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作业题(附答案)

马克思作业题(附答案)
马克思作业题(附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否认世界统一性的哲学是 D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相对主义

D.二元论

2、旧唯物主义关于意识能动性的观点是B

A.承认意识能动性

B.抹煞意识能动性

C.夸大意识能动性

D.有时承认意识能动性,有时抹煞意识能动性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客观实在性”是指C 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B.物质的具体形状和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4、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D

A.事物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方面

B. 事物中消极的方面

C. 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 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5、运动是物质的A

A.根本属性

B.唯一特性

C.外部现象

D.内部本质

6、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指C

A.物质的位置移动和数量的增减

B.从物理运动到生物运动的转化

C.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D.客观事物的前进上升过程

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B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统一

8、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A

A. 辩证统一的关系

B. 内外关系

C. 因果关系

D. 等同关系

9、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B

A.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10、事物的质变是指D

A. 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

B. 事物在场所方面的变更

C. 事物处于相对平衡的、相对静止状态

D. 事物性质的变化

11、量变是指D

A. 事物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

B. 事物的变化由简单到复杂

C. 事物的显著突变

D.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12、事物螺旋式发展的根本特征是A

A. 上升性

B. 重复性

C. 回复性

D. 循环性

1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B

A.它的存在性

B.它的物质性

C.它的可知性

D.它的矛盾性

14、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观点是B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15、“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B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1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看成B A.原子

B.一种或某种可以直接感知的东西C.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D.意识的产物

1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B

A.存在性

B.客观实在性

C.运动

D.发展

18、“物是感觉的复合”这个命题表达的是A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19、“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表达的哲学观点是C

A.唯心主义的

B.唯物辩证法的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形而上学

20、“扬弃”是A

A. 既克服又保留

B. 抛弃

C. 既保留又继承

D. 矛盾的调和

21、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C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22、关于意识的本质,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D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B.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D.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2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B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

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

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24、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C

A、一切从群众意愿出发

B、一切从已获得的经验出发

C、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

D、一切从理论原则出发

25、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D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D.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26、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认为D

A. 事物发展过程的开始阶段只有差异,后来才有矛盾

B. 矛盾解决意味着矛盾终止

C. 矛盾只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定阶段

D. 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27、辩证的否定是A

A. 事物的自我否定

B. 绝对的否定

C. 外力强加于事物的否定

D. 对事物的任意否定

28、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C

A. 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 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 根据和条件的关系

29、矛盾的客观性是指A

A. 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B. 矛盾只存在于社会领域中

C. 矛盾只存在于自然界中

D. 矛盾是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中的反映

30、矛盾是A

A.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 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关系

C. 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关系

D. 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31、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C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

B.事物发展的间断性而否认了连续性

C.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

D.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

32、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B

A. 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 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 由偶然向必然转化

D. 由简单向复杂转化

3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D

A. 辩证形式

B. 趋势和道路

C. 不同状态

D. 源泉和动力

3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段话说明了A

A. 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 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 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 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

35、量变的复杂性是指A

A. 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和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B. 量变的程度发展不同

C. 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D. 量变有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和突破度的范围的变化

36、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B

A.是否受到多数人的拥护

B.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C.在形式上是否新奇

D.出现时间的先后

37、“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C

A.对立统一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38、“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A

A. 形而上学的方法

B. 相对主义的方法

C. 抓中心带动全盘的方法

D. 庸俗进化论的方法

39、“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关于A

A. 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

B. 非爆发式飞跃的原理

C. 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D. 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40、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就会导致A

A.庸俗进化论

B.诡辩论

C.激变论

D.均衡论

41、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是D

A.形而上学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折衷主义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

42、“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这是B

A.折衷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4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A

A.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度”

