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课程观

泰勒课程观
泰勒课程观

泰勒课程观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

原理

【泰勒其人其事】

泰勒(Ralph Tyler,1902年生),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研究的集大成者。由于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当代教育评价之父”。其关于课程基本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阐述的泰勒原理也被公认为是里程碑式的课程研究范式,因此泰勒是课程论成为专门、独立学科时期的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

?1902年生于芝加哥,1921年获得学士学位。

?毕业后在一所中学任教。1923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1927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康茨、贾德和查特斯。

?后来在多所大学任教,时间最长的是芝加哥大学。

?1953年在斯坦福大学成立“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1967年退休。

?泰勒作为一名教师,桃李满天下:塔巴、施瓦布、比彻姆、古德莱得、布卢姆和克龙巴赫等。

?泰勒作为一名行政人员,待人诚恳,深得人们仰慕。

?“一个人的美好生活,就是不断地试图使自己变得更富有人情、更善于学习、更有助于他人,以及与别人一起形成一种尊重每个人的潜力、不贪图他人为自己服务的社会”。——泰勒

?“我只不过是把大家正在做的事情组合在一起罢了”。——泰勒?泰勒作为一名学者,成就非凡,被誉为“现代评价之父”、“现代课程论之父”。

【背景介绍】

1、社会背景

1929年经济大萧条给美国经济以沉重打击,生产力水平急剧下降,工人失业率剧增,劳动力市场上难有中学生的一席之地。据统计,1930年,成年人中有25%失业,而青少年几乎100%无法找到工作。这样,大批青少年在就业无门的情况下又回到学校注册。据统计,在1910年美国14-17岁年龄组中只有不到17%的人读高中,而到了1930年,这个年龄组中则有51%升入高中。许多学生进入高中,主要是为了避免在社会上闯荡,他们并不打算将来升大学。而在事实上,当时美国几乎所有高中的课程都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的,尽管实际上只有1/6

的高中毕业生能够进大学深造。

2、理论背景

泰勒从本世纪上半叶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桑戴克、贾德和波特等人的学说中寻找理论依据;从现代课程理论先驱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和查特斯《课程编制》的研究成果中继承有用部分;接受了系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训练,并创造性地将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课程理论,具有心理学基础。

3、实践背景

1930年,进步教育协会在年会上决定,要从根本上对美国中学课程进行尝试性的改革研究,1931年成立“学校与学院关系协调委员会”,300所大学和学院愿意参加此项研究。1933年,进步教育协会选取30所高中参加实验研究,这些高中级有机会自由编制课程,又同时不影响部分学生升入大学。300所大学和学院对参加实验研究中学的毕业生不进行入学考试,而是根据校长推荐和学校成绩记录。1934-1942年对30所实验中学进行的实验研究就称为“八年研究”。

泰勒的课程原理是在八年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并用于指导实践的。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现代课程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构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最初诞生在“八年研究”会议期间一次午餐的餐巾纸上。

?1931年成立“学校与学院关系协调委员会”,300所大学和学院愿意参加此项研究。

?1933年选择30所高中作为试点学校。

?1934年正式推行改革。“八年研究”由此开始。

?共同目标:(1)致力于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2)编制一套更统一、更连贯的课程。

【四个中心问题】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围绕以下四个中心问题展开: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泰勒并不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因为具体的答案是因学校性质,教育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的。他只是想提出研究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程序。

按照上述逻辑,泰勒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如下:

其确定教育目标过程如下图所示:

一、确定教育目标

(一)教育目标的来源

1、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主要包括:

?学生需要

了解学生现状;把学生的现状与公认的常模作比较,确定差距或需要(教育需要),即“应该是什么”与“是什么”之间的差距。

?学生兴趣

教育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倘若学校情境是一种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学生就会主动参与。

?研究方法

几乎所有的社会调查方法都可以用来研究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如观察、交谈、问卷等。

2、对当代生活的研究

对当代生活进行调查研究,解释从这些研究中获得的资料,也就是说,根据有关的差距、重点和需要等方面的现状进行推断,例如,调查得知当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安全保护意识较差,就可在学校中进行校园安全知识的普及。

3、学科专家的建议

阅读学科专家的报告,记录这个专家认为这门学科的主要功能,以及这门学科对其他教育功能所能做出的具体的贡献的解释,从这些陈述中推导出教育目标。

(二)筛子

1、学校哲学筛

包括明确陈述学校哲学、对最初列的教育目标加以鉴别。如对于社会中不同阶级是否应该有不同的教育?倘若回答是肯定的,学校就会为社会下层阶级的儿童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学校就要努力选择对个人和社会都有意义的共同的教育目标。

