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贱伤农菜贵伤民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说, 目前的菜贱伤农是因为短期内的供给过多造成的, 那在下一个生产阶段, 我们可以预测到什么呢?菜贵伤民! 早晨,我被电话扫除了睡意。朋友在电话那头跟我说,北京、山东、安徽与珠江 三角洲地区同时出现了菜价急降的现象, 有菜农任凭苋菜长到一米高, 有菜农 雇 人成片铲去蔬菜,而有网友上网帮她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卖莴苣,甚至,各地政府 组织企业、学校购买蔬菜,以防菜贱伤农。但与此同时,超市里头的大葱还是 1 元 钱一根。终端市场的高价与田间的批发低价同时存在的现象实在令人困惑。 所有人的第一反应是, 是否流通环节出了问题?是否由于政府前一段为了控制通 胀,打击“奸商”囤货,使得没有足够的人从事流通,从而造成田间的低价不能 传导为超市的低价?同时,我们还听说有货车司机罢工,这似乎也验证了流通环 节出问题的说法。 但转念一想,司机罢工是区域性的偶发事件,不可能使得全中国上下的流通同时 出现问题。 而政府之前打击的“奸商”是从事大蒜等可适度存储的农产品的炒作 者,而不是炒作蔬菜者。事实上,一茬蔬菜的上市期只有 20 天左右,无法保存, 无从炒作。 为何在高通胀的背景下 (化肥、种子、人工费都在涨),田间菜价为何突然会 如此低廉?这无非是因为去年末的高菜价,引导蔬菜种植的增加,而春天以来, 万物生长,蔬菜的供应急速增加,由于蔬菜无法存储,造成短时间的供大于求, 价格暴跌。 但是,在流通环节没有出现大问题的情况下,田间的低价为何没有传到超市呢? 根本上来说,是因为两个地点菜的种类不同,田间低价的是低端大路菜,而超市 里头高价的是所谓高端有机菜。具体来说: 第一,在高通胀的时代,物流成本(包括汽油、人工费等)占菜价很大的部分, 对于某些菜而已,物流成本甚至到了菜价的 70%。高物流成本导致只有高端菜 被运出产区,而低端的大路菜只好烂在田头。所以,我们在超市看到的高菜价基 本上是高端菜的价,而不是低端大路菜的价格。 第二, 高端菜的生产有比较高的门槛, 要满足“有机”、 “绿色”、 “环保”等, 对于去年末的高菜价,高端菜的生产无法急速增加,使得现在高端菜还能保 持 高价。而生产低端大路菜的进入门槛比较低,有块地,谁都可以种。所以,去年 底的高菜价让低端菜的产量快速增加,造成现在的供给过剩。换句话说,两种菜
当前的价格越平稳,未来的价格也越可能平稳。我们知道,波动率代表的是 风险,是不确定性。市场价格越波动,价格信号越模糊,生产者时刻得做相应的 调 整,导致成本的上升。 因此,在当前高通胀的时代,大家会看到更多的暴涨暴跌。这样的暴涨暴跌影响 的恰恰是那些对价格比较敏感的生产者和需求者,也就是我们一直想保护的弱 势群体。这些对价格比较敏感的生产者就是生产低端大路菜的小菜农,而对价格 比较敏感的需求者就是低收入民众。生产高端菜的菜农有技术优势,不太会被通 胀影 响,消费高端者则更不会在乎菜价。 既然菜价的高波动率是由于高通胀带来的,对于政府来说,应该做的就是尽可能 地控制流动性,减少通胀,从而减少价格的波动。 最后,我想要提醒的是:政府托市行为在短期内虽然可能让菜农减少部分损失, 但在中长期来看, 这有可能造成菜农的道德风险, 菜农只管种菜, 不管种什么 菜, 不管要种多少菜,有事找政府,降低菜农的风险意识,这其实是损害了菜农的独 立判断能力,增加了菜农长期的损失。所以,相对于政府的托市行为,政府更应 该做的是加强信息的搜集与传播, 减少菜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波动与不 确定性,让菜市场运作得更加有效率。 (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外汇储备研究中心主任)
的 生产价格弹性不同,低端菜的生产对价格更加敏感,同样价格的增加,会造 成低端菜的生产大大超过高端菜的生产,从而形成价差。 如果说, 目前的菜贱伤农是因为短期内的供给过多造成的, 那在下一个生产阶段, 我们可以预测到什么呢?菜贵伤民!低端大路菜的生产者因为此时的低价,必然 减少下个阶段的供给, 很快地, 菜价又会急速上升, 大家的菜篮子负担又会加重。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菜价的波动率上升了。而价格的高波动率正是高 通胀的一个典型特征。 道理很简单, 当前的价格越高, 未来的价格就越有可能 下 降;