B.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C.事物有否发展数量的增减

D.事物是否发生非本质属性的变化

44、总的量变过程中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D

A.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

B.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C.量变过程向质变过程的过渡

D.事物的本质属性未变,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

45、循环论观点的错误在于C

A.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没看到事物发展的直线性

B.否定了事物发展是曲折性与直线性的统一

C.片面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D.只承认螺旋式上升否定了波浪式前进

46、“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这是B

A.诡辩论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

D.折衷主义观点

47、发展的实质是C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置移动或场所的变更

48、在量变过程中,事物呈现为C

A.显著变化状态

B.绝对静止状态

C.相对静止状态

D.飞跃状态

49、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变化是指C

A.事物的量变

B.事物的质变

C.事物的一切量变和质变

D.事物的前进上升

50、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B

A.肯定和否定

B.量变和质变

C.运动和静止

D.同一和斗争

51、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A

A.联系构成运动

B.先有联系后有运动

C.运动构成联系

D.联系和运动完全等同

5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C

A.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B.事物在联系中运动变化

C.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D.事物的客观实在性

53、形而上学所理解的同一性是B

A.矛盾的同一性

B.没有差别的同一性

C.包含变化的同一性

D.对立的同一性

54、矛盾的斗争性说明D

A.矛盾产生的初期只有差异,没有斗争

B.矛盾达到激化都有斗争

C.对抗都是斗争

D. 凡是矛盾必有斗争

55、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它是指C

A.新的全盘抛弃旧的

B.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C.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D. 新事物对旧事物全盘继承

56、”天不变,道亦不变”是D

A.唯物论观点

B.唯心论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58、量和事物的关系在于A

A.二者不是直接统一的

B.二者是直接统一的

C.有些量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有些量和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D.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分离

59、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C

A. 唯心主义

B. 唯物主义

C. 形而上学

D. 相对主义

60、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B

A. 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6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B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所以静止也是绝对的

D.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运动也是相对的

62、爆发式飞跃是A

A.解决矛盾的一种对抗的质变形式

B.解决矛盾的非对抗性的质变形式

C.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

D.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63、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64、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C

A. 矛盾

B. 普遍矛盾

C. 特殊矛盾

D. 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

65、事物的度是指C

A.事物的质变

B.事物的量变

C.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D. 关节点或临界点

6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运动变化的观点

B.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6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

A. 对立统一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普遍联系的规律

68、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D

A. 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

B. 客观力量的推动

C. 矛盾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

D. 矛盾双方之间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

69、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转化是矛盾双方根据一定条件朝着A

A. 各自对立面转化

B. 同一方向转化

C. 捉摸不定的方向转化

D. 逐步消失的方向转化

70、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这种观点是B

A. 折衷主义观点

B. 辩证法观点

C. 诡辩论观点

D. 形而上学观点

71、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C

A. 事物经过两次否定重新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B. 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的无穷发展

C. 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D. 事物在原有基础上的周而复始的循环

73、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D

A. 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 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 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

D.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

1、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的哲学派别是AB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2、割裂物质和意识关系在理论上导致AC

A.机械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各种唯心论

D.折中主义

3、人们要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坚持BD

A.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B.从现实出发,遵循客观规律

C.从主观愿望出发

D.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的手段

4、意识的能动性是指BD

A.意识能创造规律

B.意识能反映世界

C.意识能改变历史规律

D.意识能改造世界

5、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判断,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BD A.纸上谈兵

B.实事求是

C.画饼充饥

D.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BD

A.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动

B.运动的特殊形式

C.运动过程中的某种稳定形式

D.衡量运动的尺度

7、按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下列哪些属于物质现象ADC A.镜中花,水中月

B.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

C.阶级斗争

D.日月星辰

8、形而上学物质观的主要缺陷在于ABCD

A. 把物质归结为某种“不可分”的实物粒子

B. 把原子的属性看成物质的一般属性

C. 混淆了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同哲学物质范畴的界限

D. 割断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9、根据意识能动作用原理,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BD A.知识就是力量

B.理想是前进的灯塔

C.志不强者智不达

D.恒心是目的的最近道

1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BD

A. 诡辩论的观点

B. 辩证法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变化发展的观点

11、意识产生经历的阶段有ABC

A.有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生命物质的刺激感应性B.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与心理

C.由动物的感觉与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D.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2、规律是ABC

