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老头儿散文欣赏

孟子老头儿散文欣赏
孟子老头儿散文欣赏

孟子老头儿散文欣赏

(一)

有人相信学问可以影响政治。也有人认为,懂了政治就无所不通。政治家焦头烂额的时候,看起来还不如一介书生舒服,书生就可以很嘚瑟的向他推销学问了。

燕昭王就是个焦头烂额的君主,郭隗就是那个嘚瑟的书生。当年燕昭王接过一个烂摊子,不得已卑辞厚币请教郭隗,郭隗看看时机到了,就大喇喇地给燕昭王上了一课,说什么“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看起来君臣都有四种选择,其实他自己想做的只是第一种:做王者之师。

郭隗的话道出很多读书人的心声。比如他同时代的孟子,就特别想做“王者之师。”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句话如果看做他的自我反省,可能更确切,他大约“好为人师”得有点过了,后悔自己为什么不谦虚一点。

孟子认为自己特别牛逼。比如,齐国的管仲、晏子,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连孔子都佩服管仲、晏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但是孟子对管仲晏子的功业不屑一顾。孟子说,你们怎么竟把我比作管仲呢?“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

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觉得自己很委屈,居然被比作管仲、晏子这等小角色。

子产也是春秋时期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孟子大哥同样看不上,说子产“惠而不知为政”,意思是“只知小恩小惠,不懂得为政精髓”。

孟子除了留下一本破书,似乎也没有别的什么,为什么瞧不上管仲、子产、晏子这些大佬耆宿呢?因为他认为, “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觉得自己的本事大上天,不仅能安定齐国,而且能够使天下太平,管仲、子产、晏子怎么能进入他的法眼呢?

孟子见梁惠王,拜齐宣王,都想收一个国王徒弟,做一回“王者之师”。可是时运不济,梁惠王、齐宣王即便有些焦头烂额,还只是待他客客气气,不肯拜他为师,他的学问自然也卖不掉。没想到,孟子不仅没有垂头丧气,居然还能嘚瑟,冷笑说,你们就穷折腾吧,没有我孟轲,你们啥事也干不了!“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哇塞,他把自己想象成“齐天大圣”了!

孟子好笑吗?确实挺好笑的。孟子的好笑,或许不在于他牛逼哄哄的自恋,更多的在于,他困在自己的理论里出不来。无所信仰者看到虔诚的教徒,心里常常暗笑他们是傻瓜。不知是孟子多出点什么,还是我们缺少点什么,看着孟子大言不惭,只觉得“亚圣”不该是他的头衔,他合适的封号应该

是——“孟大炮”。

(二)

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理论能够凝聚人心,当然,凝聚过头也会扼杀人心。孟子的说辞似乎还不能凝聚人心,因为很多人怀疑他的理论,譬如,“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 (《孟子荀卿列传》);比孟子稍晚的荀子,还把孟子骂得不像人(《荀子-非十二子篇》),可见更不存在凝聚过头的问题。

大凡影响别人的理论,首先是影响自己。孟子的理论,就是先凝聚了自己,甚至可以说是武装了自己,因为他老人家常常需要跟对手打口水仗。

孟子理论核心是“仁者无敌”。这是他的理念与信仰。仅仅属于自己的信仰,还需要证明,于是他又想了很多办法来证明它的正确。

齐国王子请教孟子:“对于士来说,最重要的是做什么?”孟子给了极简洁的两个字:“尚志”(《尽心上》)。尚志,就是树立并坚守信仰。孟子信仰的理论是:做一个仁者,施行仁政,就会天下无敌。他认为,历史证明了这一点,“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未来也会证明这一点,“唯不嗜杀者能一之”(《梁惠王上》)。就差一个现实的证明了,所以孟子极力游说诸侯,推销自己。

孟子自己不用说也“尚志”,觉得比起那些一心想着土地、

财货、人民的猥琐诸侯们,更具有历史感,更具有道义,有更宽的.视野与更高的道德的高度。于是说起话来,“理直气壮”。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公孙丑上》),“志”为“气”帅,气就显得分外充沛,他忍不住佩服起自己来,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还有什么“至大至刚”之类。难怪后来训起梁惠王、齐宣王,滔滔不绝,像老师训导幼稚园的小屁孩。

孟子相信自己一身正气,他又发明了一个检查别人有没有正气的方法:看眼睛。古人说福禄寿夭,都可以从面相中看出;孟子相信,善恶正邪,也可以从眼神里读到。他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离娄上》)。可以想见,孟子和对手的论战中,常常恶狠狠盯对方的眼睛,心怀鬼胎的小人,要是跟孟夫子对视,一定会当场落荒而逃。

因为有正气护身,孟子游说王公大人时,潇洒之至。即便面对梁惠王齐宣王,他也一点儿不自卑。他说,“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 (《公孙丑下》),王者只占其一(爵),我倒是占了其二(齿德),王者凭什么对我高傲呢?他自己有了经验,立刻把真相公之于众:“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王公大人,别看他装模作样,大多是草包,没啥了不起。呵呵,有了孟子这句话,后来的读书人,就大胆了许多。

尚志,养气,坦荡,傲视王侯,孟子用这些把自己武装

成一个大丈夫的形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对后世有益的影响,我认为莫过于这几句话:警示读书人,做一个有尊严的知识分子。

因为这样一个颇具对抗性的理论,孟子在现实与原则之间就很少有回旋余地。特别面对“威武”之时,屈则生,不屈则死,做大丈夫就说说困难得多。然而孟子残酷地选择悲剧来体现价值: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有多少理论值得追求者舍弃生命呢?在投机盛行的中国,做孟子式的“大丈夫”,恐怕还需要长久的讨论。

滕文公信奉孟子,国事也常常让孟子支招。滕文公说,“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孟子说,事齐事楚,我也闹不清。一定要说,我就提一条建议:把护城河挖深,把城墙筑高,

与民同守,老百姓宁愿牺牲生命也不离开,事情就好办了。理论是有一贯性的,孟子的本意是让滕国体现精神意志的力量,做国中的“大丈夫”吧?