2、学习心理学

这部分包括写出学习心理学的重要要素、指出每个要点对教学目标具有的各种可能的含义、过滤教育目标等内容。心理学理论使我们了解达到某一教育目标所需的时间,某种努力最有效的年龄阶段,以及可能目标与不可能目标。(三)最有效的陈述教育目标的形式

1、指出要是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

2、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

试举二例:对“能写出清晰而有条理的社会科学计划的报告”这一目标,行为即“写出清晰而有条理的报告”,生活领域为社会科学;对“熟悉有关营养问题的各种可靠的信息来源”这一目标,行为即“熟悉各种可靠的信息来源”,而内容为“与处理营养问题的有关的信息来源”。

二、选择学习经验

(一)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

学习经验是学习者与他对做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1、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

如:教育目标是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那么提供的学习经验就要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去解决问题。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

如:以旨在形成解决健康问题的技能的学习经验为例,这种学习经验不仅要使学生有机会解决健康问题,而且还应该使学生通过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而感到满足。

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如:学生在解决健康问题时,他同时获得有关健康领域的某些信息,还可能对健康领域的工作产生兴趣或感到厌恶。

(二)有助于达到目标的学习经验所必备的四个特征

1、有助于培养思维技能;

2、有助于获得信息;

3、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

4、有助于培养兴趣。

三、组织学习经验

(一)学习经验组织的原则

连续性:直线式的重申主要的课程要素,让学生在一段时间里连续操作直线技能。

顺序性:在更高层次上处理每一后继经验。把每一后继经验建立在前面经验的基础上,在更高层次上处理每一后继经验。

整合性:课程经验的横向关系。(例如算术课中要培养学生处理数量问题的技能,还要考虑到科学、购物和其他场所有效应用这些技能的方式。)

(二)学习经验组织的三个层次

最高层次:①具体科目;②广域课程;③核心课程;④完全未分化的结构。

中间层次:按序列组织的学程;以一学期或一学年为单位的学程。

最低层次:①课;②课题;③单元。

(三)学习经验组织的一般步骤

1、确定课程组织的一般框架;

2、确定每一课程领域的组织原则;

3、确定低层次组织的方式;

4、制定灵活的“资源单元”;

5、师生共同设计活动。

四、评价学习结果

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

1、界说目标,以便了解这些目标实际上达到的程度。

2、确定评价的环境,确定使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情境。我们要知道学生已经获得某种行为的途径,是给学生表现这种行为的机会。

3、设计评价手段(泰勒反对把评价看作“纸笔测验”的同义词,可以采用问卷、观察、交谈、样品收集等)

4、利用评价结果

【回顾与反思】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作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至今仍然有一定的影响,但他毕竟是半个世纪之前的产物,必然带有时代的印记,无论是他20年代末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的学程评价工作,还是30、40年代参与的“八年研究”,都是想要帮助学校走出困境,从而起到缓和当年美国社会矛盾的作用。

有人认为泰勒原理是直线式的,如果评价结果不符合目标时,不能实现反馈,要重新编制课程。因此惠勒以泰勒模式为基础,将它改成圆周式。事实上,泰勒是很强调目标与评价的关系的,他认为目标是评价的准则,目标的解说是评价的初步阶段,用评价程序来确定学生目标的程度,目的在于进一步修改教育计划,但惠勒的这个课程编制模式把这层意思更加明确化了。

泰勒之后,不同的理论背景与时代背景也催生了诸多新的课程理论取向:?实践取向的课程理论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理论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生态主义课程理论