A.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固有的联系

B.事物和现象之间必然的联系

C.事物和现象之间本质的联系

D.人们思维的逻辑规则

13、规律的客观性是指ACD

A.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规律不能认识

C.规律不能改变

D.规律不能创造

14、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着决定作用,因为ABCD A.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

B.劳动创造语言,语言有助于意识产生

C.劳动使意识的产生有了需要和可能

D.劳动使人变革世界,是意识的源泉和动力

15、实践的基本特征是ABCD

A.客观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直接现实性

16、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ABC

A.认识运动的绝对性

B.理解事物的多样性

C.认识和利用不同事物

D.具有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

17、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ABC

A.意识的物质器官是人脑

B.意识的物质载体是语言

C.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D.意识依赖于人的心理状态

18、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D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认识的问题

19、下列判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ABCD

A. 人为自然界立法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 物是感觉的复合

D. 心外无物

20、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起源的基本观点是BCD

A、自从有了生命就有意识

B、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C、意识来源于高度完善的物质即人的大脑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1、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普遍性完整含义是指CD

A. 矛盾存在于全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

B. 矛盾存在于某个事物产生和消亡的过程中

C.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D. 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2、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是BCD

A. 自然辩证法

B. 朴素辩证法

C. 唯心辩证法

D. 唯物辩证法

23、任何事物都具有多方面的量的规定性,下列属于工厂的量的规定性是AD

A. 劳动生产率

B. 生产方式

C.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 技术水平

24、辩证的否定观认为CD

A. 肯定中不包含否定

B. 否定中不包含肯定

C. 肯定中包含着否定

D. 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25、形而上学把否定看作是BCD

A. 扬弃

B. 绝对的否定

C. 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否定

D. 简单抛弃

26、矛盾斗争的绝对性,是指AD

A. 斗争既受特定条件限制,又要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

B. 斗争不需要任何条件

C. 斗争性可以离开同一性而存在

D. 无条件性

27、量变与质变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表现为AC

A. 质变过程中新质因素有量的扩张

B. 量变过程中随时会发生质变

C. 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D. 量变与质变没有任何区分的界限

2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D

A. 自我完善过程

B. 直线前进过程

C. 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D. 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29、质和事物的关系是ABD

A. 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B.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的同一

C.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间接的同一

D. 事物所具有的质是多方面的

30、原子核的裂变,在原子弹爆炸中是爆发式飞跃,而在原子发电站的原子反应堆中,是非爆发式飞跃。这说明BD

A. 原子弹爆炸是质变,而在原子反应堆中则是量变

B. 事物的飞跃形式既受本身性质决定,又受其外部条件的制约

C. 外部条件不同,则同一性质的事物的飞跃形式也不同

D. 质变及其形式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

32、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必须反对的两种观点是AB

A. 直线论

B. 循环论

C. 上升论

D. 前进论

33、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是AD

A. 既批判又继承

B. 全部抛弃

C. 全部保存

D. “扬弃”

34、辩证的否定是ABCD

A. 事物的质变

B. 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

C. 矛盾着的对立面的转化

D. 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

35、“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个论断的哲学依据是AD

A.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

B. 肯定与否定相互渗透的原理

C. 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的原理

D. 事物发展过程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36、恩格斯说:“旧形而上学意义下的同一律是旧世界观的基本原则:a=a,每一个事物和它自己同一,一切都是永久不变的,太阳系、星体、有机体都是如此。……”恩格斯在这段话中揭露的形而上学的错误是ABCD

A. 在绝对同一中思维

B. 在绝对对立中思维

C. 否认同一中包含着差别

D. 把同一理解为事物与自身的绝对等同

37、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AB

A. 事物中所包含的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B. 事物中所包含的肯定其为自身而非别物的方面

C. 事物中所包含的促使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D. 事物中所包含的决定其基本趋势的方面

38、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AB

A. 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

B. 运动体现着事物的相互联系

C. 联系可以离开运动而独立存在

D. 运动可以没有联系而独自发生

39、矛盾的普遍性质和特殊性的关系是AB

A.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C.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 相互转化的关系

40、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的形式是CD

A. 直线式发展

B. 循环式发展

C. 波浪式前进

D. 螺旋式上升

41、“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BD

A. 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B. 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C. 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观点

