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概 述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感觉产生过程:
内 外 环 境 的 各 种 变 化 分 析 综 合 产 生 主 观 感 觉
感 受 器
换 能 作 用
大 神 经 传导路 脑 皮 冲 层 动
二、脊髓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
浅感觉传导路径 脊髓 深感觉传导路径 大脑
丘脑分成两大投射系统
1.特异性投射系统 1.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丘脑( 第一、 二类细胞群) 由丘脑 ( 第一 、 二类细胞群 ) 沿特定的途径点对点的投射至皮 层特定感觉代表区的N纤维。 层特定感觉代表区的N纤维。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丘脑( 第三类细胞群) 由丘脑 ( 第三类细胞群 ) 弥散 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的N 纤维。 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的 N 纤维 。
★上行激动系统: 上行激动系统:
指脑干网状结构向丘脑的上传的系统,具有上行唤醒作用。 指脑干网状结构向丘脑的上传的系统,具有上行唤醒作用。
如果该系统功能↓ 如果该系统功能
皮层由兴奋状态
如:应用催眠药、麻醉药 应用催眠药、
抑制ຫໍສະໝຸດ Baidu态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作用就是维持与改变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新小脑= 3. 新小脑=皮层小脑 ●功能:与感觉皮层、运动皮层、联络区之间的联合活动 功能:与感觉皮层、运动皮层、 和运动计划的形成及运动程序的编制有关。 和运动计划的形成及运动程序的编制有关。 如精巧运动的学习、 如精巧运动的学习、熟悉过程 ●临床: 精巧运动受损。 临床 精巧运动受损。
(四)、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浅感觉传导路径:分布在皮肤和黏膜感受痛觉、 浅感觉传导路径 分布在皮肤和黏膜感受痛觉、温度觉和粗略 分布在皮肤和黏膜感受痛觉 触觉的感受器位于身体表面,因此这些感觉通称为浅感觉。 触觉的感受器位于身体表面,因此这些感觉通称为浅感觉。 上行特点:先交叉后上行(通过三级神经元换元) 上行特点:先交叉后上行(通过三级神经元换元) 深感觉传导通路:本体感觉。上行特点:先上行后交叉( 深感觉传导通路:本体感觉。上行特点:先上行后交叉(通 过三级神经元换元) 过三级神经元换元)
黑质
DA
纹状体 新皮层 ↓ 基底 神经节 ↓ 丘脑 ↓ 运动皮层
两 个 环 路
通过反馈环路反馈信息给大脑皮层, 通过反馈环路反馈信息给大脑皮层, 以协调随意运动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及病变: 2.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及病变: 基底神经节有重要的运动调节功能,与控制肌紧张、 基底神经节有重要的运动调节功能,与控制肌紧张、 稳定随意运动等有关。 稳定随意运动等有关。 因基底神经节内存在纹状体——黑质 纹状体环路 因基底神经节内存在纹状体 黑质——纹状体环路, 黑质 纹状体环路, 正常时该环路对肌紧张的控制和随意运动的稳定起着 重要的作用。 重要的作用。 损毁基底神经节会使脑干网状结构异化区活动亢 引起全身肌肉强直。 进,引起全身肌肉强直。
1. 大脑皮层运动区
主要运动区 部位: 部位:第一运动区和运动前区 (4区 (6区 (4区) (6区) 肢体远端肌 肢体近端肌 其他运动区 辅助运动区 第二运动区等 (纵裂内缘及扣带回) 纵裂内缘及扣带回) (5、 (5、6、7、8、18、19区) 18、19区 设计运动动作 协调随意运动 双侧支配
本体感觉区 内脏感觉区 听觉区 视觉区 = = = = 岛叶(第二感觉区) 岛叶(第二感觉区) 4区 又是运动区) 4区(又是运动区) 第二感觉区 + 运动辅助区 41区 42区 41区 + 42区 17区 17区
(二)皮层感觉代表区 二 皮层感觉代表区 皮层感觉代表区:
1.体表感觉代表区: 体表感觉代表区 ⑴第一感觉区 (1.2.3区)
三、丘脑的感觉机能
丘脑感觉机能——全身的感觉,除嗅觉外,其它的 感觉向上 全身的感觉,除嗅觉外, 丘脑感觉机能 传导中,都在丘脑更换神经元, 传导中,都在丘脑更换神经元,再由丘脑 向大脑皮层投射
感觉接替核:接受感觉投射纤维, 感觉接替核:接受感觉投射纤维,发出纤维投 丘脑细胞群 大致分三类 射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 联络核:不直接接受感觉投射纤维, 联络核:不直接接受感觉投射纤维,发出纤维 投射到大脑皮层的联络区 髓板内核群: 髓板内核群:弥散性投射到整个大脑皮层
四、感觉投射系统
