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彝族舞曲》赏析 高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摘要 (1)
一、琵琶的发展史 (1)
1、称谓的发展 (1)
2、形状及演奏形式的发展 (1)
3、琵琶在各代的发展 (2)
二、独特的彝族音乐 (2)
1、烟盒舞 (3)
2、海菜腔 (3)
三、《彝族舞曲》的创作背景及曲式结构 (3)
1、创作背景 (3)
2、曲式结构 (4)
四、《彝族舞曲》各段的音乐特点 (5)
1、自由的引子 (5)
2、优美的主旋律 (6)
3、高潮及过渡段 (7)
4、朦胧、柔美的再现部分 (11)
5、不同风格的《彝族舞曲》 (11)
五、总结 (12)
琵琶曲《彝族舞曲》赏析
音乐系音乐学
学号:07810106 姓名:高宁指导老师:刘晓
摘要:琵琶,这件古老的乐器由神秘的丝绸之路起端,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在我国也流传了千年。

在这千年历史的河流中,《彝族舞曲》便是近代琵琶乐曲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它拥有着浓郁的彝家风情和新颖独特的曲式结构,还在传统的复三部曲式中添加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节奏及演奏技巧,生动形象的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彝家月色。

本文通过对乐曲意境及表现手法的赏析,加深人们对此曲的了解和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关键词:琵琶;彝族;彝族舞曲
一、琵琶的发展史
1、称谓的发展
琵琶,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相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也有千余年的历史,可谓是中华艺园中之魂宝。

不过这件传统的民族乐曲,其实是在很久以前由国外传入中国的。

它起端于丝绸之路,在秦汉时期传入我国,后在我国不断地演变,便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琵琶,而我国琵琶的这个称谓也是音译于波斯语的“Barbat”。

①琵琶在刚进入我国时最先是译为“批把”的,大约至魏晋时,又根据我国琴、瑟等弹奏乐器的用字习惯,才把这两字的挑手旁或目字旁去掉,增加两个“王”并列的“琴”字头正是变动词为名词,成为“琵琶”两字而沿用至今。


2、形状及演奏形式的发展
在古代,确切的说是秦汉至隋唐的一大段时间内,“琵琶”一直是各种弹拨乐器的总称。

当时的琵琶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大约由汉代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直项(长颈)琵琶,另一种则是大约由南北朝传入我国的曲项(短颈)琵琶。

直项(长颈)琵琶又可称为秦汉子,当然从这“秦汉子”的得名可以看出它是经过了我们汉族人民一定的改良而
①《琵琶手册》庄永平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②《琵琶手册》庄永平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形成的,此乐器后经过多年的演变便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阮咸等乐器。

而曲项(短颈)琵琶从外形上来看则更贴近我们现代所见的四弦琵琶,颈短且端部略向后弯曲,在传入我国后,经过了我国一代代人民地改良以及与我国民族文化的完美融合,便成为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四弦琵琶。

琵琶在进入我国后不仅其形状、名称有所改变,连演奏手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从刚传入我国时的在马背上的横抱、用拨子弹奏,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斜抱手弹。

斜抱,能够使演奏者们解放出左手,使左手按音更加地灵活,而用手弹则能够更好地解放出右手,使演奏技巧更加的丰富。

这样的转变不仅使琵琶的演奏姿势更加的优美也能使琵琶的演奏形式更加的多样化,特别是在建国后,琵琶民家们又根据西洋音乐中的十二平均律对琵琶品位进行了添加,使得琵琶的表现力更加的完美。

3、琵琶在各代的发展
琵琶,至进入我国后就一直颇受人们的喜爱,上至君王下至平民都特别喜爱琵琶,因此不管是在哪个朝代都有不少演奏琵琶的高手。

说到喜爱琵琶的帝王,南北朝时期的周武帝宇文邕(yōng)和北齐武成帝高湛,便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幼主高恒更是因整天沉醉于琵琶自弹自唱,而被人们冠于“无愁天子”的称号。

