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传承传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传承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渠道,因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文学艺术中,从先秦散文、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先人的思想观念、朝代的历史变迁、语言的发展变化都浓缩积淀在其中。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具体地说可以作以下尝试:

一、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

教材、读本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著作的文化内涵。

2、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

3、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

4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二、在阅读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外来文化正在抢夺我们传统文化的阵地。传统的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已经被年轻人放在“被遗忘的角落”,而外国的情人节、圣诞节却被重视起来;传统食品汤团、粽子、水饺在孩子那里更是“难以启齿”,反而对肯德基、麦当劳、比萨等“情有独钟”。此外,有些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在“成语”、“俗语”一类的破碎形式上。有些孩子甚至连起码的常识都缺乏,不少孩子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的传说之一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基于这样的原因,又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与传统文化有关,如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有关传统节日的课文《闹花灯》、《立夏节到了》,有关姓氏文化的课文《你姓什么》,有关汉字文化的课文《象形字真奇妙》等;如二年级

语文教材中的有关民间传说故事的课文《三过家门而不入》、《望梅止渴》,有关节日习俗的课文《粽子》等。所以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借助这些课文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是很有必要的,让他们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由来、节日的习俗、节日的传说以及与节日有关的文人墨客和文学作品,来感悟传统节日所包涵的深厚传统文化底蕴。教师可以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和图片或讲解或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从而轻松愉快地学习课文内容。比如教学课文《粽子》时,可以联系端午节的传统节日,说来历,讲习俗,让学生了解传说屈原因报国而含恨投身汨罗江,人们包粽子然后把粽子投到江里,祈求江里的鱼虾吃粽子而别伤害屈原的尸体。直到现在只要一到端午节,老一辈子还都会包粽子吃,目的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们后来还划着小船到江上打捞屈原的尸体,这就是现在端午节赛龙舟习俗的由来。教师给学生将这些,既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又激发他们的热爱祖国的热情。

此外,传统文化是厚重的,低年级学生见识不多,但充满好奇,如果用讲成语故事、文学典故、文学常识、奇闻轶事等方式,学生就会比较感兴趣。如:利用午饭后的十分钟时间每天给学生读读《中华五千年》、《古代神话传说》、《中华成语故事》等课外书,还可以给学生讲讲:我们为什么把咬文嚼字、反复斟酌叫“推敲”?“名落孙山”是名字落到深山里了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指的是怎样的人?“妙笔生花”讲的是谁的故事?“江郎才尽”是哪个江郎?“胸有成竹”为什么不能解释为“胸中有一根竹子”?……这样也能够或多或少地弘扬一些传统文化,对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合适,而且以奇闻轶事为切入点讲文学典故和文学常识,这些小学生也容易接受。

三、在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

1、搜集文化名人故事,定期进行讲故事交流比赛。

2、展经典诵读活动,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并定期进行诵读比赛。

3、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语文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历史名人和遗迹、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让家乡的传统文化放异彩,弘扬民族精神与创新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