?……

思考: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课程中能做什么?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泰勒课程观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泰勒其人其事】 泰勒(Ralph Tyler,1902年生),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研究的集大成者。由于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当代教育评价之父”。其关于课程基本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阐述的泰勒原理也被公认为是里程碑式的课程研究范式,因此泰勒是课程论成为专门、独立学科时期的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 ?1902年生于芝加哥,1921年获得学士学位。 ?毕业后在一所中学任教。1923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1927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康茨、贾德和查特斯。 ?后来在多所大学任教,时间最长的是芝加哥大学。 ?1953年在斯坦福大学成立“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1967年退休。 ?泰勒作为一名教师,桃李满天下:塔巴、施瓦布、比彻姆、古德莱得、布卢姆和克龙巴赫等。 ?泰勒作为一名行政人员,待人诚恳,深得人们仰慕。 ?“一个人的美好生活,就是不断地试图使自己变得更富有人情、更善于学习、更有助于他人,以及与别人一起形成一种尊重每个人的潜力、不贪图他人为自己服务的社会”。——泰勒 ?“我只不过是把大家正在做的事情组合在一起罢了”。——泰勒 ?泰勒作为一名学者,成就非凡,被誉为“现代评价之父”、“现代课程论之父”。 【背景介绍】 1、社会背景 1929年经济大萧条给美国经济以沉重打击,生产力水平急剧下降,工人失业率剧增,劳动力市场上难有中学生的一席之地。据统计,1930年,成年人中有25%失业,而青少年几乎100%无法找到工作。这样,大批青少年在就业无门的情况下又回到学校注册。据统计,在1910年美国14-17岁年龄组中只有不到17%的人读高中,而到了1930年,这个年龄组中则有51%升入高中。许多学生进入高中,主要是为了避免在社会上闯荡,他们并不打算将来升大学。而在事实上,当时美国几乎所有高中的课程都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的,尽管实际上只有1/6的高中毕业生能够进大学深造。 2、理论背景 泰勒从本世纪上半叶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桑戴克、贾德和波特等人的学说中寻找理论依据;从现代课程理论先驱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和查特斯《课程编制》的研究成果中继承有用部分;接受了系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训练,并创造性地将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课程理论,具有心理学基础。 3、实践背景 1930年,进步教育协会在年会上决定,要从根本上对美国中学课程进行尝试性的改革研究,1931年成立“学校与学院关系协调委员会”, 300所大学和

专题1 泰勒的课程论教育 泰勒: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他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的讨论展开的: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可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就是“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泰勒的研究,围绕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他对于每个问题分别从教育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主要问题所在,然后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在泰勒看来,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都决定于预定的教育目标,目标是课程的灵魂。 1.目标的三个来源 (1)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教育目标表征着教育机构试图在学生身上所引起变化,因此,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自然是确认这种变化的前提。泰勒认为,对学习者的研究是经由两个步骤实现的:一是了解学生的现状;二是把学生的现状与可接受的常模作比较,从中找出差距。这种差距既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也即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 (2)对当代生活的研究。对当代生活的研究之所以成为教育目标的来源,这是由现代社会的特点决定的。工业革命之后适应数量的迅速增长,使得教育目标已不能再局限于原来的文化遗产。为使学生适应社会变化和为成人生活作准备,学校必须把精力放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 怎样通过分析当代生活确定教育目标?总结泰勒的论述,可以得到如下建议:一是通过“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等方法,分析出复杂的当代生活的决定性及其中的重要方面;二是通过分析当代生活,揭示出使学生有机会在其中运用的知识领域;三是致力于使学生理智地理解当代生活问题中的基本原理;四是研究当代生活以确定教育目标的方向时,要考虑特定年龄阶段儿童的需要与兴趣;五是通过研究当代生活所制定的教育目标,要经过可接受的教育哲学的选择。 (3)学科专家的建议。把学科专家作为教育目标的来源,是一般学校和学院通用的做法,也是被普遍接受的观点。但是许多人批评由学科专家建议的教育目标太过专门化、专业化,在许多方面对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合适的。因此泰勒指出,学科专家在建议目标时必须考虑:你这门学科对哪些不打算成为该学科领域专家的学生的教育能作出什么贡献?你这门学科对外行和一般公民有何价值? 2.两个筛选器 从上述三个所得到的教育目标,其数量必然是极为可观的,而学校教育所指向的目标只能是少数的。为此,泰勒提出“我们必须对已经获得的大量庞杂的目标进行筛选,以便剔除那些不重要的和互相矛盾的目标。”根据什么进行筛选呢?泰勒提出了两个筛选器:一是教育和社会哲学;二是学习心理学。 (1)教育和社会哲学 泰勒认为,每一个社区、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哲学价值观。即关于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什么是良好的社会的界定。这种哲学可以用来检验所建议的每一项教育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拉尔夫·泰勒于1949 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该书详细说明了课程编制的一般原理,并围绕四个问题展开论述: 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我们怎样才能确保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如图1表示。泰勒指出, 这些原理并不能回答实际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但它通过对以上四个问题回答的程序的阐释, 本身就构成了课程与教学各种问题的基本原理。 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泰勒指出, 任何单一的信息来源, 都不足以为明智而又全面地选择学校教育目标提供基础。因此, 在设计一项全面的课程计划时, 应该对信息的每一种来源都给予考虑。关于教育目标的来源可用图2来表示。 从图2 可以看出教育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来源:

来源一: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泰勒指出, 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这个行为是从广义上说的,既包括外显的行为,也包括思维和情感。因此,当人们以这种方式来看待教育时,教育目标显然代表着教育机构寻求使学习者发生的各种行为变化。故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就是要找出确定教育机构想要产生所需要的学生行为方式的变化。对于如何才能从对学习者的研究中提示出教育目标的问题,泰勒指出,只有把有关学习者的信息与某些理想的标准以及对公认常模的某些看法进行比较,从而确认学习者目前的状况与公认的常模之间的差别时,对学习者的研究才可能提示出教育目标。这种差别就是通常所讲的“需要”。 来源二: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学校要在课程中包容所有有用的知识、技能已不再可能,因此根据对社会生活的意义来选择知识、技能就摆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泰勒认为,由于社会生活千变万化,因而学校就有必要把精力放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在对校外生活进行研究时,就像在对学习者进行研究时一样,必须把生活分成各个不同的方面,以便对各个领域进行调查。在对生活进行研究时应该包括个体生活和群体生活。因为只有通过自己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样本,才能最好地了解对当代生活进行研究的潜在价值。泰勒建议要收集若干种样本信息。 来源三: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教育目标的这一来源,是一般学校和学院常用的,他们所用的教科书通常是由学科专家编写的,而且基本上反映了其意见。也有许多人批评利用学科专家来制定教育目标,认为他们提出的目标太专门化和专业化,或在其他方面对大多数在校生不适宜,但是,他们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的讨论展开的: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可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就是“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泰勒的研究,围绕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他对于每个问题分别从教育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主要问题所在,然后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1.目标的三个来源 (1)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2)对当代生活的研究。 (3)学科专家的建议。 2.两个筛选器 一是教育和社会哲学;二是学习心理学。 3.目标的陈述 仅仅有合理的目标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目标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1)对已有陈述方式的批判 ①“把教育目标当作教师要做的事情来陈述”。如介绍进化论,介绍杜威的教育思想;讲解一元一次议程的概念; ②“列举一门或几门学程所涉及的课题、概念、概括或其它内容要素”。例如:一元一 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应用;或以概括以形式来陈述,“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等。 ③目标的陈述过于笼统或概括。例如:“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2)二维图表陈述法 在分析批评常用的目标表述方式之后,泰勒提出了自己关于目标表述的主张:“最为有效地陈述目标的形式,是以这样的措辞来表达: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的内容。” (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1.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 (1)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具有实践可能) (2)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使学生获得满足)(3)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力所能及)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多种经验→同一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同一经验→多个目标) 2.有助于达到目标的学习经验所必备的四个特征: (1)有助于培养思维技能; (2)有助于获得信息; (3)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 (4)有助于培养兴趣。 (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泰勒课程观——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 张祖润 【背景介绍】 1、社会背景——1929年经济大萧条给美国经济以沉重打击,生产力水平急剧下降,工人失业率剧增,劳动力市场上难有中学生的一席之地。而在事实上,当时美国几乎所有高中的课程都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的,尽管实际上只有1/6 的高中毕业生能够进大学深造。 2、理论背景 泰勒从本世纪上半叶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桑戴克、贾德和波特等人的学说中寻找理论依据;从现代课程理论先驱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和查特斯《课程编制》的研究成果中继承有用部分;接受了系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训练,并创造性地将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课程理论,具有心理学基础。【四个中心问题】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围绕以下四个中心问题展开: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我的体会】 一、多维度建设课程资源,确定教育的目标。 首先,教学活动要有先验的预设性目标来指导。教学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教学总是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总体的规划,具有一定的预设性。教学目标是在总的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是对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这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最终方向体现的是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意志,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它并不能任凭教师、学生的喜好随心所欲地开展。一定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从现在的教育评价体制来看,教学目标是我们赖以评价的基础。其次我们应多方面多维度寻找课程资源,确定预设性目标。泰勒认为进步主义者、精粹主义者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模块专题三作业 1. 简述泰勒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答:泰勒原理的内容: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这四个问题可以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就是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它被称为“课程领域的主导范式”。 意义:“泰勒原理”倾向于把课程开发过程变成一种普适性的、划一性的模式,这种预设的、决定主义的课程模式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它遏制课程开发中的创造性;忽视不同学校实践的特殊性;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性、创造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学习者是被控制的对象,在课程开发和教育过程中被置于客体地位,其主体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压抑;工具化的知识观与社会效用标准观,使课程扮演着社会适应及社会控制的手段之角色,而对社会文化的批判、改造及重建缺乏责任意识及使命感。 2. 简述课程研究的两大趋势。 答:一、从研究内容看,课程研究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 1、反思课程研究的发展历程,“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发课程”一直是课程研究的主要问题。这种研究取向把课程观视为学校材料,课程研究即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的程序。也有时将这种研究取向称为“程序主义”。此种倾向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占主导地位,以泰勒原理为代表,旨在提供一种一般性的、普遍性的课程开发原理。 2、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内容开始由研究课程开发为主转向以研究“如何理解”课程为主。这种研究取向把课程视为“符号象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 3、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是相辅相成的。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课程事件,但又是内在统一的。课程开发过程包含着对课程意义的某种理解,并建立在这种理解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 原理》 读书汇报 112014308000568 秦思梦 一、本书结构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兼述美国课程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共五章) ?附录(课程编制的新尺度;课程编制中的两个新重点;课程编制的具体方法;20世纪五项最有意义的课程事件;计划评价的基本原理)