与前面述及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密切相关 经典的感觉传导道: 经典的感觉传导道:由三级神经元接替完成 第一级:脊髓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 第一级: 第二级: 第二级:脊髓后角或脑干有关神经核内 第三级: 第三级:丘脑感觉接替核内 但特殊感觉比较复杂( 但特殊感觉比较复杂(视、听、嗅) 一般经典感觉传导道都是通过丘脑特异性投射系统 而作用于大脑皮层的
功能: 执行随意运动指令 功能: 交叉支配: 特征 ①交叉支配: 除上面部肌受双侧皮层支配外) (除上面部肌受双侧皮层支配外) 倒置分布: ②倒置分布: 除头面部是正立的外) (除头面部是正立的外) 区域大小与精细程度呈正比: ③区域大小与精细程度呈正比: 功能定位精确: ④功能定位精确:
2. 锥体系与锥体外系功能特点
1.古小脑=前庭小脑 古小脑= ●功能:参与维持身体平衡,协调肌群活动。 功能:参与维持身体平衡,协调肌群活动。 ●临床:平衡失调综合症 临床:
2.旧小脑=脊髓小脑 旧小脑= ●功能:调节抗重力肌群的活动,提供站立和运动时维持平 功能:调节抗重力肌群的活动, 衡的肌张力强度。 衡的肌张力强度。 肌张力降低, ●临床:肌张力降低,四肢无力,共济失调症状。 临床 肌张力降低 四肢无力,共济失调症状。 小脑后叶损伤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 小脑后叶损伤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 意向性震颤:运动过程中的震颤; ①意向性震颤:运动过程中的震颤; 动作分解:把一个指鼻动作分解位三四个动作才完成; ②动作分解:把一个指鼻动作分解位三四个动作才完成; 运动时离开指定的路线:指鼻不准(指鼻阳性); );④ ③运动时离开指定的路线:指鼻不准(指鼻阳性);④不 能快速变换运动(轮替运动障碍)。 能快速变换运动(轮替运动障碍)。
1 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2 牵张反射 与神经中枢保持正常 联系 联系 的 骨骼 肌 , 在受到 外力 外力 牵 拉使 其 伸长时 , 引起 引起 受牵拉 的 同一肌肉 收缩 收缩 的反射 活 动称为牵 张反射(stretch reflex)。 张反射 。 感受装置—肌梭 感受装置 肌梭 (1)肌紧张:骨骼肌受重 ) 肌紧张: 力等缓慢牵拉肌肉的影响 而部分肌纤维收缩使整块 骨骼肌维持一种轻度的持 续收缩状态, 续收缩状态 , 产生一定张 称为肌张力或肌紧张。 力 , 称为肌张力或肌紧张 。
6.嗅觉代表区:边缘叶的前底部。 6.嗅觉代表区:边缘叶的前底部。 嗅觉代表区
7.味觉代表区: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投射区下侧。 7.味觉代表区: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投射区下侧。 味觉代表区 区下侧
中枢神经系统运动机能
一、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是完成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 脊髓是完成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
3 脊休克(spinal shock) 脊休克 ) 概念: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 脊动物) 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 概念 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下 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 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 主要表现: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弱 主要表现 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弱 甚至消失, 外周血管扩张, 血压降低, 出汗被抑制, 甚至消失 , 外周血管扩张 , 血压降低 , 出汗被抑制 , 直肠 和膀胱中粪、尿贮留等。 和膀胱中粪、尿贮留等。 特点:这些表现是暂时的, 特点:这些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 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 低等动物恢复快, ①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 低等动物恢复快, 高等动物恢复慢。 高等动物恢复慢。 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 ②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简单的反射先 恢复(如屈反射、腱反射等) 复杂的反射后恢复( 恢复(如屈反射、腱反射等);复杂的反射后恢复(如对侧伸 反射等) 反射等)。 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 ③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排便排尿反射由原先的贮留 变为失禁。 变为失禁。
