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如何评价美国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务会计)如何评价美国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
架
《会计研究动态》(第14期)--如何评价美国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文摘共81篇
会计基本理论(9篇)4
如何评价美国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4
分配权能对应与会计行为异化4
关于会计计量的几个理论问题5
资产概念的本质、定义与特征6
中国会计研究成效问题分析—以《会计研究》(1980-2002)为样本7
论资产计量7
XBRL:一种多功能的工具(XBRL: A multitalented tool)8
一项关于私人公司GAAP的调查(The Case for private pany GAAP)8
论法务会计发展误区与学科建设难点9
会计准则与制度(8篇)10
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与发展10
《会计法》的立法创新及其影响10
经济转型国家的公众公司财务报告架构改革11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法律责任的问卷调查及分析11
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的回顾、基本框架及其启示12
公众公司财务报告的披露、分析与解释机制13
会计商誉与经济商誉的差异研究14
我国收益报告改革探讨15
成本管理会计(1篇)16
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16
公司理财(13篇)17
有效市场理论的思考——兼论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分歧17
关于财务管理理论体系起点的探讨17
国内外财务管理理论的比较和启示18
有控制权利益的企业融资工具选择19
中小高科技企业R&D融资问题探讨20
公司相互持股与中国企业改革——对发展条件、利弊影响及管制对策的分析20
负债融资、负债来源与企业投资行为――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21
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22
国际财务公司的发展趋势23
中国股市现金股利悖论研究24
内幕交易的限制与分析师跟踪分析公司的动机24
战略控股过程:目标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影响研究25
行业特征与资本结构研究26
审计(9篇)27
财务重述与独立审计质量27
审计报告虚假陈述民事赔偿保障制度建立与完善27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离任审计28
上市公司审计、财务困境与会计师事务所更迭——基于2002~2003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28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审计质量的相关分析29
以组织发展与战略管理为背景的内部审计外包研究30
审计技术革命与帕累托改进30
注册会计师保证服务的发展与研究31
同业复核日渐兴旺31
会计教育(5篇)33
办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开创我国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新局面33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33
试析会计教育改革34
ERP实验教学改革探微35
ERP模拟企业管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5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2篇)37
谈我国政府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协调37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管失效的原因及其相关措施37
会计盈余管理(5篇)39
资本市场压力、披露频率导致的盈余/现金流量冲突和管理近视症39
会计变更、盈余管理与企业财务特征——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39 盈余的预期管理与盈余管理40
盈余管理与会计域秩序41
亏损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42
公司治理(10篇)44
关联交易、公司治理与国有股改革——来自我国资本市场的实证证据44 论企业财权配置——基于公司治理理论发展视角44
外部会计师事务所是否能在新兴市场发挥公司治理的作用45
独立董事说“不”有信息增加量吗46
公司董事会的变脸47
论职工参与企业治理的经济学分析48
中国上市公司CFO制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48
论审计委员会效率之改进49
募集资金变更与公司治理50
财务视角下公司治理效率探析50
业绩评价预算与控制(9篇)52
和谐监管浅论52
企业绩效评价主体的演进及其对绩效评价的影响52
经理人股票期权制度:熵值分析53