D. 肯定普遍联系的观点

42、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的是AC

A.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D.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43、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ABD

A. 否定是自我否定

B. 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C. 否定是对旧事物克服

D. 否定是“扬弃”

44、下列各项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ABD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45、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ABC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 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46、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有ABD

A. 质量互变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联系发展规律

D. 否定之否定规律

47、辩证的否定观包含的内容有ABCD

A.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 辩证的否定发展环节与联系环节的统一

C. 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

D. 辩证的否定是扬弃

48、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ABD

A.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49、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

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50、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是BD

A. 一般就是个别

B. 一般寓于个别之中

C. 没有一般就没有个别

D. 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

51、辩证的否定观是ABCD

A. 扬弃

B. 批判和继承的统一

C. 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D. 事物的自我否定

52、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BCD

A. 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B.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C.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D. 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53、下列各项属于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的原因的有CD

A. 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B. 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 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

D. 新事物中增添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54、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是AB

A. 数量上的增减引起的质变

B.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结构、排列上的变化引起的质变

C. 爆发式飞跃

D. 非爆发式飞跃

55、“拔苗助长”的事例是BCD

A.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B. 违反客观规律的表现

C. 急躁冒进的表现

D. 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表现

56、量BC

A. 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B. 是用数量表示的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

C. 是在其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会引起事物的质变的规定性

D. 是和事物直接同一的

57、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ABCD

A. 动中有静,静中含动

B. 否极泰来,物极必反

C. 凡是存在的都是要死亡的

D.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58、下列说法体现质变与量变关系的有ABC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C. 防微杜渐

D.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59、质和量处于不可分离的统一中,因此CD

A. 具有相同质的事物,必有相等的量

B. 在任何范围内不同的量都表现为不同的事物

C. 量的限度总是被一定的质所规定的

D. 只有在一定量的限度之内的事物才能保持其质的稳定性

60、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ABCD

A.将矛盾双方联结为一体,使对立面在同一体中得到发展

B.与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

C.使事物矛盾双方互相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61、下列命题中,属于矛盾同一性含义的有BCD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C.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6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有AB

A.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

B.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C.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和质变没有明显的区别

三、辨析题

1、世界统一于存在。错,世界统一于物质

2、正确的意见是对物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不是对物质的反映。错,错误的意识也是对物质的反映,只不过是歪曲的反应。

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错,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运动表现于它的反面,即静止中。正确

5、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正确。

6、意识凭借其自身力量可以使客观事物发生现实的变化。错。这是唯心主义观点。

7、随着科技发展,电脑将取代人脑。错。

8、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而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错。

9、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就经济体制改革而言就是要否定和抛弃原来的经济体制。错,坚持扬弃的原则,批判中继承。

11、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设想的。正确。

12、科学活动中,为了客观公正地观察和分析事实材料,避免“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应当排除头脑中已有的理论认识的指导,使人们在观察中对一切已有的理论持“中立态度”。错,

1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错,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4、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错,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4、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A)

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出了否证

5、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C)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6、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C)。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7、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C)。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C.否认物质的决定性

D.夸大物质的决定性

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D)。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主体性的观点

C.反映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9、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 A )

A.真理变成现实

B.谬误转化为真理

C.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

D.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

10实践的主体是(C )

A.绝对精神

B.B.人

C.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运动的人

D.人的意识

11、实践的客体是(D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7、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B )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

18、“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 )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19、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20、“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 )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2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二、多项选择题

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会导致(AB)

A.唯心主义认识论

B.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C,经验论

D.唯理论

2.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ABCD)

A.必须通过实践

B.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D.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

3. 任何客观真理都具有( ABCD)

A.客观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

D.具体性

5.下列哪些活动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ACD)

A、渔民捕鱼

B、运动员比赛

C、工人炼钢

D、农作物新品种的研究

6.认识的主体包括(BCD )

A、自然界

B、个人主体

C、集团主体

D、类主体

8.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ABCD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决定认识

C、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

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11、实践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BC)

