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用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用法

【学习目标】

1、了解考点,理解考纲。

2、掌握高考常考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3、巧记本义,紧扣语境,正确理解一词多义。

4、了解词义演变特点,重点掌握古今同形异义词

5、找规律、析特点,掌握词类活用。

6、关注特殊实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

7、依据语境推断疑难实词的含义。

【学习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实词的意义及用法。

【学习难点】依据语境推断疑难实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考纲”解读】

文言实词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更是每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目。如:

考卷实词词义选择题文言语句翻译题2014年高考湖北卷

《吴德基传》

若、脱、事、多重点实词:援、相尔汝、宣布、少数

2013年高考湖北卷

《廉希宪事略》

氏、假、浼、诣重点实词:亿、顾、展、侧肃、执

2012年高考湖北卷

《家有名士》

肃、绝、就、谓重点实词:微、测、故、叹述、调

2011年高考湖北卷《谏成帝营陵寝疏》离、迫卒、物故、顾重点实词:厚衣、封、树、亡、凿、藏、

安神

2010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

《宋史?萧燧传》

属、怀、易、阙重点实词:贤、否、浇浮、治、与、坐视

1.湖北《考试说明》对这一考点的要求是什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如何理解考点中的“常见”和“在文中的含义”?

所谓“常见”,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试说明》中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

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有的因多音多义而难以确定,有的因古今异义而容易混淆,还有的因词类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改变,因而需要根据特定

的语境准确指出实词的含义。

3.文言实词包含哪些小考点?考试的重点是什么?

它包含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等考点,其中前三个考点为考试重点。

二、【命题规律】

高考文言实词在命题上有什么特点?

立足于常见常用,既包括《考试说明》规定的120个实词,又包括教材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

注重与教材的联系,所考的实词基本都能在教材中找到例句或词义。

考查形式有明考和暗考两种。

明考题型为选择题,即将四个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加以解释,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暗考就是不单独设题,而是结合语句理解、信息筛选、分析概括和句子翻译等来考查考生对

文中实词的掌握情况。

三、【常见错误】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对文言实词的考查覆盖面广,赋分值大,但失误率也较其它知识点要高。

究其错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错误类型一】弄错通假

具体表现:对古代汉语中部分实词的通假现象,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就不能按它们所通之字去

解释,或按原字去解释,或将它作另外的字解释,都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典题引路】2011年高考重庆卷第8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趣:通“趋”,前往

【错误类型二】不辨古今

具体表现:考生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误将它们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

为一谈,以今义去解释古义。

【典题引路】2010年高考湖北卷第10题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相与笑之曰:鄙鄙:卑鄙

【错误类型三】不明活用

具体表现: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现象。如果不明白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活用的类

型解释词义,而仍按字面意思直接解释,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典题引路】2012年高考福建卷第2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履苍莽中履:鞋子

【错误类型四】不分单双

具体表现:在文言文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就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

语的一个双音词相同,如果把它们误作为现代汉语的一个词,句子就解释不通,释义也必然错误。

【典题引路】2012年高考浙江卷第16题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或过称其文字过称:过分称赞。

四、【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一)、课文迁移法。

中学课本中学过大量的文言实词,平时练习中也会接触到大量实词,熟记这些实词的义项,在阅读时自觉地迁移学过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实词理解的正确率。

例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

解析: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拔:攻取,占领。《廉颇蔺相如列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附:归附。《赤壁之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卫风·氓》乘:登上、登临;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北:逃亡的人。《过秦论》。答案: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

解析讽:《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

华侍坐》“夫子何哂由也?”:笑, 嘲笑。遇:《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对待,招待。务:《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从事,致力于。答案: C

小结:教材积累是前提,高考题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文言字词都出自于教材,复习好教材,

就能为答好文言考题奠定基础。每当我们阅读课外文言选段时,要想到自己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类

似这样的字词和句式,当然,还要再看一看情况是否相同。总之,教材是本,课外选文是末,所以

说牢固的基础是很重要的,建议同学们把各册教材翻看一下,掌握课下注释中重点的实词虚词。

(二)、上下文语意推断

多义词义项丰富,但在具体语境中最准确的往往只有一个,因此,判别多义词的义项要在理解

其基本义项的基础上,依据上下文作出选择,前因后果、上问下答、事件内在的逻辑关系等常常都

是判别的最好依据。

1.依据因果关系推断

例1:(06全国卷Ⅰ)其(何远)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

下贫者。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判断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

士类益以此多之多:称赞

例1分析:“以此(因为这个)”一词提醒我们“多之”是上文所述情况的结果,而此句上句“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是赞颂何远回老家后口中不谈荣辱的美德,可以推知“多”解

释为“称赞”是符合上下文语意的,因而是正确的。

例2(2009年苏锡常镇调研卷)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成化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中官

欲出领抽分厂,恪等疏争。中官怒,请即遣恪等,将摭其罪,无所得乃已。

判断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

将摭其罪摭:拾取,搜集

例2分析:前文的意思是中官想出掌收税的部门,徐恪等上疏规劝,中官恼怒,请求立即驱遣

徐恪等;最后一句说“无所得乃已”,即无所得才作罢。因为徐恪上疏,中官才恼怒,所以肯定是想

搜集徐恪的罪证,没有找到才罢休的。由此可以推知,摭解释为“拾取,搜集”是正确的。

例3(08广东卷)或问访(周访,人名)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

何也?”访曰:“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解释加点的字:士以此重.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