基于执行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之探讨53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研究54
论财务监督制度化55
企业集团预算控制模式及其选择55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企业三重绩效评价模型56
契约激励、信息共享与供应链的动态协调57
英文杂志目录58
《会计评论》2005年第4期(The Accounting Review,April 2005 Issue)58 《会计视野》2005年第6期(Accounting Horizons,June 2005 Issue)58 《会计师杂志》2005年5月(Journal of accountancy, May 2005)58
《证券投资管理》2005年第2期,总第31卷(The Journal Portfolio Management, Volume 31, No.2,2005)59
文献索引(112条)60
会计基本理论(9篇)
如何评价美国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美国FASB首创的。
1976年12月,FASB发出的一份讨论备忘录中,首先正式提出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至今为止,美国名义上有七份概念公告,其实只有六份发挥作用。
美国FASB的概念公告总体上来说,内容详细充分而且相当严谨,存在许多独创性,值得我国学习,具体表现为:(1)明确提出财务报告的目标以及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提供的信息及其质量特征。
在SFACNO.1中将企业财务报告目标定位为向投资者提供评价未来现金流量前景的信息,为达到这一目标,公告提出了必须提供反映一个主体经济资源、义务、业主权益及其变动的信息和反映收益的信息。
同时,该公告发展了财务会计,即财务报表被发展为财务报告。
随后的SFACNO.2提出了会计信息的总体质量特征就是决策有用性,具体来说主要有可比性、可理解性、重要性等;(2)第一次提出财务报表的十大要素,并分别对它们进行了定义。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SFACNO.3中,之所以要提出财务报表要素的目标就是为了计量,于是在SFACNO.5中明确指出报表要素确认的几点标准。
(3)发展了财务报告。
在SFACNO.1中提出了编制以财务报表为中心的,包括附注、附表、董事长报告等其他财务报告的财务报告。
SFACNO.5中,不但从整体上提出了一整套财务报告,还为个别财务报告应反映的内容及其所起的作用做了简单而明确的规定。
(4)提出了几个重要的概念,并第一次提出了四项基本的确认标准。
SFACNO.5的另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区别了几个重要的概念——盈利、收益和全面收益。
同时在确认方面提出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四项基本的确认标准。
但是财务概念框架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完整、内在不一致以及含糊不清的问题,所以仍无法对会计和报告问题的解决提供所有必须的工具。
最后,该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应完善会计目标不完整的缺点,不能只
重视决策有用性而忽视受托责任,所以在信息质量特征中,对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关系应合理的权衡;其次,应将财务报表要素与账户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毕竟账户体系是财务报表的基础,它们的信息是相互关联的;再次,在FASB概念公告中各要素之间的定义存在着矛盾,主要表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定义中以未来经济利益为核心,而收入、费用要素的定义中却不能体现这一点;最后,概念公告应该把财务报告的列报单独作为一个部分,否则整个概念框架不完整。
总之,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财务会计理论运用于规范财务会计准则的一个新发展,瑕不掩瑜,优点和创性应该还是它的主流。
(兰海涛整理自《会计研究》2005年第4期,作者:葛家澍叶丰滢陈秧秧徐跃)分配权能对应与会计行为异化
正当的会计行为是在合理的内在需求、有效外部约束和适当的会计行为目标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结果,而异化的会计行为则源于行为需要和动机的扭曲、与之结合的外部环境以及不正当的会计行为目标。
当外部的制度安排合理地规范了会计行为主体的需要与动机时,其会计行为往往是正当的,而在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或制度执行被扭曲的情况下,会计行为则很可能会发生异化。
作者在本文中重点阐述了分配权力和分配能力的对应是扼制会计行为异化的有效制度安排这一观点,指出这一制度安排只有与现代企业的“共同治理”模式相结合,会计行为才能公平反映与计量各参与者的要素贡献与索取权要求,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首先,作者在阐述分配权能对应-会计行为异化的控制问题中指出,企业可理解为利益分配与计量的一种制度装置,各要素所有者参与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从中获取收益。
会计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全面、系统、适时地反映与控制,可有效地解决收益的分配与计量问题。
