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stein-Barr病毒(EB病毒)所致的肝脏炎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B病毒所导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一般并无症状。青少年的感染率达7%,其差异与社会经济状况有关。EB病毒进入鼻咽部后,主要侵犯有EBV受体的B淋巴细胞。在疾病的早期,血清中不典型淋巴细胞是EB病毒感染的B淋巴母细胞,稍后出现反应性T淋巴母细胞。EB病毒感染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有强烈淋巴网状组织反应的传染病,突出的临床表现为伴有淋巴结肿覆盖物的扁桃体炎,在鉴别诊断时常误认为是链球菌性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尤为明显,但也可能触及腋下及腹股沟肿大的淋巴结。多形性皮疹 (斑丘疹,荨麻疹、出血点)相对少见。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常有(约7%)用氨苄西林后出现麻疹样皮疹的反应倾向。约75%的患者伴有脾脏肿大,肝脏有不同程度的受累,7%可见肝肿大及黄疸,约98%的患者伴有转氨酶活性升高的肝脏炎症改变。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在-5×的9次方/L之间。典型改变是单核细胞的绝对数或高至45μ以上,血液涂片中4%-7%的白细胞为单核细胞和不典型淋巴细胞。后者大小不一,胞浆呈嗜碱性,有空泡,核大小、形态及部位亦不相同 (不典型淋巴细胞也可见于风疹、麻疹、腮腺炎、巨细胞病毒、出血热病毒感染以及弓形体病)。半数的患者有明显的血小板减少症,但贫血极少见。一般肝脏受累程度较轻,但个别病例也可出现严重肝脏炎症及大量肝细胞坏死。ALT活性比AST活性升高更明显,但很少超过5U/L。具有特征性和对鉴别诊断有价值的是,有明显的血清糖酵解酶活性升高(如LDH)。此外还常见与淤胆有关的γ-GT和ALP升高,在发病后2-4周酶的活性最高。 组织学检查显示,肝脏以淋巴细胞和多形核细胞浸润为主。在疾病-3天时,出现汇管区、窦内及灶性-小叶内不同程度的单个核细胞浸润。开始时有较多的淋巴母细胞样细胞,难以与白血病鉴别,稍后主要为小淋巴细胞而难以与淋巴瘤相鉴别。常见Kupffer细胞丝分裂。也可见单个细胞坏死,但多数并无明显的肝实质细胞损害。虽血清学检查有明显的γ-GT和ALP升高,但多无淤胆现象。在发病第-3天,肝细胞出现有丝分裂和双核,提示肝实质细胞再生活跃。约6天后,汇管区浸润和Kupffer细胞活跃现象有明显缓解,但往往也可见到迁延性经过。 EB病毒是一种致癌性病毒,与非洲Burkitt淋巴瘤及鼻咽癌有关。传播方式是经口或唾液感染,入侵门户为鼻咽部。潜伏期4-4大,但亦可持续数周或数月。 在洗咽液、扁桃体及淋巴组织中可分离出病原体,血清学检查可出现嗜异性抗体,即血清与单核细胞反应并引起凝集现象(Paul-Bunnell反应或称Hauganatzin反应)。查出嗜异抗体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具有诊断意义,在成人发病的第周约7%,第3周约8%-%的患者可查出阳性反应,假阳性反应极少见。特异性检查是检测针对病毒衣壳抗原(VCA)的IgM和IgG抗体。 鉴别诊断应与链球菌咽扁桃体炎、白喉、奋森咽峡炎、粒细胞缺乏症及其他病毒所致的咽峡炎区别。血像改变应考虑到白血病,肝功能障碍应排除“经”型病毒性肝炎。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并发症为脑膜脑炎、脊髓炎、脑神经麻痹及Guillian-Barre综合征;间质性肺炎、心肌炎和细菌重叠感染较少见。一旦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其病死率高达8%,%的患者有后遗症。世界文献已有2例脾破裂的报告,主要发生于第2-3周。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预后良好,约2-3周后6%-7%的患者疾病得到缓解,黄疸持续数周的病人恢复较缓慢。致命性经过的肝细胞坏死非常罕见(文献中仅见5例报道)。 治疗限于对症措施。伴细菌性重叠感染者可用抗生素(注意避免氨卡西林的反应)。有并发症者,如明显的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枢神经受累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目前尚不能预防接种。 来源:中华肝病康复网
更多全新内容请继续浏览:/医院分类信息
更多全新内容请继续浏览:/医院分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