A.确定实践目的与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12、“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BD )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13、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BC)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14、“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BC )

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15、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ABCD )

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认识是一个过程

四、辨析题

1、假象就是一种错觉。错,也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只不过是歪曲的反应。

2、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错,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才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3、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错,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

4、绝对真理就是绝对不变的真理。错,绝对真理指的是真理有正确的内容。所以要坚持。

5、有用就是真理。错,这是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6、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正确。

10、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错,是反映,但仅仅属于感性认识。

12、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正确。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

1.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C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B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4.杰出人物的产生是C

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

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

5.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D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6.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C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7.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

A.科学技术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8.上层建筑的核心是C

A.社会意识形态

B.政治法律思想

C.国家政权

D.政体

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 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1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1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C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1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C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ABC

1.社会存在包括

A.地理环境

B. 人口因素

C.物质生产方式

D. 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ABC

A.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第七章

一、是非题 1、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的是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错 2、“物的依赖性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答案:对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提法正确的是: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答案:D 2、“人的依赖性关系”是: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答案:A 3、“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答案:B 4、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答案:D 5、“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答案:A 三、多项选择题 1、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是: A: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B: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 C: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 D: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答案:ABCD

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A: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B: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C: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D: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 答案:ABCD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答案:ABC 4、下属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 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答案:ACD

马克思题库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绪论部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 30小题,每题 1分,共 30.0分 1. 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 A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 B 、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 D 、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正确答案是】:C 2. 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A 、主观性和个别性 B 、客观性和普遍性 C 、社会性和历史性 D 、稳定性和不变性 【正确答案是】:B 3. 认识的本质是 (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 、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正确答案是】:A 4. 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B 、形而上学的错误 C 、经验论的错误 D 、唯理论的错误 【正确答案是】:C 5.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 (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 、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正确答案是】:D 6. 社会意识是 ( A 、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 、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 、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正确答案是】:C 7.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 、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是】:A 8. 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 A 、排斥了主体选择的作用 B 、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C 、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 D 、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正确答案是】:B 9. 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 ( A 、唯一形式 B 、辅助形式 C 、必要形式 D 、基本形式 【正确答案是】:D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包含全部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9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是( B )0-5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D.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2.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D )1-35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是否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C.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3.有的哲学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元气构成的,一切有形物体的生长毁灭都是元气聚散的结果。这是一种( A )1-37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4.下列各项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是( B )1-54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5.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C )1-57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揭示事物的发展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 B )1-56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7.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C )1-71 A.风来雨至,电闪雷鸣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摩擦生热,热胀冷缩D.夜尽昼至,昼尽夜来 8.“从本质上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一种( A )2-102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9.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基本形式的是( A )2-106 A.感觉B.概念C.判断D.推理 10.把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这是一种( B )2-107 A.唯物辩证法观点B.唯理论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11.按照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在工作中必须坚持( C )1-36(与辩证唯物法结合理解)A.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B.一切从主观愿望出发 C.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D.一切从理论原则出发 12.下列选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D )3-135 A.语言学B.逻辑学C.数学D.哲学 13.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3-139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方式

马克思第七章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提法正确的是:D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B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2.“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B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3.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D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4.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D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5.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D A人们选择的主动性B人能够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C人类能够摆脱必然性D人们在对必然认识的基础之上对客观的改造 6.“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A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7.“人的依赖性关系”是:A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8.“物的依赖性关系”是:B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9.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D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10.“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C A时间性概念B空间性概念C历史性概念D物质性概念 11.下列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D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 1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A A两种不同的状态B两种不同的选择C两条不同的道路D两种不同的理想13.自由王国是指人们:D A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14.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D A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及答案

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题库及答案 一、基本知识填空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年代 2、20世纪初,()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概括。 3、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初,完成于()初期。 4、()年10月俄国革命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5、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 6、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罗伯特·欧文)、(沙尔·傅立叶)、(昂利·圣西门) 7、(19世纪7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 8、(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起义并建立了巴黎公社。 9、马克思在(《歌达纲领批判》)中,把未来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10、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11、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12、经济全球化趋势萌芽于()阶段,()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了。 13、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初,完成于()初期。 14、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与()。 15、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与()。 二、解释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 2、唯心主义先验论 3、社会意识形态 4、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5、辩证否定观

