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现象专题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现象专题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现象专题

1、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将密封有乙醇(C2H5OH)和透明塑料袋放入85摄氏度以上的热水中,看到塑料袋渐渐鼓起,最后液体乙醇消失,塑料袋里看不到任何物质。(乙醇的沸点是78摄氏度)。

答:(1)分子间有间隔。放入85℃的热水中,乙醇气化,分子间间隔变大,塑料袋逐渐鼓起,由于乙醇分子很小,气化后形成肉眼看不到的的乙醇分子,所以塑料袋看不到任何物质。

(2)乙醇分子与氧气发生反应后,乙醇分子分解成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这些原子重新组合生成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乙醇分子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2、在化学晚会上,东东同学表演了一个化学魔术,他将两个“空瓶”中间的毛玻璃片抽去。两瓶均由瓶口到瓶底逐渐充满红棕色气体,其奥秘如图所示,请从微观角度解释魔术中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答: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一氧化氮气体分子和氧气分子相遇发生反应生成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分子。(提示:开始两瓶气体分别是NO和O2)

3、用微粒观点处理一下事实,如不小心打破水银(汞)体温计,散落的水银在空气中会慢慢挥发,汞蒸气会侵害人体。处理措施之一是迅速在水银上撒硫粉,使汞与硫分子(S

8

分子)反应生成硫化汞固体分子(HgS),以消除对环境的污染。

答:汞原子在不断运动,汞原子有毒。硫分子分解成硫原子,硫原子与汞原子重新组合成硫化汞分子。

4、如图所示的装置中,A瓶中充满H

2S气体。B瓶中充满SO

2

气体,抽开玻璃片,一段时间后,集气

瓶内壁有黄色固体小颗粒和水珠。

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分子的质量越小,运动速度越快。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上述。(提示:硫由分子构成)

答:抽开玻璃片,H2S分子与SO2分子在不停的运动,发生化学反应,每2个H

2

S分子

可与1个SO

2

分子反应,生成3个硫分子和2个水分子,硫分子和水分子不停运动附着

积聚在集气瓶内壁,无数的硫分子结合成固体硫,无数的水分子结合成水珠。

5、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1)相同质量的干冰比二氧化碳气体体积小。

(2)金刚石和木炭外观不同但完全燃烧生成相同的气体。

(3)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均由碳、氧元素组成。但是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无毒。

答:(1)气态二氧化碳的二氧化碳分子之间的间隔大于液态二氧化碳的二氧化碳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它们所占体积不同。

(2)金刚石和木炭都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在完全燃烧时,都是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所以即使外观不同,燃烧产物也相同。

(3)CO、CO2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分子又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构成CO、CO2分子的氧原子数目不同,即二者分子不同,化学性质就不同。

6、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1)相同质量的液态水和气态水所占体积不同.

(2)水中加入少量蔗糖,静置一段时间,最终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答:(1)气态水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大于液态水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它们所占体积不同;(提示:状态不同微粒的间隔不同,相同质量的液态水和气态水之间的间隔不同,气态水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大于液态水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它们所占体积不同)

(2)蔗糖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之间,最终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7、用分子和原子观点解释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汞柱上升的原因。

答:汞是由汞原子构成,受热后,汞原子之间间隔增大,体积膨胀,汞柱上升。

8、从冰箱冷藏室中刚取出的果酱瓶,要立即拧开感觉很费力。要想轻松拧开,可以采用什么办法?答:冰箱冷藏室中的温度低,气体分子间间隔缩小,瓶内压强减小,瓶外大气压使瓶塞不易打开。可以采用加热的方法,由于分子间有间隔,温度升高时,气体分子的间隔变大,气体的压强增大,这样容易拧开。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 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教学设计: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 答:不能。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也就是说,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出来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学案

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 第1课时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班级姓名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识记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并能准确应用。 (2)能说出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过程。 (3)理解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相互交流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孟德尔的个人资料等。 (3)自主探究性状分离的模拟实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 四、重点难点 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五、自主学习过程 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实验者:奥地利人 (2)孟德尔选择豌豆做实验材料的原因:豌豆是严格的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情况下一般都是;品种间性状易于区分(例如高茎 1.5~2.0m,矮茎0.3m左右)。 (3)过程: 首先咱们看一下什么是性状?什么又是相对性状? 答: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点的总称或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有的是形态结构特征(如豌豆种子的颜色,形状),有的是生理特征(如人的ABO 血型,植物的抗病性,耐寒性),有的是行为方式(如狗的攻击性,服从性),等等。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例如,豌豆的花色有白色和

红色,绵羊的毛色有白毛与黑毛。该如何去理解这个概念呢,应该注意哪几点并举例说明?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 P代表 F 1代表 F 2 代表 ♀代表♂代表代表 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通常把F 1 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称 为;F 1 没有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称为,如白花性状。 如何理解性状分离? 在杂种后代中出现的现象,称为 (4)结果: F 1 只表现出的性状 F 2 出现,性状分离比为。 2.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1)生物的性状是由(后来称为基因)决定的。 看一下课本P 29 页基因的概念。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是显性基因,用 来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是隐性基因,用来表示。举例说明

微粒的性质 (2)

