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县城市发展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县域概述

1.1概述

宿松县位于安徽省西南角,长江中下游北岸,大别山南,地理坐标为东径115°52′~116°35′,北纬27°47′~30°26′。西与湖北省黄梅、蕲春县毗邻,东北与本省太湖县接壤,东南一角与望江县相连,南与江西省湖口、彭泽县隔江相望。全县东西宽约67公里,南北长约72公里,总面积2393.53平方公里。地势自西北至东南逐渐降低,山地、丘陵、湖泊均匀依次排列、其中山地丘陵占57%,湖泊占29%。

全县统属长江中下游的华阳河水系流域,境内既有山区、丘陵区,又有洲(圩)区及江(长江)、河(主要有二郎河、凉亭河)、湖泊(龙湖、大官湖、泊湖、黄湖)。

截止2003年底,宿松县共有乡镇22个,12个居委会,385个村委会,其中建制镇9个,为:孚玉镇(县城所在地)、破凉镇、复兴镇、二郎镇、许岭镇、下仓镇、汇口镇、凉亭镇、长铺镇。乡13个,为:北浴、陈汉、柳坪、隘口、趾凤、河塌、佐坝、高岭、程岭、九姑、千岭、洲头、五里。

全县总人口797665人(2002年末),总户数198145户。其中男422463人,女375202人。性别比为1.13:1。非农业人口74360人。

1.2自然地理条件

1.2.1区位

1.紧邻长江

宿松是在行政上隶属安庆市,地理上紧邻长江,同时处于长江三角

洲经济辐射之下。

作为中国的黄金水道,长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动脉,在安徽省境内,长江更是横贯东西,历来是安徽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的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对周边及全国的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也越来越强。

2.处于皖、赣、鄂三省交界处

宿松县西为湖北省、南为江西省,是安庆市及安徽省的西南门户。

1.2.2地形、地貌、地质

1.地形

县西北部为大别山余脉,属山区(黄海高程70米以上),多为黄红及黄色壤土质,主要山峰有罗汉尖、三面尖、芙蓉寨等。罗汉尖(高程1010.5米)耸立在西北角与湖北省蕲春县的交界处。

中部为蜿蜒起伏的丘陵区,多为黄壤、黄红壤土质,分布于竹墩长河以北地区,区域中有形如带状的横山(黄海高程311.7米),座山(黄海高程272.6米),自西向东近乎平行排列。

南部为较空旷平坦的江、湖水面及洲(圩)区,分布于竹墩河以南、长江以北,洲(圩)区是发展淡水养殖业的良好基地。

2.地貌

全县地势由于受燕山运动的强烈波及,故西北高、东南低,依次为中山、低山、丘陵、岗地、湖泊和平原,呈阶梯状下降。根据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及坡度和形态,可分9种类型。

中山绝对高度800-1000米,相对高度大于765米。分布在本县西北部,属大别山余脉的延伸地带。境风海拔800米以上山峰有8座,其中罗汉尖海拔1015.5米,三面尖1003.9米。中山主要由古生代浅变质岩系的花岗片麻岩组成。山地坡度陡,一般在30度以上,最陡可达60度左右。由于流水冲刷强烈,局部岩石裸露,陡坡和山体上部土层浅薄,并且石质性强,但有机物累积明显,自然肥力高于其他地区,适应于发展林业。

低山分布在县西北中山山体两侧,与中山连成整体,山地山脉由西北向东南延伸。低山由浅变质岩系的云母片麻岩各种斜长片麻岩、间夹磷矿石组成。山体坡度20-30度。局部可达40度,由于人为及风化作用,植被损坏严重,部分岩石裸露,土层浅薄差异大,农作物产量不高。中、低山区面积为346.2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4.46%,分布在陈汉、二郎(铜铃乡东、南、北3个村);梅墩(东塌、且寄、黄大3个村);凉亭(趾凤乡、柳溪乡东山村)。

