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骥德《曲律》中的戏曲理论:
(一)着重戏曲情感 他认为戏曲文学较之其他任何文学样式更能 “近人情、快人情、畅人情”。他的人情论 与汤显祖不同。汤显祖带有明显的政治功利 性和时代局限性,王骥德则是从文体特征方 面分析考察,得出理性化结论。 (二)作者要加强修养 他说“词曲虽小道哉,然非多读书,以博其 见闻,发其旨趣,终非大雅”。要求作家多 读书,博闻博见,继承前人神韵,但不卖弄 学问,堆砌陈腐。 (论须读书第十三第一 268页)
汤显祖像
(三)、《答吕姜山》:“凡文以意趣 神色为主” 意为思想内容,作家的创作之旨; 趣为审美趣味; 神指作品中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 色是作品语言的华美。 做到这四点就能产生巨大的艺术力量。
二、王骥德的《曲律》 王骥德(?——1623)字伯良、号方诸 生。浙江会稽人,自幼酷爱戏曲,以徐 渭为师,与吕天成、沈璟、汤显祖、冯 梦龙都是朋友,他的曲律博采众长,建 立起自己的曲学体系。 王骥德的戏曲理论主要见于他的《曲律》 一书,此书对古代曲学的成果作了全面 的总结,以其理论的创新性和系统性而 称为明代戏曲理论的又一高峰,对后世 的戏曲创作和理论批评影响很大。
三、七子的反对派的文学批评
(一)、杨慎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成 都人。著有《升庵全集》八十一卷.其中有 《升庵诗话》十四卷,是明代诗学批评的代表 作之一。 杨慎与前七子同时,又与何景明友善,然其诗 学观点却并不随风俯仰,不满于前七子之尊唐 抑宋及“宋无诗”之说,曾以宋人寇准《江南 曲》测试何景明,讽刺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七子领袖们盲目排斥 宋诗的行径(《升庵诗话》卷十二);于卷十一 又列《劣唐诗》,认为“不可云宋无诗,亦不可 云唐诗一切都好”, 实事求是地评价唐宋诗。
第六章
明代文论
明代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 位。明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是王阳明的心学。 王阳明的心学是儒学在明代的发展。 明代文学批评有两条发展线索:复古思潮影响下 形成的以格调为核心的复古理论;在王阳明心 学影响下的形成的文学理论范畴,如李贽的 “童心”说,公安派的“性灵”说,汤显祖的 “至情”说等。在小说戏曲领域开始描写百姓 生活,市民生活描写物欲和情欲享受。
第二节、明代的戏曲理论
元代燕南芝庵《唱论》、周德清《中原音韵》 分别对戏曲的声乐音律问题作了研究和论述, 钟嗣成《录鬼簿》记录了元曲作家和作品资料。 明清重要的戏曲理论著作:朱权《太和正音谱》 是一部较有影响的戏曲理论著作。徐渭专论南 戏的《南词叙录》,焦循专论地方戏的《花部 农谭》,李调元的《剧话》,现存最早的一部 传奇作家传略及剧作品评集吕天成的《曲品》, 现存唯一的著录和品评明人杂剧的专书祁彪佳 的《远山堂剧品》,王骥德的《曲律》等等。
二、后七子的变化与修正
前七子的拟古之弊,后七子已有所警觉,以至 在理论上较前七子不得不有所变化。 (一)李攀龙(15l4-1570),字于鳞,号沧溟, 山东历城人。著有《沧溟集》三十卷。于鳞论 诗,力主“拟议成变”(王世贞《李于鳞先生 传》),但复古拟古倾向比李梦阳更甚,故王 世贞《艺苑卮言》称其为文“无一字作汉以后, 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其编选《古今诗删》 三十四卷,自古逸而至于明,独不选宋元之诗, 以呼应李梦阳“宋无诗”之说。



(三)全新的本色论 他认为的本色与沈璟等人的含义不同, 沈璟的本色有两个含义:当行,易于演 唱;尚俗,口语化,浅显质朴。 王骥德的本色(论家数第十四268页) 见解深刻,含义丰富。他以语言通俗浅 近,入于众听为本色,以模写物情,体 贴人理为本色。他认为汤显祖的“四梦” 都是本色佳作。
(二)文学创作论的失误