6、哲学 7、真理 8、社会意识 9、英雄史观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三、区别基本范畴 1、原因与结果 2、主观唯心论与客观唯心论 3、必然性与偶然性 4、内容与形式 5、唯物论与唯心论 6、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四、简答基本问题 1.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那些? 4、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有那些? 6、简述实践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7、简述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的作用。 8、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是什么? 9、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 1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2、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13、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基本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 主义先验论 2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3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书本知识是次要的D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 ) A.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B.感性的物质活动 C.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历史性活动 6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 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 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8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D 实践 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 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C.是否坚持可知论点观的论理唯持坚否是 D. 点观的.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尠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属于( )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13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概念-判断-推理 1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马克思第七章题库

第七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提法是正确的是( D )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2、“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B )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3、“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 A )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C、《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4、“人的依赖性关系”是(A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物的依赖性关系”是(B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D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7、“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C ) A、是矛盾的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8、“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C ) A、时间性概念 B、空间性概念 C、历史性概念 D、物质性概念 9、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D ) A、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消灭利益差别 1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D )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马克思试题及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 三、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A、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四、 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 A、巴黎公社 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五、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六、 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BC)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七、 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B)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 八、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 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 九、 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十、 8、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 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十一、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BCD) 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十二、 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十三、 二、多项选择题 十四、 1.“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B)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E.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 十五、 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BC)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E.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十六、 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CDE)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D.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E.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十七、 4.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BCD)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E.联系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 十八、5.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BCD)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E.某种时尚开始流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试卷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一) (课程代码: 03709)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要求填涂,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书写,答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得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就是符合题目要求得,清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得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得全部积极内容,都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得理论来其中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理论来源得就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德国古典哲学 C、近代英国哲学? D、近代法国哲学 2.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得唯一标准就是,就是否承认 A、世界得统一性与多样性? B、联系得客观性与普遍性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3.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实践得,这就是因为 A.实践主体处于一定得社会关系中 B.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与社会历史性 C.实践就是个人日常生活得活动 D.实践就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与发展得基础 4.唯物辩证法得总特征有两个,一个就是联系得观点,另一个就是 A、发展得观点 B、对立统一得观点? C、实践得观点?D、辩证否定得观点 5.意识对于人得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这表明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 B、意识就是客观事物本身 C、意识对物质晷有决定性? D、意识就是人脑得机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第1页(共4页) 6.能动反映论区别于机械反映论得根本标志就是 A、肯定思维能正确地反映存在? B、认为认识过程就是纯粹得观念创造 C、肯定思维对存在得决定作用?D、认为认识过程就是反映与创造得统一 7.“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句话说明 A、感性认识就是微不足道得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就是唯一可靠得?D、理性认识有待于深化为感性认识 8.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就是要承认实践标准

马克思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六)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第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A.关于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C.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规律 D.关于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规律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万物是否运动发展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是否可以认识问题的不同回答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5.时间是()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人们整理感觉材料的形式 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 6.意识的本质是 A.各种感觉的综合 B.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D.“绝对精神”的体现 7.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一种分泌物

C.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8.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 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 9.芹菜、韮菜、白菜、菠菜等与蔬菜的关系属于() A.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B.偶然与必然的关系 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D.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10.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规律是() A.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11.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是() A.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12.“或然率”这个概念是对() A.相对性在量上的说明 B.可能性在量上的说明 C.必然性在量上的说明 D.偶然性在量上的说明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实践活动的是() A.农民插秧种稻 B.医生诊病开药 C.交警维持交通秩序 D.科学家做物理实验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七章试题及答案 (2015年9月)

第七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展望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 A.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描述更具体和详尽( ) B.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向往更真挚和热烈( ) C.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展望更具有号召力( ) D.马克思主义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展望未来(√) 2.“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A.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 B.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 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 3.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4.“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 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 ) 5.共产主义的生产资料将实现:() A.社会直接占有(√) B.国家所有( ) C.集体所有( ) D.个人所有( ) 二.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D.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