第3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1课时微粒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在不断运动、微粒间存在空隙。 (2)学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观察科学探究的现象,帮助学生通过现象小结出微粒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的微粒观。 二、教学重点: 物质的微粒性与微粒的性质。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现象。 三、教学难点: 微粒运动和微粒间空隙的想象和推理。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世界上的物质种类繁多。这些宏观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展示图片]微粒的真实存在。 结论: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板书]一、微粒的基本性质: 提问: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 Kg一滴水有1.7×1021个水分子,说明微粒有什么特点? [板书]结论:1、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微粒除了及其微小外,有什么性质呢? 过渡:走近花园会闻到花香;走到加油站会闻到汽油味; 以上实例都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实验探究1:微粒是不断运动的P63《观察与思考》 步骤: 实验1:向盛有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再向其中滴入2至3滴的浓氨水,观察现象。 现象:滴入酚酞试液溶液不变色,再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 实验2:在烧杯C中重新配制甲溶液,在另一烧杯B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把两个小烧杯罩在一起,观察现象。 现象:烧杯C中溶液逐渐变红 原因:氨水易挥发,挥发出的氨气微粒因不停地运动进入酚酞试液,使溶液变红。

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 摘要:毛细作用,是液体表面对固体表面的吸引力。毛细管插入浸润液体中,管内液面上升,高于管外,毛细管插入不浸润液体中,管内液体下降,低于管外的现象。毛巾吸水,地下水沿土壤上升都是毛细现象。在洁净的玻璃板上放一滴水银,它能够滚来滚去而不附着在玻璃板上。把一块洁净的玻璃板浸入水银里再取出来,玻璃上也不附着水银。生活中有很多这种毛细现象。 关键词:毛细;生活;应用 一、毛细现象及其相关概念 1.1毛细现象 毛细现象,又称毛细管作用,是指液体在细管状物体内侧,由于内聚力与附着力的差异、克服地心引力而上升的现象。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能够经由茎内维管束上升,即是毛细现象最常见的例子。当液体和固体或管壁之间的附着力大于液体本身内聚力时,就会产生毛细现象。液体在垂直的细管中时液面呈凹或凸状、以及多孔材质物体能吸收液体皆为此现象所致。 1.2 浸润液体 在洁净的玻璃上放一滴水,它会附着在玻璃板上形成薄层。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浸入水中再取出来,玻璃的表面会沾上一层水.这种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浸润。对玻璃来说,水是浸润液体。同一种液体,对一种固体来说是浸润的,对另一种固体来说可能是不浸润的。水能浸润玻璃,但不能浸润石蜡.水银不能浸润玻璃,但能浸润锌。

1.3 毛细现象产生原因 产生毛细现象原因之一是由于附着层中分子的附着力与内聚力的作用,造成浸润或不浸润,因而使毛细管中的液面呈现弯月形。原因之二是由于存在表面张力,从而使弯曲液面产生附加压强。由于弯月面的形成,使得沿液面切面方向作用的表面张力的合力,在凸弯月面处指向液体内部;在凹弯月面处指向液体外部。由于合力的作用使弯月面下液体的压强发生了变化——对液体产生一个附加压强,凸弯月面下液体的压强大于水平液面下液体的压强,而凹弯月面下液体的压强小于水平液面下液体的压强。根据在盛着同一液体的连通器中,同一高度处各点的压强都相等的道理,当毛细管里的液面是凹弯月面时,液体不断地上升,直到上升液柱的静压强抵消了附加压强为止;同样,当液面呈凸月面时,毛细管里的液体也将下降。 1.4 水和汞的毛细现象 由于表面张力与附着力的差异,水在毛细管中,中央较四周凹下;汞在毛细管中,中央较四周凸起。毛细管常被用来说明毛细现象,当垂直的细玻璃管底部臵于液体中(例如水)时,管壁对水的附着力便会使液面四周稍比中央高出一些;直到液体表面张力已经无法克服其重量时,才会停止继续上升。在毛细管中,液柱重量与管径的平方成正比,但是液体与管壁的接触面积只与管径成正比;这使得较窄的毛细管吸水会比较宽的毛细管来得高。例如,一根管径0.5毫米的玻璃细管,理论上能够将水抬升2.8厘米,但实际观察时其高度会略低些。 在某些液体与固体的组合中,与毛细管吸水的状况略为不同,例如细玻璃管与汞,汞柱本身的原子内聚力大于汞柱与管壁之间的附着力,故汞柱液面中央会稍比四周凸起,这和毛细管吸水的状况恰为相反。

