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宏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建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生活质量及其指标体系研究的国家,美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至今仍走在世界前列。本文在较为系统地梳理美国宏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的背景、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其对我国宏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建构的启示。

一、美国宏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背景

关于美国生活质量研究阶段的划分,从现有的资料看,美国学者尚没有明确提出。国内学者在谈及美国生活质量研究的发展过程时,也没有给出明确的阶段划分。笔者认为,从时间和美国生活质量研究的内容上看,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一些学者已经开始了对一些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的调查和研究,但这一时期的研究只是零散的、非系统的,也没有涉及生活质量这一概念,因此只能作为生活质量研究的萌芽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社会指标运动的带动下,关于生活质量的研究才获得学界认可,主客观指标也都各自有所发展。到7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生活质量研究明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主客观指标体系融

合的趋势,学界对生活质量的研究也进入了多学科发展的阶段。因此,美国生活质量研究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1918~1960年)、起步发展阶段(1960~1976年)和蓬勃发展阶段(1976年之后)。在研究的不同阶段,宏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构建几乎一直占据研究的核心位置。

(一)生活质量研究的萌芽阶段

这一时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尽管没有使用“生活质量”这一术语,但其相关研究的内容已经涉及生活质量研究领域。Sewell指出,1918年以来美国的社会学者就已经开始了关于家庭生活条件的测量。例如,美国社会学者Chapin设计了一个用于评价工人家庭社会福利状况的量表。主要是通过观察被访者的所居室内的具体家什的有无、大小和高档程度来评分和测量,比如大地毯(6分)、电灯(12分)、油灯(-3分)、缝纫机(2分)、电话(24分)等。再根据被访者居室内的清洁度、物品摆放的秩序和装饰条件等给予相应打分。根据最终的得分把家庭分为六类,即赤贫、一般贫穷、工人家庭、中低收入家庭、中层阶级和上层阶级。这种打分是表现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综合量表。第二个著名的量表则是Sewell建立的Oklahoma农场家庭生

美国宏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建构

于萍周士义徐晓娟

(于萍:山东大学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济南250100)

(周士义、徐晓娟: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济南250100)

摘要:美国生活质量研究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本文首先考察了美国宏观生活质量评价研究的背景,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阐述了美国宏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构建的概况,总结了美国宏观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构建

的特点和对我国生活质量研究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生活质量指标美国

中图分类号:C9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730(2011)05-096-06

96

活水平量表,这一量表也是根据观察被访者居室内的各方面情况来给家庭生活状况和水平分类。此外,Mckain回顾了农村生活水平概念,认为可以从普通数据中得到生活水平的状况。比如,农场的居住条件、用电的便利程度、电话、汽车、收音机等。Cottan1941年调查了俄亥俄(Ohio)农场家庭的生活水平、社会参与度和适应性,目的是描述该地区农村的生活状况,并于1942年发表了一篇名为《生活标准现象》的论文。

宏观层面上,有两篇著名报道被认为对美国社会指标运动的兴起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个是1933年由Ogburn领导的胡佛研究中心发表的《近期美国社会动向》;另一个是1936年Odum 发表的《美国南部地区》的报告。之后,1957年Gurin等联合几所院校进行全国抽样调查,主要研究美国民众的精神健康和幸福感。1958年,Gal-braith在《丰裕社会》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生活质量概念,他因此被看作提出生活质量概念并对其进行研究的第一人。

尽管这一时期美国学者在生活水平方面开始了一些调查研究,而且也提出了生活质量的概念,但是直到1960之后,关于生活质量和社会指标的研究才获得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也正是那时生活质量研究才开始逐渐兴起。

(二)生活质量研究的起步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在社会指标运动的推动下,关于生活质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美国在1960年发表的“总统委员会国民计划报告”中提出了“生活质量”这一术语。而这一术语的正式提出则是在Bauer等人于1966年发表的有关美国社会的第二次全国规划的文献中,生活质量概念的这次提出作为一种推动力,促使生活质量形成了独立的研究领域,Bauer也因此被认为是生活质量研究领域的先驱,他在1966年主编《社会指标》论文集,着重研究了国家空间计划对美国社会的间接影响。1968年M oore和Sheldon发表了有关美国社会结构变化的专著《社会变迁的指标》。1965年Cantril 根据“自我定级量表”调查发表了包括美国在内的13国生活满意度和良好感觉的比较研究结果。与

此同时,Bradburn也在一项全国民意调查中研究

了国家民众的幸福感。

一些经济学家也从经济学视角强调重视生活

质量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970年著名经济学

家Samuelson在其修订版的《经济学》中特别增加

了一章内容论述生活质量问题,强调现代经济学

决不能把数量视若神明而忽视生活质量问题。耶

鲁大学经济学家Nordhaus和Tobin也都持相同观

点。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Rostow在他出版的《政

治和增长阶段》一书中深入地探讨了生活质量问

题,并提出了“追求生活质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必然趋势的重要论点。1970年代,Campbell等人

作了一项全国抽样调查,主要研究美国社会的生

活质量,重点放在对生活质量整体的满足度及13

个具体生活方面的满意度研究上。

此外,当时积极参与对生活质量的调查与研

究并对这一领域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的

有两家最主要的研究机构(芝加哥大学全国民意

调查中心、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中心)和三家赞助

基金会(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拉塞尔塞奇基金

会、国家科学基金会)。正是在这些研究机构的资

助下美国生活质量研究才得以兴起和持续发展。

(三)生活质量研究蓬勃发展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美国生活

质量的研究在理论上、方法上从兴起逐渐走向成

熟。到1976年,生活质量的主客观指标研究也都

取得了相当程度的进展。一些著名的研究学者也

开始运用主、客观指标对美国的生活质量进行了

广为称道的研究,此后,美国生活质量研究进入了

一个以主观指标为主、主客观指标综合使用,研究

内容和方法在多学科领域日渐丰富的兴盛时期。

1976年Schnider在《生活质量和社会指标研

究》一文中探讨了主客观指标间的关系,认为生活

状况(生活条件)只是生活质量的一部分,所以只

用客观指标来测量生活质量本身就值得怀疑。

1975年Liu也在《生活质量:概念、测量和结果》一

文中指出,调查结果证明一些客观指标与生活质

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