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和谐与社会和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和谐与社会和谐

摘要:消费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当前中国存在的诸多消费不和谐现象严重影响着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和实现消费和谐,包括实现公平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安全消费、文明消费和可持续消费等内容。

标签:社会和谐;消费和谐;公平消费;可持续消费

现代社会是消费社会,消费对于经济、社会、生态以及人自身的健康与发展业已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今人类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消费方式不合理造成的。就中国社会而言,城乡与区域发展失调、阶层分化与贫富差距失调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失调等诸多不和谐现象也都与消费不和谐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消费的不和谐既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表现形式,又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引致条件。由此来看,要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深入分析消费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把实现消费和谐作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

一、消费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所具有的重大功能效应

消费在广义上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其中的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资源投入与消耗,而生活消费则是指人用于自身生活的耗费,它属于狭义上的消费。本文所说的消费主要指后者,即指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耗费各种生活资料的过程。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满足人的消费需要被定义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普遍原则,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风靡世界,并由此而建构了一种现代化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结构模式,它极大地改变了地球的人文景观与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改变着人的身心素质与人格模式。

消费的功能效应首先表现在它对作为消费者主体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方面。按照主客体互动理论,人的身心素质是人在同客体对象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人的体力、知识、技能和文化素质都是以人对特定消费资料的消费为基本来源和必要条件的。因为人作为环境进化的产物是一个自然人,必然具有生物的一般属性。人作为自然人只有消费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和医疗服务才能有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物质生活资料不断改善和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才有身体素质的不断发展,从而具备成为有效生产者的基本条件。人的发展主要是知识、技能和文化素质的发展,而人获得知识、技能和文化素质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进行精神文化消费,任何个人只有消费一定的精神文化资料和教育服务才能有知识能力的发展和文化素质的完善。由此看来,无论是人的身体素质和知识能力发展,还是人的文化素质与人格品质养成,都是同其消费结构的数量构成与质量水平有直接联系的。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属于人的问题,人的问题产生的一大根源就是消费问题的存在。例如,食物消费的短缺或者不均衡会造成人的身体发育不良与疾病,文化教育和信息消费的不充分必然会造成人的知识欠缺与智

力屏障,医疗卫生消费不足会影响人自身的体质等。消费结构的失调和畸形还有可能使得人在心理、人格方面出现偏差和变态。

消费的社会功能最突出的表现是它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拉动作用。从消费与生产的关系来看,消费实质上是生产活动的起始点和归宿点,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和落脚点就是为了满足人的消费需求。没有人的消费需求则经济活动就失去了动力和目标,因而也就无法持续展开和进行。大量事实说明,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要素——投资、消费和外贸出口中,消费需求一直是最为首要的支持因素。只有增加消费需求,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保证增加投资效益,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统计,1991~1995年,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8%~79%,消费对于GNP的贡献一般都在50%以上。另据我国学者测算,居民消费率每增加1%,可拉动我国GDP上涨0.87个百分点。从1978~1996年,在我国的GDP增长中消费需求的贡献率为61.7%[1]。特别是在现代经济处于相对“过剩”状态的情况下,消费对生产的制约和促进作用日益增强,消费力对生产力所具有的重大制导和决定作用正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

消费不仅对于人的生存和经济增长具有重大作用,其社会文化与政治效应也是十分明显的。消费既受社会影响,同时又具有重要的社会效应。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关注消费行为对社会政治和文化风气的影响,一般说来,节俭、文明、健康的消费行为象征着良好的生活方式,能优化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有利于政治清明和人的身心健康。而那些奢侈、愚昧、低级的消费行为则会污染社会风气、诱发政治腐败,妨害人的身心健康与品德发展。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由于追求高消费的生活方式而极大地增加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消耗,消费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影响和破坏力正日益凸显出来。消费的一大特点就是两头在外,它既从自然中索取,又向自然中排放。消费索取的不合理会造成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引发资源枯竭和物种灭绝;消费排放的不合理则会造成大气污染、水质恶化、土壤退化及各种未知人类疾病的流行。当代中国所面临的严重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灾难问题就深刻地反映了现有消费行为的不合理性。

二、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消费不和谐现象及其负面影响

(一)消费结构不和谐

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所消费的各种不同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比例关系。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最主要问题首先是恩格尔系数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上。据统计,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1999年为41.9%,2000年为40%,2001年为37.9%,虽有改善,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恩格尔系数为16.45%,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为24.12%[2]。其次是劳务消费比重偏少。据测算,1997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的消费支出为4185.64元,其中用于吃穿住用等方面的商品性消费支出为3172.64元,占消费性支出的75.80%,而用于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和服务等方面的支出为1013.00元,占消费性支出的24.20%[3]。进入21世纪后虽有所提高,但其

比重仍明显偏低。劳务消费偏少意味着人们的家务劳动时间过多,而休闲时间偏少,这会影响人的社会交往、业余学习和身心素质提高。再次是精神文化消费水平偏低。精神文化消费直接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但受收入和观念约束,我国国民的精神文化消费水平目前仍不够高。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类学校(尤其是高校)学费的不断攀升,多数居民将绝大部分收入投入于子女教育,出现了家庭经济生活节衣缩食、文化生活消费严重下降的现象,势必影响家庭成员的人力资本增长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二)消费关系不和谐

消费是包括消费者、消费资料、消费规范、消费环境等要素在内的完整的组织结构,它同生产、分配、交换以及社会的政治、文化等都有密切关系。当今中国社会的消费关系存在多方面的不和谐现象。首先消费者与生产经营者的关系不和谐。当前中国的消费环境还很不健康和安全,个人作为消费者日常生活中被生产经营者误导、欺诈乃至于被伤害的事层出不穷。其次是消费和国情的不和谐。中国人口多、环境容量有限,各主要物质资源存量总体看都严重匮乏,目前还是一个低收入国家,但生活消费上的浪费程度却是异常惊人。由于观念或知识欠缺,日常生活中被浪费掉的水、电、材料等资源数量极为可观。再次是消费与文明的不和谐。各种消费陋习目前在我国的城市和农村都还大量存在,其主要表现为迷信性消费屡禁不止,炫耀性消费风行于世等。最后是消费与健康的不和谐。许多人的生活方式不合理,饮食结构不均衡,体育消费严重不足,由此而引发诸多疾病。此外,如违背国家规定的违法性消费、奢侈性消费、攀比性消费等也都相当普遍地存在着。

(三)城乡消费不和谐

中国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社会,城乡差距一直很突出,近年城乡居民在消费水平方面的差距更是急剧扩大。据统计,1978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405元,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2.93倍,两者相差的绝对值是267元;而到了1995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增长到5044元,是农村居民的3.41倍,两者相差的绝对值额扩大到3565元[4]。如果测算实际净收入的话,目前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达到5∶1或者6∶1[5],而且这种消费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趋势。

(四)阶层消费不和谐

由于市场机制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日益加剧和明显,社会上层群体和下层群体之间在收入与消费方面的差距逐步拉大,出现了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目前占人口10%的最富裕群体占有全部财富的45%,而占总人口10%的穷人只占有全部财富的1.4%。自改革开放以来,反映社会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在我国逐年上升,现早已超过了0.4这一国际公认警戒线。

上述诸多消费不和谐现象所造成的负面效应十分明显。例如,饮食消费的低质量与结构失衡、医疗卫生消费不足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乃至于生命安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