【中考题型】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 用微粒观解释现象或事实

1.现有一瓶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是甲醇(CH 3OH)或乙醇(C 2 H 5 OH)。通过测定该液体充分燃烧后 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可确定是哪种物质,解释原理。 答案: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1分)。根据测得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可计算出碳元素、氢元素的质量。若碳、氢元素的质量比是3:1,即为甲醇;若是4:1,即为乙醇(1分) 2.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相同质量的液态水和气态水所占体积不同。 (2)水中加入少量蔗糖,静置一段时间,最终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答案:(1)分子个数相同时,气态时水分子间的间隔与液态时水分子间的间隔不同(1分)。 (2)水分子不断运动(1分),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蔗糖以分子的形式均匀地扩散到水分子中(1分)。 3.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空气是一种混合物。  (2)取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先倒入半杯水,再放入一大块冰糖,立即在玻璃杯外壁液面位置做上记号,冰糖完全溶解后液面低于记号。 答案:空气中含有多种分子/空气是由多种分子构成的⑵分子间有间隔,在水分子作用下糖的分子不断运动,彼此进入对方的间隔当中,使液体体积减小 4.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碘固体(I2)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变蓝。 (2)等质量的碘固体和碘蒸气比较,碘蒸气的体积远大于碘固体。 答案:⑴碘固体和碘蒸气都由碘分子构成,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1分) ⑵等质量的碘固体和碘蒸气具有相同数目的碘分子,(1分) 气态碘分子间的间隔远大于固态碘分子间的间隔(1分)。 5.将柠檬(一种水果)切片,放入冰箱冷冻后,取出一部分放入真空冷冻环境中,留在冰箱中的柠檬片,时间久了会失去部分水分;真空冷冻环境中的柠檬片,在短时间内会变成干燥的柠檬片。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⑴为什么冷冻后的柠檬片还会失去水分? ⑵为什么真空冷冻环境中的柠檬片,在短时间内就会变干燥? 答案:⑴冰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不断运动,会从柠檬片中逸出。 ⑵真空冷冻环境中,因压强减小,水分子间的间隔骤然变大(1分),水分子运动加速并扩散,所以短时间柠檬片会变干(1分) 6.向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加入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水,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立即盖上玻璃片,用手压住玻璃片,充分振荡后将集气瓶倒置,松开手,观察到,玻璃片没有掉落,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以上现象。

§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3、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前马中学施恩 认知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实验探究:从一些具体的课堂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能够总结出原因和规律 教学设计: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 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板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引入:让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板书:§3、1用微观的观点看物质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将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答:变浅直至无色,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 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举例:除了课本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回答:学生自行讨论。如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

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第2课时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教案人教版必修二

第2课时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 课程标准要求核心素养对接学业质量水平 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 分离和自由组合使得子 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有 多种可能,并可由此预 测子代的遗传性状 1.生命观念——通过假说—演绎的过程分析,形 成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科学观念。 水平二 2.科学探究——通过分析测交的原理,理解测交 的作用,并能阐明孟德尔利用测交实验验证其对 分离现象解释的过程。 水平一 3.科学思维——通过分析一对遗传因子的杂交 实验,利用假说—演绎的方法,分析一对遗传因 子杂交实验中是如何落实假说—演绎的基本步 骤的。 水平二 4.社会责任——能够利用孟德尔分离定律,已知 亲本遗传因子组成求子代遗传因子组成和性状 表现类型及比例;并能根据子代的性状表现及比 例推测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 水平二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自主梳理——————————————— (1)为什么测交可以用来测定待测个体所能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 提示测交是指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的杂交,而隐性纯合子只能产生隐性配子,所以测交后代的性状表现类型及其比例就取决于待测亲本所能产生的显隐性配子的种类及比例。(2)如何根据测交后代的性状表现确定待测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 提示若测交后代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待测亲本为显性纯合子;若测交后代全部表现为

隐性性状,则待测亲本为隐性纯合子;若测交后代表现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1∶1,则待测亲本为杂合子。 [典例1]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获得F1。让F1与隐性个体进行测交,通过该测交实验不能了解到( ) A.F1相关遗传因子的化学结构 B.F1产生配子的种类 C.F1的遗传因子组成 D.F1产生配子的比例 解析通过测交实验可以验证F1的遗传因子组成,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但不能验证F1相关遗传因子的化学结构,A错误。 答案 A [对点练1] 某植物的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且受一对遗传因子A和a控制。为确定某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让其与另一白花植株进行杂交,得到足够多的杂交后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待测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杂交方式属于测交 B.如果后代均为红花,则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C.如果后代出现白花,则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D.如果后代出现白花,则后代中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4 解析待测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杂交属于测交,A正确;如果测交后代均为红花,说明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B正确;如果测交后代出现白花,说明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C正确;Aa与aa杂交,后代为aa的概率为1/2,D错误。 答案 D 联想质疑 ★与隐性纯合个体交配即可测定基因型 【归纳总结】测交的作用

生活中的毛细现象之欧阳家百创编

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 欧阳家百(2021.03.07) 摘要:毛细作用,是液体表面对固体表面的吸引力。毛细管插入浸润液体中,管内液面上升,高于管外,毛细管插入不浸润液体中,管内液体下降,低于管外的现象。毛巾吸水,地下水沿土壤上升都是毛细现象。在洁净的玻璃板上放一滴水银,它能够滚来滚去而不附着在玻璃板上。把一块洁净的玻璃板浸入水银里再取出来,玻璃上也不附着水银。生活中有很多这种毛细现象。 关键词:毛细;生活;应用 一、毛细现象及其相关概念 1.1 毛细现象 毛细现象,又称毛细管作用,是指液体在细管状物体内侧,由于内聚力与附着力的差异、克服地心引力而上升的现象。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能够经由茎内维管束上升,即是毛细现象最常见的例子。当液体和固体或管壁之间的附着力大于液体本身内聚力时,就会产生毛细现象。液体在垂直的细管中时液面呈凹或凸状、以及多孔材质物体能吸收液体皆为此现象所致。 1.2 浸润液体 在洁净的玻璃上放一滴水,它会附着在玻璃板上形成薄层。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浸入水中再取出来,玻璃的表面会沾上一层水.这种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浸润。对玻璃来说,水是浸