在民间,康昆仑和段善本二位先辈的“斗琴”故事更是流传了千年,至今仍是脍炙人口、流传不衰。

特别是到了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相信是无人不知的,它在颇具文学性的同时,也充分的显现出了琵琶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在加上唐代燕乐的盛行,琵琶便迎来了其音乐发展史的第一个高潮。

直至明清,琵琶在独奏曲方面取得极大的进展,从而出现了我国琵琶历史上的第二个高潮。

到现代,琵琶音乐虽发展程度不如唐清两朝,但仍有不少像汪昱庭、李芳园、华秋萍、林石城等这样的琵琶好手,给中国琵琶界带来了第四个高潮。

二、独特的彝族音乐
彝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和其他的少数民族一样,他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彝族从古到今都有爱唱歌的传统,甚至有“有嘴不会唱, 白活在世上”这样的谚语,因此在彝族,音乐就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彝族的分布十分的广泛,支系也十分地复杂,不过也正是由于这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和自然环境等诸多的因素, 使的彝族的音乐文化风格各异,个性独特, 内容丰富多彩,音乐形式也种类繁多。

1、烟盒舞
就舞蹈来说,同一舞种的舞蹈就常常会因为支系的不同而称谓、跳法不相同, 甚至同一支系中的同一舞种也会因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

在这些流传下来的舞蹈中,现今最为流行的就有跳月舞、跌脚舞、烟盒舞、花鼓舞、跳笙、金竹舞、铜鼓舞、快乐的罗梭等多种。

其中的“烟盒舞”,因其旋律优美、深情而颇受彝族人民的喜爱,更是被王浩然先生改编成了《彝族舞曲》主旋律。

烟盒舞其实又可称为“跳弦”或“跳乐”, 主要流行在滇中、滇南彝族支系中, 因为舞者手弹木质烟盒而得名。

烟盒舞的伴奏乐器一般是四弦( 即彝族月琴) 、小三弦和微型二胡。

它的舞蹈动作多以对动物习惯动作的模仿居多, 诸如“鸽子度食”、“猴子掰苞米”、“螃蟹打架”和“鹭鸶拿鱼”等 200多个套路。

这些都是彝族人民通过对动物的独特动作的模仿而创作出来的,它处处反映着彝族人民原始的思维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也为《彝族舞曲》增添了不少自然的民族乡土气息。

2、海菜腔
而就唱腔而言,流传在红河地区的“四大腔”(海菜腔、山药腔、五山腔和四腔)便是深受彝族人民喜爱的一种大型多段套曲。

其中的“海菜腔”不仅是这四大腔之首,也是海内外知名的云南彝族特有的民歌品种。

“海菜腔”又可称为大攀桨、倒扳桨,俗称石屏腔,在彝族的尼苏支系还有一个“曲子”的传统叫法。

海菜腔是指在海、湖上所唱的歌曲,源于彝族“吃烟草”活动,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间、湖上谈情说爱唱出的山歌发展衍变而来。

海菜腔的演唱,十分具有生活气息,有的时候站在船头“拉”一腔,就会唱得鱼儿冒出水;有的时候站在山头“喝”一声,也会唱得鸟儿飞出林。

海菜腔的旋律优美动听,歌词朗朗上口,是彝族人们在劳动期间即性发挥,在触景生情时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的,它不仅是彝族人民培育出来的民族艺术之花,也是我国人民群众才华和智慧的结晶。

因此,它这婉转、悠扬的曲调,也被《彝族舞曲》的作者多次的引用至乐曲中。

三、《彝族舞曲》的创作背景及曲式结构
1、创作背景
《彝族舞曲》是王惠然先生于1960年根据云南彝族民间音调编写而成的。

它以优美抒情的旋律和粗犷强悍的节奏,描绘了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青年人舞蹈欢乐的場面。

