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毒(下肢丹毒)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1)临床表现:发病前常有畏寒、发热和全身不适的症状。

起病急骤,患处出现片状潮红、界限清楚、略高出于皮肤,并迅速向四周蔓延扩展,自觉患处烧灼疼痛;按之红色消退,手起后很快恢复。

重者有水疱出现,很少化脓。

少数患者可出现皮肤片状坏死,尤以幼儿及年老体弱者易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皮肤性病学》第八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1)临床表现:好发于足背、小腿、面部等处,多为单侧性。

起病急剧,典型皮损为水肿性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四周扩大。

可有不同程度全身中毒症状和附近淋巴结肿大。

病情多在 4~5 天达高峰,消退后局部可留有轻度色素沉着及脱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时间2周以内。

2.慢性期:发病时间大于2周。

(三)证候诊断
1.急性期
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或伴恶寒发热;甚或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胃纳不香;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慢性期
血瘀湿阻证:发于下肢,常反复发作,病情进展缓慢,患肢肿痛不甚,色暗红,可伴有皮肤色素沉着,甚至出现象皮腿。

舌脉:舌红或紫暗,苔黄,脉弦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急性期
湿热毒蕴证
治法:凉血清热,利湿解毒
(1)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

水牛角、牡丹皮、生地黄、赤小豆、赤芍、金银花、泽泻、虎杖、黄柏、蒲公英、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外治法
①贴敷疗法:
外敷膏药:适用创面无水疱,局部红肿者,可选用金黄膏或玉露膏或青黛膏或芩柏膏,每日1次,6天1个疗程;
中药湿敷:适用于渗出较多或伴有水疱糜烂者。

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功效的中药,例如黄柏、白鲜皮或黄连、白头翁、金银花、马齿苋、土槿皮、红花等煎剂湿敷,每日1次,6天1个疗程。

②中药泡洗技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中药随证加减,外用熏洗,每次15~30分钟,水温宜在37~40℃,每日1次,6天1个疗程。

(3)饮食疗法:清淡饮食,禁忌辛辣、油腻油炸、荤腥等,宜服薏苡仁、赤小豆粥。

2.慢性期
血瘀湿阻证
治法:益气利湿、化瘀通脉
(1)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合三妙散加减。

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苍术、川黄柏、地龙、赤小豆、薏苡仁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外治法
①砭镰法:嘱患者取端坐位,将患肢放在脚凳上,充分暴露:将三棱针用碘酒、酒精棉球常规消毒;施术者手持三棱针沿红肿最明显处边缘环刺1周,针距1~2mm,深度2~3mm,注意避开大血管和神经,让刺血点自行流血2~5分钟,每点流血1~2mL,待恶血流尽后,再清洁创面,敷以凡士林纱条,覆盖无菌纱布,外以弹力绷带包扎加压固定(须有较好透气性,松紧适度),每日一次,6天一个疗程。

②中医泡洗技术:选用活血、祛湿、燥湿中药随证加减,煎煮后,洗按足部、小腿,每日1次,每次15~30分钟,水温宜在37~40℃,每日1次,6天1个疗程。

(3)饮食疗法:饮食宜清淡,忌生冷厚腻之品。

宜服薏苡仁、赤小豆粥。

(二)其他特色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各专科临床验证有效的特色疗法,如激光照射疗法:使用半导体激光照射患处,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6天为一个疗程。

适用于所有证型。

(三)西药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如出现脓毒症等,可参考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皮肤性病学》第八版(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选择对溶血性链球菌敏感的抗生素,首选青霉素类。

同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如糖尿病等。

(四)护理调摄要点
1.饮食调理:清淡饮食,禁忌辛辣、油腻油炸、荤腥等。

2.体位护理:抬高患肢15~30°,观察皮肤颜色,适时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3.情志调理
(1)重视情志护理,避免情志刺激。

(2)加强疾病常识宣教,正确认识疾病,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节,避免焦虑、紧张、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4.注意足部清洁,避免搔抓,积极治疗皮肤破损及足癣。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积分减少≥90%。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积分减少不足30%。

2.西医疗效判断标准
参考《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王蔚文主编,科技文献出版社,2010年)。

治愈:局部及全身症状消失。

有效:局部及全身症状均有好转。

无效:局部及全身症状无改善,并出现恶化。

(二)评价方法
中医症候评价:按照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进行积分评价。

(见附表)
西医疗效标准:按照西医疗效评价标准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