润液体。同一种液体,对一种固体来说是浸润的,对另一种固体来说可能是不浸润的。水能浸润玻璃,但不能浸润石蜡.水银不能浸润玻璃,但能浸润锌。 1.3 毛细现象产生原因 产生毛细现象原因之一是由于附着层中分子的附着力与内聚力的作用,造成浸润或不浸润,因而使毛细管中的液面呈现弯月形。原因之二是由于存在表面张力,从而使弯曲液面产生附加压强。由于弯月面的形成,使得沿液面切面方向作用的表面张力的合力,在凸弯月面处指向液体内部;在凹弯月面处指向液体外部。由于合力的作用使弯月面下液体的压强发生了变化——对液体产生一个附加压强,凸弯月面下液体的压强大于水平液面下液体的压强,而凹弯月面下液体的压强小于水平液面下液体的压强。根据在盛着同一液体的连通器中,同一高度处各点的压强都相等的道理,当毛细管里的液面是凹弯月面时,液体不断地上升,直到上升液柱的静压强抵消了附加压强为止;同样,当液面呈凸月面时,毛细管里的液体也将下降。 1.4 水和汞的毛细现象 由于表面张力与附着力的差异,水在毛细管中,中央较四周凹下;汞在毛细管中,中央较四周凸起。毛细管常被用来说明毛细现象,当垂直的细玻璃管底部置于液体中(例如水)时,管壁对水的附着力便会使液面四周稍比中央高出一些;直到液体表面张力已经无法克服其重量时,才会停止继续上升。在毛细管中,液柱重量与管径的平方成正比,但是液体与管壁的接触面积只与管径成

初中化学: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讲解及配套练习1

课时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1) 1.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又是由什 么构成的? 2.一大块冰糖,你如何使它变成更小块的冰糖?你还有什么方法使它分割成更小的看不见的微粒? 3.取少量的食盐加到一杯水中,食盐会,水的味道变成。 4.一杯盐水,你能用什么办法从中获得食盐固体呢?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们听听。 5.高锰酸钾是由许多高锰酸钾的微粒构成的,高锰酸钾的颗粒是颜色的,把高锰酸钾溶于水中,可得到 颜色的溶液。 6.大量的实验证明,物质是由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构成的。 7.把一块金属不断地分割,当分割到我们的肉眼不能看见的时候,把物质放到高倍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物质还存在吗? 知识回收站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把你的看法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并进行简单的总结。 糖和食盐都是白色的固体,为什么味道却不一样呢?把糖加到水中,一段时间后糖就会“消失”,而水却变成了甜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分析: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而不同的微粒具有不同的性质。构成糖和食盐的微粒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味道。糖的固体加到水中,糖被不断地分割,直到变成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微粒,因而表面上看糖“消失”了,但是糖的微粒只是扩散到水中去了,并没有变成其它物质的微粒,因而此时的水也变成了甜的。

1.下列变化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本身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是() A.碘加热后变成紫色蒸气 B.冰块融化成水 C.樟脑丸放在衣柜中逐渐消失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食盐溶于水逐渐消失 B.红墨水滴入水中使水变红 C.石蜡燃烧逐渐消失 D.金刚石加工成钻石 3.晾干湿衣服时,构成水的微粒所发生的变化是() A.构成水的微粒被分解了 B.构成水的微粒变成其他物质了 C.构成水的微粒扩散到空气中了 D.构成水的微粒受阳光作用体积变小 4.下列转化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实现的 是() A.由混合物转化为纯净物 B.由块状物质转变为粉末 C.由固态物质升华为气态物质 D.由一种纯净物转变为另一种纯净物 5.关于氧气和液氧,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因而性质也完全不同 B.它们是完全相同的物质,因而性质也完全相同 C.因为构成两者的微粒相同,因而它们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D.氧气能燃烧,而液氧不能燃烧 6.自然界的物质都是由构成的,不同的微粒具有不同的性质,因而其所构成的物质也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如氧气能,二氧化碳却能 氢气能,水却能。 7.高锰酸钾溶于水时,用取少量的高锰酸钾放入试管中,用量取一定的水,倒入烧杯中,用搅拌溶液,其作用是。 8.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将某些深颜色的衣服和浅颜色的衣服浸泡在一起洗,可能会使浅颜色的衣服染上深颜色,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 9.如图所示,将滴有酚酞的滤纸条放在试管里,如图示放在实验桌上: (1)用仪器A吸取浓氨水,滴在管口的棉花球上,仪器A的名称是,该仪器的主要用途是 (2)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一实验说明