孟子要做“大丈夫”,这种言论现在听起来太“背时”了。听说现在已经进入“贱文化”时代,我搜了一下互联网,马小盐的文章最有代表性。他说,“在权力、名声、金钱这三个庞

然大物面前,‘我是你爸爸’式的中国传统精神胜利法,蓦然发生了基因突变,变成了精神自贱法。改变为‘我是你儿子’、‘我是你女婿’、‘我是你妻子’等等”。真是不看“贱文化”不知道孟子的“背时”,不看《孟子》,也不知道“贱文化”是贱到什么程度。

(三)

孟子自诩为大丈夫,后来却有许多人不喜欢他,最有名的当推宋代学者李覯与明代皇帝朱元璋。《古今笑概》上说,李覯憎恶孟子,有个无赖士子得知此事,想到李家蹭酒,就故意写骂孟子的诗去讨好他。诗云:“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有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李覯见诗大喜,以为知音,留连数日,莫非骂孟子。熟悉武侠小说的人,也会知道,这几句打油诗曾被金庸写进《射雕英雄传》,黄蓉舌战渔樵耕读,对孟子明嘲暗讽,给小说平添了很多文采。朱皇帝呢,最不喜欢孟子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大怒之下,将孟子牌位逐出孔庙,还对《孟子》一书大加删削,甚至发狠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乎”,就差没对孟子翻尸盗骨的治罪了。

现在看来,李覯与朱元璋不喜欢孟子,理由都站不住脚。《孟子》一书,多用寓言比喻说理,乞丐二妻,比方而已,士子因此做骂孟子的诗,显然是吹毛求疵了。朱元璋排斥孟子,得罪多数人,违反潮流,适足暴露其专断自私、鼠肚鸡

肠,于孟子更毫发无伤。

但是,孟子的理论确实的有问题的。比如,他认为做一个仁者,施行仁政,就会天下无敌。先不说这个观点对不对,孟子对观点的证明就很有问题。他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三代得天下也以仁”,孟子是怎么知道的?考察一下发现,原来孟子运用了循坏论证。孟子使“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与“ 做一个仁者,施行仁政,就会天下无敌”互为因果,相互证明,而且很可能是先有观点,然后“仁者见仁”,改造三代历史,再编排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这么个论据。

就是说,历史未必证明了孟子的观点,相反,孟子倒是用自己的观点混淆了历史。孟子好辩,他当然会辩解,“你怎么知道三代得天下不是凭借仁德?”我们不作无益之辩,姑且放他一马,看看未来是怎么证明他的理论。

孟子见梁襄王。梁襄王问:“天下怎样才能安定?”孟子说:“统一才能安定。”“谁能统一呢?”对曰:“不喜欢杀人者能统一。”“不喜欢杀人者能统一”,不错,这句话是孟子“仁政”理论的反面叙述,所以孟子说得斩钉截铁。但是历史跟孟夫子开了一个大玩笑,孟子去世几十年,秦始皇征战十年,统一天下。秦始皇是“施仁政”统一天下吗?他不恰恰就是个“嗜杀者”?未来的结果,与孟子当年的预测如此相悖,他老人家地下有知,会不会死不瞑目?

除了涂抹历史,预测未来,孟子也很热心现实政治。梁惠王齐宣王不采纳孟子主张,认为它迂腐不堪,不切实用。但孟子有一个忠实的国君信徒,滕文公。滕文公被孟子“言必称尧舜”迷倒了,就像现在咱们崇拜大师一样,向孟子请教礼制、治国、井田。孟子说,滕国“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可是,信奉孟子学说,滕国最终成善国了吗?没有,孟子还在世的时候,滕国就被宋国灭亡了(-296)。孟子学说在现实检测中,也宣告破产。

历史、现实、未来,都没有证明孟子的理论,这才是《孟子》一书的最大问题。当然,孟子可能还不知道,稀里糊涂中还可以养出“浩然之气”。但在后人的眼里,“浩然之气”或许成为孟子的最后遗产,在艰难的时候,支持一个知识分子的人格自尊。

【孟子老头儿散文欣赏】相关文章:

1.小镇黑人老头儿散文

2.关于《孟子》-文学散文

3.散文欣赏

4.疯老头儿童益智故事

5.心情散文精选欣赏

6.初心-散文欣赏

7.雪-散文欣赏

8.精美散文的欣赏

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篇一: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孟子》、艺术特征、论辩、现实主义 内容摘要:孟子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其文章议论风发,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孟子》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修辞也别具一格,其比喻形象生动,取喻的方法也千变万化。善于论辩也是孟子散文的一大特色,《孟子》七篇论战性强,感情充沛,言辞机敏,锋芒毕露。他的散文还有很强的现实主义风格,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在中国思想史上,?孔孟?并行,孟子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而闻名。孟子的散文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在先秦儒家散文中,《孟子》向来以?文学?性著称。郭沫若将其列为?战国散文四大家?之首。[1]刘大杰称:?当时儒家作品以孟子最有文采,他的散文对后世也很有影响。?[2] 一、语言特色与修辞 (1)孟子是一个语言大师并且非常重视民众,所以他