(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1. 脑干网状结构 ①抑制肌紧张和肌 运动的区域, 运动的区域,称为抑 制区; 制区; ②加强肌紧张和肌 运动的区域, 运动的区域,称为易 化区
2.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去大脑僵直(
rigidity) rigidity)
横断脑干切线
五、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感觉皮层结构特点: 感觉皮层结构特点:
N元分布呈柱状排列构成感觉皮层 的最基本功能单位-感觉柱: 的最基本功能单位-感觉柱:①一个感 觉柱的神经元具有同一种功能, 觉柱的神经元具有同一种功能,对同一 感受野的同一类感觉刺激起反应; 感受野的同一类感觉刺激起反应 ; ② 外侧面 细胞柱N元兴奋时, 细胞柱N 元兴奋时,其相邻的细胞柱就 受抑制,形成兴奋和抑制镶嵌模式。 受抑制,形成兴奋和抑制镶嵌模式。 3第一感觉区) 体表感觉区 = 3-1-2区(第一感觉区) +
① 经典传导道 第一级神经元 第二级神经元
② 网 状 结 构 感 觉 投 射 通 过 脑 干 时 发 出 侧 支
专一感觉传导 大脑皮层
第三级神经元
丘脑感觉接替核
非特异性弥散 丘脑第三类细胞 群 大脑皮层
脑干网状结构 (反复换元) 反复换元)
经典传导道:进入大脑皮层第四层, ① 经典传导道:进入大脑皮层第四层,诱发兴奋 网状结构感觉投射:分散到大脑皮层各层, ② 网状结构感觉投射:分散到大脑皮层各层,改变兴奋状态
位置: 位置:中央后回 ⑵第二感觉区 (43区附近) 位置: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位置: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投射特点: 投射特点: Ⅰ.左右交叉 Ⅱ.头足倒置分布 Ⅲ. 精细正比
2.本体感觉代表区: 2.本体感觉代表区:与运动区重叠 本体感觉代表区 在一起。 在一起。 3.内脏感觉代表区:第二感觉区+运 3.内脏感觉代表区:第二感觉区+ 内脏感觉代表区 动辅助区。 动辅助区。
(2)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 : 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 )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 张反射。 张反射。 膝跳反射、跟腱反射。 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 特点: 腱反射是单突触反射, 特点 : 腱反射是单突触反射 , 所以其反射时很短, 所以其反射时很短 , 耗时约 0.7ms。 。 意义: 意义 : 了解神经系统的某些 功能状态。 功能状态。 如果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常 如果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 提示该反射弧的某个部分有 损伤; 若腱反射亢进, 损伤; 若腱反射亢进,说明 控制脊髓的高级中枢的作用 减弱。 减弱。
4.视觉代表区: 位置: ⑴ 位置 : 枕叶距状裂的上下 17区 缘(17区)。 投射特点: ⑵投射特点: 视网膜的鼻侧交叉 鼻侧交叉投射到对 视网膜的 鼻侧交叉 投射到对 侧枕叶,颞侧不交叉投射到同 侧枕叶 , 颞侧不交叉 投射到同 侧枕叶。 侧枕叶。
5.听觉代表区: 听觉代表区: 位置:颞横回和颞上回(41区 42区 ⑴位置:颞横回和颞上回(41区、42区)。 ⑵ 投射特点:双侧投射,但以对侧为主。 投射特点:双侧投射,但以对侧为主。
锥体系 1)对侧支配; 对侧支配; 对皮层无反馈环路。 对皮层无反馈环路。 2)加强肌紧张; 加强肌紧张; 执行随意运动指令。 执行随意运动指令。 锥体外系 1)双侧支配 对皮层有反馈环路 2)调节肌紧张; 调节肌紧张; 协调随意运动。 协调随意运动。
(五)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节 纹状体
GABA
基底神经节的组成及连接: 1. 基底神经节的组成及连接: 纹 尾 核 状 苍 白 球 体 壳 核 基 底 神 经 节
上述易化系统和抑制 系统对肌紧张的影响, 系统对肌紧张的影响,可 用去大脑僵直实验加以说 明: 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 间切断脑干, 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 肌过度紧张现象, 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 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 四肢伸直、头尾昂起、 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 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