当时(1956年),作者在随原公安军文工团在滇西南一带演出,在接触到彝族音乐后便被它深深的吸引了,于是在经过长期的酝酿后,终于在1960年创作出了这首经典的作品。

对于那段美好的印象,他曾在关于《彝族舞曲》的创作体会中写道:“那时(1956年),我们每天随着彝、苗族的马帮,一起跋山涉水,经常是脚踩云彩,头顶蓝天,饱尝了十万大山的巍峨雄姿和风景如画的山寨美景。

那时我们还在半夜二四点钟出发赶路,一路上明月饺洁,夜色迷人,与大地朦胧的景色竞相交辉。

”①而作者的这些经历便成为了在《彝族舞曲》的‘引子’中所描写的意境。

而对于学习彝族音乐的过程,王惠然先生又这样写道:“在行军的路上,赶着马帮的老乡们常常为我们演唱风格别致、丰富多彩的彝族民歌、山歌,我们还留心观看他们的表演,学习了不少民歌和舞蹈。

其中最感人的是彝族舞蹈《烟盒舞》(又名《烙上一个洞,绣上一朵花》),它那优美动人的舞姿,柔美动听的旋律,轻快、富有弹性的节奏,给我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

加上其他绚丽多彩的彝家音乐,为创作《彝族舞曲》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积累了丰富的音乐素材。

”②就这样作者在彝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中探寻中,在彝家的歌舞海洋中寻觅中,经过长期的酝酿,终于创作出这首动人的乐曲。

它不仅是少数民族音乐的表现,也是王惠然先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不断努力创作出来的艺术结晶。

2、曲式结构
《彝族舞曲》是一首旋律优美抒情、节奏粗犷强悍的乐曲,它充分的描绘了一幅在朦胧、迷人的彝家山寨夜色下,青年人围着火堆欢快舞蹈的场面。

在五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它与同时代创作的《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一“武”交相辉映,被称为是中国琵琶史上第四次高潮的代表作品之一。

乐曲的曲式结构不仅采用了中国古曲中常用的复三部曲式,同时也继承了传统琵琶曲中常用的多段体结构,使整首乐曲在分为三大乐段的同时又可分为九个小乐段。

其曲式结构如下:引子 + A + B + C
▎▎▎▎
第1段第2段第3至第7 段第 8至第9 段
①《中外名曲欣赏》孙继楠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版
②《中外名曲欣赏》孙继楠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版
乐曲第一段是引子部分,它首先用倚音带出主音6(la),而后又在主音上方运用了三度音和五度音,使人产生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勾画出了一幅恬静朦胧的山寨夜景。

乐曲第一部分(即第二段)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慢板旋律。

这个主题极富歌唱性,并且柔美轻巧,富有弹性,成功的塑造了彝族少女婀娜多姿、翩然起舞的音乐形象。

乐曲第二部分包括三、四、五、六、七段,是快板部分,同时也是主题音调的变奏和发展。

这段音乐节奏欢快粗犷,音调刚劲有力,富有鲜明的音乐个性。

充分的描绘了彝族青年热情、爽朗的形象和健美、强悍的舞姿。

乐曲第三部分包括第八、九段,它是引子和慢板音乐的变化再现部分,此时乐曲的情绪从在晚会中的欢乐转向表现内心的无比激动,描绘了人们哼着欢快的彝家小调渐渐远去,逐渐消失在朦胧夜幕中的情景。

四、《彝族舞曲》各段的音乐特点
1、自由的引子
乐曲的第一段是自由散板的引子。

乐曲首先用轻柔的半轮奏出幽雅的装饰音音型,主音6(la)基本一直持续。

接着七小节后,一段小小的三度和弦切入,为旋律添上了一朵清新的小花后便又落回了主音。

此段乐曲的轮指由慢渐快,由弱渐强,仿佛是山间竹林中穿过的阵阵柔风,让人感觉恬静、优美的同时,宛如悠扬的笛音,从被晚霞笼罩的山寨外飘然而来,又向着山谷中荡漾而去,慢慢地,笛声清晰了起来,开始轻轻地召唤这些结束了一天劳动的姑娘和小伙们:
这小段乐曲的演奏难点在于倚音,当轮指的速度不断的加快的时候,倚音需做到从独立清晰到逐渐与主音结合,从点到线,由线至面,在丰富画面的同时也充分的考验着演奏者对半轮的控制力。