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准备材料:一块纯棉布、一块化纤布、一次性纸杯、一小块报纸、铅笔、塑料勺子、雪糕棍周末妈妈给我买了几件衣服,回家后让我试了一件又一件,还说这件是纯棉,那件是60%的棉,还有什么速干面料的;还说这件比较凉快,那件出汗以后比较容易干。我问妈妈,各种衣服的作用都不同吗?妈妈说,准确的说,衣服的质地不一样穿上的感觉的一样,尤其是在夏天,选择合适的衣服会感觉很凉爽,有的衣服却感觉很热。哦,原来是这样,怪不得妈妈每次买衣服都要先翻吊牌,是看衣服的质地啊。妈妈看我还是有些不太明白,说我们一起做个简单的小实验我就会很快明白的。一听做实验,太高兴了,我赶紧把实验装备全都搬出来。 需要的材料:一个盘子、一块纯棉布、一块化纤布 实验过程:把纯棉布和化纤布浸泡在水中,观察它们被浸湿情况。

实验结果:发现纯棉布很快湿了一大片,而化纤布湿的很少。 实验原理:棉布是用有空隙的细纤维织成的,由于毛细作用,汗液可以通过这些空隙跑出去,所以大部分人喜欢在夏天穿棉、麻等天然纤维制成的衣服。如果用化纤做内衣会感觉很热,这是因为化纤纤维缝隙较少,难以产生毛细现象,所以不宜吸汗,会使你感到汗在衣服里流淌。因此,夏天穿纯棉或者天然纤维的衣服最凉爽。 实验延伸: 为了对毛细现象有更深入的理解,我们采用了其它两种实验: (一)通过手工纸折成花朵状,放入水中,观察“花朵”,说明纸也有毛细现象。

妈妈让我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还心中有疑问,“花朵”会盛开吗?实验证明,纸也有毛细现象。因为纸的主要材料是植物纤维,它们也有极细的管道,水渗入这些毛细管中,纸开始膨胀,纸做的“花朵”就盛开了。 (二)利用家中的一些材料做比试,看看它们是否都有毛细现象?材料:塑料勺、冰糕棍、铅笔、粉笔。 通过比试,我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有毛细现象。将这些材料放入水中几分钟后,粉笔全部都变湿了,铅笔的笔尖处已被水浸湿,冰糕棍的一头由于水的浸泡颜色开始变深,而塑料小勺没有变化。 实验后的感想:

微粒性质应用简答

微粒性质应用简答 1.(3分)阅读以下内容,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有关事实。 空气史话:45亿年前,当地球逐渐冷却,一些气体被迫从岩石和岩浆中迸发出来。氢气、氦气等向星际逃遁;水蒸气、氨气和甲烷等滞留在近地球空间,形成原始空气。在太阳照射下,水蒸气分解为氧气和氢气;氧气跟氨气反应生成氮气和水;氧气跟甲烷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原始空气中又出现了二氧化碳、氮气和氧气…… ⑴当地球逐渐冷却,一些气体被迫从岩石和岩浆中迸发出来。 ⑵原始空气中出现二氧化碳。 2.(3分)室内装修产生的甲醛(HCHO)可用活性炭吸附。将吸收了甲醛的活性炭拿到室外,甲醛会扩散到空气中,阳光下扩散得更快。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⑴甲醛能被活性炭吸附。 ⑵阳光下甲醛扩散得更快。 3.(3分)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现象:中医“拔火罐”时,将点燃的酒精棉伸入玻璃罐内又迅速拿出,立即将罐口扣到皮肤上,玻璃罐被紧紧吸住,罐内皮肤凸起。 4.(4分)用微粒的观点分别解释以下变化中白烟和白雾形成的原因。 ⑴少量白磷(由P4分子构成)露置在空气中自燃并冒出白烟(由P2O5分子构成) ⑵在空气中打开装有干冰的容器,容器口会有白雾产生。 5.(3分)用微粒的观点解释: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有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的物理性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化学性质相似。 6.(3分)如图所示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以下实验现象。提示:红磷和五氧化二磷都是由分子构成 ⑴待红磷熄灭,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里的水部分进入集气 瓶中。 ⑵若装置未完全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进水量会偏少。 7.(3分)向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加入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水,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立即盖上玻璃片,用手压住玻璃片,充分振荡后将集气瓶倒置,松开手,观察到,玻璃片没有掉落,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以上现象。 8.(3分)将柠檬(一种水果)切片,放入冰箱冷冻后,取出一部分放入真空冷冻环境中,留在冰箱中的柠檬片,时间久了会失去部分水分;真空冷冻环境中的柠檬片,在短时间内会变成干燥的柠檬片。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⑴为什么冷冻后的柠檬片还会失去水分?

九年级化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基础练习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时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1) 自学导航 1.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又是由什 么构成的? 2.一大块冰糖,你如何使它变成更小块的冰糖?你还有什么方法使它分割成更小的看不见的微粒? 3.取少量的食盐加到一杯水中,食盐会,水的味道变成。 4.一杯盐水,你能用什么办法从中获得食盐固体呢?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们听听。 5.高锰酸钾是由许多高锰酸钾的微粒构成的,高锰酸钾的颗粒是颜色的,把高锰酸钾溶于水中,可得到颜色的溶液。 6.大量的实验证明,物质是由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构成的。 7.把一块金属不断地分割,当分割到我们的肉眼不能看见的时候,把物质放到高倍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物质还存在吗? 知识回收站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把你的看法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并进行简单的总结。 指点迷津 糖和食盐都是白色的固体,为什么味道却不一样呢?把糖加到水中,一段时间后糖就会“消失”,而水却变成了甜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分析: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而不同的微粒具有不同的性质。构成糖和食盐的微粒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味道。糖的固体加到水中,糖被不断地分割,直到变成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微粒,因而表面上看糖“消失”了,但是糖的微粒只是扩散到水中去了,并没有变成其它物质的微粒,因而此时的水也变成了甜的。 基础评价 1.下列变化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微粒本身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是() A.碘加热后变成紫色蒸气 B.冰块融化成水 C.樟脑丸放在衣柜中逐渐消失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食盐溶于水逐渐消失 B.红墨水滴入水中使水变红

