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理论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折衷理论包容了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三个要素变量,以三个要素的组合情况判断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模式的条件,同样也是跨国公司进行FDI的理性动因。
所有权特定优势是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的而他国企业没有或无法得到的无形资产、规模经济等方面的优势。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独占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另一是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
区位特定优势是东道国拥有的优势,企业只能适应和利用这项优势。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所产生的优势,如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方便等;另一是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法规灵活等形成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基础设施等。
内部化优势,指企业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其资产或所有权内部化过程中所能拥有的优势。
也就是说,企业将拥有的资产通过内部化转移给国外子公司,可以比通过交易转移给其他企业获得更多利益。
内部化的根源在于外部市场失效。
邓宁把市场失效分为结构性市场失效和交易性失效两类,结构性市场失效是指由于东道国贸易壁垒所引起的市场失效,交易性市场失效是指由于交易渠道不畅或有关信息不易获得而导致的市场失效。
企业必须同时兼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才能从事有利的海外直接投资活动。
如果企业仅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而不具备区位优势,这就意味着缺乏有利的海外投资场所,因此企业只能将有关优势在国内加以利用,而后依靠产品出口来供应当地市场。
如果企业只有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则说明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难以在内部利用,只能将其转让给外国企业。
如果企业具备了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而无所有权优势,则意味着企业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前提,海外扩张无法成功。
折衷理论的分析过程与主要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跨国公司是市场不完全性的产物,市场不完全导致跨国公司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该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
二是所有权优势还不足以说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还必须引入内部化优势才能说明对外直接投资为什么优于许可证贸易。
三是仅仅考虑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仍不足以说明企业为什么把生产地点设在国外而不是在国内生产并出口产品,必须引入区位优势,才能说明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之间的选择。
四是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决定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
国际生产折衷论的贡献与不足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论克服了传统的对外投资理论只注重资本流动方面的研究不足,他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区位选择等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使国际投资研究向比较全面和综合的方向发展。
批评声音主要有五个:折衷范式是各种变量的简单罗列,各要素之间存在自相关,还能分析纯围观的经济活动;静态分析,不具有战略意义,只适合发达国家而不适合发展中国家。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可以说是几乎集西方直接投资理论之大成,但它毕竟仍是一种静态的、微观的理论。
拓展:投资发展路径(投资发展循环理论)
第一阶段:国家地发展,企业几乎没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第二阶段,随着政府优惠政策出台和经济发展改善,本地企业积累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
第三阶段:外资流入继续,企业OI优势增加,资本流出增加
第四阶段:资源禀赋和政策优惠在区位优势中的重要性下降,企业向国外更具有区位优势的地区专业
联盟资本主义时代重新理解OLI范式:
市场特点:公平竞争资本主义;科层资本主义(理论基础是市场失灵理论——结构性市场失灵和自然的市场失灵);
联盟资本主义是介于市场和科层之间的资源配置方式,网络成员既没有完全独立的市场契约,也没有相互控制的垂直权威,而是通过中间产品交易契约发生联系,构成交易契约的基础是共享信息,相互承诺,相互信任和共同发展。