接着,乐曲又用双弦滚奏出了如歌般悠扬的巴乌声,这一段取自彝族民歌《海菜腔》的音调,由远至近,宛转悠扬,很好的渲染了一幅在夜幕降临下,这朦胧而静谧的彝族山寨,鲜艳的晚霞渐退,朦胧的月色轻雾缭绕,渐渐地象征着爱情之花的巴乌响起,使得一切都是那样的朦胧迷人、静谧甜美:
在演奏此段双弦时,轮指的力度需适中,一弦的空弦音可稍弱一些,左手在按小二度倚音时,必须要短促有力,情绪也需有一定的起伏对比。

2、优美的主旋律
乐曲的第二段是全曲的主题旋律段落。

它是运用了琵琶上最具有光彩性的中音区,琵琶一弦的一二把位来演奏的,这样的音区选择能够使旋律即柔美又具歌唱性。

这段极具歌唱性的旋律其实是根据彝族民间乐曲《烟盒舞》改编而成的,频繁的连音使用,使原本就纯朴、深情的彝族音乐增加了一种醉人的韵味。

《烟盒舞》在彝族深受人们的喜爱,是一首典型的彝族情歌。

在栽割时节,彝族的姑娘和小伙们便会经常在月下通宵欢跳。

在吃火草烟的时候,小伙们会买糖买酒,请别的山寨的姑娘们一起上山跳舞。

如果其中的某位姑娘对某位小伙有意,她便可以偷偷地往这位小伙的衣服上烙上一个小洞,然后再在这小洞上绣上一朵美丽的小花。

在跳舞的时候,姑娘们会围着火堆,拿出用树皮或牛皮制作的烟盒弹打出节奏,这强烈地节奏加上优美的舞姿,使姑娘们在火光的映照下别具一番风。

作者对这段乐曲中的《烟盒舞》进行了些“琵琶化”的加工创造,其特别之处是主音调并不在第一拍,而是在十六分休止符后出现的。

在每个小节的第一拍休止小节上,都有用第四弦空弦音奏出调式主音6(la),这样独特的节奏便形成了舞曲特有的弹性和律动感。

接着作者又充分利用了双音、推拉滑音以及半轮来表现乐曲的优美舞感,这不
仅出色地继承了我国传统琵琶文曲中推、拉、吟、揉等技巧美化余音的效果,还使地乐曲音调格外地美妙动听,同时也生动形象的描绘了美丽的彝家少女在清逸的月光下那敲打着烟盒,俏皮又略带羞涩的舞姿。

本段乐曲作为全曲最为柔美和最具歌唱性的一段,其演奏难点并不是在其技巧的精细,而是在于演奏此曲时情绪的转换上。

这段乐曲共可分为舒缓地和激情地两段旋律,舒缓情绪的段落就是改编自《烟盒舞》的那段极具歌唱性的旋律,演奏时应该注意音与音之间的链接,在演奏推挽音,弹奏第二个音时,击弦点可在品位上。

这可以让人感觉像是一碗散发浓郁香味的奶茶,亦或是一位在篝火旁轻轻哼唱的彝家少女,单纯、美好。

相比之下,紧接着的激情段落需要做到的就是旋律的起伏对比了,特别是在双轮的时候,更应注意其音色的高低、强弱,而此时出现的主旋律也应比舒缓段的更加欢快和激动。

3、高潮及过渡段
(1)欢快的过渡
乐曲的第三段是一个情绪转换的过渡段落。

在这段旋律中,主题旋律被简化,律动开始加快,力度也逐渐加强。

透过那逐渐高涨的舞曲性的律动,半轮那跳跃的音乐特点在这一段也表现的尤为突出。

本段的旋律共可分为八个小段,每个小段有俩个小节,并且每段的节奏型都相同,都由下面的这种简单的节奏型构成:X XX X X ㄧ X X X X ㄧ这种节奏型虽然简单,却能够使乐曲的主音6(la)在每小段第一拍的扫弦中表现的更为突出。