C.石蜡燃烧逐渐消失 D.金刚石加工成钻石 3.晾干湿衣服时,构成水的微粒所发生的变化是() A.构成水的微粒被分解了 B.构成水的微粒变成其他物质了 C.构成水的微粒扩散到空气中了 D.构成水的微粒受阳光作用体积变小 4.下列转化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实现的是() A.由混合物转化为纯净物 B.由块状物质转变为粉末 C.由固态物质升华为气态物质 D.由一种纯净物转变为另一种纯净物 5.关于氧气和液氧,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因而性质也完全不同 B.它们是完全相同的物质,因而性质也完全相同 C.因为构成两者的微粒相同,因而它们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D.氧气能燃烧,而液氧不能燃烧 6.自然界的物质都是由构成的,不同的微粒具有不同的性质,因而其所构成的物质也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如氧气能,二氧化碳却能氢气能,水却能。 7.高锰酸钾溶于水时,用取少量的高锰酸钾放入试管中,用量取一定的水,倒入烧杯中,用搅拌溶液,其作用是。 8.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将某些深颜色的衣服和浅颜色的衣服浸泡在一起洗,可能会使浅颜色的衣服染上深颜色,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 9.如图所示,将滴有酚酞的滤纸条放在试管里,如图示放在实验桌上: (1)用仪器A吸取浓氨水,滴在管口的棉花球上,仪器A的名称是,该仪器的主要用途是 (2)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

省重点高中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的实质 测试题

省重点高中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的实质测 试题 生物 2018.1 本试卷共10页,100分。考试时长6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 1.下列生物学现象属于基因重组的是 A.血红蛋白氨基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出现某些血红蛋白异常引起的贫血病 B.正常的双亲生出患白化病的后代 C.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自交后代出现不同于亲本的新类型 D.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卵细胞随机结合 2.用纯种高茎豌豆(DD)与纯种矮茎豌豆(dd)杂交,得到F1全为高茎,将F1自交得F2,F2中高茎∶矮茎为3∶1。下列选项中不是实现F2中高茎∶矮茎为3∶1的条件的是( ) A.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形成两种配子 B.含有不同遗传因子的配子随机结合 C.含有不同遗传因子组合的种子成活率相同 D.F1自交时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之比为1:1 3.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关于该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B.孟德尔依据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进行演绎推理过程 C.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交和反交实验 D.若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则可验证基因分离定律 4.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是 A.杂种后代出现不同性状B.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接近1:1 C.F2性状分离比接近3:1D.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时彼此分离 5.家兔的褐毛对黑毛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四只家兔,甲和乙是雌兔,丙和丁是雄兔,已知甲、乙、丙兔为黑毛,丁兔为褐毛。甲与丁多年交配,子兔全部为黑毛;乙与丁交配,子兔中有褐毛兔。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黑毛对褐毛是显性 B.设B为显性基因,b为隐性基因,则甲、乙、丁兔的基因型分别为BB、Bb、bb

