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居室及饮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满族的居室及饮食
满族居室
这里所说的满族居室庭
院是指明朝后期,尤其是清
代以后的格局。清代满族的
宅院,一般是座北朝南。凡
房舍,无论是三楹或五楹,
都是在东端边开门,开关如
口袋,称作“口袋房”。在宅
院四周套上石墙,砌上门桉,则为四合院。满族人四合院经过漫长时期。在东北农村,这种院子多用细柞森杆围成,称为“障子”。满族人家庭院内,通常有一影壁,有砖砌的,也有木栅的。
读一读:
满族人家庭院内,通常有一影壁,有砖砌的,也有木栅的。
富贵人家的影壁上,塑有红日或龙凤图案。影壁是掩体的演化,
是一种安全设施。可是后来有些人对影壁作出人为的解释,赋
予它神奇色彩,说影壁是这一家的假面,是用来防妖的。因此,
不分贫富都建起了影壁。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和居室建设
的演变,如今满族庭院中的影壁,早已被淘汰。
说一说:满族最有特色的院落什么?
饮食习俗
满族喜爱吃粟米,喜粘食。饽饽是
满族平时和节日的主要食品。炒面和炒
米也是满族的传统食品。萨其玛是满族
的名糕点,民
间传说是一位
满族的将军留
传下来的。因
其好打猎,为携带方便,故制作这样一种糕
点。酸汤子也叫汤子,是满族夏天喜欢吃的
一种食品。
满族的副食中肉类以猪肉为主,菜肴主要有白肉血肠、酸菜和火锅,颇具特色。满族杀猪最讲究的是吃血肠。冬季菜肴主要是酸菜和小豆腐。东北冬季寒冷,时间较长,为备足越冬蔬菜,除贮藏白菜萝卜外,家家都渍酸菜。食油首推猪油,又称大油。满族过去是以香油、苏子油和麻油为常用。满族人好饮酒。满族所饮之酒,主要有烧酒和黄酒两种。另外,当时满族人饮茶多喜喝松罗茶,而今新宾满族则多喜喝花茶。满族除喜食家植果品外,还喜食野果。
针对满族的饮食习俗,清末民初时的乡谣概述的较有情趣:“南北大炕,高桌摆上。黄米干饭,大油熬汤。膀蹄肘子,切碎端上。四个盘子,先吃血肠。”又云:“粘面饼子小米粥,酸菜粉条炖猪肉。平常时节小豆腐,咸菜瓜子拌苏油。”
读一读
满族饮食之禁忌,最主要的是不杀、不食狗及乌鸦之肉。这是因为满族的先人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狗对人们的经济生活起到过重要的帮手作用。后来人们就不忍心杀食其肉,逐渐形成了忌食狗肉的习俗。另外,忌食狗、乌鸦的习俗也不排除满族受宗教礼祭的影响,与民间流传《罕王的传说》中黄犬救主的神话故事有关。这种禁忌,始终在东北满族家庭中传无变易。
说一说:满族的传统食品有哪些?
阅读资料
满族饮食习俗的成因,是与古老的东北地区高林密,河流交错,丰富的物产资源和自然环境及社会作用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满族之所以喜食粟类的生长习性有着密切关系。粟类是长日照作物,生长期短。如糜子不足九十天便可成熟。满族祖先世居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之间,纬度高,日照长,无霜期短,这样的自然条件适宜种植粟类作物。二是糜子和粘谷还适宜在新开垦的生荒地上种植,满族先祖善骑,特别是到元末明初之际,由于当时战乱四起,不时受到一些较强大民族的侵扰,经常被迫到处迁徒,在某一地的定居时间短,不得不屡开新荒,将糜子或粘谷种撤播在生荒地上,不须耕耘,便可收获,即省时又省力。对于当时农业生产力还不发达的满族,耕耘这样的农作物,是最适宜的了。
长期的渔猎和征战生活,需要便于携带的抗饥耐寒的食品。粘饽饽和炒面,可以带于皮囊中,吃在马背上,同时又耐饿,很适合满族先人的生活环境。
无霜期短的北方,生长期稍长的高产作物经常不成熟。如苞米不成熟,水份大,极易霉烂变质。唯一能较长时间保存的办法就是将其磨成水面发酵。水面中乳酸杆菌大量繁殖,产生乳酸,能抑制腐败菌的生长。因为这种方法很科学,所以现在满族及东北地区的人民,仍将不成熟的苞米磨酸汤子吃,成为人们较喜爱的食品。
十婚嫁及生育习俗