一贯只崇尚平易而反对诡谲,他的散文不事雕琢,不用生僻的词汇和不和章法的句法,精辟准确的使用词汇,平实浅近,干净利落,给人朴素自然的美感。《梁惠王下〃齐桓晋文之事章》是最具代表性的文章。记述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对话,阐明行王道,仁政的条件、途径、措施和意义,充分表现了孟子精湛的语言艺术。大量采用排偶句式,重复、对比以及实词、虚词的交错搭配,使语言简洁精练又概括性强,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 “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 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 这段文字揭露齐宣王的大欲,论证以力求霸必败,应反本推行王 道。孟子运用和一系列排比,极尽铺陈、烘托之能,以壮文势。 (2)善譬巧喻是《孟子》散文语言艺术的显著特色。孟子在阐明事理时,常常使用比喻,是使文章活泼生动,明白晓畅。据统计,《孟子》全书二百六十章,使用了一百五

先秦诸子散文名句摘录(含翻译)-

高二选修《先秦诸子散文》名句摘录集锦 《论语>>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翻译: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孔子说:不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忧虑,却应当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翻译:天冷了,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衰落的。 6、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翻译: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9、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翻译: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远;赵用劲钻研,越觉得深邃。 1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翻译:君子取义,而小人只是看到眼前的利益。 1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魏灵公》 翻译: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1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论语·述而》翻译: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勤勉于做事而谨慎于言谈,接近有德的人来匡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1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翻译: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19、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翻译: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2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翻译: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任的东西重而路程遥远。 22、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做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那么就没有必要再去教他。” 25、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翻译:自己立身修德,也要让别人立身修德。自己通达事理也要让别人通达事理。 29、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翻译:我(孔子)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

《孟子》的艺术成就

《孟子》的艺术成就 (一)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批评其他学派,就不得不进行论辩。事实上,好辩不仅是《孟子》的特征,《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莫不如此。先秦说理文的论辩术,由《墨子》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墨子》采用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其论辩中的逻辑思辨色彩,对先秦说理文的定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墨家重质轻文,《墨子》文章质朴无华,缺乏文采,不够生动,从而使其论辩文虽逻辑严谨,文学意味却不浓。《孟子》的论辩文,在逻辑上也许不如《墨子》严谨,但却更具有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 《孟子》中的论辩文,也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先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可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妙设问,缓缓道来,引人入彀,“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赵岐《孟子章句?题辞》)。《孟子》这种特点在一些长篇论辩文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孟子》对二难推理的灵活运用和机智的反应,使其论辩更有左右逢源之妙。如陈臻利用孟子在齐不受馈金,在宋、薛却受馈金的矛盾态度,提出诘难:“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将孟子置于两难境地,而孟子则以“皆是也”,肯定受与不受都对,都有理由,因为导致受与不受的条件不一样。(《公孙丑下》) (二)“孟子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辞》),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孟子的比喻性推理,从逻辑上来说,有些未免牵强,但却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孟子》中的比喻,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如“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离娄上》),以一个简单的比喻,表现民众归仁的必然趋势。再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梁惠王上》),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欲以霸道达到“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目的,是多么荒唐可笑。这种简短浅近的比喻,在《孟子》中大量运用。此外,《孟子》中也有少数就近取譬,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如“齐人有一妻一妾”(《离娄下》),人物毕肖,结构完整,情节生动,具有很强的戏

先秦诸子散文--《论语》文言知识整理

《选修·先秦诸子散文》--《论语》文言整理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子生活在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具有志道据德、传承文明、振兴华夏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责任论的言谈,主要涉及家庭责任论、社会责任论和国家责任论三个方面。两千多年来,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激励、鼓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繁衍和国家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所体现的积极向上的责任意识和精神原则带有普世性和永恒性,当今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及其当代意义》 【记音】 ①木铎.( ) ②桀.溺( ) ③长沮.( ) ④执舆.( ) ⑤荷.蓧( ) ⑥黍. ( ) ⑦怃.然( ) ⑧殆. ( ) ⑨八佾.( ) ⑩见.其二子( ) ?耦.而耕( ) ?耰.而不辍.( ) 【解释实词】 ①二三子何患于丧.乎:②使子路问津.焉: 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④往者不可谏.: ⑤今之从政者殆.而:⑥不仕.无义: 【通假举要】 ①长沮、桀溺耦而耕:②是鲁孔丘与: ③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④植其杖而芸: 【一词多义】 (一)实词——见 悠然见南山项伯即入见沛公 吾未尝不得见也于是见公输盘 汝真女子之见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其二子焉才美不外见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二)虚词——而 ①蟹六跪而二螯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植其杖而芸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吾恂恂而起 ⑦表恶其能而不用也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⑨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⑩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词类活用】 ①耰而不辍:②子路从而后: 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④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古今异义】 ①遇丈人古义:今义: ②子见夫子乎古义:今义: 【文言句式判断及翻译】 ①隐者也②而谁以易之? ③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④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名言名句】 ①,来者犹可追。②,,孰为夫子?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 摘要:战国时期在需求能言善辩之士的时代背景下,诸子大多使用寓言来阐述政治见解和思想学说,因此寓言创作格外活跃,其中以《庄子》、《孟子》等书的寓言尤为出色,二者有相同的寓言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但在文本、取材、形象、手法和语言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呈现不同的艺术特色,且影响深远。 关键词:《孟子》寓言;《庄子》寓言;艺术特色 寓言是中国较早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诸子百家及史传频繁使用,用来陈说辞理,具有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的特点。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司马迁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寓言故事近二百则。其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加工改造,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神人”、《应帝王》中的“浑沌”等;也有即兴创作如《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至乐》中的“髑髅见梦”等。《孟子》寓言虽数量上不及庄子、韩非子等人,但其寓言融入至其散文之中,说明立场,针砭时弊,诠释学说等,风格简洁隽永,形象逼真,擅长论辩,自具风格,同样引人瞩目,其中其蕴含的“浩然之气”和深刻的哲理性而流传至今。《孟子》和《庄子》寓言有着相同的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但又在艺