在每小段乐曲不断重复的扫、半轮和弹挑的演奏下,旋律强烈的舞感表现的十分明显,为突出这种舞感,在演奏扫弦时应要迅速、果断,而其它音的音量可以略微减弱。

一开始的扫弦不宜太重,和力度一样可以随着情绪的加强而增加。

在此段乐曲中作者也正是利用了这种强烈的节奏感,描写出了彝族热情的小伙踏着强健的舞步加入到了姑娘们的舞群中的画面。

彝家小伙子们热情爽朗的形象和阳刚勇猛、健美膘悍的舞姿,使地舞蹈场面更加的欢快,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第三乐段欢快情绪的过度,才使得第四段乐曲的粗犷、热烈地情绪更加自由和流畅的表现。

(2)热烈的第一高潮
乐曲的第四段是整首乐曲的第一个高潮部分。

本段乐曲不仅继承了第三段乐曲的欢快情绪,还在将这种欢快情绪发展、延伸的同时,延续了第三段旋律的基本节奏型和指法,不过跟第三段的乐曲比起来,此段旋律曲调的进行是一组比一组高。

为了突出这种强烈的律动感,本段乐曲在每小节中都添加了一个扫弦,这样频繁而强烈地扫弦使得乐曲的整体音响效果更加的饱满,和声效果更加的热闹、绚丽,同时也让乐曲舞曲性的节奏感更加的强烈。

随着情绪的高涨,乐曲的速度也随之逐渐的提升,逐渐达到了全曲的最高速度,而扫弦的突然增加也进一步的压缩了此段乐曲。

此时轮指的清晰度及整个乐曲速度的控制是演奏者们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这需要演奏者们在强烈的情绪中仍保持着对乐曲的控制性,而这些新加入的扫弦,大部分在反拍上,这也提升了节拍控制的难度。

练习这段乐曲时,可以先跟随节拍器练习,后再加入整首乐曲中。

本段乐曲节奏型的运用是借鉴了民间锣鼓的基本节奏型而产生的,同时加上作者对彝族民间音乐《烟盒舞》的音调的变奏便形成了这强烈的舞曲旋律。

在乐曲强烈的扫弦中也反复的强调着这样的一个节奏重音:
> > > > > >
X O O XㄧO X O O ㄧX O O X ㄧO X O O ㄧ
这种节奏重音能够表现出欢快、刚劲有力的情绪,再加上作者将乐曲主题音调进行的下行模进,使得整个乐曲充满着欢快、热烈地气氛,再加上多次强烈地扫轮(扫弦后加轮指),使得本曲中传统的琵琶武曲特性越来越突出,同时也让人们深切地感觉到了彝家青年成双成对地围着火堆,伴随着强烈的音乐节奏越跳越有劲的群舞场面。

(3)高潮间的衔接
乐曲的第五段是两个高潮间的一个小的过渡段落。

此时的乐曲整体情绪开始舒缓、流畅,节奏也开始放慢下来。

乐段最引人注意的是在乐曲的开始部分,一段由长轮悄悄奏出的流畅旋律。

它依旧是第一段乐曲中《海菜腔》的音调,舒缓、优美,不同的是,
此时的《海菜腔》更加的连贯轻柔,同时在低音区加入的和声旋律也使乐曲更加的饱满。

这轻柔饱满的长轮让人感觉像是朦胧的夜里一阵清风送过来的一句悠扬的笛声,又像是某位姑娘趁舞酣之时悄悄地对心上人说的一句情话:
舒缓而长幅度的挑轮,加上在二分音符中突然加入的十六分音符的节奏,使整个旋律时快时慢,感觉像是姑娘们在对小伙子们羞涩回应的同时,还不时的流露着那隐藏不住的激情。