去年一年,各种农产品(尤其是水果蔬菜)轮番涨价,“菜贵伤民”,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今 年开春以来,菜价持续下跌,甚至已跌破生产成本,山东农民因此自杀,“菜贱伤农”引起各方 面的高度关注。 其实,只要我们稍作回顾就可以发现,在最近 20 年,菜贱伤农的事情几乎年年发生,且在 菜贱与菜贵之间恶性循环:菜贵,农民扩大种植面积,政府也积极鼓励农民种植,供过于求,导 致菜贱;菜贱,农民种菜不划算,减少种植面积 菜贱,农民受不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菜贱和菜贵的这种循环?能否保持果蔬供求的相对平衡,及因此的价格 相对稳定,既不伤农,又不伤民的办法? 目前有两种关于果蔬价格恶性循环的解释及相关政策建议。一种解释是流通环节有问题,主 要是流通成本太高,包括流通中间环节太多,收税收费太贵,运输成本太高,最近的汽油涨价也 是导致运输成本太高的一个原因。解决办法是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收税收费,降低运输成本。更 具体的建议是,农业部与商务部应该联合推广“农超对接”,即让果蔬供求市场上,一端连接农 户,一端连接超市,果蔬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见面,降低农民销售果蔬的难度,方便市民购买质 优价廉果蔬。 还有一种解释是生产环节有问题,主要是小农经营规模太小,无法与市场对接。若农户经营 规模比较大,他们就有能力收集信息、寻找市场,从而减少种植果蔬的盲目性与增加对市场的适 应能力。扩大经营规模的办法,左派与右派有不同的建议,左边的同志们认为应该将农民组织起 来,最有效的办法是组织合作社,右边的同志们认为,应该支持成立公司加农户的产销集团,鼓 励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左右两边都认为,目前小农经营无法适应市场经济。 我认为,以上从流通和生产环节的解释,都有流于表面的嫌疑,其对策最多只能治标,甚至 可能造成恶果。理解果蔬价格的波动,根本上还是要回到市场经济最基本的供求关系。从流通环 节找原因, 无法理解为什么只是有时候才菜贱伤农。 果蔬都是高度市场化的接近完全竞争的商品, 没有谁可以通过垄断流通环节来人为地让菜贱或菜贵。从生产环节找原因,认为应该扩大经营规 模,增加资本投入,从而提高生产者与市场的对接能力,其后果却很可能是,资本的进入,经营 规模的扩大,果蔬供给能力更强,供过于求更为严重。且,因为资本进入,经营规模扩大,使之 前尚可能通过种植果蔬致富(或获取收入来源)的小农不得不退出果蔬生产,无法再从果蔬生产 中获益。这个时候,即使不再有菜贱伤农,菜得贵贱又与农民有何关系? 二,是什么原因造成菜贱伤农,能否及如何走出恶性循环? 是什么原因造成菜贱伤农,能否及如何走出恶性循环? 1,供不应求,导致菜贵。菜贵,市民受不了,
小农逐利的冲动和中国规模庞大的农户,及因此而有的极为庞大的果蔬生产能力,所面对的 却是相对狭小的市场及几乎没有通过储藏来缓解供求紧张关系的现实,一旦市场供过于求,必菜 贱伤农,而一旦供不应求,又导致菜贵伤民。 三,有农民种植高风险的果蔬,而不种风险小的粮食 有农民种植高风险的果蔬,而不种风险小的粮食 中国小农经济还将长期存在下去,九亿农民还要依托农业收入完成劳动力再生产。虽然种植果蔬 的风险比较大,甚至屡屡出现菜贱伤农,还仍然有农民种植高风险的果蔬,而不种风险小的粮食, 是因为果蔬种植可以带来更高的经济收入。 换句话说,农民种菜,是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选择的结果。农民是独立经营主体,他 们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我们不能只看到菜贱伤农,而看不到,农民在承担更大风险种植蔬菜的同 时,也获取了更大的利益(相对于种粮)。