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型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初探——以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理论学习型社团“1144”模式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学习型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初探——以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理论学习型社团“1144”模式为例
摘要:由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理论学习型社团倡导的“1144”模式在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途径方面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和重要载体,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功能。
我们应充分借鉴其做法,立足内容、载体和监管三种维度,积极探索理论学习型社团分类施教,不断拓展理论学习型社团实践功能,持续强化理论学习型社团促管并重。
关键词:理论学习型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路径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等学校特殊的学生群众团体,有人将其比喻为学校的“第二基层组织”。
而作为高校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凭借其贴近学生实际、活动形式多样等诸多优势,在推动校园先进文化建设、创新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营造风清气正理论氛围、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方面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并逐渐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
对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独特功能的研究,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概述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是指在高校党团组织指导下由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学生学习、研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理论为主,注重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生社团。
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的各类理论学习型社团纷纷组建,一批学理论、爱理论、懂理论、用理论的优秀学生社团大量涌现出来。
目前,国内规模、影响力较大的理论学习型社团主要包括:首都高校学生理论社团学会、清华大学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春晖社、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联合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等。
与普通高校社团组织相比,理论学习型社团具有独特优势和特有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组织性质上,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更具理论性、政治性。
这主要是由其组织使命、宗旨和性质决定的;二是在组织使命上,高校理论学习型组织更具时代性、前沿性;三是在组织特征上,高校理论学习型组织更具凝聚性、统一性。
理论学习型社团因其政治性强的原因,要求其思想上更具统一性、组织上更具纪律性、行动上更具一致性,从而使其整体更具凝聚性。
2007 年,首都师范大学成立了全国高校中第一个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命名的学生理论组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以下简称“理研会”)。
为了扩大理论学习辐射面,理研会在原有基础上组建成立了宣讲团。
同时,通过四本刊物进一步扩大宣传力度。
此外,还搭建了 4 个理论实践平台,借此把学习到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在随后的几年里,理研会着眼于全面的人才观的视角,启动并逐步完善了研究生学理论、讲理论、用理论的“1144”模式。
所谓“1144”模式,即“一会、一团、四刊、四工程”。
“一会”,
即以研究理论为引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会”;“一团”,即以学理论、讲理论为核心的“理论学习宣讲团”;“四刊”,即以研究生主办的《理论战线》、《鹿鸣》、《首师青年》、《首师博览》为宣传窗口的传播媒介;“四工程”,即以“同在蓝天下”研究生支教工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研究生社会实践专项工程、研究生朋辈导师工程等作为实践理论的着力平台。
二、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大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相同的和相融的,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的内在发展规律和自身的特点决定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其他组织所无法比拟的诸多独特功能和作用。
以往,由于课堂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的枯燥乏味,致使很多受教育者对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厌烦”、“抵触”甚至“抗拒”心理。
而借助于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这一崭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扭转这一不利趋势。
这主要是因为:相较于课堂教育,社团教育更为生动活泼,富有新意,而且理论学习型社团成员均为学生群体,因此大家更易于接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
“如果说课堂学习所进行的基本规范社会化是程序化、单一化、受动式的,那么通过学生社团所实施的规范社会化则更凸显灵活化、多样化、自主化,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表现出来。
”另外,理论学习型社团活动内容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教育形式更符合学生学习、生活特点。
这无疑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以首师大理研会
为例,它们每学期都会安排一批政治坚定、德行高尚、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骨干成员赴良乡校区基础学部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活动,这些理研会成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大学现实学习、生活相衔接,将国家大政方针与当代青年责任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符合大学生特点的独特思政教育的新路子。
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通往目的地的运输车,多年实践证明,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承载了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观念性信息,且是在高校有关组织和部门的主导和控制下进行活动的,这就使得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载体,为学生之间、生师之间发生互动提供活动平台,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之,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拥有扎根高校基层、贴近学生实际等特点和优势,因此能够取得更好地效果。
