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困境与法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徒困境与法律

摘要: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

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

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

本文即对此欲法律的联系进行一定的论述。

关键词:囚徒困境;法律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9-0118(2011)-12-00-01

囚徒困境指一个人人都要在其中扮演角色的社会寓言:两人共

同作案被抓后分别关押。警方订的规则是:两个人中一个招了一个

不招,那么招者释放,不招者领刑15年。两个人都招各判10年,

两人都不招各判1年。这两个人后悔事前没订一个都不招认的共守

之盟,现在都不知道对方的打算,也无法沟通。但是,两个人的真

正的困境并不是表面上的无法勾结起来达成共同拒不招认的盟约。

而是警方的规则制造的两个人的共同利益与单个人利益的矛盾。即

从单个人利益的立场去做,无论对方招与不招,自己招认都是上策:

对方不招自己招,自己可以被释放,对方被判15年,所以应该招;

对方招了自己更应该招,否则对方被释放自己坐15年牢,所以还

是应该招。这种从双方单个人去看是获利最大的上策,从两个人的

共同利益去看都是最差的下策——两个各判10年。两个人都不招

各判1年这个最大的共同利益很难实现。即使警方把两人关在一起

允许两人订立共守之盟,两人的实际行为可能仍达不到“都不招”的真实结果,因为两人的拒招盟约并没有改变警方制造的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冲突,两人都仍有背叛对方争取释放的动机。

这种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对立的困境,从企业到军队到议会,无处不有。军队实现共同利益的最优决策,是人人奋勇争先消灭敌人,而单个人利益的最优决策是落在后面以减小风险,而人人都落后等于全军避战,任对方宰割大家同归于尽。精明的美国国会会员也曾共同陷入囚徒困境,国会曾拟定了一个给国会议员加薪的法案,由于国人纷纷反对,于是许多议员都做起了自己投反对票免得成为众矢之的而指望别人投赞成票自己坐享加薪的白日梦,结果可想而知,议员加薪的提案竟被议员自己搞翻没获通过。人民公社大锅钣时代的低效率实为囚徒困境所致,都想自己使假劲(招认)让别人出憨力(不招认)的结果必然使集体生产这辆车子停下来,或慢如蜗牛。

法律制度是社会破解囚徒困境的一个有力工具。战场上临阵脱逃杀无赦的军法看似残酷,实为使全体军人摆脱囚徒困境,挽救全军生命的良策。偷盗坐牢的法规看似对贼无情其实是给贼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如果不禁止偷盗人人都去偷盗,大家就把贼的饭碗给抢了,禁盗对盗贼对良民都是上策,把社会困境之困降至极低。各种法律(规则),其实都是在制造或化解囚徒困境。对有利于社会公益共利的囚徒困境就是要巩固或制造出来,如《反垄断法》,就是要使商家陷入囚徒困境使他们不能那么方便地订立共守

之盟损害广大消费者利益。而《刑法》对立功人员的奖励,也正是为了制造囚徒困境,鼓励“囚徒”互相背叛,因为他们的小共同利益与整个社会的大共同利益冲突,所以应该让他们好好陷在困境中达不成而且即使达成也难以实现拒招协定。而《合同法》则是要制裁民事关系中的不忠实于“小共同利益”的行为,促进社会诚信,降低互相背叛的道德风险,整个民法体系都是为了促进社会合作打击自私的背叛,确保实现社会的最大共同利益,因为民事关系中大家诚信合作形成的具体的小共同利益与整个社会福利是一致的,所以要以法的权威帮助不幸陷入困境的人们脱离困境。没有法和实施法的社会设置,全社会将陷于囚徒困境的深渊中徒劳地挣扎。所以法律与司法机构就是困境深渊中的社会囚徒的救生艇,凭着这个救生艇,社会才能接近最大共同利益的彼岸。而司法人员对法律的背叛,就是对社会共同利益的背叛,同时,也是在鼓励社会中的人互相背叛,从而使全社会共同下沉到福利的最低点。

囚徒困境揭示的是两个人最精明的单独决策合在一起却成了最拙劣的决策。个人不守法且侥幸逃脱制裁是精明的,而大家都不守法,这个社会其实就是最愚昧的——福利最差的。有效的法治,就是一个社会的最大福利的根本保证。因为法治使个个聪明的个人决策合在一起也是最聪明的整体决策。

法治社会也就是能最有效打击小聪明(背叛)鼓励大聪明(诚信)的社会。法官的大聪明即忠诚于法律,是建立一个大聪明的诚信社会的必要的虽然并不是充分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苏力著.经验的研究司法——《联邦法院》代译序.

[2][美]波斯纳,邓海平译.联邦法院——挑战与改革[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3]周欣,荣林.美国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概览[j].中国司法,200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