丘陵是本县最大的自然区,有854.08平方公里。丘陵区北接中、低山区,南临湖泊、圩坂相间,近山多坂,近湖多圩,分布在程集、许岭、九姑、佐坝、二郎和凉亭的绝大部分以及城关镇、五里乡。丘陵区主要由侏罗纪的泥质页岩、紫色砂页岩、凝灰岩、砂砾岩组成,并夹有条状石灰岩,岩性复杂,母质类型多。

岗地有高、低之分。高岗分布在铜铃、二郎、韭山、梅墩、凉亭、河塌、柳溪等凹陷过渡地带,相对高度在40米左右,坡度为6-8度。由第四纪的红色粘土、磷矿石、条块石灰岩、紫色砂灰岩组成水土流失强烈,植被难免破坏。低岗分布在沿湖周围,占整个岗地的80%主要由垩纪紫色砂砾岩。第四纪色粘土组成。因流水切割形成波状起伏、岗、垄、冲相间。

断陷盆地多半发育在断陷地区,其四周山体边坡陡峭,中间陷落为盆地,长轴方向与断裂构造结构相吻合。其间常有河流贯通,形串珠状盆地结构。盆地大小不等,山区各乡均有分布。以隘口坂、清河坂、齐坂面积为最大。

冲积平原在丘陵起伏的岗地下统和湖区二级附地以上的地段,含山麓平原和河坂平原。主要分布在二郎河、凉亭河两侧,为:二郎坂、梅墩坂、茯芩坂、马坂、凉亭坂、张坂、甘家坂。冲积平原母质来源多系花岗、片麻云母等岩风化物,经流水夹带河流沉积、含有石英砂、长石类的黄沙及云母片等矿物发育而成。

沿湖洼地平原分布在泊湖、黄湖、大官湖、龙感湖等湖滨地带,海

拔15-20米。在地质构造上属长江大地堑下凹陷控制形成的内陆水治区域,第四纪红土或下蜀系黄土物质组成的洼地平原。九城坂、二姑坂、黄雀坂、下仓坂和龙湖圩均是湖相沉积物发育而成的潮土,属二元母质型。

长江冲积平原分布在复兴洲地,由长江冲积物发育而成,土层深厚,分选性明显,土呈微碱性,土壤肥沃,为省重点产棉区。

全县湖泊湖面辽阔,水域面积为698.6平方公里。主要有龙感湖(与湖北省黄梅县共有)、大官湖、黄湖、泊湖(与太湖、望江共有)四湖水面毗连,上接湖北黄梅、广济河流,中纳本县二郎、凉亭两河的水源,下经望江县华阳镇通江,是华阳河水系储洪纳泻之所。

3.地质

宿松县地质特征在下扬子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远在25亿年前(太古代),本县北部地区就开始接受沉积,太古代末的大别运动(发生于距今25亿年前后)导致该地层褶皱隆起,岩石变质,大陆地壳开始形成。继之,沉积作用逐渐向南迁移,大陆地壳不断增厚。早元古代,在上述隆起的边缘海槽中。又接受了宿松群海相含磷岩系沉积。距今19亿年前后(早元古代末)的渒河运动又导致这套沉积物褶皱隆起,并伴有变质作用和超基性岩侵入。直至其后的张八岭群海相火山岩系形成期间(距今10亿年),全县一直处于地槽环境,地壳活动性强,海底火山活动频繁。大约在10-8亿年间,皖南运动使地槽褶皱同返,结束地槽历史,地壳相对稳定,转入了准地台发展阶段。震旦纪起(距今约8亿年起),下扬子海入侵本县,海域北界约在破凉亭——河塌一线。直至距今约2亿年前后(三叠纪后期)的漫长的时间内,破凉亭——河塌以北地区长期保持隆起状态(通称淮阳古陆),其南地区虽曾几度升降,时海时陆(其中最长的一次陆地是在早中泥盆世),但主体上是处于陆表海环境。三叠纪末(约2亿年左右)的印支运动使沉积盖层全面褶皱,结束准地台发育阶段,并全面结束海浸历史,在湖泊及河谷地带,形成陆相沉积。此阶段以断块升降和造盆作用为特色,邻区火山活动相当频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