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A2(g)+B2(g)2AB(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速率之比ν(A2) :ν(B2) :ν(AB)=1:1:2

B.浓度之比c(A2): c(B2): c(AB)=1:1:2

C.单位时间内生成2n mol AB,同时消耗n mol A2

D.各物质的浓度不再改变

【答案】D

【详解】

A.它们的速率之比虽然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但并不能表示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所以A不正确;

B.平衡状态下的各组分的浓度之比通常不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只有它们的浓度不持不变状态才是平衡状态,所以B不正确;

C. 单位时间内生成2n mol AB,同时消耗n mol A2,只描述了正反应速率,不能表示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所以C不正确;

D. 各物质的浓度不再改变,说明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了,所以是平衡状态。

【点睛】

一个可逆反应是否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可从两方面判断;一是看正反应速率是否等于逆反应速率,两个速率必须能代表正、逆两个方向,然后它们的数值之比还得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具备这两点才能确定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二是判断物理量是否为变量,变量不变达平衡。

2.反应3A(g)+B(g)═2C(g)在三种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在同一时间内,测得的反应速率用不同的物质表示为:①v A═1mol/(L?min),②v C═0.5 mol/(L?min),③v B═0.5

mol/(L?min),三种情况下该反应速率大小的关系正确的是( )

A.②>③>①B.①>②>③C.③>①>②D.②>①>③

【答案】C

【详解】

都转化为A表示的反应速率来比较反应速率的快慢。

①v A=1 mol/(L?min);

②v C=0.5 mol/(L?min),由3A(g)+B(g)═2C(g),则转化为A表示的反应速率v A=0.5

mol/(L?min)×3

2

=0.75 mol/(L?min);

③v B=0.5 mol/(L?min),由3A(g)+B(g)═2C(g),则转化为A表示的反应速率v A=0.5 mol/(L?min)×3=1.5 mol/(L?min);

显然③>①>②,故选C。

3.在2L密闭容器中,把2 mol X和2 mol Y混合,发生如下反应:3X(g)+Y(g) nP(g)+2Q(g) ,当反应经2min达到平衡,测得P的浓度为0.8mol/L,Q的浓度为

0.4mol/L,则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A.n=4 B.X的转化率为60%

C.X的平衡浓度为0.4mol/L D.2 min内Y的平均速率为0.4molL-1min-1【答案】D

【分析】

据题意,可列出三段式:

3X(g)+Y(g)nP(g)+2Q(g)

(mol/L)1100

(mol/L)0.60.20.80.4

(mol/L)0.40.80.80.4

起始浓度

转化浓度

平衡浓度

,据此回答;

【详解】

A. 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转化量之比,则n=4,A正确;

B. 据分析,

(X)

(X)100%

(X)

c

c

α?

=?=60%,B正确;

C. 据分析,X的平衡浓度为0.4mol/L,C正确;

D. 2 min内Y的平均速率为

-1

-11

(Y)0.2mol L

(Y)0.1mol L min

2min

c

v

t

-

??

===??

?

,D不正

确。

答案选D。

4.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2SO2(g) +O2(g) 2SO3(g),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2mol/L、0.1 mol/L、0.2 mol/L,当反应达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A.SO2为0.4mol/L

B.SO2为 0.25mol/L

C.SO2、SO3均为0.15mol/L

D.SO3为0.4mol/L

【答案】B

【分析】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若该反应从正反应方向开始,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4mol/L、0.3 mol/L、0mol/L,若该反应从逆反应方向开始,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mol/L、0.1mol/L、0.4mol/L,由于反应为可逆反应,则各物质的浓度一定小于最大浓度,以此来解答。

【详解】

A项、由于反应为可逆反应,SO2的浓度一定小于0.4mol/L,故A错误;

B项、由于反应为可逆反应,SO2的浓度一定小于0.4mol/L,大于0,则可能为

0.25mol/L,故B正确;

C项、SO3、SO2浓度均为0.2mol/L,无论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只能是一种物质的浓度增大,另一种物质的浓度减小,SO3、SO2浓度不会均为0.15mol/L,故C错误;D项、由于反应为可逆反应,SO3的浓度一定小于0.4mol/L,故D错误。

故选B 。

【点睛】

本题考查可逆反应,注意可逆反应的特点为不完全转化性,学会利用极限转化的思想来分析物质的最大浓度,但实际浓度一定小于最大浓度是解答关键。

5.我国科研人员提出了由CO 2和CH 4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CH 3COOH 的催化反应历程。该反应历程示意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 .CH 4→CH 3COOH 过程中,有