毛细管长度的试验方法 将工艺管打开,高压管连接压力表,毛细管的一端连接干燥过滤器,另一端暂不焊接,启

1 . 毛细管长度的试验方法 将工艺管打开,高压管连接压力表,毛细管的一端连接干燥过滤器,另一端暂不焊接,启动压缩机,如果压力表的压力稳定在0.98-----1.177Mpa左右,可以认为合适,压力过高就要割断一小段,压力过小时就加一小段,反复试验直到合适为止,然后将毛细管和蒸发器连接好。再抽真空、充注制冷剂。 2.工厂大部分采用测试的方法来判定毛细管的长短,需要的设备有:高压瓶、流量计、液压测量和气压测量等条件,而在维修当中由于条件的制约,就有些困难; 下面介绍一种方便的测量方法:在需要更换毛细管的冰箱的冷凝器输出端换一个双尾干燥过滤器,焊接好冷凝器的接头和工艺管(工艺管选择直径5毫米的铜管和三通压力表架,在选择一条基本上与原毛细管差不多直径的毛细管,长度在可根据压缩机的功率估计,一般在2.0米-2.8米之间,一端焊接到干燥过滤器的输出端,插入深度一般在0.5~1厘米左右不能太深,过深会触到干燥过滤器的过滤网上造成堵塞,也不能过短,太短会使赃物堵住毛细管的口径,焊接无误后,切开压缩机的工艺口,开启压缩机观查接在干燥过滤器上的压力表的压力,根据所用的制冷剂的不同选择压力的大小,如压力过高可截短一些毛细管,反之要加长,当基本上符合下面提供的压力范围内即可。下面提供不同的制冷剂的压力范围: R12 11.5~12.5KG/CM2 R134 10.5~11.5KG/CM2 R22 15.5~18KG/CM2 R600 9.6~10.5KG.CM2 在实际维修当中不断的测试及可得出标准的长度可供以后无需测试及可知道长度,但是必须和测试的毛细管的直径一致 3 . 自制冰箱、冰柜蒸发器和毛细管的速算方法!!! 在维修制冷设备时,如遇到冰箱、冰柜的蒸发器出现内漏时,一般可以不用拆动原蒸发器的盘管,在内包装皮的基础上可认重新盘管。然而计算所用铜管的长度,会使许多维修员感到头痛。下面介绍一种速算方法给大家,供参考。 一、速算方法 1.电冰箱蒸发器新管长度计算公式 管子总长度=冷冻室长度+冷藏室长度 冷冻室长度=1/3总容积(升)×0.148米/升 冷藏室长度=2/3总容积(升)×0.03米/升 2.电冰柜蒸发器新管长度计算公式 铜管总长度=1/3总容积×0.148米/升+2/3总容积×0.03米/升 注意:公式中介绍的铜管长度的计算方法,适合于直径为∮6mm和∮8mm的紫铜管 4.电冰箱要求压缩比达到1:10,才能使制冷系统达到设计规范。 电冰箱的压缩机是高压压缩机,本身的压缩比远远满足要求,所以1:10的压缩比就要有节流毛细管来控制了,毛细管加长可以增加压缩比,毛细管减短可以降低压缩比。 以制冷系统的低压压力0.06MPa为基准,则其绝对压力为0.16MPa,由于压缩比为1:10,所以高压压力是低压压力的10倍,则高压压力为1.6MPa,用压力表读数为1.5MPa。 实际调试毛细管的时候,是将压缩机的低压端开口放置在大气中,大气压力在表上的读数为0,实际的压力为0.1MPa。 在压缩机高压端接压力表和毛细管,由于毛细管的阻流产生了高压压力读数,高压压力也应该是低压压力的10倍,所以高压压力的只是1MPa,读数为0.9MPa。 其实一台好的电冰箱其压缩比可以达到1:12的,因此调试毛细管的长度高压读数为1.1MPa

人教版必修二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教案

第2课时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 一、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实验原理 (1)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 (2)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 (3)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2.实验过程 (1)取甲、乙两个小桶,每个小桶放入两种彩球各10个。 (2)摇动两个小桶,使小桶内的彩球充分混合。

(3)分别从两个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记下两个彩球的字母组合。 (4)将抓取的彩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摇匀,按步骤(3)重复做50~100次。 3.实验结果与结论 彩球组合中,DD∶Dd∶dd比值接近1∶2∶1,彩球组合类型代表的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3∶1。 (1)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桶内的彩球模拟的是F1产生的两种配子() (2)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内的小球总数一定要相等() 答案(1)√(2)× 据“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装置图,分析问题:

1.每个小桶内的两种彩球必须相等,这是为什么? 提示杂种F1(Dd)产生比例相等的两种配子。 2.为了保证不同配子间结合机会均等,且所得结果与理论值接近,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提示(1)抓取小球时应随机抓取;(2)双手同时进行,且闭眼;(3)应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桶; (4)重复多次。 3.有两位同学各抓取4次,结果分别是DD∶Dd=2∶2和DD∶Dd∶dd=2∶1∶1,这是不是说实验设计有问题? 提示不是。DD∶Dd∶dd=1∶2∶1是一个理论值,如果统计数量太少,不一定会符合该理论值,统计的数量越多,越接近该理论值。

《神奇的水》说课稿

《神奇的水》说课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课《神奇的水》,本课与《观察水》共同组成对水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科以新课标为依据,通过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水的神奇本领。在教学课程中,不但追求学科知识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更突出学科知识的整合,强调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水,将有关学习置于生命之源的广阔背景下,使学生体会到联系生活的教育所带来的魅力。本节课我将带领学生研究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并了解水的两个神奇本领在生活中的现象。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到科学,对科学充满兴趣,但是没有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还需要老师细致的指导。三年级的孩子在此阶段主要是学会观察,学会动手做,学会记录。要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为以后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了解水有毛细现象。 2、了解水有表面张力。 3、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 教学重点: 认识水有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 教学难点: 寻找水在生活中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 教学设计: 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兴趣,爱玩是三年级孩子的天性,所以我在课的开始从学生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水和怎么玩水入手,告诉他们老师会教他们新的玩法大大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第二个环节,老师教孩子用纸棒做实验,让学生猜纸棒浸泡在红水里会发生什么现象,猜了以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通过实验发现水会爬上去。接下来比较,水能沿着纸爬上去,能不能沿着其他材料爬上去,课前我准备了纱布条,粉笔,塑料棒和玻璃棒,通过不同材料的比较来发现水是沿着有孔的材料爬上