术特色上各具特点。 一、《孟子》与《庄子》中相同的寓言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 二者的寓言具有需求能言善辩之士的使用背景及阐述 政治见解的使用目的。这一点学者张航在《和中的寓言比较》(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5卷第2期)有一定的论述。孟子和庄子都生活于战国时期,他们为了弘扬学说,教诲后学,也像当时的谋臣策士和纵横家一样,在各自的言论或著述里面都运用了大量的寓言,以言辞成事,追求说理技巧。如孟子的进谏大多就是采用比喻性的寓言进行说理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用寓言可以使得统治者能够及时采纳谋臣意见,更快更好地促进国家治理。在这样一种历史趋势下,在作品中采用寓言这样一种文学样式是历史的必然,也能推动朝政改革。孟子和庄子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更是辩论大师。孟子不但好辩且善辩,例如同他辩论的国君有时尽管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也不得不心悦诚服:“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①甚至主动提出“寡人愿安承教”。(同上)庄子也是辩论大师,从庄子与惠施及其他各类人或物的富有哲理和情趣的论辩,如与惠施的鱼乐之辩(《秋水》),与魏王的辩论(《山木》),与曹商等慕名利者的论辩(《列御寇》),甚至与髑髅的生死之辨(《至乐》)等,我们可以体察出庄子的辩才②。以与惠

孟子作品艺术特点

孟子作品艺术特点: (1)在当时孟子有‘好辩’之称。在他的文章中也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a.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b.采用迂回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进去,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如他批评齐宣王未治理好国家的时候,就是通过讲了个故事,引出二问,让齐宣王无法回答。c.先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其理论弱点,当找到突破口之后,再发动猛烈反击。如他针对其老师许行的观点,通过设问,充分地暴露了许行观点的不切实际。d.孟子还有些正面的议论,能够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如天时地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等。②感情充沛,气势强劲,生动体现了作者的鲜明个性,具有强烈的救世责任感。(2)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如揠苗助长、缘木求鱼等。 (3)语言浅显自然又明快畅达。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 在思想史上,“孔孟”并称,孟子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而闻名,其思想的犀利和性格的刚烈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孟子》文章议论风发,文辞华赡,气势磅礴,奔放不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是极富感染力的文学散文。20世纪以来,传统经学瓦解,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孟子》得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研究,文学研究是其中之一。关于《孟子》一书,研究者认为,今存内七篇其体式虽不脱语录窠臼,但“所记对话,多于独白,对话复以往复辩论之辞为多”[1](P316);成书方式亦与《论语》出于弟子和后学众手“论纂”不同,而是由孟子“与万章、公孙丑等亲炙弟子一次纂成,故全书一致耳”[i2];论说方式与《论语》等春秋之文重在“立意”和“见志”的“陈述”有异,而更多带有战国之文的“论辩”色彩。在先秦儒家之文中,《孟子》素以富于“文学”性而著称。郭沫若将其列为“战国散文四大家”之首[3],刘大杰称扬:“当代的儒家作品以孟子最有文采,他的散文对后世很有影响。” [4](P81)纵观20世纪的《孟子》文学研究,涉及面广泛,从散文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从语言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技巧的运用、论辩艺术及其气势风格、文章的逻辑性及其文体特征等方面展开的,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本文着重就《孟子》散文艺术,从以上几个方面对百年的《孟子》文学研究状况进行简要回顾,并对其得失和未来的研究趋向作一个粗浅的评说与前瞻,以期为未来的《孟子》及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一、语言特色与技巧研究 关于《孟子》的语言特色,一般认为与《论语》基本相同,属语录体,而多由对话所组成,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但比《论语》更有文采和富于气势。柳存仁认为,《孟子》之“记言文字,极见流利丰畅。”[5](P7 0)刘大杰认为:“孟子的文章不仅文采华赡,清畅流利,尤以气势胜。” [4](P83)谭家健发表于50年代中期的《略谈〈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孟子篇(人教版高一)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孟子篇(人教版高一) 【走近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内容概述】 孟子思想在本单元中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word资料18页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寓言是中国较早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诸子百家及史传频繁使用,用来陈说辞理,具有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的特点。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司马迁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寓言故事近二百则。其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加工改造,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神人”、《应帝王》中的“浑沌”等;也有即兴创作如《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至乐》中的“髑髅见梦”等。《孟子》寓言虽数量上不及庄子、韩非子等人,但其寓言融入至其散文之中,说明立场,针砭时弊,诠释学说等,风格简洁隽永,形象逼真,擅长论辩,自具风格,同样引人瞩目,其中其蕴含的“浩然之气”和深刻的哲理性而流传至今。《孟子》和《庄子》寓言有着相同的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但又在艺术特色上各具特点。 一、《孟子》与《庄子》中相同的寓言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 二者的寓言具有需求能言善辩之士的使用背景及阐述政治见解的使 用目的。这一点学者张航在《和中的寓言比较》(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5卷第2期)有一定的论述。孟子和庄子都生活于战国时期,他们为了弘扬学说,教诲后学,也像当时的谋臣策士和纵横家一样,在各自的言论或著述里面都运用了大量的寓言,以言辞成事,追求说理技巧。如孟子的进谏大多就是采用比喻性的寓言进行说理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用寓言可以使得统治者能够及时采纳谋臣意见,更快更好地促进国家治理。在这样一种历史趋势下,在作品中采用寓言这样一种文学样式是