(三)、小脑对运动的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概 述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感觉产生过程:
内 外 环 境 的 各 种 变 化 分 析 综 合 产 生 主 观 感 觉
感 受 器
换 能 作 用
大 神 经 传导路 脑 皮 冲 层 动
二、脊髓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
浅感觉传导路径 脊髓 深感觉传导路径 大脑
丘脑分成两大投射系统
1.特异性投射系统 1.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丘脑( 第一、 二类细胞群) 由丘脑 ( 第一 、 二类细胞群 ) 沿特定的途径点对点的投射至皮 层特定感觉代表区的N纤维。 层特定感觉代表区的N纤维。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丘脑( 第三类细胞群) 由丘脑 ( 第三类细胞群 ) 弥散 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的N 纤维。 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的 N 纤维 。
★上行激动系统: 上行激动系统:
指脑干网状结构向丘脑的上传的系统,具有上行唤醒作用。 指脑干网状结构向丘脑的上传的系统,具有上行唤醒作用。
如果该系统功能↓ 如果该系统功能
皮层由兴奋状态
如:应用催眠药、麻醉药 应用催眠药、
抑制ຫໍສະໝຸດ Baidu态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作用就是维持与改变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新小脑= 3. 新小脑=皮层小脑 ●功能:与感觉皮层、运动皮层、联络区之间的联合活动 功能:与感觉皮层、运动皮层、 和运动计划的形成及运动程序的编制有关。 和运动计划的形成及运动程序的编制有关。 如精巧运动的学习、 如精巧运动的学习、熟悉过程 ●临床: 精巧运动受损。 临床 精巧运动受损。
(四)、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浅感觉传导路径:分布在皮肤和黏膜感受痛觉、 浅感觉传导路径 分布在皮肤和黏膜感受痛觉、温度觉和粗略 分布在皮肤和黏膜感受痛觉 触觉的感受器位于身体表面,因此这些感觉通称为浅感觉。 触觉的感受器位于身体表面,因此这些感觉通称为浅感觉。 上行特点:先交叉后上行(通过三级神经元换元) 上行特点:先交叉后上行(通过三级神经元换元) 深感觉传导通路:本体感觉。上行特点:先上行后交叉( 深感觉传导通路:本体感觉。上行特点:先上行后交叉(通 过三级神经元换元) 过三级神经元换元)
黑质
DA
纹状体 新皮层 ↓ 基底 神经节 ↓ 丘脑 ↓ 运动皮层
两 个 环 路
通过反馈环路反馈信息给大脑皮层, 通过反馈环路反馈信息给大脑皮层, 以协调随意运动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及病变: 2.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及病变: 基底神经节有重要的运动调节功能,与控制肌紧张、 基底神经节有重要的运动调节功能,与控制肌紧张、 稳定随意运动等有关。 稳定随意运动等有关。 因基底神经节内存在纹状体——黑质 纹状体环路 因基底神经节内存在纹状体 黑质——纹状体环路, 黑质 纹状体环路, 正常时该环路对肌紧张的控制和随意运动的稳定起着 重要的作用。 重要的作用。 损毁基底神经节会使脑干网状结构异化区活动亢 引起全身肌肉强直。 进,引起全身肌肉强直。
1. 大脑皮层运动区
主要运动区 部位: 部位:第一运动区和运动前区 (4区 (6区 (4区) (6区) 肢体远端肌 肢体近端肌 其他运动区 辅助运动区 第二运动区等 (纵裂内缘及扣带回) 纵裂内缘及扣带回) (5、 (5、6、7、8、18、19区) 18、19区 设计运动动作 协调随意运动 双侧支配
本体感觉区 内脏感觉区 听觉区 视觉区 = = = = 岛叶(第二感觉区) 岛叶(第二感觉区) 4区 又是运动区) 4区(又是运动区) 第二感觉区 + 运动辅助区 41区 42区 41区 + 42区 17区 17区
(二)皮层感觉代表区 二 皮层感觉代表区 皮层感觉代表区:
1.体表感觉代表区: 体表感觉代表区 ⑴第一感觉区 (1.2.3区)
三、丘脑的感觉机能
丘脑感觉机能——全身的感觉,除嗅觉外,其它的 感觉向上 全身的感觉,除嗅觉外, 丘脑感觉机能 传导中,都在丘脑更换神经元, 传导中,都在丘脑更换神经元,再由丘脑 向大脑皮层投射
感觉接替核:接受感觉投射纤维, 感觉接替核:接受感觉投射纤维,发出纤维投 丘脑细胞群 大致分三类 射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 联络核:不直接接受感觉投射纤维, 联络核:不直接接受感觉投射纤维,发出纤维 投射到大脑皮层的联络区 髓板内核群: 髓板内核群:弥散性投射到整个大脑皮层
四、感觉投射系统
与前面述及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密切相关 经典的感觉传导道: 经典的感觉传导道:由三级神经元接替完成 第一级:脊髓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 第一级: 第二级: 第二级:脊髓后角或脑干有关神经核内 第三级: 第三级:丘脑感觉接替核内 但特殊感觉比较复杂( 但特殊感觉比较复杂(视、听、嗅) 一般经典感觉传导道都是通过丘脑特异性投射系统 而作用于大脑皮层的