在“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旗帜之下, 明代七子是都主张文学创作应该以古为本。 前七子内部有李、何之争:这场论争由诗文创 作方法而引起,李梦阳致书于何景明,讥评其 诗有乖古法,何景明不服,作《与李空同论诗 书》以答辩,指出二人分歧在于“空同子刻意 古范,铸形宿模,而独守尺寸;仆则欲富于材 积,领会神情,临景构结,不仿形迹”,并以 “筏喻”作比,说“佛有筏喻,言舍筏则达岸 矣,达岸则舍筏矣”,因而又谓之“筏喻之 争”。 这个比喻说明不能一味拟古,学古还要出古, 学古只是入门的途径,变化出新才是出路。
其实,李、何筏喻之争,并无重大原则 分歧。比较而言,李重气骨,何主才情; 李重摹拟,何主变化。二人都认为诗文 有不可易之法,但如何运用这种技法, 何景明强调“活”,主张灵话运用,讲 求“神似”所谓“临景构结,不仿形 迹”,以“变化”为本;而李强调法之 “死”,主张用法度以“铸形宿模,独 守尺寸”。结果,学古变成了摹拟,创 作同于剽窃。这种创作论是十分有害的。
明代文论的总特征: 一、从程朱理学到阳明心学 程朱理学主要指宋以后由程颐、程颢、朱熹等人发 展起来的儒学学派。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体, 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从万事万物的物理到人类社会 的伦理到心理性情的性理,都必须唯“理”是尊。 “存天理,灭人欲”成为普遍的信条和基本理念。 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针对明初社会功利主义盛行 和理学压抑的现状,不满于“理”对人心灵的压抑, 建构了心学理论,为理学重新寻找赖以存在的依据, 把程朱理学的压抑束缚转化为个体发自内心的认同。 心学引发了文坛追求心灵自由、个性解放的潮流, 促进了明代文学创作和理论的蓬勃发展。


(四)重结构宾白
他要求曲作者从整体出发,严谨统一,剪裁组 织得当,不要漫然随意,不落俗套,不要千篇 一律。在(论章法第十六)中以建造宫庭为例 谈结构。就全剧而言,要有总体结构(大间 架),要有段落(折、出),就套曲而言“犹 造宫室然”,要规划井然,安排妥帖。他还特 别研究了宾白的作用。他认为“定场白”十分 重要(论宾白第三十四)要“稍露才华,不可 深晦”。对口白要“明白简质,用不得大文字, 凡之乎者也,俱非当家”。要“洁净文雅”、 “美听”。
一、 汤显祖的戏曲理论 戏曲本体论的意趣与音律之争。吴江派 以沈璟为代表,强调音律。临川派以汤 显祖为代表,强调意趣神色,反对拘泥 于声律。 (一)、 《牡丹亭记题词》:“情不知 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 生。” (二) 、《寄达观》“情有者,理必无; 理有者,情必无。” “情”与“理”对 立。
(二)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 凤洲,又号弇(读眼的音)州山人,太 仓(今属江苏)人。嘉靖二十六(1547) 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有《弇州山 人四部稿》、《续稿》、《读书后》等。 其文学批评著作有《艺苑卮言》。 王世贞前期与李攀龙等继承前七子复古 主张,鼓吹“文必西汉,诗必盛唐”。 但他又主张“师匠宜高,捃拾宜博” (《艺苑卮言》),并不主张取法的范 围过于狭窄,认为汉魏齐梁以至大历之 诗都有可采。晚年对拟古之弊有所悔悟, 对宋诗的价值也有所承认。
二是“以抒发性灵为主”的文学创作论 “性灵”说是公安派的核心范畴。最早 出现在庾信的《庾子山集》。“四始六 义,实动性灵”。刘勰《文心雕龙· 原道》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等等。性灵的含 义就是性情。 明代前、中期论文用性情,而不用性灵。 性情是指合乎儒家礼教规范的心性之情, 至明中后期之交,人们方普遍以“性灵’ 论文。 性灵说把符合儒家道德伦理之感 情演化为对自然性情的抒写。清代袁枚 提出了更为成熟的性灵说。
(三)、公安派 明万历年间,“公安派”以新的战斗姿 态,崛起于明代中叶文坛,成为明代七 子复古拟古运动的主要反对派。“公安 派”之名,以其代表人物“三袁”兄弟 为湖北公安人而得之。 一是进步的文学史观:三袁针对前后七 子等复古派的“文学退化论”,旗帜鲜 明地提出“公安派”的文学发展史观 “时”。所谓“时”,就是时势,认为 时有变化,文有古今,文学随时代发展 之势而发展。(袁宏道《雪涛阁集序》)