历史的必然,也能推动朝政改革。孟子和庄子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更是辩论大师。孟子不但好辩且善辩,例如同他辩论的国君有时尽管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也不得不心悦诚服:“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①甚至主动提出“寡人愿安承教”。(同上)庄子也是辩论大师,从庄子与惠施及其他各类人或物的富有哲理和情趣的论辩,如与惠施的鱼乐之辩(《秋水》),与魏王的辩论(《山木》),与曹商等慕名利者的论辩(《列御寇》),甚至与髑髅的生死之辨(《至乐》)等,我们可以体察出庄子的辩才②。以与惠施的鱼乐之辩为例,人能否理解鱼的意思,庄子和惠子似乎都否定,然庄子却抓住惠子提问中“汝安知鱼之乐”,而推及惠子已经承认庄子知鱼之乐,具有高明的论辩技巧。战争形势迫使统治者招贤纳士,需要能言善辩的人才,不仅用于对统治者上朝进谏,商量治国策略;更要用于战争之时的外交和斡旋;这一文体在上层人士的欣赏中被逐步推动,慢慢发展起来。诸子百家中的两朵奇葩孟子和庄子也顺应了当时文人的审美取向和国家对社会人才的需求,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的推动下,孟子与庄子在各自的著作中都大量使用了寓言这一文学样式,而且在这样的重“辨”的寓言使用时代背景下,《孟子》和《庄子》的寓言不可避免的带上了浓重的智慧美、哲理美和思辨之美。 在艺术手法上,首先,在《孟子》寓言中,用妙趣横生的故事,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组成寓言来比喻某种现象或某种观点,直观形象;在《庄子》中,喻体包罗万象,或虚幻或真实,但是都是通过比喻而非直观明白的逻辑理性来反映思想和观点的,二者的寓言的比喻性质是一致的。第二,批判与讽刺的手法。在《孟子》寓言中,多讽刺官场中钻营富贵利达之徒,

(完整版)浅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浅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孟子,名珂,字子舆,战国鲁国邹人。孟子一生都致力于游说诸侯,进行政治活动,宣扬自己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思想。孟子长于论辩善用譬喻,其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尤为突出。孟子高超的论辩能力和技巧使他在论辩过程中战无不胜,所向披靡。 《孟子》风格雄辩犀利,在言谈中,巧用设问循循善诱,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掉进了事先设计好的“陷阱”里而理屈词穷,最终达到他要说理的目的。在《梁惠王章句上》中,孟子就是善于运用启发诱导,层层追求,步步进逼的方法来引人就范的。齐宣王是个野心勃勃的君王,他一心想称霸天下, 但孟子是儒学派的代表,在政治上反对用武力征服天下的“霸道”而主张“王道”。因此,在孟子谈谈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为什么能称霸诸侯的事时,他故意巧妙地避而不谈“霸道”,而用具体的事例把问题逐步引导到“王道”上去,他揣摩齐宣王的心理,特意把齐宣王曾经做过的一件“以羊易牛”的小事说成是“仁术”,可以作为“保民而王”的大事业的基础,并大加肯定。这样紧紧抓住齐宣王的心理,使宣王自己兴致勃勃地询问“王天下”的事,走到孟子说理的轨道上来。接着孟子针对齐宣王用武力征服天下的野心,继续启发诱导,指出齐宣王这种野心的极端危险性,并深刻分析了齐国与天下形势,给齐国指出一条通往仁政的道路。最后齐宣王完全被孟子的高论所折服,提出让孟子辅佐他完成大业。孟子进一步阐述了实施“仁政”的各项具体措施,从而达到说服齐宣王弃“霸道”、施“仁政”的论辩目的。 类比推理,巧设属类,善于同类相比,也是《孟子》论辩的艺术特征。《梁惠王章句上》:“狗彘食人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段话中,以“为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加以检查和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想到开仓贩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种说法为本体,类同于“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在推卸责任,归罪于其他方面这一点上,两者为同类。比体给本体以形象化的比喻, 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鲜明突出。 除此之外,孟子还善用比喻。善用浅显的事例或常见的事物来说清复杂而深奥的道理,达到紧扣主题而又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效果,是孟子论辩的又一大突

先秦诸子散文名句摘录(含翻译)学习资料

先秦诸子散文名句摘录(含翻译)

高二选修《先秦诸子散文》 名句摘录集锦 前言: 先秦诸子散文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是中华文化的经典,领悟其深邃的思想,”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用”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法走进诸子,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对优良传统的热爱,陶冶身心、涵养行。每个篇目后都有背诵要求,同学们要根据要求及时、认真的背诵。这里提供的是本书的一些名句,摘抄于此,方便同学们背诵,但不能以此代替对这本书的学习,最终还要回归到课本上。由于时间紧张,各位同学要安排好时间,课代表要组织好诵读,争取于本期末完成背诵,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论语》名句摘录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翻译: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孔子说:不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忧虑,却应当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翻译:天冷了,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衰落的。 5、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孔子论君子》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6、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翻译: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7、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翻译:孔子说:”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 8、子曰:”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翻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9、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翻译: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远;赵用劲钻研,越觉得深邃。 10、以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翻译: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守信。 11、子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说:”说话必须要有信用,行动必须要果断。” 1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翻译:君子取义,而小人只是看到眼前的利益。 1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魏灵公》 翻译: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孟子与庄子写作风格比较