二、主要内容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如何选择有可能有助于达到这些目标的学习经验?3、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 ?4、如何评价学习经验的有效性 ?5、学校或学院的教师如何从事课程编制的工作

?行为 ?在泰勒原理中, “行为”一直是被强调的核心概念。这里的“行为”是广义的,它“包括人的思维、情感以及外显的行动。”泰勒一方面非常强调行为目标, 另一方面他也重视学生的情感和能力的培养, 把“思维和情感”作为行为的表现形式。这是由于“思维和情感”具有复杂性和抽象性, 需要借助行为外显出来, 以便更好地把握和理解?目标 ?在泰勒原理中, “目标”是“人们有意识追求的对象,即学校教职人员想实现的宗旨”, “目标”归根到底是一个“选择”的问题。学校的目标就是“提供有助于人们明智处理这些当代问题的知识、技能及态度等等”。泰勒提出, 目标要尽量具体化、清晰化, 具有可操作性, 最好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部分。这样不但限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 而且还规定了学生对这些内容产生的结果。 在泰勒的模式中, 行为目标是学校在选择、创造和组织学习经验时, 根据学生的外显行为、思维、感情、心理等特点来设置的使学生行为发生改变的教育目标。该教育目标的评估, 是根据学生外显行为的改变来确定。所以泰勒的整个课程过程就是学生的行为发生变化以及以此作为教育目标评估的标准。

