上升最快的地区是 A.极地地区 B.副极地地区 C.副热带地区 D.赤道地区 14.我国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常年都是() A.向东飘扬 B.向西飘扬 C.向西北飘扬 D.向东北飘扬 15.当亚洲大陆气压为992百帕、北太平洋中心气压为1 036百帕时,正确的叙述为()

高考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万能解题模板

高考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万能解题模板第一步,了解常见的考查形式。 对气压带和风带的考查,通常有两种形式:平面分布图(图1、图2、图3、图4)和空间分布图(图5),这两种模式图一方面表示气压带和风带的静态分布,另一方面可以显示其动态的空间移动规律。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第二步,掌握判读规律。 对以上模式图进行判读时,主要分析以下几个内容: (1)通过几条重要纬线判断气压带的分布或移动:纬线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若某气压带的中心线在这些纬线以北,表示气压带向北移动。 (2)关注纬度区间和风向:0°—30°信风带,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30°—60°西风带,北半球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60°—90°极地东风带,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 (3)关注经纬度和海陆位置:中纬度大陆的西岸,大气运动形式主要为三圈环流;而大陆的东岸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大气运动以季风环流为主。

第三步,明确考查内容。 (1)判断节气或季节: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2)判断天气、气候特点:受高压控制,多晴朗天气;受低压控制,多阴雨天气。受来自低纬的风的影响,一般降水较多;受来自高纬的风的影响,一般降水较少。 (3)判断特殊气候类型: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了地中海气候;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因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了温带海洋性气候。 (4)判断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形成:北半球冬季,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冷高压切断;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的热低压切断。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7讲气压带和风带课时作业

第7讲气压带和风带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上海十二校联考)下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气压带,⑤⑥⑦表示风带。读图回答1~2题。 1.地中海气候的形成主要与下列哪个气压带和风带有关( ) A.①与⑤B.②与⑥ C.③与⑦D.②与⑤ 2.当图中②地气压分裂成海洋上的高压和陆地上的低压时( ) A.上海可能出现伏旱B.孟买此时吹东北风 C.洛杉矶出现阴雨D.北京可能出现寒潮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纬度分布可以判断气压带、风带名称,根据图中风向(风向右偏)可以判断南、北半球(位于北半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数字①②③④⑤⑥⑦分别为: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东北信风带、中纬西风带、极地东风带。地中海气候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与盛行西风交替控制形成,所以B选项正确。第2题,②地是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气压带分裂成海洋上的高压和陆地上的低压时,北半球是夏季。此时上海受副高影响,可能出现伏旱现象,A对。孟买位于南亚,夏季盛行西南季风,B错。洛杉矶位于美国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C错。北京夏季没有寒潮,D错。 答案:1.B 2.A (2017·天津五校联考)图1为沿某经线的大气运动示意图,图2为图1中甲气压带及其南北两侧风带的风向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气压带位置反映的时段里( ) A.巴西高原草木枯黄 B.我国东北地区昼短夜长 C.密西西比河进入枯水季节 D.北印度洋自东向西的船只顺风顺水 4.关于图示气压带、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带草原气候受甲气压带和丁风带交替控制 B.受乙风带的影响,西欧全年温和湿润 C.丙气压带影响下的地区总是高温少雨 D.受丁风带移动影响,南亚夏季多雨 解析:第3题,由图2中风带、风向可知甲气压带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图1中其北移了,说明为北半球夏季,A正确。第4题,图中乙、丙、丁分别为西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东北信风带。热带草原气候受信风带和赤道低气压带的交替控制;受乙风带的影响,西欧全年温和湿润;丙气压带影响下的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对第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 的实际运用,又是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些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属于地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该节课内容较多,分为两课 时。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第二个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困难较大。 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 握的知识;同时本课涉及一些气候名称、涉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判断,这些内容集中在一起,学生容易感到困惑,所以我们除了补充必要的知识,梳理知识联系外,必须弱化具体气候分布、名 称、特征的记忆,突出用规律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 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及气 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分析北半球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东亚季风形成的 基本原理,加强学生的理解。 4、理解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 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 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考地理总复习考点知识解析与训练7---气压带和风带

高考地理总复习考点知识解析与训练 第7讲 气压带和风带 [考纲呈现 ] 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 考纲解读] 1.综合思维:联系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从 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空间分 布、随季节的移动规律,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 2.区域认知:通过对比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 差异、东亚和南亚季风的差异,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明确区域之间存在差异。 [思维导图] 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1)气压带、风带的名称: A 赤道低气压带, B 东北信风带, C 副热带高气压带, D 盛行西风带, E 副极地低气压带,F 极地东风带,G 极地高气压带。 (2)三圈环流的名称: ①低纬环流,②中纬环流,③高纬环流。 (3)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夏 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冬季位置偏南。位置如图所示:

综合思维 气压带、风带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是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动力原因形成的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2.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1)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 (2)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3)极地东风和信风由高纬吹向低纬,性质干燥;中纬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性质湿润。3.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气压带、风带形成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 信风带控制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 常年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冰原气候全年严寒,降水稀少 常年受西风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2)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气压带、风带形成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 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草原气候湿季高温多雨 信风带干季高温少雨 西风带 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夏季炎热干燥

高一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整理

高一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整理大气运动对风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以下是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请大家认真掌握。 1.形成: ●单圈环流:理想环流圈 ●三圈环流:低纬、中纬、高纬环流。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注意:记住名称、位置以及风带的风向。气压带和风带关于赤道对称。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北半球夏季的时候,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 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冷高压,热低压) ●气压中心(北半球): 亚洲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冬季 亚洲高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夏季 亚洲低压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季风: 夏季:我国盛行东南季风(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南亚是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渐偏成西南风)。 冬季:我国盛行西北季风,南亚是东北季风。 3.气候类型: ●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要把降水和气温描述清楚。 ●(1)在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之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2)在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之下: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比较重要的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主要分布于亚马孙平原、马来群岛、刚果盆地。

(2)温带海洋气候:一般温度高于0o,降水不多也不少;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温带大陆西岸;以西欧最典型,其余分布在北美洲西北岸、智利南部、澳大利亚东南端及新西兰等地。 (3)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的气候类型。分布于南、北纬30~40间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地区最为典型,其余分布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澳大利亚南部沿海地区和非洲南部的开普敦地区。 (4)我国的气候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南方)、温带季风气候(北方)、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北) 高原气候(青藏高原)

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

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这就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示意图。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同时学好这部分的知识对帮助理解气候成因、特点将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但在本节内容中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学习的难点,但并不是重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三圈环流的结果即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两节课中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为这一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全球性大规模的大气运动比较抽象,且形成过程难以理解,还需要学生加上立体空间思维。所以这一节课,如何清晰地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给学生一条清晰的思路是很重要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识记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并掌握其形成原因。 能力目标: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通过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的知识学习,学会从简单现象到复杂现象的知识迁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近地面气压带、风带成因和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教学重点: 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成因过程和名称 ●教学方法: 1. 采用启发式、比较式、问答式等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 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练习题

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三圈环流 (1)形成因素:_______ 和_______(动力因素或者热力因素) (2)请用图示意三圈环流,并注出七压六风的名称,并画出风向。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①原因: ②规律: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特点: (1)南半球基本上呈_____状分布,因为南半球______面积占优势。 (2)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_____状分布,因为北半球______面积大,海陆分布____。 2.表现

三、季风环流 (1)季风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了季风的形成。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对比: 一、单项选择 1.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的最主要原因是()A.台风的影响 B.反气旋的影响 C.海陆热力差异 D.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季节移动是由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造成的 B.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C.就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 D.风带位置季节移动必然导致风向季节变化 3.关于地球上各气压带、风带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高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 B.高气压带均由空气遇冷收缩下沉形成 C.信风带气流沿途不断增温有利于成云致雨 D.中纬西风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容易成云致雨

二、综合题 1.读北半球1月份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A、B气压中心的名称:A ,B 。 (2)A气压形成的原因是,被切断的气压带是。(3)受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点盛行风,D点盛行风,我国的天气以为主要特征。 (4) D地7月盛行风,其形成原因是,由此可见,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除外,还有 2.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回答: (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月。图中A处是 (高、低)气压,名称 是。 (2)图中B处盛行季风,C处盛行季风。 (3)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 是。 (4)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是原因

(人教版)2020年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七讲 气压带和风带练习

第七讲气压带和风带 (2018河南豫南九校质检)下图是以极地为中心的某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风向)。读图,完成第1~2题。 1.当①气压带在此半球分布面积最小时,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是( ) A.恒河流域正值丰水期 B.巴西高原上草木茂盛 C.昼长上海大于广州 D.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2.下列气候类型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无关的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由图中风带的偏转方向可以判断,此半球为北半球;①气压带为赤道低气压带,当①气压带在此半球分布面积最小,即气压带、风带南移时,为北半球的冬季,地球公转接近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太阳直射南半球,则北半球昼短夜长,越往北昼越短,上海昼长小于广州;巴西高原此时为夏季,高温多雨,草木茂盛;恒河流域夏季降水多,此时正值枯水期。第2题,热带雨林气候是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的;地中海气候是盛行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的;热带季风气候的夏季风是由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温带季风气候的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2017浙江选考模拟)读英国年降水量(单位:mm)空间分布图,完成第3~4题。 3.从大气环流的分布来看,英国主要处在( ) A.副极地低气压带 B.西风带 C.副热带高气压带 D.信风带 4.除大气环流外,影响英国降水量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地形地势 C.流经洋流 D.海岸特征 答案:3.B 4.B 解析:第3题,英国处于40°N~60°N大陆西岸,处于西风带,常年盛行西风。第4题,英国西部为迎风坡,降水多,东部为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少,所以除大气环流外,影响英国降水量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势。 (2017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的地带称为热带辐合带,其主要分为季风辐合带和信风辐合带。季风辐合带是指在北半球夏季,西南季风与东北信风相遇而形成的热带辐合带;信风辐合带是指东南信风直接和越过赤道的东北信风相遇组成的辐合带。据此完成第5~6题。

