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专题:行为篇(二)处理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闭症专题:行为篇(二)处理策略

ABC矫正法(Antecedent-Behaviour-ConsequenceModification)

这种矫正法以三个重点处理学生的行为问题:

• 前因Antecedent

o 出现这种行为前的情况,尤其是导致行为出现的事件,例如某人做了某些事情,以致自闭症学生出现问题行为

• 行为Behaviours

o 受关注的问题行为

• 后果Consequences

o 在问题行为出现后随即发生的事情,例如教师、同学,或旁人的反应,以及自闭症学生因而得到的对待等

矫正法的原则

透过鉴定问题行为,改变有关的前因及/或后果,藉以断?问题行为的连锁性,而培养恰当的行为。

步骤

1. 清楚描述问题行为

o 例如:「发脾气」只是一个粗略的描述;更具体的描述应是:「在英文课堂上当教师提问其它学生时,自闭症学生大声不停叫嚷了两分钟」。

2. 深入观察、详细记录

o 例如出现这种行为的日期、时间、地点、次数、场合、当时学生的情绪状况、其它人的反应。

3. 分析有关「前因」、「行为」和「后果」的记录,提出假设。

o 推算出在什么情况下问题行为的次数出现较多或较少,学生是否藉问题行为而直接得到好处,或间接逃避一些事情。也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想一想,他们或许未能适应转变的环境,才作出这种行为。

4. 订定明确的行为目标。

o 例如小明在生气时会鼓起两腮,而不是大声叫嚷。

5. 从行为的「前因」方面着手

o 消除诱因:例如小明每次听到课室外的车声便会跑到窗前往外边看。教师可以尝试改变「小明听到车声」这一个前因,例如把小明编排到离开马路较远的课室,或把小明编排到距离窗口较远的座位,又或者把靠近小明的窗门关上。

o 给予清晰指示,辅以示范:若学生的问题行为是由于他们不明白课堂的要求,教师可给予他们清晰的指示,还可示范恰当的行为。教师亦可在问题行为出现的初期给予自闭症学生及时的帮助,从而减低问题行为恶化的机会。

o 形式变化:若然问题行为是由于自闭症学生对个别的学习形式有所偏执,在现实情况容许下,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

o 提前预告:若学生对新的环境或工作反应较大而导致问题行为出现,教师可尝试预先告诉学生有关的转变,或与学生进行模拟练习。

6. 从行为的「后果」方面着手

o 不予理会:这种方法较适用于「引人注意」的行为。教师不予理会后,学生初时可能会变本加厉,教师应尽可能保持冷静,坚决不让学生以不恰当的手法得到别人的关注。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严重或形势危急的情况,如涉及自伤的行为。

o 表示接纳:让自闭症学生知道教师或家长是明白和接纳他/她的情绪和感受,纵使其表达方式并不恰当。

o 示意停止:当问题行为出现时,教师可尝试直接着自闭症学生停止。教师亦可预先与学生订定一套手势或暗号,作为教师向自闭症学生示意需要停止该问题行为。

o 鼓励其它恰当的行为:较积极的做法是把握机会赞赏恰当的行为,尤其是那些与问题行为不兼容的行为。例如当小明两唇闭合,鼓起两腮时便不能大声叫嚷。

o 重新组合:尝试重新组合学生,安排在小组内有比较接纳自闭症学生的同侪,甚至提供朋辈互助。

无论从「前因」或「后果」着手处理学生的问题,若教师能够找出导致问题行为的成因,或强化行为的后果,然后对症下药,就能收效。

ABC例子

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大发脾气,把书桌上的东西推倒在地上:

o 前因Antecedent

▪ 获分配工作

o 行为Behaviours

▪ 把书桌上的东西翻在地上,并大叫:「我不懂得怎样做呀!」

o 后果Consequences

▪ 四周的人看见马上安抚或隔离他,使他不用面对获分配的工作

学生因推翻东西及大叫,而不必工作,关键是他「不懂得怎样做」。教师可尝试把学生的工作预先分成较容易完成的步骤,逐步教导学生完成。在学生完成个别步骤后便加以鼓励,藉以加强他们的成功感。

功能行为分析(Functional BehaviourAnalysis)

ABC矫正法的重点,是行为的「前因」和「后果」。有时这两者与问题行为的关连并不明显,例如房间的某一摆设会令小明想起他不愉快的经历,继而尖叫。那种不愉快的经历可能已发生了一段时间,要找出这个「前因」并不容易。

另一种策略是透过功能行为分析,找出该问题行为发挥了什么功能,或传递了什么信息,例如自闭症学生的自伤行为可能发挥以下的功能:

• 表示需要帮助

• 逃避带有压迫成分的情况或活动

• 渴望得到某一物品

• 对一些不喜欢的节目或活动表示抗拒

• 寻求刺激

教师进行功能行为分析时,可围绕以下问题作出研究:

• 学生展示什么行为?

• 学生在什么地方展示这种行为?

• 这些行为的对象是谁?

• 学生与谁一起展示这些行为?

• 学生在什么时间展示这些行为?

• 学生在展示这些行为后有什么事情发生?

六个步骤

1. 描述问题行为

o 描述要仔细,让不同的人对问题行为有一致的了解。举例来说:「搞事」、「捣蛋」一类的描述较模糊,「用手拍打同学」、「把玩具推倒在地上」和「把玩具掷向同学」则能更清楚地描述问题行动。

2. 观察学生

o 观察和记录学生在什么时间和情况下出现问题行为。在可能的范围内,尝试每天定时作出简短的观察和记录。

3. 识别学生藉问题行为所达到的目的

o 教师可多留意问题行为出现时的情况及后果,尤其是学生从中得到的好处,例如:希望获得关注或物品,或借机会逃避困难等。

4. 资料分析

o 在搜集得来的资料中找寻特定的模式,例如近似的前因或后果,继而推论出一些假设,藉以解释问题行为的出现。常见的假设可围绕下列三种情况:

o 正面强化: 学生透过问题行为而得到关注或物品等。教师要注意的是,责骂和惩罚对学生来说,有时可算是一种关注,会使问题行为再度出现

o 负面强化: 学生藉问题行为而逃避某些工作或人物

o 感官强化或自动强化: 学生藉问题行为来自我刺激

5. 调节环境以测试行为的功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