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浓度-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的浓度》

各位考官: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人教版下册教材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3 “溶液的浓度” 第1课时“溶质的质量分数”。

本次说课,主要从以下六大块展开。

一、

➢说教材

本课时的内容主要包括两点:

(1)溶液浓、稀的判断与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2)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理解及其简单计算。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也能为以后综合计算打下基础。

➢说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初步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②初步掌握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技能领域:通过动手实验、思考问题和习题讲练,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领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的理解以及简单的计算

难点:概念的理解及找准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

二、说学情

学生已知溶液是由已知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能判断某种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但不能从量的角度表示溶液的组成。此时学生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对事物有一定好奇心,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学则水到渠成。

三、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共分为五个环节,学生学习的方式及用到的策略如图。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来具体说说我的教学环节。

(1)相声导入

通过学生现场表演这段《化学相声》,创设氛围,导入新课教学。

学生分别扮演“医生” 和“护士”, 以对话的形式切入学习主题。一方面, 诙谐有趣的对话有利于营造融洽欢快的学习心理氛围, 从而引发学生“学好化学” 的学习心向。另一方面, 学生欣赏化学相声及谈感想的过程也是他们思考定性与定量的关系的过程, 从而为溶液浓度的从定性表示过渡为定量表示的学习做准备。

(2)合作探究, 初识浓度

通过实物展示三杯深浅不一的硫酸铜溶液,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通过颜色深浅判断溶液的浓稀并小组合作设计实验验证,同时引发学生思考:还有无判断溶液浓稀的方法?

本环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验证“颜色越深浓度越大” 的实验方案并实施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证据推理能力, 也为“溶质的质量分数” 概念的引出做好了铺垫。

(3)多维分析、解读概念

请学生齐读“溶质的质量分数” 的概念, 并引导从语文、数学的角度去分析,并让学生根据定义板书计算公式及其变形,从而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然后,从化学的角度理解时,我会请同学分组合作完成实验1、2,并思考配制30%的浓度时,溶质和水的量为多少?学生基本都认为是30g溶质+70g水。但学生实验验证会发现,30g溶质无法全溶,未溶的部分无法算作溶质。以此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这么设计的原因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对初次接触的中下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他们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教师首先运用激励策略分别引导学生从语文和数学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 这一核心概念, 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增强其对学习这方面知识的自我效能感,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然后运用超出预期策略于化学角度的理解过程, 设计“陷阱” 让学生掉进去, 再辅以实验证伪, 使其错然后知不足, 形成深刻印象。化学角度的分析突出在溶液的知识范围内找对关系量, 凸显化学学习“以实验为基础” 的学科特征

(4)课堂诊断, 师生同析

请学生当“小老师”, 上讲台说出自己对这两题的理解,并和其他同学辨析。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点拨, 并对“小老师” 给予小奖品激励。

这里利用角色转换策略和积极性评价策略, 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理解和应用。一方面, 在问题解答和分析过程中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代替” 教师角色,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化学学习情感和认知方面都得到提高。另一方面, 教师从鼓励的角度出发, 对“小老师” 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而有效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5)知识梳理, 歌谣结课

最后,小结时请学生用《一闪一闪亮晶晶》的旋律唱一遍这首《浓度歌》。

这里是运用形式匹配策略于结课环节, 以歌谣《溶液浓度之歌》的形式梳理、归纳本节课核心内容。歌谣式小结形式新颖, 明了易记,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并让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进一步感受学习化学的快乐, 从而达到再次引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的目的。

五、板书设计

六、设计反思

从时间考虑,环节3中的实验3, 也可以与实验1和实验2同步进行, 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不足是弱化了实验3的“陷阱效应”。

若时间允许,可以尝试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编歌谣进行学习小结, 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我建构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