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是歌手》系列节目背后的传播学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是歌手》系列节目背后的传播学分析
2014年4月4日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第二季终于拉下帷幕,作为2013年第一季的延续,新一季的《我是歌手》延续了第一季在收视率排行榜上的领先位置,并不断引爆全民关注热点。作为一个移植自韩国的娱乐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以其独特的节目模式打破了国内同类节目专业主持人控场、草根参与、大众评审和专业评审相结合等固化模式,给国内观众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并且使这种新鲜感得以延续。本文就将从传播学理论角度分析《我是歌手》系列节目火爆至今,而且极有可能继续火爆下去的原因。
一、节目模式
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引发选秀节目的全民参与热潮之后,电视“草根”选秀节目就层出不穷,造成了此类节目在一定程度上的饱和甚至过度开发,《花
儿朵朵》《快乐男生》《天籁之声》等等不断跟风,让观众的审美疲劳与日俱增。《我
是歌手》在节目模式上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明星与“草根”互换,站在台上比赛的是
名利皆有的明星,而决定他们去留的不是以往三四位所谓专业评委,而是来自民间
各年龄段各阶层的普通大众。每一位站上舞台的歌手都是业内的顶尖歌手,经得起
现场的检验,表演着眼于纯粹的歌曲,加上现场音效、舞美、灯光的渲染,为现场
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带来了完美的视听享受。歌手的选择为吸引观众注意力、保证栏
目收视提供保障,此外,新老明星当场比拼、当红歌星和不为大众熟悉的专业歌手
现场碰撞为栏目吸引到了不同群体的观众。回顾这两季节目中出现的明星,第一季:黄绮珊、黄贯中、齐秦、羽泉、林志炫、杨宗纬、周晓鸥、尚雯婕、沙宝亮、陈明、
彭佳慧、辛晓琪,第二季:罗琦、韦唯、张杰、邓紫棋、张宇、韩磊、茜拉、曹格、
品冠、周笔畅、动力火车、满文军,这些明星正是现今工作中70.80甚至90年代
人青春时期的精神偶像。
有了明星,但是若没有一个紧张刺激的赛制,也很有可能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专业歌手台上比拼,由从电视机中筛选出的500名分别出生于不同年代的听审直接
投票,当场决定选手排名及去留。每一场都会有选手被淘汰,而下一周又会有新的
候补歌手加入,但是其他人都不知晓新晋歌手是谁,唱什么歌,观众也不知道。悬
疑与冲突成为节目的一大亮点。
二、受众心理
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成员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其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
的过程。在当下电视节目倾力迎合广大受众的心理诉求,即“受众即市场”,同时,我们又应该看到,受众的观看热情和对节目的支持互动又会成为节目发展的动力。
《我是歌手》的成功,正是满足了受众多方面的心理期望。
那么《我是歌手》的受众是谁?从其节目定位来看,《我是歌手》延续娱乐的发展方向,提出“非实力唱将,此地危险,非天籁歌喉,无立锥之地”的宣传语,
将节目定位为实力歌手的比拼。而从参赛选手的定位来看,《我是歌手》立足于满
足不同年龄段、较高阶层观众的观演要求。根据节目播出过程中对观众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我是歌手》对15-44岁的观众吸引力较强,区别于同时段市场娱乐节
目整体年龄分布中45岁以上观众比重较大的情况。从观众学历和收入来看,观众
学历越高、收入越高,就越喜欢看《我是歌手》。印证了《我是歌手》节目定位是
知识精英型的中高端人群。1
1黄学飞,魏锦,胡春磊,姜涛,《<我是歌手>缘何引发收视狂潮——电视节目受众心理研究的应用分析》,
从受众角度分析,这些正值青壮年的中高端人群,不论有过怎样的青春期,总能被节目中的歌手唤起曾经的记忆,而当下的生存压力又使他们需要精神上的放松
与享受。被过度开发的“草根”选秀节目早已令他们审美疲劳,《我是歌手》的横
空出世则以新颖的形式和怀旧情节满足了他们的审美需求和情感需求。所以我们得
以看到,黄绮珊被追捧称“黄妈”,林志炫成“唱歌机器”一改往日形象,以演唱
影视剧主题曲而深得人心的韩磊引来全场回忆,还不被大陆观众所知的香港歌手邓
紫棋一举成为话题红人,马拉西亚国宝级歌手茜拉赢得观众厚爱,等等。
确定受众之后再开始分析受众心理,可从观众易被名人吸引的心理、追求真实感的心理、对高品质节目向往的心理、怀旧的心理、参与心理和悬念心理进行分析。
人际吸引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我是歌手》的节目中,不论是第一季还是第二季,参赛歌手和明星经纪人,还有业内知名的乐评人组成的专家顾问
团都是大部分观众所熟悉的,从这一点上看,《我是歌手》中诸多大牌足以吸引到
观众的眼球。
真人秀节目的兴起主要源于满足了观众窥看日常生活中和比赛过程中明星的一切细节的需求,这种真实感不同于以往栏目中的各种事先安排或者训练,让观众
有种掌握了真相的感觉。具体到《我是歌手》,观众可以看到歌手从下飞机到比赛
结束后接受采访的几乎全部环节,虽然其中内容是被编排和剪辑过的,但是较为全
面的歌手准备及彩排情况观众都能看见,从而获得真实感的满足。另外,场内歌手
的真实情感表现和在场观众的真实情感流露都为节目增色不少。
中高端知识阶层的受众对高品质的节目有一定的追求,而《我是歌手》栏目首先来自韩国,节目模式已经很完善并且取得很好的节目效果,在节目模式上有较高
的品质。其次,高质量的参赛选手保证了演出的高质量,以音乐为主题的电视节目
以往都是“草根”选手,表演再怎样精彩都无法与歌坛中的成名歌手相比,《我是
歌手》中的参赛选手各是自己所擅长领域的实力唱将,面对残酷的淘汰机制也不得
不努力提高自己,同时使得节目更精彩。每一期节目中都会有知名乐评人的专业点
评,还配备了高质量的现场配乐设施,引导观众回到了高质量的音乐本身。
怀旧心理也相当重要。每位歌手都有自己脍炙人口的成名曲,甚至代表了某个时代的回忆,当歌手站在舞台上唱这些歌的时候,往往使观众的怀旧心理被大大地
满足。比如Beyond成员黄贯中带着《海阔天空》上台,韩磊站在舞台高歌《康熙
王朝》片尾曲,都瞬间引爆了所有观众的回忆和热情。
如今,观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只在电视机前观看电视,而是希望自己也能参与其中,《我是歌手》就给了观众这样的机会,主宰歌手去留的500名大众评审都是
观众通过电话或者网上报名,经过考核之后选出的。同时,观众还可以实时短信参
与讨论,并得以在电视屏幕下方实时播出,使观众能在线上线下都参与其中。
受众们都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在《我是歌手》,每期最具悬念的时刻正是最后揭晓排名宣布淘汰歌手的时刻,此外,每次新晋的替补歌手也是被层层保密,
在节目一开始就调动起观众的好奇。节目中恰当设置这些选你那,能更好地调动受
众观看节目的积极性,满足其好奇心理。
三、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是扎拉斯菲尔德在“两级传播”理论中提出的传播学观点,是指常向他人提供信息,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过滤信息或者充当中介传递信
息。在《我是歌手》节目中,节目组在节目正式播出之前已经把节目传给一些网络《心理技术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