(完整word版)气压带风带学案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了解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规律及原因。 3、通过合作互动,提升逻辑推理能力与互助、协作能力。 〖学习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与季节移动 〖温故知新〗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完成下面的热力环流示意图,标出高低气压) B A C 冷热冷 〖互动课堂〗 【画一画】 假设地表均匀,太阳终年直射赤道,画出南半球的大气环流:

【合作探究1】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在下图中填注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并用箭头表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用弯曲的箭头表示偏转后的风向。 (2)三圈环流——近地面的表现为:______个气压带,______个风带 (3)气压带和风带在分布上有规律? 【合作探究2】 上图为哪个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俯视图?说出你的判断理由?说出图中数字分别代表的气压带和风带?

【巩固练习】 1.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②地球自转偏向力 ③太阳辐射对高低纬度的加热不均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2.下列全球的气压带中,气流是上升的有() ①赤道低气压带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副极地低气压带④极地高气压带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3.由于受热不均而形成的气压带有() ①赤道低气压带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副极地低气压带④极地高气压带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4.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中,两支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在()A.赤道附近 B.极地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 D.南北纬30°附近 5.关于气压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球7个气压带,3个低压带,4个高压带 B.气压带具有高低相间分布规律 C.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 D.低气压带气流上升多云雨,高气压带气流下沉多晴天 6.下列图中,正确反映南半球副热带高压两侧大气运动的是() A. B. C. D.

高一地理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练习题

第三节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练习题 班级姓名分数 一、单项选择 1.大气环流( ) A.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B.是大气运动中常见的形式 C.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D.它很难调节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2.关于气压带叙述错误的是( ) A.全球7个气压带,3个低压带,4个高压带 B.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 C.气压带分布具有高低相间的规律 D.低压带气流上升,多云雨;高压带气流下沉,多晴天 3.中国东南部位于北回归线及其附近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其成因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B.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C.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下形成季风气候 D.西南季风带来充沛的降水 4.(全国高考题)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直达民航班机,飞行时间约为三个半小时,该机从乌鲁木齐返航至北京,大约需3个小时,原因是( ) A.地球自转的影响 B.两地时差的关系 C.中纬度上空西风的影响 D.水平气压梯度的影响不同 5.关于三圈环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三圈环流上空都是偏西风 B.近地面,低、高纬是偏东风,中纬是偏西风 C.南北半球三圈环流经线方向上一致,纬线方向上相反 D.赤道和副极地为上升气流,极地和副热带为下沉气流 6.据报道,在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所降的酸雨,大部分是从西欧国家工业区的排放源传送过去的,其传送方式是() A.东北信风 B.中纬西风 C.极地东风 D.台风 7.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点位于30°N附近 B.乙点位于30°N C.①是冷性气流 D.②盛行西南风 8.当地球公转到近日点时,下列哪些现象发生() ①北半球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凸出②亚洲东部盛行西北风③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成低压区④地球公转速度变慢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如图四幅风带图中,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是() 当北半球某纬度近地面大气等压面呈图中状态时,回答10~11题。 10.此时是() A.亚洲高压势力强盛的季节 B.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的季节 C.阿留申低压强盛的季节 D.冰岛低压强盛的季节 `11.上海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是() A.盛行下沉气流、寒冷干燥 B.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多雨 C.吹东北风、湿热多雨 D.吹东南风、湿热多雨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修改后) 一、标准解读和教学内容分析 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示意图。并以此为基础,通过举例的形式分析对气候的影响。 全球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理解它们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一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三圈环流是假设地球表面均匀情况下的理想模式,实际上气压带和风带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并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还应了解海平面气压和风的实际情况,以使理论联系实际。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还随季节作周期性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模式图展示的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平均状况,以此状况为参照,气压带和风带大致是(北半球)夏季北移、(北半球)冬季南移。或者归纳规律为: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复杂多样的气候。“标准”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而是通过举例的形式,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

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气候的形成实际上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1)了解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2)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3)了解北半球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和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原理;(4)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及其影响;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问题导学”学案、多媒体实物投影 五、知识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