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治性罕见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以BCG播散为主要表现的SCID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①慢性肉芽肿病:除BCG播散外,可表现为肛周或皮肤等部位的脓肿,该病外周血免疫球蛋白及淋巴细胞亚群基本正常,可与SCID鉴别;②MSMD:主要是IFN -γ和IL - 12通路中的细胞因子或受体缺陷所导致的免疫缺陷,可通过基因检测与SCID鉴别[11,12]。
可治性Fra Baidu bibliotek见病—
一、疾病概述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CID)是一组罕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PID),由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全面受损,患儿对细菌、真菌、病毒及原虫普遍易感,该病起病年龄早,临床表现重,预后差,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大多在2岁以内死亡[1]。
2、临床特征
SCID一般在2~7个月发病,早起临床表现不典型,新生儿期麻疹样皮疹可能是唯一症状,也可表现为重症感染,并同时伴有生长发育停滞。感染的特点为临床表现重、难治、反复或是条件致病菌感染,部分患儿出现持续性腹泻。感染谱十分广泛,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及原虫。细菌感染以中耳炎、肺炎和皮肤感染多见。另外,播散性结核菌素( BCG)感染也很常见,部分患儿表现为接种卡介苗后的淋巴结结核或肺部结核感染。巨细胞病毒( cytomegalovirus,CMV)感染是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也是T细胞缺陷的一个重要标志。真菌感染主要表现为鹅口疮,反复的真菌感染可导致喂养困难和体重减轻。如不及时治疗,患儿通常在2岁内死亡(见表3)[5]。
目前依据人口筛查为基础的SCID发病率数据有限,以往认为该疾病发病率较低,推测约为1/100000,由于有大量的SCID患者尚未得到明确诊断就已经夭折,所以实际数值可能要远高于该值。来自美国最新的研究表明,该疾病在活产婴儿中的发病率1/58000,远远高于以往推测的发病率[3]。国内由于目前尚未开展该疾病的新生儿筛查,且没有建立全国范围的PID登记制度,因此无法准确估算SCID的发病率。如果按照美国统计的发病率,根据中国大陆2009年全年新出生人口1600万估算,中国大陆每年至少应有200~300余例新发的SCID患者。但是迄今,在中国大陆发现的SCID总共不足100例,本中心是中国大陆诊治PID最大的中心之一,近10年来收治大量SCID患者[4],目前累计病例已达近100例。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当血常规淋巴细胞绝对计数<2 000个/μL时,应高度警惕SCID的可能,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9+、CD16/56+)不仅可初步诊断SCID,并且可大致确定所属类型。2015年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分类委员会对PIDs进行了最新分类[7],首先根据是否存在B细胞(B+,>400×l06/L; B-/low,≤400x l06/L),将经典SCID分为两大类,即T-B+SCID和T-B-SCID,再根据是否存在NK细胞(NK+,>100×l06/L; NK-/low,≤100×l06/L)[8],可以分为T-B-NK+、T-B-NK-、T-B+NK+、T-B+NK-4种表型,根据表型可初步推测可能的基因突变类型(见下图)[9],最终的确诊依赖基因诊断。
三、诊断
1.病史及临床表现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SCID的初步诊断应该不难。在病史询问时,应围绕以下方面:①感染病史:肺炎、脑炎、中耳炎、皮肤感染、持续腹泻、鹅口疮;②预防接种史:卡介苗接种后播散;③输血史:是否有输注红细胞或其他血制品病史,是否在输血制品后出现发热、皮疹、腹泻等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④生长发育和喂养史:生长发育迟滞和喂养困难是SCID常见表现;⑤家族史:家族中尤其是母亲一方是否有早期夭折患儿,包括患儿母亲的兄弟姐妹及其子女,患儿外祖母的兄弟姐妹及其子女;父母是否近亲婚配。
四、鉴别诊断
1.AIDS
即艾滋病,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感染所致的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病毒主要侵犯CD4+T细胞,临床表现可与SCID相似,但主要表现为外周血CD4+T细胞明显降低,CD4/CD8比值明显降低,HIV病毒抗原或核酸检测可资鉴别。
2.DiGeorge综合征
即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缺陷,为22q11微缺失,可同时伴有先天性心脏畸形、面容异常、上腭畸形和血钙降低,感染症状较SCID轻,胸腺肽替代可基本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1]。
4.基因诊断
目前,由于高通量测序(即下一代测序)技术逐步广泛地应用于遗传性疾病领域,其在PID新病种及其致病基因发现、PID的人群筛查和临床诊断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该技术可以将众多疾病相关基因(包括已知基因或根据通路分析可能致病的相关基因)打包形成多基因并行测序项目,获得候选致病基因检测结果。该技术大大提高了PID筛查的阳性率,使得部分疑难的PID得以确诊。但是,该技术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对于新发现的突变,需要采用生物信息学、编码蛋白质分析和功能分析,最后根据专科医师的知识与经验确定致病突变,阐明遗传变异与疾病发生的关系[10]。因此,上述SCID分型对诊断SCID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该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编码T、B细胞发育过程基因缺陷,导致显著的T、B细胞数目和功能缺陷[2],目前已发现15种基因突变类型(见表1),其中最常见的为X - SCID,即IL - 2RG突变所致的SCID。根据编码分子参与免疫反应的过程,将其发病机制主要归纳为5类:①祖干细胞早期分化障碍;②细胞代谢产物堆积;③细胞因子信号通路异常;④VDJ重排异常;⑤TCR异常(见表2)。
2.体格检查
除注意全身健康情况:如贫血、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情况及感染部位的体征外,还应注意出血点、皮疹、卡疤是否有破溃、淋巴结和肝脾肿大情况。
3.实验室检查
根据基因检测结果与实验室检查的匹配程度的不同,目前将SCID分为4类:经典SCID、非典型SCID、Omenn综合征及网状系统发育不良。目前采用原发性免疫缺陷治疗联盟(Primary Immune Deficiency Treatment Consortium)推荐的标准[6],如表4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