《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作者:R.W.Tyler 導讀者:王秀玲 壹、泰勒生平簡介 泰勒(R.W.Tyler)在1902年4月22日,誕生於芝加哥。1904年因父親返回內布拉卡斯州(Nebraska)擔任牧師,泰勒便在內州成長並接受教育。雖然家庭經濟較差,但泰勒的學業表現優異,而且對數學與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1921年泰勒畢業於道恩學院(Doane College),其後至高中教書,擔任生物、物理、化學、數學與幾何的教師,此一教學經驗是泰勒進入教育領域的開始。為了成為一位更優秀的教師,泰勒繼續進修,1923年獲得內州林肯大學(Nebraska-Lincoln)教育碩士學位,並擔任該校科學講師。1926年泰勒赴芝加哥大學,在賈德(C.H. Judd)指導下以一年時間完成博士學位。此間並曾參與查特斯(W.W.Charters)的「聯邦師資訓練研究」方案,擔任統計研究助理的職務。此一教育科學的訓練研究經驗,深深影響泰勒日後的課程研究工作。 1927年泰勒完成博士學位之後,應聘到北卡羅來納州教堂山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擔任副教授,同時負責教育研究中心指導州立高中的考試方案,經常到當地的中小學授課,並與教師研討有關課程與測驗的問題外,又參與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的工作。1929年泰勒前往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服務,擔任教育系副教授與教育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員。由於泰勒經常與教師們討論教學問題,並且提供建議與解決途徑,因此被尊稱為「教育的家庭醫師」(Educational Family Doctor)。後來泰勒擔任該中心成就測驗部門的主管,乃發展出成就測驗以測量教學目標,此概念與理論基礎替代了當時的測驗與考試,同時採用行為術語定義教育方案的目標。這些1930年早期的研究工作,也是泰勒課程理論的萌芽階段。 1933年至1941年間,泰勒主持由「進步主義教育學會」(Progressive Education Association)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發動的「八年研究」(The Eight Year Study)。這是一個龐大的綜合性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案,因應美國經濟蕭條,導致高中入學人數遽增的一次全國性三十所中學課程重整的實驗,發展出許多評鑑學習結果的新方法。泰勒同時於1938年應赫欽斯(R.M.Hutchins)之邀,前往芝加哥大學擔任系主任一職。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泰勒认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这四个问题可以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就是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它被称为“课程领域的主导范式”。 “泰勒原理”的实质:追求“技术兴趣” (1)“技术兴趣”(technical interest)亦称“技术理性”,是通过规律(规则)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对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control)。“技术兴趣”是主导现代科学的基本价值取向。 (2)“泰勒原理”倾向于把课程开发过程变成一种普适性的、划一性的模式,这种预设的、决定主义的课程模式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它遏制课程开发中的创造性;忽视不同学校实践的特殊性;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性、创造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学习者是被控制的对象,在课程开发和教育过程中被置于客体地位,其主体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压抑;工具化的知识观与社会效用标准观,使课程扮演着社会适应及社会控制的手段之角色,而对社会文化的批判、改造及重建缺乏责任意识及使命感。 课程研究的两大趋势。 1、20世纪70年代以前,课程研究领域主要采用“量的研究”方法,即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数理统计的手段,从大量个别情境中归纳出课程开发的规律与程序。 2、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课程理解范式”的兴起,“量的研究”渐次为“质的研究”所取代。“质的研究”主要受艺术、人文学科、社会理论的影响而产生。这种方法论揭示了“量的研究”之“客观性”假设的虚假性,确立了研究者价值参与的合理性,尊重研究对象的个别性和独特性。“质的研究”包括行动研究、人种志研究、理论研究。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专题1 泰勒的课程论教育 泰勒: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他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的讨论展开的: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可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就是“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泰勒的研究,围绕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他对于每个问题分别从教育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主要问题所在,然后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在泰勒看来,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都决定于预定的教育目标,目标是课程的灵魂。 1.目标的三个来源 (1)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教育目标表征着教育机构试图在学生身上所引起变化,因此,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自然是确认这种变化的前提。泰勒认为,对学习者的研究是经由两个步骤实现的:一是了解学生的现状;二是把学生的现状与可接受的常模作比较,从中找出差距。这种差距既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也即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 (2)对当代生活的研究。对当代生活的研究之所以成为教育目标的来源,这是由现代社会的特点决定的。工业革命之后适应数量的迅速增长,使得教育目标已不能再局限于原来的文化遗产。为使学生适应社会变化和为成人生活作准备,学校必须把精力放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 怎样通过分析当代生活确定教育目标?总结泰勒的论述,可以得到如下建议:一是通过“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等方法,分析出复杂的当代生活的决定性及其中的重要方面;二是通过分析当代生活,揭示出使学生有机会在其中运用的知识领域;三是致力于使学生理智地理解当代生活问题中的基本原理;四是研究当代生活以确定教育目标的方向时,要考虑特定年龄阶段儿童的需要与兴趣;五是通过研究当代生活所制定的教育目标,要经过可接受的教育哲学的选择。 (3)学科专家的建议。把学科专家作为教育目标的来源,是一般学校和学院通用的做法,也是被普遍接受的观点。但是许多人批评由学科专家建议的教育目标太过专门化、专业化,在许多方面对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合适的。因此泰勒指出,学科专家在建议目标时必须考虑:你这门学科对哪些不打算成为该学科领域专家的学生的教育能作出什么贡献?你这门学科对外行和一般公民有何价值? 2.两个筛选器 从上述三个所得到的教育目标,其数量必然是极为可观的,而学校教育所指向的目标只能是少数的。为此,泰勒提出“我们必须对已经获得的大量庞杂的目标进行筛选,以便剔除那些