在中国农户规模庞大且需要依靠农业收入情况下,只 要蔬菜种植具有比较高的收益,就一定会有农户愿意承担更大风险来种蔬菜。而外出务工农民年 龄大了,外出务工不太方便了,他们见过世面,也有点存钱,他们回到农村,也大多不愿种植利 益小的粮食,而愿意作为投资来种植果蔬。在果蔬这个高度市场化的商品生产与供给领域,在市 场风险和市场收益之间,是存在一个平衡的(虽然有点脆弱)。这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也是 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建议通过“农超对接”来改善流通,走出目前的恶性循环,至少不应成为主导的解决问题的 办法。全国 90%以上果蔬都是通过集贸市场交易,就是说,蔬菜产销都是在高度市场化的背景下 完成的,农超对接也就几乎没有实际意义。建议在生产环节作文章的建议也大多是不得要领。扩 大经营规模,更多资本下乡,从而可能使农业经营者具备更多与市场对接的能力,但是,经营规 模越大,资本下乡越多,生产果蔬的能力就越强,这些集结起来的果蔬生产者就越是可以占据农 产品市场的利润高端,也就意味着越少农民可以从农业中分享利益,且越难从农业高端产品中分 享利益。若经营规模的扩大和资本更多下乡,是由国家政策扶持促成,这就是比菜贱伤农对农民 更加不利的结果,因为菜贱伤农的另外一面还是与高风险相伴的高收益。现在,因为政府扶持, 资本下乡, 规模经营, 之前尚可从果蔬种植中获取收益的农民就彻底被排斥到果蔬生产之外去了。 五,事件总结 总结起来,目前出现的菜贱伤农的问题,不是流通环节的问题,也非生产环节的问题,而是在中 国特殊城乡二元结构下面的正常市场波动的一个部分。 某种意义上, 这种市场波动是无法克服的。 目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政府部门的不恰当行为和新闻媒体不恰当报道,扩大而不是减少了这 种波动。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面,政府应该做的事情主要应是收集相关信息,提供市场预警, 加强安全监管,减少市场波动的幅度,而不是直接介入到流通环节和生产环节中去。
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国家,具有十分特殊的国情。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 人口为 13.39 亿,其中流动人口 2.61 亿,大部分为进城农民。按居住地统计,目前中国城市人 口总数接近农村人口,但我们要特别注意,进城农民大多数并没有也不可能在城市安居,他们仅 仅是在年轻时进城务工,母仍 然在家务农,年幼子女也留在农村。一个农民家庭,正是通过代际分工基础上的半工半农,来同 时获得务农和务农的两笔收入,才维持了“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的生活水准。也就是说,进城 大部分农民并未真正在城市安居,而是要依托农村来完成劳动力再生产。若将进城农民中未能真 正在城市安居的人口仍然计算为农村人口(即我们所说依托农村生活人口),则农民数量就还是 约有 9 亿。 与以上代际分工基础上的半工半农劳动力再生产模式相一致,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以承 包制为基础的,所有农村户籍人口都有承包耕地的权利,“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的小 农经济,使每个农户有了获得农业收入的基本条件。 小农经营,风险小收入也少的是种植粮食作物。就全国来讲,粮食作物的种植要占到全国耕 地的 70%左右,而果蔬种植面积一般只占到耕地面积的 10%,种植面积高于这个一般数,就很可 能供过于求,低于这个一般数,则会供不应求。 粮价稳定,原因一是种植面积大,二是耐储藏,三是国家重视,保护价收购。最近 30 年, 中国粮食供求关系保持了相对平衡,粮价也保持了相当稳定。种植粮食,投资少,风险小,收入 稳定,同时收入也少。风险小和收入少,应该是中国农民种植粮食的基本特点。 