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两难故事法”在品德教育中的运用名师优质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两难故事法”在品德教育中的运用

在中学任教的老师都有这种感受:现在的德育工作真是太难做了,我们辛辛苦苦教了很长时间,可只要学生在家过一个假期,甚至只过一个周末,就被负面因素全抵消了。学生无法建立起真正的道德认知,更无法实现知、情、信、义、行的转化。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道德教育需要进一步地改进和完善,寻找适合初中学生实际情况的有效的道德教育方式。

一般来说,儿童的行为普遍存在着与其道德判断力不一致的现象,但是,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水平和阶段越高,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程度就越高。因此,道德教育的关键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逐步提高,而应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能有效地做到这一点。

“道德两难故事法”的理论依据是“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里如何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是当代学校亟待解决的难题。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恰好为我们解决这类难题提供了思路。科尔伯格等人的研究表明:个体的道德判断力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矛盾冲突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设法创造情境,寻找冲突平台,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困惑、焦虑、犹豫的心态中寻求理性内核,确立合乎规范和社会基准的判断准则,从而提高道德判断水平。“道德两难故事法”就是根据这一理论提出的可操作的德育方法。具体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能兼顾的故事情境,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两种道德取向,引起学生的道德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接触到更高层次的道德推理方式,寻找自认为正确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一、“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应用步骤

(一)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在应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教学之前,必须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水平,这是应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前提。只有了解了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水平之后,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道德两难故事”。这就要求教师密切接触学生,通过了解、观察、调查、研究,掌握学生实际道德发展水平和认识水平。

(二)设计与学生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及教学内容相吻合的“道德两难故事”

设计与学生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及教学内容相吻合的“道德两难故事”是应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基础。只有设计合情合理,才能进行“道德两难故事法”的教学。那么,作为课堂应用的“道德两难故事”在设计时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第一,设计的情境必须是真实或者是可信的;第二,设计的情境必须包含两条道德规范,而且只包含两条道德规范;第三,涉及的两条道德规范在设计的情境中必须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袁政国主编:《当代教育学》)遵循这些原则非常重要,只有在这些原则指导下编制的“道德两难故事”,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例如,作为应用于初中课堂教学的“道德两难故事”,只能涉及两条道德规范,因为对于大多数初中学生来说,涉及三种或更多的道德规范的冲突情境异常复杂,不适宜其思维水平,也就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那么,我们应用的“道德两难故事”有哪些可能的来源呢?

1.它可以是学生身边真实的或实际发生的道德两难问题

如在教学“珍惜友谊,发展友谊”一课时,我们选择了高年级的两位同学的例子。这两位同学是从小学到初中的多年好友,有一天,他们班里一位同学的一块手表丢了,非常着急,到处寻找,这两位同学中的甲还帮助那位同学寻找,但没找到。他晚上去乙家里玩时,意外地发现了那块手表,几经追问,乙终于承认是他拿了那位同学的手表,并央求甲要为他保密,但又不肯按甲的要求把手表还给那位同学。这时,甲该怎么办?

2.它可以是社会关注并争论的热点、焦点问题

如在讲授“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尊严”这一知识点时,可根据“不跪的人”孙天帅的故事编制一个“两难故事”:“孙天帅的家在河南农村,正当他即将高中毕业时,家庭面临极大困难:父亲病重,母亲年事已高,弟弟正在求学,为了给父亲治病,圆弟弟求学之梦,他背上简单的行囊,南下珠海打工。但是,在他打工的工厂,出现了韩国女老板无视中国法律,强迫中国工人下跪的事件。在这种情况下,他该怎么办?如果他拒绝下跪,必失去工作,难尽为人子、为人兄的责任;如果他下跪,又有损个人尊严特别是民族尊严。”孙天帅必须在“责任”和“尊严”中作出抉择。

3.可以是虚构但却可信的道德两难问题

如科尔伯格及其同事设计的九个“道德两难故事”虽然都是虚构的,但却是可信的。我们在教学时也可依据内容需要自己设计一些。如在教学“遵守纪律”相关内容时,可以设想某位同学由于某些原因即将迟到,现在他所在的位置离教室之间有一大片草坪,如果穿过草坪,就不会迟到;如果绕过草坪,肯定就会迟到。这时他必须在“遵守纪律”与“爱护公物”这两者之间进行抉择。

(三)运用道德两难故事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失衡,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在适当的时候把设计好的“道德两难故事”展示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失衡,并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是应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关键。这时必须注意讨论小组应由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混合而成,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高于他们推理水平的道德判断,触动其原有的道德经验结构,产生不满足感;相反,如果讨论小组的学生之间在关于某一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中很容易得出一致意见,甚至一开始就没有任何分歧,这就不可能达到我们应用“道德两难故事”的初衷。因此,第一个步骤在这里就可显示出其重要性。

(四)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

这是应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的最终归宿。因为运用道德两难故事引起学生意见分歧和失衡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已。因此,在学生出现意见分歧和失衡时,教师应启发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和辩论,做出判断。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考虑他人观点,协调与他人的分歧,最终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当然,“知”是为了“行”,当学生能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后,必须采取有效的办法,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二、“道德两难故事法”在培养学生品德中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领会道德知识,发展学生道德评价能力(道德判断能力),产生良好的道德信念

真正的道德认知应包括领会道德知识,进行道德评价,形成道德信念。道德的领会是学生具备道德认知的前提,即要使受教育者了解具体的行为准则以及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准则。但道德认知还应涉及受教育者对这些知识信不信、接受不接受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在培养道德认知时还必须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并在评价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道德信念。为此,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能经常运用自己的道德知识来进行评价。而在应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教学时,必然要求学生进行道德分析和判断,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就能使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从肤浅到深刻不断地发展,并最终促使其道德信念的形成。

(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在“不跪的人”一例中,学生经过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及热烈的讨论,就会越来越敬佩孙天帅的可贵人格,并被他的爱国情操深深感染,这就能给学生一种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实际的情感体验。

(三)锤炼道德意志,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为抉择能力,强化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