联盟资本主义的独特之处是可以改善结构性市场失灵,采用非正式组织进行合作,获得所需的资源、信息和技术等)折衷范式在联盟资本主义时代的拓展:对要素内容进行了补充。
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应考虑来自企业之间互动关系和交易成本收益;区位优势变量应重点考虑不可移动资产的区域专有性等因素;内部化优势应包括来自企业网络治理结构的影响。
折衷范式的文化敏感性:
1、文化对MNC行为的关系:文化与国家制度体系的相互作用;母国文化对MNC行为的作用;MNC行为对东道国文化的作用
2、折衷范式的文化敏感性分析
(1)所有权优势与文化:所有权优势有两个来源,专有资产优势和协调优势。
放到国家文化背景中继续拧比较也可以看到源自同一国家的所有权优势具有共性,比如日本和德国的精密仪器等。
(2)文化差异与内部化优势:一般而言,文化距离越近,越容易进行沟通,协调成本越低,内部化优势越大
(3)文化距离和区位优势:一些能够影响交易费用的区位变量,如商业习惯,谈判程序,政府腐败程度,违约惩罚,合作忠态度,履约情况等几乎都能体现文化差异。
折衷范式评价
1、OLI框架的开放性:实现了区域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兼容,把有关国际生产的大部分理论都涵盖进去。
就解释层面看,涉及了微观,中观与宏观三个层次,能够解释不同层面的国际商务活动。
2、折衷范式:描述性兼具规范性。
3、折衷范式存在外延的可能性。
在当前快速变化的国际商务环境和复杂的跨国经营行为面前,仍存在外延的可能性。
交易费用视角下的跨国公司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市场运作需要交易成本,而节约交易成本正式企业存在的必要条件:当市场在组织生产者个人生产和销售一定量产品时支付的成本高于企业完成同样工作所花费的成本时,企业就出现了。
企业的规模由企业内部组织成本与外部市场交易费用的对比来决定。
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又称市场内部化理论,主要回答了为什么和在怎样的情况下,到国外投资是一种比出口产品和转让许可证更为有利的经营方式。
是西方跨国公司研究者为了建立跨国公司理论时提出和形成的理论观点,是当前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
内部化理论强调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以较低
成本,在内部转移该优势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当作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动因。
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谋求整体利润的最大化,倾向于将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在企业内部转让,以内部市场来代替外部市场。
内部化理论建立在三个假设的基础上:
1、企业在不完全市场上从事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2、当生产要素特别是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时,企业就有可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统一管理经营活动。
3、内部化超越国界时就产生了多国公司。
市场内部化的过程取决于四个因素:
1、产业特定因素,这与产品性质、外部市场的结构和规模经济有关。
2、区位特定因素,如区位地理上的距离、文化差异和社会特点等。
3、国家特定因素,如有关国家的政治和财政制度。
4、公司特定因素,如不同企业组织内部市场的管理能力。
在这几个因素中,产业特定因素是最关键的因素。
因为如果某一产业的生产活动存在着多阶段生产的特点,那么就必然存在中间产品,若中间产品的供需在外部市场进行,则供需双方无论如何协调,也难以排除外部市场供需间的剧烈变动,于是为了克服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性,就可能出现市场内部化。
市场内部化会给企业带来多方面的收益。
内部化理论的观点与内容
内部化理论认为:
1、外部市场机制失败,这主要是同中间产品(如原材料、半成品、技术、信息、商誉等)的性质和买方不确定性有关。
买方不确定性是指买方对技术不了解,卖方对产品保密,不愿透露技术内容,因此跨国公司愿意纵向一体化。
横向和纵向都愿意向国外投资。
2、交易成本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公司无法控制全部因素。
如果实现市场内部化,即把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通过内部转移价格可以起到润滑作用。
3、市场内部化可以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率。
国际直接投资倾向于高技术产业,强调管理能力,使交易成本最小化,保证跨国公司经验优势,都是为了实现上述各方面要求。
该理论从国际分工不通过世界市场,而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来进行这点出发,研究了世界市场的不完全性以及跨国公司的性质,并由此解释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决定因素,其中市场不完全性及企业的性质是内部化理论的核心。
该理论有助于说明各种类型跨国公司形成的基础。
内部化理论的现实意义
内部化理论是西方学者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
以前的理论主要研究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动机与决定因素,而内部化理论则研究各国(主要是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产品交换形式与企业国际分工与生产的组织形式,认为跨国公司正是企业国际分工的组织形式。