在不当利益动机驱使下,企业契约的强势参与者很可能会利用会计谋取不正当利益,即表现为会计行为的异化。
在现代企业制度安排框架中,分配权力与分配能力的
对应是抑制会计行为异化的有效制度安排。
通过分配权能之间的有效对应,可界定出各利益相关者的自主行动范围,使各参与者的个人行动受到其他参与者的激励约束和参与约束的制衡。
如果各参与者的分配权能不相匹配,则制度安排的约束作用就会发生扭曲,会计行为就会发生异化。
这里,分配权力是指企业参与者的要素贡献与索取权;分配能力则指的是参与者影响会计界定与计量利益的客观能力。
其次,在分配权能的权衡与对应中,作者提出,“共同治理”模式是最佳选择。
在共同治理模式下,债权人、员工、供应商、顾客等利益相关者和股东、管理者一样,都在企业中投入相关要素并创造价值,都相应的拥有分配权力。
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各利益相关者的分配权力,并给予相应的分配能力,就要求企业会计行为公平地反映与计量各参与者的要素贡献与剩余索取权要求。
最后,作者在对利益相关者分配权能对应的现实分析中强调,股东分配权能不对应导致的会计行为异化表现为内部人操纵会计利润、进行财务报告舞弊、侵吞国有资产等。
债权人分配权能不对应导致的会计行为异化表现为提供虚假报表骗取贷款、过度进行利润分配等。
管理者和员工的分配权能不对应很可能导致内部管理者和员工通过舞弊手段攫取他人利益,进而导致会计行为发生异化。
供应商和顾客的分配权能不对应导致的会计行为异化表现为企业迫于压力的会计政策选择及对准则制定的游说或寻租。
政府作为公共品资源提供者,其分配权能不对应导致的会计行为异化表现为企业的偷逃税款和地方政府指令下的财务报告舞弊等行为。
可见,现代企业中的诸多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投入了要素资源,以此获取收益,并通过对会计计量与分配过程的参与和影响,来保障自身的合法正当利益。
因此,在分配权能得到有效对应的制度安排下,会计行为就能够公平反映与计量各参与者的要素贡献与索取权要求,也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或财务报告舞弊问题。
(邬娟整理自《会计研究》2005年第4期,作者:雷光勇王玮)关于会计计量的几个理论问题
从早期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来看,大多是按照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制定的。
但是随着近些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更新大大加快,创新业务层出不穷,从而对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提出了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有:(1)资产减值问题;(2)创新金融业务和所谓“资产负债表外业务”问题;(3)将在未来导致经济利益的资源流出企业,但其发生时间或金额不确定的负债问题。
国际会计准许理事会在其概念框架中指出,会计计量是指“确定将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中确认和列报的财务报表要素的货币金额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特定计量基础的选择问题”。
然而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实践来看,可以发现准则与概念框架,准则与准则之间在会计计量方面存在着诸多不一致,一些重大的会计计量基本概念问题没有解决,其中主要体现在:(1)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应用的一些会计计量基础无法在概念框架中找到理论依据;(2)概念框架没有明确其规范的几种计量基础的应用前提;(3)不利于国际会计的协调与趋同。
目前,无论是美国还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都在致力于解决财务会计中的计量问题:为会计计量提供概念基础,明确计量目标,提供评价标准;区分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为公允价值提供应用指南。
从总体上看,我国现行的会计计量模式主要采用的是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对公允价值等其他计量基础的应用较为谨慎。
作者认为,在我国现阶段,可以对有活跃交易市场的金融资产和负债逐步允许采用公允价值,以便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同时对其他资产和负债,在现行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之上,可以考虑我国的市场环境,吸收各界智慧,探讨我国会计计量改革的途径和方式。
总的来说,我们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国际上关于会计计量的理论、实务和准则规范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需要充分研究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和我国的会计计量实务及其存在的
问题,以便于将来在我国会计准则建设中对会计计量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指南进行规范奠定基础。
(韩海文整理自《会计研究》2005年5期,作者:陆建桥)资产概念的本质、定义与特征
资产在企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资产不仅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只有通过资产,才会衍生出费用、收入、负债等会计要素并且成为资本增加的主要来源。