满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婚俗。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满族在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交融过程中,婚嫁习俗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逐渐形成了一套繁琐细密的满族婚娶礼仪,这就是通媒、小定、拜女家、下茶、开剪、摘他哈、迎娶、坐帐、合卺、分大小、回门、住对月等程序。
读一读:
通媒。在清朝末期,满族男孩在十岁
以上就可以论定婚事,举行婚礼。缔结婚
约的具体过程,仍多是男方主动选择女方。
有子之家在父母为子择定配偶目标后,即
拜托媒婆与女家说合,女方家同意,由媒
婆向男家报音信,之后互换门户帖。帖,
即是一张红纸,写上当婚者所属某旗及曾祖、祖、父三代的功名、职业、住址,以及当婚者的功名、职业、年龄、属相、生辰。通过媒人双方互换,看是否犯相。
小定。通媒后,男方母亲去相看姑娘,以定
取舍。相看之后,男方若同意,即择日过定礼。
将首饰等由男方母亲给姑娘戴上。此即满族先民
时的“男以羽毛插女头”表示相爱古风演变而来。
拜女家,也称大定。择吉日,男家聚宗族亲
友同新婿往女家问名,女家亦聚亲友等迎。男方
入趋右位,年长者致词,表达欲聘之意。女家致
谦词以谢。新婿入拜女家神位,再拜女家诸亲。最后,女家进茶,主宾易位,男家入趋左位
坐,设酒宴祝贺。
下茶之礼,是在议定聘礼后,择日男去女
家行聘。聘礼的种类、多少依地位、贫富而异。
一般有鞍马、猪羊、钱财、首饰等。聘礼放在
铺红毡的高桌上,抬送女家,陈列于西炕祖先
案前,两亲翁并跪,斟酒互递祭祖,俗曰“换
盅”。
开剪也叫“纳彩”是指男家于迎娶前一个月,将结婚日子提前通知女家,谓“送日子”。男家将给女方的彩布、衣物送往女家,谓“送嫁妆”。并请一儿女双全的有福之妇女,为姑娘裁衣,谓之“开剪”。
摘他哈是满族婚俗中的特殊仪式。女方在婚前一个月内,须择吉日举行“摘他哈”仪式。在“摘他哈”时,要先清扫室内外卫生,将祖宗板上的妈妈口袋中的索线取出,一头栓在祖宗板斜架上,一端扯在屋外祭祀用的柳树枝上。萨满主持仪式,出嫁姑娘和全家人向祖先叩头,主祭人摘下姑娘出生时栓在索绳上的他哈补丁,扔在河里或街头,以示长命。
迎娶是满族婚俗中最重要的环节。满族传统婚礼一般是“三日婚”,头一天叫“响棚”。这一天男家为参加婚礼的亲友备宴,要在自家院内用席或布搭棚。棚柱上多挂贴喜字、对联男女老少齐帮忙。因这一天不仅要动鼓乐,还要搭灶、劈柴,所以叫“响棚”。第二天叫“演轿”,这一天要杀猪、跑油、摆桌。满族的习俗是新郎骑马,新娘坐矫。新郎和娶亲人在这一天要跟随鼓乐沿街演走。第三天才是拜堂成亲,这一天要举行一系列礼仪活动:打下处、插车、憋性、挂铜镜、迈火盆、射三箭、跨马鞍、挑盖头、拜北斗、怀抱宝瓶柴火、坐帐、入洞房等。
打下处。女方家在正日子前一天,新娘向自家祖先神行礼辞别,并叩拜“佛多妈妈”求她降福。然后由送亲妇女陪同,亲哥哥护送,乘坐彩车,将姑娘送至事先选好的某亲友家住宿。曰“打下处”。俗定母亲不能送亲。下处一般选择离男方家较近地方,又以看不见男家房屋为标准。
插车。新娘及送亲队伍正日子早晨从“下处”出发,临行前要留一些钱给房主人,表示感谢借宿之意,俗称“压炕钱”。当送亲队伍和迎亲队伍在途中相遇时,车、轿相错停下,由新娘哥哥将新娘从自家的车上抱到新郎迎亲的花轿上。此后迎送亲队伍汇合向男方家行进。这种习俗叫“插车”。
憋性也叫“劝性”。这是指迎送亲队伍来到男方家的大门前,暂不让新娘下喜轿,意思是扳一扳新娘当姑娘时的脾气,使婚后的生活更美满。当然憋性的时间也不能太长了。
迈火盆是指新娘下轿前换上带来的“踩堂鞋”,蹬着小红板凳走下喜轿。顺着铺好的红毡走进院内。新娘要跨过路上的一个火盆,意思是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新郎在新娘下喜轿时,要象征性的向新娘虚射三箭,以驱逐跟新娘而来的邪气。也有说是来自旧时“抢婚”习俗。
接下来的仪式是“坐帐”也称“坐福”。按照一些满族老人的说法,早年满族男子随八旗军外出作战,举行婚礼时,多把新娘送到军营里去成亲,因此传下这个习俗。所谓“帐”是在正房窗前临时搭的,富裕人家用毡布,一般人家用席子。旧时坐帐时间较长,有的要一天,现在只是一二个小时。在坐帐结束前,由女性长辈给新娘开脸、梳头。所谓“开脸”,就是用细线将新娘脸上汗毛绞掉,标志她已经成为已婚妇女。“梳头”则是将新娘的姑娘发式改梳成满族已婚妇女的“两把头”或“大拉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