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与对策建议
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已超过农村劳动力总量的三分之一,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有所放慢。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
XX年末已转移农村劳动力约1.7亿人。据对全国31个省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XX年末,农村转移劳动力达16950万人,比上年增加490万人,增长3%。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34.9%,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1997年以来农村转移劳动力年均增长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经历了两个高潮期:一是1984~1988年,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平均每年达到1100万人,年均增长23%;二是1992~1996年,平均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趟过800万人,年均增长8%。1997年以来,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的增长速度呈逐年下降趋势,1997~XX年年均转移5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约4%,但XX年仅增加490万人,增长3%,低于近年平均水平。
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体。在转移劳动力
中,县域经济吸纳了11050万人,占65%;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吸纳了5900万人,占35%。在县域经济吸纳的转移劳动力中,县级市吸纳的劳动力1370万人,占12.4%;建制镇吸纳730万人,占6.6%,乡镇地域内非农企业吸纳8950万人,占91%。在转移到地级以上大中城市的劳动力中,转移到直辖市的劳动力约1000万人,占17%;转移到省会城市的劳动力约XX万人,占34%;转移到地市级城市的劳动力约2900万人,占49%。
第三产业吸纳了60%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农村转移劳动力中,转移到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40%,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60%。在转移到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中,转移到制造业的劳动力占67%,转移到建筑业的劳动力占22%,转移到采掘业的劳动力占8%。在转移到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中,转移到批发与零售贸易业的劳动力占17%,转移到居民服务业的劳动力占15%,转移到交通运输业的劳动力占12%,转移到包括住宿、餐饮、娱乐、文化、教育、体育等其他行业的劳动力占56%。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主要问题
县域经济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减弱。近年来,县域经济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所减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近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以进城务工为主。在XX 年新增的转移劳动力中,靠进城务工实现转移的劳动力约
340万,占新增转移劳动力的70%。二是从县域经济返回农业的劳动力逐年增多。从返回劳动力情况看,XX年,县域经济吸纳的劳动力返回农业的人数占全部返回农业劳动力的51.3%,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从县级市返回农业的劳动力占22.5%,从建制镇返回的劳动力占14.9%,从乡镇地域内非农企业返回的劳动力占13.9%。
县域经济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减弱,使长期以来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模式发生转变,“离土离乡”的农民逐年增多。这一转变不仅催生了我国每年春节波澜壮阔的人口大迁移浪潮,使得我国的运输系统不堪重负,而且,也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自身的转移成本。
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较低。从文化素质看,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仅有20%左右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文盲劳动力占1.5%,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16.5%,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61.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3.6%,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7%。而且,这些劳动力中85%以上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由于文化素质低,又不具备专业技能,使得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空间狭小,只能选择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造成这些岗位就业竞争激烈,工资水平低下。从XX年调查的情况看,因找不到工作而返回农业的劳动力占返回农业劳动力的16%。
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
两方面:一是小城镇发展滞后。县域经济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主要靠乡镇地域内的非农企业,在县域经济吸纳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县级市吸纳劳动力1370万人,占12.4%;建制镇吸纳劳动力730万人,占6.6%,乡镇地域内非农企业吸纳劳动力8940万人,占81%。二是城镇化进程慢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下降了25个百分点,而城镇人口比重只上升了20个百分点。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造成农村第三产业不能随农村工业化的推进而发展,使农村非农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延缓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东部地区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41.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29.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4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低12.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26.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4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低15.2个百分点,比中部地区低3个百分点。
部分地区出现农业劳动力不足现象。农村转移劳动力以青壮年劳力为主。在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未满18岁的劳动力占3.5%,18~40岁的劳动力占81%,40岁以上的劳动力占15.5%。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是以进城务工为主,由于青壮年劳力大量转移,家庭
农业生产经营劳力不足。
三、对策建议
促进二三产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体,县域经济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减弱,一方面是乡镇企业吸纳能力减弱,另一方面是县城和镇的吸纳能力不强。提高县域经济的吸纳能力,首先是要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充分发挥其产业聚集和经济带动的功能,培育和发展一批小城市和小城镇,提高县城和中心镇的吸纳能力;其次是要推进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使乡镇企业适应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新的环境,再造辉煌;再次是要大力发展私营经济。
给农民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大中城市的吸纳能力。在当前县域经济吸纳能力减弱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的方式发生变化,“离土离乡”成为了近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在当前形势下,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必须提高大中城市的吸纳能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目前还存在许多政策性、制度性的障碍因素,根本的是没有给农村劳动力平等的就业机会。因此,要尽快消除这些不平等因素,培育和发展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要素市场。
加快农业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在一定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条件下,农业劳动力剩余是有限的,农业劳动力转移要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基础上的农业剩余产品不断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