2.下属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 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 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 )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A.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B.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C.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D.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 4.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这是因为:() A.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 B.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 C.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 D.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 三.判断题 1.在共产主义社会,国家将会消亡,也不存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管理机构。 A.正确() B.错误(√) 2.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的是资本主义社会。 A.正确() B.错误(√) 3.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不是放弃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而是以合乎自然发展规律的方式来改造和利用自然。 A.正确(√) B.错误() 4.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生活的第一需要”。 A.正确(√) B.错误() 5.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A.正确(√) B.错误() 6.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 A.正确() B.错误(√)

马克思题库答案

绪论 1、(教材P20略)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答:一、历史必然性: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二、当代适用性: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说明:选择一项正确的答案)小计:0.00分已经批改 1、“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关于( )。 A、总的量变过程中局部性部分质变的原理 B、非爆发式飞跃的原理 C、总的量变过程中阶段性部分质变的原理 D、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参考答案:A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2、下列各组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C、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参考答案:B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3、哲学是()。 A、自觉的世界观 B、自发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 D、个人的世界观 参考答案:A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4、“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参考答案:C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 A、只坚持不发展 B、只发展不坚持 C、既坚持又发展 D、要记住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的每一句话参考答案:C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6、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A、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B、真理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C、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D、真理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

参考答案:A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7、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可以从()来把握。 A、唯物主义角度 B、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三个方面 C、辩证法角度 D、辩证唯物主义 参考答案:B 考生答案:未填写 具体得分:0 8、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 A.消灭等级制度,实现人人平等 B.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C.消灭贫富悬殊,实行平均主义 D.取消按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2.下列提法正确的是()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3.“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是() A.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4.“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这种观点是() A.历史唯物论的观点 B.历史唯心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怀疑论的观点 5.在展望未来社会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A.是否对资本主义进行了辛辣地批判 B.是否看到了资本主义旧制度灭亡的命运 C.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D.是否对未来社会进行了描绘 6.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这里的“魔鬼”是指() A.科学技术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生产方式 7.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是() A.消灭一切剥削制度 B.消灭一切旧风俗、旧习惯 C.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D.社会道德水平的极大提高 8.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C.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9.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 A.按劳分配 B.按需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平均分配 1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现的重大意义是() A.第一次以人的劳动作为分配的标准 B.它将最终实现人类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C.第一次否定了特权作为分配的标准 D.第一次否定了资本作为分配的标准 11.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是 ( ) A.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 B.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C.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D.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1、b )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2、a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3、b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4、d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5、c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6、c )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7、d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8、b )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试题解析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平时作业1 1.单选题 1.1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B) ?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 b 实事求是 ? c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d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该题考查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1.2客观实在性是(B) ? a 自然物质的个性 ? b 一切物质的共性 ? c 物质的具体形态 ? d 物质的存在形式 本题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考查。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即客观实在性,所以说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选B选项。选项A自然物质的个性主要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研究范畴。对选项C的理解,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的形态,这是物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故D也排除。 答对本题的关键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有正确的理解。 1.3 下列不属于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是()A ? a 动物的依赖性社会 ? b 人的依赖性社会 ? c 物的依赖性社会 ? d 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该题考查三种社会形态划分。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把社会形态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因此正确答案是A。 1.4 在资本主义社会,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中一般不包括()B

? a 生存资料的价值 ? b 生产资料的价值 ? c 延续和养育后代所需的费用 ? d 必要的教育培训费用 本题是对劳动力的价值的考查。“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B选项不是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故选B。 1.5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B ? a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 b 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 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 d 实践唯物论与直观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该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因此正确答案是B。 1.6 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区别是()C ? a 新事物是新出现的事物 ? b 新事物符合少数人的利益 ? c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 d 新事物的力量是否强大,是否完整 该题考查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概念。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因此正确答案选C选项。 1.7 下列不属于19世纪初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是C ? a 傅立叶 ? b 圣西门 ? c 康德 ? d 欧文 本题是对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的考查。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