与其他理论相比,内部化理论属于一般理论,能解释大部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而其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仅从产品或生产要素等某个侧面来分析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因此内部化理论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其他理论。
因而有助于对跨国公司的成因及其对外投资行为的进一步深入理解。
内部化理论的分析
由于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如果将企业拥有的半成品、工艺技术、营销诀窍、管理经验和人员培训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进行交易,就不能保证企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企业只有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在较大的范围内建立生产经营实体,形成自己的一体化空间和内部交换体系,把公开的外部市场交易转变为内部市场交易,才能解决企业内部资源配置
效率与外部市场的矛盾。
这是因为内部化交易会使交易成本达到最小化,在内部市场里,买卖双方对产品质量与定价都有准确的认识,信息、知识和技术也可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减少
贸易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
内部化理论认为,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体现在很多方面,主要有:
(1)垄断购买者的存在,使议价交易难以进行;
(2)缺乏远期的套期市场,以避免企业发展的风险;
(3)不存在按不同地区、不同消费者而实行差别定价的中间产品市场;
(4)信息不灵;
(5)政府的干预等。
为了减少这些市场不完善所带来的影响,使企业拥有的优势和生产的中间产品有理想的收益,企业一般都会投资于海外。
VS VS ⎧⎪⎪⎪⎪⎪⎪⎨⎪⎧⎧⎪⎪⎨⎪⎪⎩⎪⎨⎪⎧⎪⎨⎪⎪⎩⎩⎩
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生产的成本小于市场交易成本交易费用视角内部化理论:市场交易职能替代和企业职能变换(分工)
结构性不完善跨国公司与国际市场不完善自然的市场不完全跨国公司内部化理论制度(市场企业)与组织方法(价格科层)价格与科层的成本收益分析 内部化理论在战略层面的拓展:
VS VS ⎧⎨⎩⎧⎪⎨⎪⎩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生产的成本小于市场交易成本内部化理论:市场交易职能替代和企业职能变换(分工)
结构性不完善:企业拥有具有垄断地位的技术等跨国公司与国际市场不完善自然的市场不完全:中间产品市场失灵制度(市场企业)与组织方法(价格科层)交易费用视角跨国公司内部化理论价格与科层的成本收益分析最优科层论:企业的内部化行为在收益等于组织
规模扩大造成的协调成本为止分析VS VS VS VS ⎧⎪⎪⎪⎧⎪⎪⎪⎪⎪⎪⎪⎪⎨⎪⎨⎪⎪⎪⎪⎪⎪⎪⎪⎪⎪⎪⎩⎪⎩
框架:以“市场失灵”和“科层”为着眼点,分析科层的优势和缺点交易费用,非股权合作与跨国公司网络体系知识与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好)许可经营(不好)国外生产商誉:特许经营国外生产(取决于监督他人执行规则及检查破坏商誉行为的难易程度)内部化理论运用进入模式原材料和半成品:现货购买长期合约国外生产:取决于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的比较
分VS VS ⎧⎧⎪⎪⎪⎪⎪⎪⎨⎨⎪⎪⎪⎪⎪⎪⎩⎩
销:国外分销商销售子公司:取决于分销资产的专用性,分销商的服务质量金融资本:贷款股权扩张:国际借贷的交易成本,金融资本股权扩张,内部化
资源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资源基础理论为,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
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企业拥有的资源各不相同,具有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
概括地讲,资源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的内容:
1、企业竞争优势的源:特殊的异质资源
资源基础论认为,各种资源具有多种用途,其中又以货币资金为最。
企业的经营决策就是指定各种资源的特定用途,且决策一旦实施就不可还原。
因此,在任何一个时点上,企业都会拥有基于先前资源配置基础上进行决策后带来的资源储备,这种资源储备将限制、影响企业下一步的决策,即资源的开发过程倾向于降低企业灵活性。
例如,拥有1亿元货币金的企业几乎可能涉足任何产业,但它一旦将这1亿元资金用来购买了化工设备及化工原料,它就只可能从事特定的化工生产。
尽管如此,企业仍然热衷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因为资源的开发增加了资源的专用性,有可能提高产出效率及资源的价值。
如果决策得当,上面那家只能从事化工生产的企业也许会从化工生产中赚回2个亿。
一般说来,企业决策具有以下特点:
①不确定性,即决策者对社会、经济、产业、技术等外部环境不可能完全清楚,对竞争者的竞争行为、消费者的偏好把握不可能绝对准确;
②复杂性,即影响企业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具有复杂性,竞争者之间基于对外部环境的不同感受而发生的互相作用具有复杂性;
③组织内部冲突,即决策制定者、执行者、相关利益者在目标上并不一致,各人都将从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出发影响决策行为。
这些特点决定了任何决策都具有较大范围的自由裁量,结果也会各不相同。