专题泰勒地课程论教育 泰勒: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他是现代课程理论地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地集大成者.“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课程与教学地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地圣经”. “泰勒原理”地基本内容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地讨论展开地: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可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就是“泰勒原理”地基本内容.泰勒地研究,围绕着解决这些问题地方法和程序进行,他对于每个问题分别从教育地实际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主要问题所在,然后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地思路和方法.b5E2R。 (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在泰勒看来,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地出发点.课程开发地整个过程都决定于预定地教育目标,目标是课程地灵魂.p1Ean。 .目标地三个来源 ()对学习者自身地研究.教育目标表征着教育机构试图在学生身上所引起变化,因此,对学习者自身地研究自然是确认这种变化地前提.泰勒认为,对学习者地研究是经由两个步骤实现地:一是了解学生地现状;二是把学生地现状与可接受地常模作比较,从中找出差距.这种差距既是学生地需要,也是教育地需要,也即教育所要达成地目标.DXDiT。 ()对当代生活地研究.对当代生活地研究之所以成为教育目标地来源,这是由现代社会地特点决定地.工业革命之后适应数量地迅速增长,使得教育目标已不能再局限于原来地文化遗产.为使学生适应社会变化和为成人生活作准备,学校必须把精力放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最重要地方面.RTCrp。 怎样通过分析当代生活确定教育目标?总结泰勒地论述,可以得到如下建议:一是通过“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等方法,分析出复杂地当代生活地决定性及其中地重要方面;二是通过分析当代生活,揭示出使学生有机会在其中运用地知识领域;三是致力于使学生理智地理解当代生活问题中地基本原理;四是研究当代生活以确定教育目标地方向时,要考虑特定年龄阶段儿童地需要与兴趣;五是通过研究当代生活所制定地教育目标,要经过可接受地教育哲学地选择.5PCzV。 (3)学科专家地建议.把学科专家作为教育目标地来源,是一般学校和学院通用地做法,也是被普遍接受地观点.但是许多人批评由学科专家建议地教育目标太过专门化、专业化,在许多方面对大多数地学生是不合适地.因此泰勒指出,学科专家在建议目标时必须考虑:你这门学科对哪些不打算成为该学科领域专家地学生地教育能作出什么贡献?你这门学科对外行和一般公民有何价值?jLBHr。 .两个筛选器 从上述三个所得到地教育目标,其数量必然是极为可观地,而学校教育所指向地目标只能是少数地.为此,泰勒提出“我们必须对已经获得地大量庞杂地目标进行筛选,以便剔除那些不重要地和互相矛盾地目标.”根据什么进行筛选呢?泰勒提出了两个筛选器:一是教育和社会哲学;二是学习心理学.xHAQX。 ()教育和社会哲学 泰勒认为,每一个社区、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地哲学价值观.即关于什么是良好地教育、什么是良好地生活、什么是良好地社会地界定.这种哲学可以用来检验所建议地每一项教育

1、简述泰勒原理及其意义(1)、“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泰勒认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这四个问题可以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这就是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它被称为“课程领域的主导范式”。 (2)意义“泰勒原理”倾向于把课程开发过程变成一种普适性的、划一性的模式,这种预设的、决定主义的课程模式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它遏制课程开发中的创造性;忽视不同学校实践的特殊性;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性、创造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学习者是被控制的对象,在课程开发和教育过程中被置于客体地位,其主体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压抑;工具化的知识观与社会效用标准观,使课程扮演着社会适应及社会控制的手段之角色,而对社会文化的批判、改造及重建缺乏责任意识及使命感。 2、简述课程研究的两大趋势 一、从研究内容看,课程研究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1、反思课程研究的发展历程,“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发课程”一直是课程研究的主要问题。 这种研究取向把课程观视为学校材料,课程研究即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的程序。 也有时将这种研究取向称为“程序主义”。 此种倾向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占主导地位,以泰勒原理为代表,旨在提供一种一般性的、普遍性的课程开发原理。 2、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内容开始由研究课程开发为主转向以研究“如何理解”课程为主。

1、简述泰勒原理及其意义 (1)、“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泰勒认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这四个问题可以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就是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它被称为“课程领域的主导范式”。 (2)意义 “泰勒原理”倾向于把课程开发过程变成一种普适性的、划一性的模式,这种预设的、决定主义的课程模式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它遏制课程开发中的创造性;忽视不同学校实践的特殊性;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性、创造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学习者是被控制的对象,在课程开发和教育过程中被置于客体地位,其主体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压抑;工具化的知识观与社会效用标准观,使课程扮演着社会适应及社会控制的手段之角色,而对社会文化的批判、改造及重建缺乏责任意识及使命感。 2、简述课程研究的两大趋势 一、从研究内容看,课程研究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 1、反思课程研究的发展历程,“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发课程”一直是课程研究的主要问题。这种研究取向把课程观视为学校材料,课程研究即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的程序。也有时将这种研究取向称为“程序主义”。此种倾向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占主导地位,以泰勒原理为代表,旨在提供一种一般性的、普遍性的课程开发原理。 2、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内容开始由研究课程开发为主转向以研究“如何理解”课程为主。这种研究取向把课程视为“符号象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 3、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是相辅相成的。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课程事件,但又是内在统一的。课程开发过程包含着对课程意义的某种理解,并建立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之上,理解要通过课程开发过程赋予课程事件新的意义。二者的内在统一性,必然要求课程研究的方向趋于将课程开发与课程研究相整合。 二、从研究方法容看,课程研究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