去的,引出毛细现象的概念,接下来又准备了两个演示实验,红水滴在纸上和玻璃上,让学生辨析是不是毛细现象,为什么是和为什么不是,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毛细现象的认识。 认识了毛细现象之后,第三个环节设计的任务就是认识水的表面张力。同样先教会孩子滴管的使用,然后让孩子们猜一元硬币上能滴多少滴水水才会溢出来,同时用画图的方法把从侧面观察到的硬币上的水即将溢出来前的样子画在纸上。汇报的时候把各个小组画的图作比较会发现虽然画的有差异,但是共同点都是水面都会鼓起。发现这个现象以后,让孩子分组讨论为什么水鼓起来都不会溢出来,通过讨论更加深孩子对“团结的水”这一概念的形象认识,最后教师总结出水面张力。然后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水面张力现象,把科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 最后,为了更加深孩子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爱,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利用水面张力让回形针浮在水面上,并让孩子上台试一试,没试的孩子就作为回家之后的兴趣活动。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这时,学生的脑子就会冒出许许多多的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从而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欲望。

液体表面张力与液体表面现象

液体的表面张力与液体的表面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观察到许多与液体表面张力有关的现象。如草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荷叶上滚动着的小水滴,玻璃板上的小水银滴等,它们为什么都是球形或近似球形?这就是因为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结果。当用细管吹出一个个五彩缤纷的肥皂泡时,在泡膜的表面上就布满了液体表面张力。用数学可以证明,在体积相同的各种形状的几何体中,球体的表面积最小。正是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才会出现露珠、小水银滴等都收缩为球形的现象。 你若有机会观察护士给病人输液,你会看到在输液之前,护士总是要把输液管中的空气泡排除干净。不然的话,若让那些气泡混入人体血管中,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气泡将会阻碍血液的正常流动。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液体的表面张力,以及液体表面现象发生的原因。 1 表面张力的成因、大小和方向 表面张力就是促使液体表面收缩的力。液体与气体的交界面(属于液体薄层),称为表面层。在表面层中,液体分子因受到液体内部分子的引力,而有一部分会被拉入液体内,致使表面层液体分子密度小于液内分子密度。表面层中液体分子的这种布局,使得液体表面层就像一张“绷紧”的橡皮膜,而具有收缩趋势。表面层一直处在具有收缩趋势的表面张力作用之下。 这里应指出,液体表面张力与橡皮膜张力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橡皮膜的分子间距会随着膜面积的增大而增大。而液体表面张力却不受面积变化的影响,当液体表面层面积增大时,液内分子会自动进入液面来补充,从而维持液面内分子间距不变。 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来可说明表面张力的存在。取一段铜丝制成一个直径约 cm ~85的圆环,在环上跨系一根细红线(用红线易于观察) 。将环浸入洗洁精溶液再取出,环上蒙了一层液膜,这时用粉笔头轻触线一侧的液膜,原来自由弯曲的红线则立即被液膜拉向另一侧,成为一段张紧的弧线。实验表明,液体表面具有收缩到最小面积的趋势。同时它还表明,表面张力的方向垂直于任一周界线且与液面相切。 理论和实验表明,表面张力的大小,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2)(双表面层单表面层L F L F αα 上式中,α称为表面张力系数。α与液体的种类、温度等因素有关。不同的液体,α不同;同一种液体,α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另外,α也与液体中的杂质有关。因此,当人体使用了某些药物后,血液或尿液的表面张力系数则会发生变化。 在生活中有许多与表面张力有关的现象。例如,对人来说,重力有时会造成很大的麻烦。人若不慎从高处落下,可能会被摔得不轻。而小昆虫一点也不害怕重力,它在落下时一点危险也没有。但表面张力对某些昆虫来说则有可能造成很大威胁,小昆虫有时最怕表面张力。当一个成人从浴池中站起时,他身上会带起厚约mm 2.0的一层水,这些水大约kg 5.0,不到人体重的%1,这对人来说不会感到有什么负担。即使是人的全身涂满了肥皂泡沫,其表面张力对人也不会产生任何威胁。而一只蚊子一旦被肥皂泡沫弄湿,它将很危险。这时蚊子将难逃表面张力“法网”。

高中生物 第1章第1节 第2课时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2课时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 测控导航表 母表示雌、雄配子的种类;抓取时,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表示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2.在孟德尔的实验中,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值主要取决于( C ) A.环境条件的影响 B.与F1相交的另一亲本的遗传因子 C.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 D.F1产生配子的数量 解析:测交实验中,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由于隐性纯合子产生的配子中只含有隐性遗传因子,不会掩盖F1配子中的遗传因子,因此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值代表了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 3.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关于该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D ) A.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 制的” B.孟德尔依据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进行演绎推理过程 C.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交和反交 实验 D.若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则可验证基因分离定律 解析:孟德尔没有提出基因的概念,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可以彼此分离”;孟德尔时代还没有发现减数分裂,孟德尔在提出假说的基础上进行演绎推理;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若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则证明F1可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证明分离定律的正确性。 4.牛的毛色遗传黑色对棕色是显性,要确定一头黑母牛是否为纯合子,选用和它交配的牛最好是( B ) A.纯种黑公牛 B.棕色公牛 C.杂种黑公牛 D.杂色花公牛 解析:由于牛的毛色遗传黑色对棕色是显性,所以黑母牛可能是显性纯合体,也可能是杂合体。要鉴定该头黑母牛是否为纯合子,最好选用隐性纯合子与之测交,所以只能是纯种棕色公牛。如果后代都为黑色牛,说明要鉴定的黑母牛很可能是纯合体;如果后代中出现了棕色牛,说明要鉴定的黑母牛肯定是杂合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