“竟陵派”之名,以其领袖人物钟惺、谭元春 均为湖北竟陵人而得之。 竟陵派基本上以公安派的性灵说为旨归,反对 摹拟复古之风。他们认为,明代七子复古,是 “取古人之极肤、极狭、极熟,便于口手者, 以为古人在是”(钟惺《诗归序》) 竟陵派之重性灵,以深幽孤峭为宗,较之公安 派之主性灵,虽然都重视自我,但其审美趣味 却表现为内向的、避世的、一种静观默照式的 孤怀幽诣,反映出士大夫文人孤芳自赏的落漠 心境;而公安派之主性灵,却是一种开放性的、 积极人世的、努力表现社会人生的文学批评观 念,较集中反映出晚明士人的世俗理念和审美 情趣。
一、前七子的失误 (一)文学史观的失误: 扬唐抑宋,主“汉后无文,唐后无诗” 之说。“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宋 无诗”(何景明《杂言十首》),又说 “宋人似苍老而实疏卤,元人似秀俊而 实浅俗”(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 唐宋是以复古为革新,明代却是以复古 为拟古。七子这种由复古而拟古的诗文 理论,乃是明代文坛诗苑“扬唐抑宋” 的逻辑起点,表现出的是一种“文学退 化论”的文学史观。
公安派“以抒发性灵为主”的文学创作主张, 开了清代诗话“性灵说”的先河。在反对前 后七子以剿袭为复古,以摹拟为能事的斗争 中,确实使明代文坛耳目为之一新。但由于 矫枉过正,以性灵取代创作之源,又生破律 坏度之弊。因而暴露出理论的脆弱性.以致 很难摧垮前后七子等所建构的复古派的营垒。
(四)、竟陵派
明代弘治年间,一个由“前七子”发动的文学 复古运动,席卷明代文坛诗苑。其领袖是李梦 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 是者弗道”,曰“古文之法亡于韩”,曰“不 读唐以后书”等等,边贡、徐祯卿、康海、王 九思、王庭相等,友而应之,人称“七才子” 即“前七子”。 至嘉靖之际,李攀龙、王世贞继起,与谢榛、 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者结盟,更衍 李、何七子之绪论,互相标榜,视世无人,称 之为“后七子”。其文学主张与前七子相承。
格调与才思: 格调:格指一定的量度,样式和规格;调指 音调和调声,指作品的音调基于作者的才性 气质而形成的作品体象。 王世贞提出了“才思格调”说。“才生思, 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 格即调之界。” 才,指才能,性情,个性特征,思是感情意 义的生成和存在。格调是建立在才思的基础 上的,离开了才思就没有格调。
第三节小说评点和李贽的小说理论
一、明代小说评点 明代小说有三种类型:一是评点,这是 主要的形式;二是序跋;三是笔记片断。 很少长篇理论分析。小说理论总的面貌 是零碎而无系统,主要成就在白话小说 的评论上。
二、 文学理论批评的宗旨以复古为尚 明代弘治、正德年间,政治腐败,政治上掀 起打击宦官,革除弊政的运动;思想上程朱 理学和八股文紧密结合,束缚人们的思想; 文学上,台阁体粉饰太平迂腐空虚。这些因 素促成了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 三、扬唐抑宋,把宋元以来的“唐宋诗之争” 推向极至
第一节前后七子及其相关的诗文理论
(二)、唐宋派 明代中叶,率先起而反对七子复古者。 是以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为 代表的“唐宋派”。 “唐宋派”之称是相对于七子的秦汉派 而言的。论文师法唐宋,倡言韩柳欧曾 王等为“唐宋八大家”,故以“唐宋派” 名之。 唐宋派文人认为“文章真千古一脉”, 批评七子徒效古人文辞,不得古人之道, 因而不得古文之精神脉络。
什么是性灵?性灵是一种真性情的流露。是 一种本色的无拘无束的表达。 袁宏道提出“独抒性灵”的口号,其所谓性 灵与李贽所说的童心是一致的。公安派的理 论家江盈科为袁宏道《敝箧集》作叙时称引 其语云:“诗何必唐,又何必初与盛?要以出 自性灵者为真诗尔 ”。 性灵说要求作家创作要有真我,真法(创作 要尊重客观物理之真,也要尊重内心的真实, “师物”与“师心”统一),真诗(民俗民 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