首都师大理研会所创立的“1144”模式便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功能充分发挥了出来。
它们针对研究生培养普遍存在重学术发展、轻思想教育的倾向,改变研究生政治理论学习缺动力、传播无途径、实践无载体的困境,从研究生实际需求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将政治理论学习深入贯彻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中,把理论学习、宣传和应用有机地融入研究生的成长、成熟、成才全过程,积极发挥理论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驱动力,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研究生的学术专长,通过“1144模式”构建研究生学习理论、宣传理论和实践理论的长效机制,确保育人实效,促进研究生自我成长成才。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的平台。
社团活动使相当多的学生从中找到了表现和发展自己的空间和平台,建立起了自信心和荣誉感。
在首都师大理研会,具体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及成效分析等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完成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教育。
如它们组建的“理论学习宣讲团”,其成员均由研究生组成,重点围绕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等主题,在首都师大校内深入各院系党支部和后勤集团党支部,开展主题巡回宣讲五十余场,不仅提升了研究生基层党组织的理论素养与宣传能力,而且也是一次绝佳的自我教育的机会。
而《理论在线》、《鹿鸣》、《首师青年》、《首师博览》等理论刊物的编写,更是激发了包括理研会成员在内的首师大青年学子学理论、用理论的热情,并形成了研究生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良好局面。
实践证明,搞好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建设,非但不排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一个新天地。
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而且给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能够团结和凝聚大学生,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凝聚力、影响力。
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这一平台,及时、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脉搏,调整工作思路,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工作更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仍以首都师大理研会为例,它们所探索实施的“1144模式”从方法论层面上成功搭建了三大平台,即理论内化平台、理论外化平台、理论内化与外化统一平台,而这“三大平台”的创设无疑
为今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高校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三创新”路径
受人员不足、经费短缺、使命不明、责任不清以及管理体制不完善、运行机制不科学等主客观原因影响,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和缺陷,这制约着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发挥。
对此,我们提出了几点颇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三创新”路径。
大学是各个学科门类的“聚合体”,这里聚集着不同层次、各种专业的学生群体。
如自然科学、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等。
因此,这就对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能够适应高校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想特点、接受能力,建立一种多元、多样的分类施教体系,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提高教育实效。
这种富有创新意义的分类施教体系,既要做到教育内容的通俗易懂,又要实现教育效果的可圈可点,真正让受教育者“看得明、学得懂、入得心、用得上”。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以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社会实践、引领社会风尚、形成良好氛围。
这就迫切需要高校理论学习型社团将理论教育与实践功能充分接洽起来,在使命构建、项目选择、活动安排时,多一些实践元素的注入,真正使得理论教育接地气、取实效。
对此,我们可以借鉴首都师大理研会的做法,即引导研究生的个人价值实现上,始终把实践作为重要途径,通过实践促进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做到四个结合,即把个人角色与社会责任相结合、把个人成长同他人成长相结合、把个人命运同民族命运相结合、把个人发展同祖
国发展相结合,并组织策划了相应的“同在蓝天下”研究生支教工程、研究生朋辈导师工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暑期社会实践工程等活动。
这主要侧重于对学校层面的要求。
一方面,学校应高度重视,制定出台一系列培育、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政策措施,为其成长、发展提供必要的人、财、物条件,并积极帮助其拓展对外交流,提升办社水平;另一方面,在激励和支持其发展的同时,应创新监管内容和形式,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善、可行的理论学习型社团评估体系,按照基础条件、能力建设、项目运转、工作绩效等指标,对其进行全方位定期评价,并将评估结果与激励措施挂钩,形成以评促管、以评促建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陈万柏,万美容,李东升.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新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刘道玉.校园文化与创造力的培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沈仕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5]石国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指引[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
[6]风校天.社会学导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7]石国亮.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新趋势[J].青年探索,2009,(3).
[8]陈丽红,于淑华,东野大鸣.高校理论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效用分析[J].青少年研究,2006,(1).
[9]王南生,汤孝锦.论高校理论社团的特点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3).
[10]李毅昂.社会转型期高校学生社团的变革和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5,(4).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