泰勒原理与“校本课程”的建构 陈洁 (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武汉 430079) 摘要:本文从三级课程体制结构中“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出发,分析了“校本课程”的内涵和意义,参照泰勒原理,结合我国课程实际情况,初步形成了“校本课程”的设计思路和程序。 关键词:“校本课程”的建构;泰勒原理;设计程序 “校本课程”是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来的,从2001学年度开始,全国范围内试行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在内的三级课程体制。这一课程体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关注。然而,由于“校本课程”这一概念是我国首次提出并试行的,在理论和实践上,很多教育工作者(包括课程编制者、校长、教师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因此深入理解“校本课程”的内涵,避免实践上的异化,是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保证,同时也是建构“校本课程”的基础。“校本课程”的一个理念是:让学校与教师参与到课程建构中去,用“课程观”取代以往主导的“教学观”。然而问题是:学校和教师应该依据什么来设计课程,应该如何去设计课程。 一、相关概念的内涵、关系与意义 (一)“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提出,是国家的课程开发权力部分地下放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的体现,即课程的决策、开发权力由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行政主体分享。过去,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由中央政府组织人力设计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再以指令性文件规定全国统一实施,地方和学校沦为执行工具,没有课程决策和开发的权力。这种体制称为“国家本位课程”。它虽然有助于实现课程整体设计水平的“最大化”,有助于使课程的实施按规范操作,但不利于地方、学校和教师依据本地区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主地作出课程抉择。为此,我国课程管理体制的变革,首先是把课程的决策、开发权部分地下移到地方和学校,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举的课程计划。也就是说,我国现行的课程体制是以国家课程为主体,以地方课程作补充,又以学校课程为地方课程的补充的三级课程体制。 “校本课程”即“学校本位课程”,它是指学校根据中央与地方政府授权自主建构的课程,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内容主要是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中包括现代信息技术学习、劳动技术学习、社会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它的根本出发点是:校本课程应该体现学校发展的个性化和特色,能够展现教师的专业性与创造性,突显出素质教育的特点。 (二)泰勒原理 泰勒经过“八年研究”于1949年发表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是课程与指

泰勒课程观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 原理 【泰勒其人其事】 泰勒(Ralph Tyler,1902年生),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研究的集大成者。由于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当代教育评价之父”。其关于课程基本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阐述的泰勒原理也被公认为是里程碑式的课程研究范式,因此泰勒是课程论成为专门、独立学科时期的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 ?1902年生于芝加哥,1921年获得学士学位。 ?毕业后在一所中学任教。1923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1927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康茨、贾德和查特斯。 ?后来在多所大学任教,时间最长的是芝加哥大学。 ?1953年在斯坦福大学成立“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1967年退休。 ?泰勒作为一名教师,桃李满天下:塔巴、施瓦布、比彻姆、古德莱得、布卢姆和克龙巴赫等。 ?泰勒作为一名行政人员,待人诚恳,深得人们仰慕。 ?“一个人的美好生活,就是不断地试图使自己变得更富有人情、更善于学习、更有助于他人,以及与别人一起形成一种尊重每个人的潜力、不贪图他人为自己服务的社会”。——泰勒 ?“我只不过是把大家正在做的事情组合在一起罢了”。——泰勒?泰勒作为一名学者,成就非凡,被誉为“现代评价之父”、“现代课程论之父”。 【背景介绍】 1、社会背景 1929年经济大萧条给美国经济以沉重打击,生产力水平急剧下降,工人失业率剧增,劳动力市场上难有中学生的一席之地。据统计,1930年,成年人中有25%失业,而青少年几乎100%无法找到工作。这样,大批青少年在就业无门的情况下又回到学校注册。据统计,在1910年美国14-17岁年龄组中只有不到17%的人读高中,而到了1930年,这个年龄组中则有51%升入高中。许多学生进入高中,主要是为了避免在社会上闯荡,他们并不打算将来升大学。而在事实上,当时美国几乎所有高中的课程都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的,尽管实际上只有1/6 的高中毕业生能够进大学深造。 2、理论背景 泰勒从本世纪上半叶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桑戴克、贾德和波特等人的学说中寻找理论依据;从现代课程理论先驱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和查特斯《课程编制》的研究成果中继承有用部分;接受了系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训练,并创造性地将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课程理论,具有心理学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