功能: 执行随意运动指令 功能: 交叉支配: 特征 ①交叉支配: 除上面部肌受双侧皮层支配外) (除上面部肌受双侧皮层支配外) 倒置分布: ②倒置分布: 除头面部是正立的外) (除头面部是正立的外) 区域大小与精细程度呈正比: ③区域大小与精细程度呈正比: 功能定位精确: ④功能定位精确:
2. 锥体系与锥体外系功能特点
1.古小脑=前庭小脑 古小脑= ●功能:参与维持身体平衡,协调肌群活动。 功能:参与维持身体平衡,协调肌群活动。 ●临床:平衡失调综合症 临床:
2.旧小脑=脊髓小脑 旧小脑= ●功能:调节抗重力肌群的活动,提供站立和运动时维持平 功能:调节抗重力肌群的活动, 衡的肌张力强度。 衡的肌张力强度。 肌张力降低, ●临床:肌张力降低,四肢无力,共济失调症状。 临床 肌张力降低 四肢无力,共济失调症状。 小脑后叶损伤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 小脑后叶损伤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 意向性震颤:运动过程中的震颤; ①意向性震颤:运动过程中的震颤; 动作分解:把一个指鼻动作分解位三四个动作才完成; ②动作分解:把一个指鼻动作分解位三四个动作才完成; 运动时离开指定的路线:指鼻不准(指鼻阳性); );④ ③运动时离开指定的路线:指鼻不准(指鼻阳性);④不 能快速变换运动(轮替运动障碍)。 能快速变换运动(轮替运动障碍)。
1 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2 牵张反射 与神经中枢保持正常 联系 联系 的 骨骼 肌 , 在受到 外力 外力 牵 拉使 其 伸长时 , 引起 引起 受牵拉 的 同一肌肉 收缩 收缩 的反射 活 动称为牵 张反射(stretch reflex)。 张反射 。 感受装置—肌梭 感受装置 肌梭 (1)肌紧张:骨骼肌受重 ) 肌紧张: 力等缓慢牵拉肌肉的影响 而部分肌纤维收缩使整块 骨骼肌维持一种轻度的持 续收缩状态, 续收缩状态 , 产生一定张 称为肌张力或肌紧张。 力 , 称为肌张力或肌紧张 。
6.嗅觉代表区:边缘叶的前底部。 6.嗅觉代表区:边缘叶的前底部。 嗅觉代表区
7.味觉代表区: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投射区下侧。 7.味觉代表区: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投射区下侧。 味觉代表区 区下侧
中枢神经系统运动机能
一、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是完成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 脊髓是完成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
3 脊休克(spinal shock) 脊休克 ) 概念: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 脊动物) 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 概念 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下 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 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 主要表现: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弱 主要表现 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弱 甚至消失, 外周血管扩张, 血压降低, 出汗被抑制, 甚至消失 , 外周血管扩张 , 血压降低 , 出汗被抑制 , 直肠 和膀胱中粪、尿贮留等。 和膀胱中粪、尿贮留等。 特点:这些表现是暂时的, 特点:这些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 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 低等动物恢复快, ①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 低等动物恢复快, 高等动物恢复慢。 高等动物恢复慢。 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 ②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简单的反射先 恢复(如屈反射、腱反射等) 复杂的反射后恢复( 恢复(如屈反射、腱反射等);复杂的反射后恢复(如对侧伸 反射等) 反射等)。 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 ③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排便排尿反射由原先的贮留 变为失禁。 变为失禁。