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企业拥有的资源将会因为企业复杂的经历及难于计数的小决策的作用表现出巨大差异,企业一旦陷入偏差,就可能走入越来越难于纠正的境地。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在资源方面的差异是企业获利能力不同的重要原因,也是拥有优势资源的企业能够获取经济租金的原因。
作为竞争优势源泉的资源应当具备以下5个条件:①有价值;
②稀缺;③不能完全被仿制;④其他资源无法替代;⑤以低于价值的价格为企业所取得。
真正作为企业优势源泉是以下3个条件:①有价值;②不能完全被仿制;③具有自我发展。
2、竞争优势的持续性:资源的不可模仿性
企业竞争优势根源于企业的特殊资源,这种特殊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租金。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没有获得经济租金的企业肯定会模仿优势企业,其结果则是企业趋同,租金消散。
因此,企业竞争优势及经济租金的存在说明优势企业的特殊资源肯定能被其他企业模仿。
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者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他们认为至少有3大因素阻碍了企业之间的互相模仿:
(1)因果关系含糊。
企业面临的环境变化具有不确定性,企业的日常活动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而企业的租金是企业所有活动的综合结果,即使是专业的研究人员也很难说出各项活动与企业租金的关系,劣势企业更是不知该模仿什么,不该模仿什么。
并且,劣势企业对优势企业的观察是有成本的,劣势企业观察得越全面、越仔细,观察成本就越高,劣势企业即使能够通过模仿获得少量租金,也可能被观察成本所抵消。
(2)路径依赖性。
企业可能因为远见或者偶然拥有某种资源,占据某种优势,但这种资源或优势的价值在事前或当时并不被大家所认识,也没有人去模仿。
后来环境发生变化,形势日渐明朗,资源或优势的价值日渐显露出来,成为企业追逐的对象。
然而,由于时过境迁,其他企业再也不可能获得那种资源或优势,或者再也不可能以那么低的成本获得那种资源或优势,拥有那种资源或优势的企业则可稳定地获得租金。
(3)模仿成本。
企业的模仿行为存在成本,模仿成本主要包括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
如果企业的模仿行为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这段时间内完全可能因为环境的变化而使优势资源丧失价值,使企业的模仿行为毫无意义。
在这样一种威慑下,很多企业选择放弃模仿。
即使模仿时间较短,优势资源不会丧失价值,企业的模仿行为也会耗费大量的资金,且资金的消耗量具有不确定性,如果模仿行为带来的收益不足于补偿成本,企业也不会选择模仿行为。
3、特殊资源的获取与管理
资源基础理论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培育、获取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特殊资源。
由于资源基础理论还处于发展之中,企业决策总是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资源基础理论不可能给企业提供一套获取特殊资源的具体操作方法,仅能提供一些方向性的建议。
具体来说,企业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发展企业独特的优势资源。
(1)组织学习。
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人员几乎毫不例外地把企业特殊的资源指向了企业的知识和能力,而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学习。
由于企业的知识和能力不是每一个员工知识和能力的简单加总,而是员工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通过有组织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可以促进个人知识和能力向组织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使知识和能力聚焦,产生更大的合力。
(2)知识管理。
知识只有被特定工作岗位上的人掌握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企业的知识最终只有通过员工的活动才能体现出来。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吸收知识,需要不断地对员工创造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需要将特定的知识传递给特定工作岗位的人,企业处置知识的效率和速度将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
因此,企业对知识微观活动过程进行管理,有助于企业获取特殊的资源,增强竞争优势。
(3)建立外部网络。
对于弱势企业来说,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他们需要的全部知识和能力是一件花费大、效果差的事情,通过建立战略联盟、知识联盟来学习优势企业的知识和技能则要便捷得多。
来自不同公司的员工在一起工作、学习还可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促进知识的创造和能力的培养。
[编辑]
资源基础理论的缺陷
资源基础理论同样存在着必然的缺陷。
首先,过分强调企业内部而对企业外部重视不够,因而由此产生的企业战略不能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其次,对企业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模仿资源的确定过于模糊,操作起来非常困难,而且这种战略资源也极容易被其它企业所模仿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