孟子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气势充沛,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常用巧妙的譬喻和寓言式的小故事来阐明道理,生动而有说服力。缜密纯熟的辩论技巧。孟子的文章长于论辩。孟子善于掌握对方心理,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因势利导地进行论辩。孟子之文还多用比喻和寓言,使其论辩有很大的形象性。 (1)气势浩然的文风。在先秦诸子之文中,《孟子》以气势磅礴、明快畅达、雄辩犀利的风格著称。文章气势浩然,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富于战斗性、鼓动性。多用排偶句、迭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孟子》语言明白晓畅,不事雕琢,很少有生僻的词汇和别扭的句法,真可谓明朗而爽快。《孟子》文章给人印象最深的印象,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这特点,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投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 (2)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 (3)语言浅显自然又明快畅达。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孟子比较实在,用的形象道理都是日常的、生活化的,容易理解。但是孟子喜欢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孟子的推理很严谨,层层递进,而且有不容反驳的气势。 庄子 庄子的散文也像诗,庄子的散文也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任意的夸张。《庄子》的联想是在寓托和比喻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虚构、夸张和奇妙的幻想,造成一种极为深邃、极为玄妙的意境。为了追求所谓绝对的自由,他将特大与特小的事物均有所依待的情况对比起来描写。《庄子》想象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意境宏大、神奇。《庄子》想象的第二个特点便是将没有生命的东西拟人化,《庄子》想象的第三个特色,就是与想象密不可分的变幻与夸张。 庄子的语言不仅直率质朴,豪放不羁,而且有一种散文诗般的节奏与韵律。其语言的错综缠绕之美、豪迈奔放之势,音节的一唱三叹之韵,境界的飘忽起落之态,令人读之如感迅风铺天盖地而来,让人惊诧于刹那间的畅快淋漓,让人感悟到其中的疏落有致,神姿必现,壮观气派。 庄子文笔淡远,文思玄邈。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用“三言”的形式说理,即“卮言”、“重言”、“寓言,2、意出尘外的想象,他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3、寓有诗意的语言。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的特点。其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绝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

《孟子》的比喻特色

《孟子》的比喻特色 在文学艺术的诸多表达方式中,比喻是最为古老的,即使是在最早的《易经》和《尚书》中,也不难发现比喻的存在,如“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和“若网在纲,有条不紊。若农服田力穑,及亦有秋。”在战国时代,比喻极其兴盛,被大量的文本采用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的基本表现手法。清代章学诚在他的《文史通义?易教下》中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深于取象者也。”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孟子》之文广为比喻,深于取象,展示着无与伦比的魅力。 一、语言的简约性 《孟子》之文,从体式上看依旧是语录体形式,因而具有语录体的特点,采用的语词都是当时朴实通俗的口语,接近当时人们的口语习惯。无论问答之文,还是孟子自己阐发的议论,都是言简意赅,明白通畅。苏洵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曾评说:‘《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f刻斩绝之言,其锋不可犯。”从这句话可知《孟子》中虽是“约语”,但能物尽其用,一是能够“尽意”,二是能够形成“不可犯”之“锋”。这一点在《孟子》中的描述性比喻与说理

性比喻中,表现得较为突出。 首先,在比况事物的状况和动作行为方式的描述性比喻中,本体多是抽象的事物,而喻体则富于形象性,浅显易懂。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每个人先敬重自己的父母长辈,推而广之,同样敬重别人的父母长辈;每个人都爱恤自己的子弟,推广开来,扩而充之,同样去爱恤别人的子弟,做到这样,那么天下就可以运筹在你的手掌之上了。 其次,在用形象生动的事物说明抽象复杂道理的说理性比喻中,孟子多用有一定情节的寓言故事来说明。其形式和内容比常规的比喻复杂,是比喻的高级形态。寓言是展开了的比喻,伴随喻体的扩充,能有效地增强本喻体之间的对应性,多方面、多层次地拟似本体,从而周详地阐述本体,有助于事理表达的最终完成。如《齐人有一妻一妾》一文生动幽默,故事性强,寓意深刻,孟子先用语言描写“齐妻”的怀疑,再用动作描写“齐人”的行为,说明“齐妻”怀疑的正确性,后用神态描写“齐人”恬不知耻地向已了解内情的妻妾炫耀的丑态。以此来警示世人爱慕虚荣的“求富贵利达者”。在这类比喻中,特别是寓言故事,孟子也只是以简要的语句铺陈其事,不同于《庄子》寓言故事,孟子不求其情节的曲折变化,不着力渲染故事环境,不重于刻画人物,而是以简驭繁,据少知多,虽用粗略简要的文辞描述事件或说