(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1. 脑干网状结构 ①抑制肌紧张和肌 运动的区域, 运动的区域,称为抑 制区; 制区; ②加强肌紧张和肌 运动的区域, 运动的区域,称为易 化区
2.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去大脑僵直(
rigidity) rigidity)
横断脑干切线
五、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感觉皮层结构特点: 感觉皮层结构特点:
N元分布呈柱状排列构成感觉皮层 的最基本功能单位-感觉柱: 的最基本功能单位-感觉柱:①一个感 觉柱的神经元具有同一种功能, 觉柱的神经元具有同一种功能,对同一 感受野的同一类感觉刺激起反应; 感受野的同一类感觉刺激起反应 ; ② 外侧面 细胞柱N元兴奋时, 细胞柱N 元兴奋时,其相邻的细胞柱就 受抑制,形成兴奋和抑制镶嵌模式。 受抑制,形成兴奋和抑制镶嵌模式。 3第一感觉区) 体表感觉区 = 3-1-2区(第一感觉区) +
① 经典传导道 第一级神经元 第二级神经元
② 网 状 结 构 感 觉 投 射 通 过 脑 干 时 发 出 侧 支
专一感觉传导 大脑皮层
第三级神经元
丘脑感觉接替核
非特异性弥散 丘脑第三类细胞 群 大脑皮层
脑干网状结构 (反复换元) 反复换元)
经典传导道:进入大脑皮层第四层, ① 经典传导道:进入大脑皮层第四层,诱发兴奋 网状结构感觉投射:分散到大脑皮层各层, ② 网状结构感觉投射:分散到大脑皮层各层,改变兴奋状态
位置: 位置:中央后回 ⑵第二感觉区 (43区附近) 位置: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位置: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投射特点: 投射特点: Ⅰ.左右交叉 Ⅱ.头足倒置分布 Ⅲ. 精细正比
2.本体感觉代表区: 2.本体感觉代表区:与运动区重叠 本体感觉代表区 在一起。 在一起。 3.内脏感觉代表区:第二感觉区+运 3.内脏感觉代表区:第二感觉区+ 内脏感觉代表区 动辅助区。 动辅助区。
(2)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 : 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 )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 张反射。 张反射。 膝跳反射、跟腱反射。 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 特点: 腱反射是单突触反射, 特点 : 腱反射是单突触反射 , 所以其反射时很短, 所以其反射时很短 , 耗时约 0.7ms。 。 意义: 意义 : 了解神经系统的某些 功能状态。 功能状态。 如果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常 如果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 提示该反射弧的某个部分有 损伤; 若腱反射亢进, 损伤; 若腱反射亢进,说明 控制脊髓的高级中枢的作用 减弱。 减弱。
4.视觉代表区: 位置: ⑴ 位置 : 枕叶距状裂的上下 17区 缘(17区)。 投射特点: ⑵投射特点: 视网膜的鼻侧交叉 鼻侧交叉投射到对 视网膜的 鼻侧交叉 投射到对 侧枕叶,颞侧不交叉投射到同 侧枕叶 , 颞侧不交叉 投射到同 侧枕叶。 侧枕叶。
5.听觉代表区: 听觉代表区: 位置:颞横回和颞上回(41区 42区 ⑴位置:颞横回和颞上回(41区、42区)。 ⑵ 投射特点:双侧投射,但以对侧为主。 投射特点:双侧投射,但以对侧为主。
锥体系 1)对侧支配; 对侧支配; 对皮层无反馈环路。 对皮层无反馈环路。 2)加强肌紧张; 加强肌紧张; 执行随意运动指令。 执行随意运动指令。 锥体外系 1)双侧支配 对皮层有反馈环路 2)调节肌紧张; 调节肌紧张; 协调随意运动。 协调随意运动。
(五)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节 纹状体
GABA
基底神经节的组成及连接: 1. 基底神经节的组成及连接: 纹 尾 核 状 苍 白 球 体 壳 核 基 底 神 经 节
上述易化系统和抑制 系统对肌紧张的影响, 系统对肌紧张的影响,可 用去大脑僵直实验加以说 明: 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 间切断脑干, 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 肌过度紧张现象, 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 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 四肢伸直、头尾昂起、 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 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
(三)、小脑对运动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