但从20世纪初以来,人们对资产的本质、定义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这也是值得推敲的又一个会计理论问题。
首先,作者简单回顾了前人对这一问题的考察。
认为无论是用“取得成本”来表述资产,还是用“未来的经济利益”来定义资产,都各有其理由。
即观察资产的角度不同,但又未能体现资产的本质。
然后,作者联系经济学,对资产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得出企业资产的本质是社会经济资源的结论,并且对资产做出如下定义:“资产是特定企业由于交易和事项(包括资本投入或退出的产权交易)以及交易虽未执行但在法律上不可更改的契约而取得或控制,而由企业配置和运用,旨在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未来经济流入)的经济资源。
”。
同时作者认为,资产具有各种特征,主要有提供未来服务的能力;有交换其他资产的能力,可以清偿负债;特别是可用来捕捉获利的机遇;还有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等等。
最后,作者还指出了企业控制的经济资源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当前的企业资产还只是由企业配置的经济资源的一部分;作者认为资产的定义与FASB和IASB所给出的最大的不同是:不把资源的取得限定于过去的交易和事项。
作者不同意把资产的一项主要特征——能单独或必须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才能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即未来的现金净流入作为资产定义中的主题,更不同意资产的本质是未来经济利益的说法。
(邹纯格整理自《经济学动态》2005年5期,作者:葛家澍)
中国会计研究成效问题分析—以《会计研究》(1980-2002)为样本文章运用“中国会计研究规范问题探讨”一文中建立的“原创”与“后继”标准,以《会计研究》23年来所发表的有关文章遵循研究规范的状况做出统计分析,试图对最近20年中国会计研究的成效作一个大致的描述。
根据研究设计,作者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原创性研究、继续性研究、争论性研究。
通过一些统计数据反应了各领域文章数量及比例、创新总体分布情况以及各类型原创分布情况。
再通过假设检验及解释对“领域原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出了宏观社会经济环境是会计理论创新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学科自身的发展也会对会计环境创新产生影响的结论。
同时文章也反映了继续性研究、争论性研究分布情况和知识移植、方法移植的总体应用情况。
通过上述分析,作者得出了关于20余年中国会计研究发展演进的一些初步结论。
首先,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研究重心的转移,从纯理论研究向应用性研究转移;伴随研究重心的转移,创新重点也发生了转移;伴随学科的交叉趋势,创新方式有所转变;继续性研究与争论性研究具体方式也发生了转变。
其次,作者又指出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由于没有找准理论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没有处理好“原创”与“接着说”的关系,缺少科学批判的传统,争论性不强,导致我国会计研究创新程度不高,知识移植和方法移植存在跟风现象。
最后,作者提出了他们研究的不足之处:“科学论文”能否代表“科学研究活动”?“科学论文评价”能否代表“科学评价”?以《会计研究》(1980-2002)作为研究对象是否合适?如何处理科学评价的“延时性”与“时代性”?
(邹纯格整理自《会计研究》2005年第3期作者:杨雄胜等)论资产计量
由于会计学对资产本身以及会计目标认识的不同,会计上资产计量一直存在着成本与价值之争。
文章作者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的本质、会计的目标等方面对资产计价进行
了探讨,认为资产计量难以全部采用价值计量,成本计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首先,作者基于会计信息的两个首要质量特征-相关性与可靠性,发生冲突时应把握在可靠性的前提下追求相关性最大的观点以及可靠性是财务会计的本质属性的观点,指出了在资产计量中成本计量的必要性。
同时,作者认为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主要目标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所以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资产也可以采用价值计量。
其次,作者认为企业价值并不等于其全部资产价值的简单加总;现值计量技术尽管在理论上已经突破,但是难以应用于所有资产,所以资产难以全部采用价值计量,成本计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另外,作者提出,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特别是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资产可作如下分类计量:对单独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可以采用价值计量,但对不能单独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应采用成本计量。
