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智力障碍学生开展职前指导的思考与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智力障碍学生开展职前指导的思考与策略

[摘要] 轻中度智力障碍的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同样需要就业,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对他们进行人际交往、合作意识、职业道德、工作技能、安全保护等方面的系统训练,使他们具备基本的就业素质,从而顺利就业和融入社会,提高他们的独立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领智障学生走进社区,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下观察、体验,形成正确的理性经验,无疑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 特殊教育;智力障碍;就业指导;社区资源

智力障碍的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他们的独立生活水平是检验特教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而轻中度智障生通过系统培训能否顺利从事简单的工作,又是衡量他们独立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反观当前的学校培智教育,教师或家长囿于安全或面子,仍旧固守室内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程式,采取“圈养”的模式,无疑对智障学生顺利融入社会、独立生活形成了致命的桎梏。

一、对智力障碍学生毕业就业的思考

对于即将毕业的智力障碍学生而言,他们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哪怕是在模拟情境下习得的,到了实际中若不会迁移,仍然不能自动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智力障碍者自小缺少自

律以及社会行为的训练,依赖、任性的性格倾向在他们身上得到充分体现,一旦置身于复杂的社会,他们必然手足无措,缺乏适应社会的行为,实现回归社会的教育目标也就成为了空想。

教师应当认真践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依托社区资源,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在社区实际生活环境中训练学生熟悉社会的知识结构和探究方法,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1]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职前指导培训的主要内容

一直以来,不少智力障碍学生在通过一定的学习后都能进入厂企和社区工作,他们能从事简单机械的劳动,并且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通过对这些学生的跟踪调查和科学分析,普遍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对智力障碍的学生上岗前需要在人际交往、合作意识、职业道德、工作技能、安全保护等方面进行系统训练,组织他们走进社区,在实训中获得行为的改变,提高他们基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实现就职社会,从而获得生活质量的提高。

(一)人际交往和合作意识。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在彼此交往的

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取得别人的信赖是生活成功的基础。智力障碍者由于发育迟缓,听觉分化差,导致他们都有不同程度上的语言障碍,具体表现为表达能力差、吐字不清、词汇贫乏等特点。因此就业前主要训练的是在单位中与人交流的能力,其中听懂并执行指令是最基本的要求,在熟悉的环境中训练其发出信息的技巧,不仅告诉他们见到熟悉的人要打招呼,而且要用恰当的词语。[2]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绝大部分的工作必须通过许多的合

作才能完成。在人和人的交往过程中,共同完成任务的经历、成果的分享和责任的共同承担是培养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由于语言表达缺陷、先天性大脑发育迟缓等原因,智力障碍者在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相对于正常人都处于劣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更需要得到常人的支持和帮助,“合作”就成为他们战胜困难、完成任务、享受成功的必要途径。[3]强化智力障碍者“合作意识”的培养,使他们能够主动配合、分工合作,也就成为特殊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职业道德和工作技能。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对人们思想和行为进行评价的标准,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对即将走上社会的智力障碍者来说,当务之急是让他们

做到职业道德的前两个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在社区实境训练中,智力障碍者零距离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让他们身临其境,正确看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岗位,确立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以使将来在职业岗位上尽职尽责,认同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这是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前提。敬业才能爱岗,爱自己的服务对象,才能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诚实守信即诚实劳动,守信用,讲信誉。诚信是培养智障学生职业态度的起码要求。

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是智力障碍者适应社会的重要基础。在对他们进行岗前技能培训的时候,教师必须贯彻差异性原则,需要根据每一名智力障碍者的个性差异确定从事何种工作,再进行系统的个别化科学训练,让他们掌握必备的工作技能。

(三)自我保护和心理健康。智障学生的适应行为明显要低于同龄人,在社会互动、情感发育、运动发展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只要他们融入社会就必须与正常人一样体验着社会交往中的情绪和问题。[4] 而认知能力的不足限制了他们对某些环境的适当反应,因而给予他们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学会调整心态,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适应社会、独立自主的人十分必要。所以着眼于适应社会的基本品质和行为,着重培养智障学生的文明礼貌、自信勇敢、辨识善恶等基本从业素质,做到更好地保护自己、解决焦虑

和恐惧、避免不必要冲突的发生、对行为后果的预料等就成了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5]

智障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使智力障碍学生能自立并为主流群体所接纳(即顺利融入较为复杂的社会)。研究人员发现有一半以上的智力障碍学生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和人格等方面。心理的调节、情绪的控制、对压力的承受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是他们是否能成长为社会成员的重要因素。对智力障碍者来说,发展适应性行为、形成健康的人格、改善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其上岗后顺利从业。

三、实训活动原则

要使智障学生职前培训指导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只有遵循特殊教育本身的规律,在正确的教育原则指导下,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一)主体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以活动为载体的原则。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一切训练活动都要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前提下,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来实施。

(二)差异性原则。每一名智障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力也呈现出个性化,我们必须根据其现有发展水平来确定训练方法,并且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三)成功性原则。实践活动的每一个阶段,都要让学生有明确的、适合自己的努力目标,并鼓励指导他们通过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