经济作物的种植,尤其是果蔬生产,具有与粮食生产相当不同的特点,具体有三,一是果蔬 种植面积较小,二是果蔬相对粮食,不是必需品,三是果蔬较难储藏,三点加起来,导致果蔬市 场供求关系经常失衡,价格波动大。因此,种植果蔬的风险比较大,收入也比较高。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一个基本办法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种菜不种粮。尤 其是种蔬菜,一年几熟,遇到好的市场机会,种菜可以在短期致富。一户致富,户户效仿,地方 政府出于好心,也积极号召、支持、推动。种植蔬菜农户越多,供过于求就越严重,蔬菜价格跌 得就越惨,最终,种菜农民血本无归,就将萝卜白菜西红柿堆在政府门口抗议,并得出“政府号 召我们种什么,我们就一定不能种什么”的金律。 换句话说,中国“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的小农若要追求高收益,就必须承担高风 险。在中国有 2 亿多农户,每户都有生产经济作物能力且每户都有极强响应市场能力的情况下, 高度市场化同时也是具有很高风险的果蔬种植就容易陷入前述恶性循环之中。
当前的价格越平稳,未来的价格也越可能平稳。我们知道,波动率代表的是 风险,是不确定性。市场价格越波动,价格信号越模糊,生产者时刻得做相应的 调 整,导致成本的上升。 因此,在当前高通胀的时代,大家会看到更多的暴涨暴跌。这样的暴涨暴跌影响 的恰恰是那些对价格比较敏感的生产者和需求者,也就是我们一直想保护的弱 势群体。这些对价格比较敏感的生产者就是生产低端大路菜的小菜农,而对价格 比较敏感的需求者就是低收入民众。生产高端菜的菜农有技术优势,不太会被通 胀影 响,消费高端者则更不会在乎菜价。 既然菜价的高波动率是由于高通胀带来的,对于政府来说,应该做的就是尽可能 地控制流动性,减少通胀,从而减少价格的波动。 最后,我想要提醒的是:政府托市行为在短期内虽然可能让菜农减少部分损失, 但在中长期来看, 这有可能造成菜农的道德风险, 菜农只管种菜, 不管种什么 菜, 不管要种多少菜,有事找政府,降低菜农的风险意识,这其实是损害了菜农的独 立判断能力,增加了菜农长期的损失。所以,相对于政府的托市行为,政府更应 该做的是加强信息的搜集与传播, 减少菜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波动与不 确定性,让菜市场运作得更加有效率。 (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外汇储备研究中心主任)
的 生产价格弹性不同,低端菜的生产对价格更加敏感,同样价格的增加,会造 成低端菜的生产大大超过高端菜的生产,从而形成价差。 如果说, 目前的菜贱伤农是因为短期内的供给过多造成的, 那在下一个生产阶段, 我们可以预测到什么呢?菜贵伤民!低端大路菜的生产者因为此时的低价,必然 减少下个阶段的供给, 很快地, 菜价又会急速上升, 大家的菜篮子负担又会加重。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菜价的波动率上升了。而价格的高波动率正是高 通胀的一个典型特征。 道理很简单, 当前的价格越高, 未来的价格就越有可能 下 降;
去年一年,各种农产品(尤其是水果蔬菜)轮番涨价,“菜贵伤民”,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今 年开春以来,菜价持续下跌,甚至已跌破生产成本,山东农民因此自杀,“菜贱伤农”引起各方 面的高度关注。 其实,只要我们稍作回顾就可以发现,在最近 20 年,菜贱伤农的事情几乎年年发生,且在 菜贱与菜贵之间恶性循环:菜贵,农民扩大种植面积,政府也积极鼓励农民种植,供过于求,导 致菜贱;菜贱,农民种菜不划算,减少种植面积 菜贱,农民受不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菜贱和菜贵的这种循环?能否保持果蔬供求的相对平衡,及因此的价格 相对稳定,既不伤农,又不伤民的办法? 目前有两种关于果蔬价格恶性循环的解释及相关政策建议。一种解释是流通环节有问题,主 要是流通成本太高,包括流通中间环节太多,收税收费太贵,运输成本太高,最近的汽油涨价也 是导致运输成本太高的一个原因。