资产计量采用成本与价值并存的原则,可以更好地满足会计的“决策有用”与“受托责任”双重目标。
最后,作者指出在现行财务会计框架体系内,资产采用价值计量与现行成本计量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
在符合以下条件下,资产可使用价值计量:(1)可以单独计量资产出售产生的现金流量;(2)资产的收入实现非常容易或有合同保障;(3)资产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数额是可知的或可确切的估计。
在此基础上,根据满足的不同条件选用现值、现行市价以及可实现净值作为资产价值计量的属性。
在不符合上述条件时,成本则是其计价基础的现实选择。
成本计量有历史成本和现行成本计量两种,而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现行成本计量更多地应用于经济剧烈波动的时候。
(邹纯格整理自《会计研究》2005年第4期,作者:黄中生)
XBRL:一种多功能的工具(XBRL:Amultitalentedtool)
XBRL可以极大地提高财务报告和其他商业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数据的灵活性,其运用会带来商业繁荣。
文章介绍了XBRL的六大优点:(1)采用XBRL格式来披露预测信息将使管理者的决策行为在信息使用者来看更加明显,易于与其他公司进行比较,消除他们对公司管理者公允价值确定的可靠性的疑虑;(2)XBRL使得财务信息的处理更加便捷,而且可以减少人工干预,可以帮助会计师整合不同的系统,实施和监管内部控制,为财务报告的编制作充分准备,降低与实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有关的成本;(3)使用XBRL作为一种统一的标准将增进公司与监管者、投资者和其他外部实体之间的信息融合,提高信息共享程度;(4)新SEC修正案规定,公众公司可以自愿提交用XBRL标识的信息,但是仍然必须用电子格式同时提交表格,从中可以显示XBRL如何提高报告质量及对投资者和其他使用者的有用性;(5)XBRL的使用有助于实现一套高质量的、可理解的和可实行的全球会计准则的目标,便于不同国家财务报告的比较。
(6)使用XBRL可以降低研究成本,易于建立财务模型并进行公司间业绩和偿债能力的比较,可以在不需要额外披露的情况下提高信息的透明度总之,XBRL可以使商业信息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受益,公司和政府机构等选择XBRL将会提高商业报告的质量。
(孙志梅整理自JournalofAccountancy2005年4月,作者:ColleenSaytherCunningham)一项关于私人公司GAAP的调查(TheCaseforprivatepanyGAAP) 近期AICPA资助的一项调查表明,一些GAAP的规定并不是特别相关和有助于私人公司来作出管理、信贷和投资决策的,因此制定私人公司GAAP是有必要的。
但应确定由谁来制定该准则,如何来更好地建立准则来满足私人公司的财务报告需要,以及如何尽快地实施。
一种适用于特定用户的GAAP应该建立在特定的概念和会计的基础之上,以便能更好地满足那些不同于公众公司报告群体的私人公司财务报告信息的需求。
不过,改变现有GAAP准则制定程序还需进一步讨论。
该项研究表明,已经有更多的人支持私人公司采用特殊标准,50%以上的信贷者和投资者表达了这种观点。
一位私人公司管理者认为GAAP所要求提供的信息对商业伙伴、借
贷者等相关人士看来却鲜有价值。
尽管总体而言,GAAP具有较高的价值,但是一些规定却不具有相关性,是无用的。
该调查清楚地表明GAAP在哪些地方可以满足报告使用者需求,哪些地方不可以。
一位银行的信贷官员建议以后的任务是与私人公司的银行、投资者、担保人、业主和监管者进行持续的沟通以使准则能提供满足他们各自需求的信息。
该任务小组希望能建立并实施一套具有与公众公司GAAP相同高质量的私人公司准则,但有些计划上市的私人公司仍然愿意坚持遵循公众公司的GAAP。
指导委员会支持该任务小组的调查结果和结论,表示愿与FASB和FAF一道研究制定一种恰当的实施办法来提高私人公司财务报告的有用性。
(孙志梅整理自JournalofAccountancy2005年5月,作者:RobertTie)论法务会计发展误区与学科建设难点
法务会计学是一门尚未成熟的学科,作者拟对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就法务会计学科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如何加强实务操作规范,提出具体意见。
首先,法务会计认识误区主要有三类:第一类,误认为法务会计就是司法会计部门的会计;第二类,误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替代司法会计;第三类,误认为司法会计属于一般会计活动。
而事实却恰恰相反,作者在后文作了论述。
其次,当前法务会计在学科建设上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学科名称有争议。
目前理论界有“司法会计”、“司法审计”、“监察审计”等之称。
但在国际上,“法务会计”概念比较成熟。
所谓法务会计,就是“运用相关的会计知识,对财务事项中有关法律问题的关系进行解释与处理,并给法庭提供相关的证据,不管这些法庭是刑事方面的还是民事方面的。
”美国会计师事务所设置的法务会计部门,主要内容有:企业税务会计人员;司法会计;债权债务理算会计;保险赔偿责任理算会计;海损事故理算会计;物价利得会计;社会福利保障会计。
二是学科性质和地位不确定。
从学科的角度看,法务会计是融会计与法学于一体的一门综合学科,既可以是新兴的边缘会计学科,也可以是法学前沿学科。
而从实务角度看,法务会计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