而后,本段再次出现的第四乐段扫弦的部分,整体速度的突然加快,又将人们带回到了热闹欢快的场面。

这一静一动,一慢一快的对比写作,已将姑娘们婉转、小伙子们豪爽的舞蹈特点描写的惟妙惟肖,当然这也很好的将乐曲过度到了第六乐段。

从演奏技法上来讲,此段乐曲还有一个大的特点,同时也是整首乐曲中最为特别的地方,就是由王惠然先生在琵琶上首创的一种独特技法:四指轮。

庄永平的《琵琶手册》上写到:食、中、名、小指顺序弹出连续作轮谓四指轮,而单个的四指轮即为半轮。

因此一般所指的四指轮,就是指四指长轮或满轮。

四指轮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用力方向一致,出音效果相对于五指轮来说更加的紧凑、和谐。

①这样,解放出的大拇指在低音区弹奏旋律或节奏音型,使得音乐效果更加地饱满、均衡而圆润,同时也大大增强了琵琶的表现力。

(4)粗壮的第二高潮
乐曲的第六段是全曲的第二个高潮部分,也是全曲篇幅最长和分量最重的一乐段。

整个乐段有着一连串浑厚深沉的排比短乐句,使得乐音更加坚实有力、热烈红火。

本段乐曲的开头是从琵琶的高音区一下子跳到了最低音区的,在浑厚的三四弦上,从低音区地强奏开始,伴随着密度的增强、速度的加快,奏出了粗狂豪放带有男性彪悍气质的旋律,仿佛就像是彝族小伙们最喜爱的能边跳边弹的大三弦所发出的音响:
①琵琶手册庄永平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154页
这一音调其实与《烟盒舞》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与第二乐段的旋律却又有一些变化,尤其是在节奏上,演奏时应更加强调附点的感觉,同时原来柔美婉转的旋律也开始变得强劲有力起来,深深地刻画出了热情小伙们特有的英姿。

而后,通过这一音调在音区上由最低音区向最高音区的逐渐上升,使得乐曲的情绪越来越高涨。

最后在高音区通过快速的弹奏十六分音符和扫轮二弦及四弦的手法,增强了乐曲的紧张度,结合一音一拍的轮拂手法发出了强烈的音响效果,将彝家舞会欢乐的情绪推到了顶点,也达到了全曲的最高潮。

此段乐曲的速度和节奏变化都十分的明显,特别是速度变化更加的频繁。

乐曲先是从激烈的每分钟196拍降至每分钟168拍,在稍稍的缓和之后,速度便又提升到了每分钟176拍。

在速度提升的同时,节奏型也跟着紧凑了起来,由先前的以二对一的节奏型为主,每两个小节才出现一个四对一的节奏型旋律,转变成了完全由四对一的节奏型组成的旋律。

此时不管是旋律还是节奏此时都是处于一个上升的阶段,而就在乐曲将要到达最高峰时,节奏型忽然由四对一变成了一对一,而本段乐曲的最后一次速度的转变更是直接把整首乐曲推向了最高潮,速度又重回到了每分钟196拍,当然这也已是全曲最高的速度。

在这最后一次的速度提升中,为了烘托这种热烈的气氛,演奏手法也由扫弦晋升成了拂轮(拂和轮相结合的一种轮,即是大指拂后紧接着食指开始顺序左轮①)。

正是这种多次节奏型、节拍及指法的转变使得乐曲像喷泉般层层叠上,终于在最顶端绽放出了美丽的花朵。

这种节速度的逐步提升,奏强烈的要求着演奏者对乐曲的控制能力,是乐曲即第五段“四指轮”之后的又一大演奏难点,演奏这段乐曲时可以将高把位快速
①琵琶手册庄永平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