作文我眼中的孟子

作文我眼中的孟子 作文我眼中的孟子(一) 孟子,一位先秦大家,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儒生,他和蔼可亲,慈祥的面颊上总是返着一丝微笑。 孟子是博爱的。 孟子的仁政和非攻思想处处都体现着他忧国忧民的仁心。他四方游说诸侯施行仁政。在那战乱纷飞的年代,充斥着暴力,流行着吞并,肆虐着攻伐,这位儒家学派的“亚圣”要从法家的血腥中抢得一丝仁爱的地位,何其不易。但是他为天下万民,仍不屑努力与八方诸侯,无奈天下分久必合,孟子最终放弃了。他站在泰山之巅,俯视天下万民,有的穷困潦倒饿死街头;有的为谋生存骨肉分离……仰不足以养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他万念俱灰,为何他的眼中长含泪水,因为他爱老百姓爱得深沉。游说不遂他便退以着书,终成《孟子》。 孟子十分讲原则。 孟子为人很讲原则。即:“生而有不用也,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无论何时,哪怕是生死关头也要讲求原则,决不做苟且偷生之事。他大义凛然,四心伴身:他遇人知恻隐;遇错明羞恶;遇贤懂恭敬;遇事辨是非。面队万钟的丰厚条件,他毅然咏颂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

受之,万钟于我和加焉!他一生两袖清风,不求宫室之美;不爱妻妾之奉;不需所识穷乏者得我。他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人皆有之的“本心”,使他成为了正人君子的典范。 孟子作为亚圣,真的将仁爱的种子播撒如万民的心中,普济了天下。 孟子朴素的一生充满了失望,无奈,贫困。但他志向远大,却壮志未酬。真正做到了: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失为一位学术,政治教育大家。 作文我眼中的孟子(二) 认识孟子是从认识孟子的文章开始的,当我第一次读到那样气势磅礴的文章时,心已被这位“亚圣”折服了。在那一句句连珠妙语中,我仿佛看到一位大家穿梭于各诸侯国间的身影。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孟子的宽广胸襟注定了他要心忧天下,情系百姓。孟子其实不是圣人,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学者,普通的孟子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他哀民生疾苦,他乐国泰民安。 孟子是寂寞的。曲高和寡,孟子的寂寞在与他站得比别人高,看得比别人远,忧得比别人多。于是孟子便站在高岗上独自品味着孤独的寂寞。 寂寞的孟子不甘于寂寞,他不断的在各国游说,他只是为了实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无饥色”的理想,然而在那个战乱纷纷的时代,孟子的理想是那样遥不可及。他不断地寄希望于各国君主,而那些醉心于战争的君主们却一次次将他的希望摔得粉碎。

《先秦诸子散文》期末考试(试题卷)

三岔中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散 文)(试题卷) 一、语言积累与基础知识。(14分) 1.默写。(8分) ⑴ 子曰:“ ,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⑵ 子在川上曰:“  , 。”(《论语·子罕》) ⑶ 子曰:“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 中矣。”(《论语·述而》) ⑷ 子曰:“ , ,举一隅不以三隅 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⑸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滕文公下》) ⑹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则 无败事。(《老子》第六十四章) 2.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饭疏食饮水(米饭) 其良人出(丈夫) 听而斫之(任意,听任)B.多见其不知量也(多数)利与善之间也(差别)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勤勉) C.抑为之不厌(不过) 畜君何尤(喜欢) 女将恶乎比予哉(何,什么)D.自伐者无功(攻战) 举直错诸枉(通“措”,安排)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显) 3.下列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富而可求也 B.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就有道而正焉 割鸡焉用牛刀C.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D. 斧斤以时入山林 悲夫,子之不知余也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4.下列有关春秋时期思想家的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孔子宣扬的礼,是对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对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一整套规范。他所张扬的中庸之德,有明确的原则,即德行符合礼的规定。 B.《孟子》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所著,长于论

辩是《孟子》的鲜明特征。《孟子》长于在论辩中运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使之富有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C.庄子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善于借助寓言来说理,书中的寓言表现了庄子超凡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想象世界,表达了深邃的哲学思想。 D.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其理想的人格的核心仁;孟子和荀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这种思想,另一方面又各自有所发展,但是他们都赞成“人性本善”的观点。 二、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8分) (一)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①,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②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③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④不达⑤。” (二)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⑥。君子引而不发,跃如⑦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 [注]①术:方法。②容光:细小的缝隙。③科:坑洼。④成章:通晓文理。⑤达:通达。⑥彀率:拉弓的标准。⑦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 5.以下对选段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孟子认为,只有大海才能吸引观水之人,只有圣人的言论才能吸引求学之人。因此,见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 B.君子志于道,不能半途而废,应该像日月,连细小的缝隙都照到;应该像流水,不注满坑洼就不再前行。 C.孟子告诉人们,君子志于道,应追求那些如大海般广博宏大的道,并且通过不断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 D.道的养成,要依靠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日常学习,只有学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达到通达的境界。 6.以下对选段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公孙丑赞赏“道”是伟大而美的,但是如同登天一样,让人觉得高不可攀。如果不降低标准,人们也许难以勤勉地追求。 B.针对公孙丑的言论,孟子认为“道”是不能降格以求的,不能因为“道”太崇高或者追求“道”有困难就降低标准。