解决办法是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收税收费,降低运输成本。更 具体的建议是,农业部与商务部应该联合推广“农超对接”,即让果蔬供求市场上,一端连接农 户,一端连接超市,果蔬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见面,降低农民销售果蔬的难度,方便市民购买质 优价廉果蔬。 还有一种解释是生产环节有问题,主要是小农经营规模太小,无法与市场对接。若农户经营 规模比较大,他们就有能力收集信息、寻找市场,从而减少种植果蔬的盲目性与增加对市场的适 应能力。扩大经营规模的办法,左派与右派有不同的建议,左边的同志们认为应该将农民组织起 来,最有效的办法是组织合作社,右边的同志们认为,应该支持成立公司加农户的产销集团,鼓 励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左右两边都认为,目前小农经营无法适应市场经济。 我认为,以上从流通和生产环节的解释,都有流于表面的嫌疑,其对策最多只能治标,甚至 可能造成恶果。理解果蔬价格的波动,根本上还是要回到市场经济最基本的供求关系。从流通环 节找原因, 无法理解为什么只是有时候才菜贱伤农。 果蔬都是高度市场化的接近完全竞争的商品, 没有谁可以通过垄断流通环节来人为地让菜贱或菜贵。从生产环节找原因,认为应该扩大经营规 模,增加资本投入,从而提高生产者与市场的对接能力,其后果却很可能是,资本的进入,经营 规模的扩大,果蔬供给能力更强,供过于求更为严重。且,因为资本进入,经营规模扩大,使之 前尚可能通过种植果蔬致富(或获取收入来源)的小农不得不退出果蔬生产,无法再从果蔬生产 中获益。这个时候,即使不再有菜贱伤农,菜得贵贱又与农民有何关系? 二,是什么原因造成菜贱伤农,能否及如何走出恶性循环? 是什么原因造成菜贱伤农,能否及如何走出恶性循环? 1,供不应求,导致菜贵。菜贵,市民受不了,
小农逐利的冲动和中国规模庞大的农户,及因此而有的极为庞大的果蔬生产能力,所面对的 却是相对狭小的市场及几乎没有通过储藏来缓解供求紧张关系的现实,一旦市场供过于求,必菜 贱伤农,而一旦供不应求,又导致菜贵伤民。 三,有农民种植高风险的果蔬,而不种风险小的粮食 有农民种植高风险的果蔬,而不种风险小的粮食 中国小农经济还将长期存在下去,九亿农民还要依托农业收入完成劳动力再生产。虽然种植果蔬 的风险比较大,甚至屡屡出现菜贱伤农,还仍然有农民种植高风险的果蔬,而不种风险小的粮食, 是因为果蔬种植可以带来更高的经济收入。 换句话说,农民种菜,是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选择的结果。农民是独立经营主体,他 们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我们不能只看到菜贱伤农,而看不到,农民在承担更大风险种植蔬菜的同 时,也获取了更大的利益(相对于种粮)。在中国农户规模庞大且需要依靠农业收入情况下,只 要蔬菜种植具有比较高的收益,就一定会有农户愿意承担更大风险来种蔬菜。而外出务工农民年 龄大了,外出务工不太方便了,他们见过世面,也有点存钱,他们回到农村,也大多不愿种植利 益小的粮食,而愿意作为投资来种植果蔬。在果蔬这个高度市场化的商品生产与供给领域,在市 场风险和市场收益之间,是存在一个平衡的(虽然有点脆弱)。这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也是 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建议通过“农超对接”来改善流通,走出目前的恶性循环,至少不应成为主导的解决问题的 办法。全国 90%以上果蔬都是通过集贸市场交易,就是说,蔬菜产销都是在高度市场化的背景下 完成的,农超对接也就几乎没有实际意义。建议在生产环节作文章的建议也大多是不得要领。扩 大经营规模,更多资本下乡,从而可能使农业经营者具备更多与市场对接的能力,但是,经营规 模越大,资本下乡越多,生产果蔬的能力就越强,这些集结起来的果蔬生产者就越是可以占据农 产品市场的利润高端,也就意味着越少农民可以从农业中分享利益,且越难从农业高端产品中分 享利益。若经营规模的扩大和资本更多下乡,是由国家政策扶持促成,这就是比菜贱伤农对农民 更加不利的结果,因为菜贱伤农的另外一面还是与高风险相伴的高收益。现在,因为政府扶持, 资本下乡, 规模经营, 之前尚可从果蔬种植中获取收益的农民就彻底被排斥到果蔬生产之外去了。 五,事件总结 总结起来,目前出现的菜贱伤农的问题,不是流通环节的问题,也非生产环节的问题,而是在中 国特殊城乡二元结构下面的正常市场波动的一个部分。 某种意义上, 这种市场波动是无法克服的。 目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政府部门的不恰当行为和新闻媒体不恰当报道,扩大而不是减少了这 种波动。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面,政府应该做的事情主要应是收集相关信息,提供市场预警, 加强安全监管,减少市场波动的幅度,而不是直接介入到流通环节和生产环节中去。
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国家,具有十分特殊的国情。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 人口为 13.39 亿,其中流动人口 2.61 亿,大部分为进城农民。按居住地统计,目前中国城市人 口总数接近农村人口,但我们要特别注意,进城农民大多数并没有也不可能在城市安居,他们仅 仅是在年轻时进城务工,母仍 然在家务农,年幼子女也留在农村。一个农民家庭,正是通过代际分工基础上的半工半农,来同 时获得务农和务农的两笔收入,才维持了“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的生活水准。也就是说,进城 大部分农民并未真正在城市安居,而是要依托农村来完成劳动力再生产。若将进城农民中未能真 正在城市安居的人口仍然计算为农村人口(即我们所说依托农村生活人口),则农民数量就还是 约有 9 亿。 与以上代际分工基础上的半工半农劳动力再生产模式相一致,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以承 包制为基础的,所有农村户籍人口都有承包耕地的权利,“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的小 农经济,使每个农户有了获得农业收入的基本条件。 小农经营,风险小收入也少的是种植粮食作物。就全国来讲,粮食作物的种植要占到全国耕 地的 70%左右,而果蔬种植面积一般只占到耕地面积的 10%,种植面积高于这个一般数,就很可 能供过于求,低于这个一般数,则会供不应求。 粮价稳定,原因一是种植面积大,二是耐储藏,三是国家重视,保护价收购。最近 30 年, 中国粮食供求关系保持了相对平衡,粮价也保持了相当稳定。种植粮食,投资少,风险小,收入 稳定,同时收入也少。风险小和收入少,应该是中国农民种植粮食的基本特点。 经济作物的种植,尤其是果蔬生产,具有与粮食生产相当不同的特点,具体有三,一是果蔬 种植面积较小,二是果蔬相对粮食,不是必需品,三是果蔬较难储藏,三点加起来,导致果蔬市 场供求关系经常失衡,价格波动大。因此,种植果蔬的风险比较大,收入也比较高。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一个基本办法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种菜不种粮。尤 其是种蔬菜,一年几熟,遇到好的市场机会,种菜可以在短期致富。一户致富,户户效仿,地方 政府出于好心,也积极号召、支持、推动。种植蔬菜农户越多,供过于求就越严重,蔬菜价格跌 得就越惨,最终,种菜农民血本无归,就将萝卜白菜西红柿堆在政府门口抗议,并得出“政府号 召我们种什么,我们就一定不能种什么”的金律。 换句话说,中国“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的小农若要追求高收益,就必须承担高风 险。在中国有 2 亿多农户,每户都有生产经济作物能力且每户都有极强响应市场能力的情况下, 高度市场化同时也是具有很高风险的果蔬种植就容易陷入前述恶性循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