《孟子》的语言艺术

《孟子》的语言艺术 摘要:《孟子》散文所散发出的语言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赞叹,其语言风格独树一帜,具有高超的艺术 与技巧。《孟子》语言感情激越,气势浩然、雄健,文采华赡,善巧譬喻,精于论辩,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 的风格。对于后世语言艺术的推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孟子,语言艺术,论辩艺术 《孟子》七篇,反映了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家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语言文字明白晓畅,叙事简明扼要,说理形象生动,遂成为儒家经典之作。 《孟子》散文所散发出的语言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赞叹,其语言风格独树一帜,具有高超的艺术与 技巧。孟子对语言的认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言无实不详”。虽然这几句不足以表现《孟子》语言全部的魅力,但多多少少也算是表达了孟子对 于语言的一些观点。 《孟子》散文语言感情激越,气势浩然。孟子具有刚正无畏的大丈夫人格,正如他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他还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苏洵《苏批孟子》说其:“是焉得为大丈夫。”孟子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深重情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梁惠 王下》)正如苏辙所说:“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大小。”(《上枢密韩太尉书》) 这种不屈的人格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孟子》散文情感真挚浓烈,充满道德感,语言气势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间, 气概非凡。 《孟子》语言气势雄健。孟子的内在气质,高度自尊自信的人格及充于胸中的儒家道德,对《孟子》气势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此外,排比、连珠、反复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也增强了孟子文章的气势。刘大杰以为“孟子文章不仅文采华赡,清畅流利,尤以气势胜。”○1李泽厚说:“孟文以相当整齐的排比句法为形式, 极力增强它在逻辑推理中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力量,从而使其说理具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2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孟子创建的“性善论”是他推行仁政的出发点,以上四个句子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不仅气势上得到了升华,且其所要 表达的“性善论”基本思想,也清晰明了,使人印象深刻。所以,张振镛指出:“大抵孟文以闳肆胜。”○3鲁迅则更直接地说:“孟子生当周季,渐有繁辞,而叙述则时特精妙。”○4善譬巧喻也是《孟子》散文语言艺术的显著特色。孟子的比喻浅近平易而生动有趣,轻快灵便而又深刻贴切,他往往以生活常理就近设譬,运用灵活,精辟允当,一语中的,从而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郑振铎称,孟子“沾了战国辩士之风”,因而“辞意骏利而深切,比喻赡美而有趣。”○5比喻可用具体的表述抽象的,可用浅显的表述深奥的,可用生动的表述平易的,这正符合孟子“言近而旨远”的善言要求。 孟子曰:“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梁惠王章句上》)齐宣王内政不修,人民困苦, 却欲“辟土地,朝秦楚”可谓是一种缘木求鱼的妄想。被比喻的一方是一种重大的政治现象,用来 比喻的一方则是一种日常小事。把复杂的政治问题比做简单的生活现象,充分体现了孟子“君子之 言不下带而道存焉”的语言组织原则。 再比如《告子上》中,生命是人所共见的,人们都能切切实实体会到它的存在和价值,能唱能跳,善行会跑。但是,“义”是个抽象的概念,无声无嗅,无形无状,普通人难于把握。为了使“义”的价值能够直观现实在人们眼前,孟子采用了譬喻说理技巧,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具体形象地区别出“生”和“义”价值高下不同。因此,“舍生取义”的结论就易于为人们接受和实践。 富于文采的论辩,是《孟子》散文语言艺术的另一大魅力。我国古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中写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6此言充分道出了论辩的重要作用。战国时期诸子以好辩、善辩为时尚,而孟子尤以知言善辩著称。然而孟子却说:“予岂好辩乎?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批评其他学派,就不得不进行论辩。”○7《孟子》的语言形式,与《论语》基本相同,属语录体,而多由对话组成,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但比《论语》更有文采、气势及逻辑论辩性。《孟子》的语言是论理式的逻辑语言,又是形象化的文学语言。这既有利于加强论辩的说服力,又有利

孟子散文特点

孟子散文特点 《孟子》就是记述孟轲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与个人修养得书,《孟子》基本上就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但较《论语》有很大发展.它以问答方式,展开了雄辩说明,具有战国时期散文得优点与缺点.《孟子》得论辩文在逻辑上不如《墨子》严谨,但更具有艺术得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得性质。它既吸收《论语》中得精华,也接受了《大学》、《中庸》得一些观点.在《孟子》一书中,反映最突出得就是仁义思想. 孟子得散文创作对后世得影响很大,唐宋时得散文大师,儿乎都以孟子得文章为典范。所以说《孟子》就是一部优秀得古代散文集。尤其就是它得散文风格, 更就是独特。 一、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李竹君对孟子得论辩风格与论辩方法作了综合研究,认为:孟子其人“堪称一位雄辩家”,“《孟子》儿乎就是一部辩论集”。 孟子在先秦诸子之中素以“善辩”著称,其门人公都子曾对她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在白?家争鸣得时代, 要阐明自己得立场,就不得不进行论辩。孟子在论辩时,皆能采取因势而变,居高临下得技巧,善于统观全局并发现对方论辩中得问题。而且,其技巧中往往体现了逻辑推理规则,两者得结合加强了论辩得说服力与严密程度,使其“富有鼓动性”。 孟子论辩得方法首先就是善于发现对方得矛盾,陷对方于自相矛盾,首尾不能兼顾得困窘地步,从而获胜。孟子抓住对方言行不一致得矛盾,用归谬法加以驳斥。如《藤文公上》,孟子反对墨家薄葬主张,她向夷子问难:“吾闻夷子墨者, 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就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就是以所贱事亲也.〃孟子发现了夷子主张与行为之间得矛盾,其归谬过程就是:如果薄葬合理,夷子就该薄葬其亲,但她却“葬其亲厚”,可见薄葬就是不合理得。乂如《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孟子为了批驳许行得观点:''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饗饮而治,〃她向陈相问了一些许行得生活情况, 从中知道许行因“害于耕〃,戴得帽子、做饭得锅甑、耕田得铁器皆“以粟易之”. 抓住许行主张与行为之间得矛盾后,连用三个问句向陈相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