C —H 键发生断裂

C .①→②吸收能量并形成了C —C 键

D .生成CH 3COOH 总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

100%

【答案】C

【详解】

A .该反应总反应为CH 4+CO 2 催化剂CH 3COOH ,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A 项说法正确;

B .图中变化可知,甲烷在催化剂作用下经过选择性活化,其中甲烷分子中碳原子会与催化剂形成一新的共价键,必有C?H 键发生断裂,故B 项说法正确;

C .①→②的焓值降低,过程为放热过程,有C?C 键形成,故C 项说法错误;

D .由图可知,1mol 甲烷和1mol 二氧化碳反应生成1mol 乙酸,生成CH 3COOH 总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100%,故D 项说法正确;

综上所述,说法不正确的是C 项,故答案为C 。

6.锌—空气电池(原理如右图)适宜用作城市电动车的动力电源。该电池放电时Zn 转化为ZnO 。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氧气在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B .该电池的负极反应为Zn +H 2O -2e -=ZnO +2H +

C .该电池放电时OH -向Zn 电极移动

D.若Zn电极消耗6.5 g,外电路转移0.1 mol e-

【答案】C

【详解】

A.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故A错误;

Zn-2e+2OH=ZnO+H O,故B错B.锌作负极,碱性条件下,负极上电极反应式为:--

2

误;

C.原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即OH-向Zn电极移动,故C正确;D.若Zn电极消耗6.5 g,外电路转移0.2 mol e-,故D错误;

故选:C。

7.298K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ΔH=-92.4

kJ/mol,在该温度下,取1 mol N2和3 mol H2放在密闭容器内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反应放出的热量为92.4 kJ

B.有无催化剂该反应放出的热量都为92.4 kJ

C.反应放出的热量始终小于92.4 kJ

D.若再充入1 mol H2,到达平衡时放出的热量应为92.4 kJ

【答案】C

【解析】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正向不可能进行到底,所以1 mol N2和3 mol H2反应放出的热量始终小于92.4 kJ,C正确。

8.某电池以K2FeO4和Zn为电极材料,KOH溶液为电解溶质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子由Zn电极流出,经KOH溶液流向正极

O-+=Fe2O3+5H2O

B.正极反应式为2Fe2

4

C.该电池放电过程中电解质溶液浓度不变

D.电池工作时OH-向负极迁移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电子由电源的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所以电子从锌极经导线流向K2FeO4极,A错误;

O-+8H2O+6e-=Fe(OH)3+10OH-,B B.KOH溶液为电解溶质溶液,则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Fe2

4

错误;

C.该电池放电过程中电解质溶液浓度减小,C错误;

D.电池工作时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所以OH-向负极迁移,D正确;

答案选D。

9.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A.铝片与盐酸的反应B.灼热的碳与CO2的反应

C.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

【答案】B

【详解】

A.金属与酸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A错误;

B.灼热的碳与CO2的反应为吸热反应,且C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 正确;

C.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为放热反应,但没有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

D.甲烷在氧气中燃烧属于放热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和吸热反应,为高考高频考点,侧重反应类型判断的考查。常见的吸热反应有:Ba(OH)2?8H2O与NH4Cl反应、大多数的分解反应、C(或氢气)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等。

10.一定温度时,向2.0 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SO2和1 mol O2,发生反应:2SO2(g)+O2(g)2SO3(g)。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

t / s02468

n(SO3) / mol00.81.4 1.8 1.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在前2 s 的平均速率v(O2) = 0.4 mol·L-1·s-1

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体积压缩到1.0 L,平衡常数将增大

C.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4 mol SO3,达到平衡时,SO3的转化率小于10%

D.保持温度不变,向该容器中再充入2 mol SO2、1 mol O2,反应达到新平衡时

() ()3

2

n SO

n O

【答案】C

【详解】

A.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当n(SO3)=1.8mol,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反应在前2s的平均速率v(SO3)=0.8mol÷2L÷2s=0.2mol·L-1·s-1,同一可逆反应中同一段时间内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v(O2)=0.5v(SO3)=0.5×0.2mol·L-1·s-1=0.1mol·L-1·s-1,故A错误;

B.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化学平衡常数不变,与压强、物质浓度都无关,故B错误;

C.原平衡,SO2的转化率为1.8mol÷2mol×100%=90%。若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2molSO3时,将建立等效平衡,SO3的转化率等于10%,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充入4 molSO3,相当于对

原平衡加压,SO3的转化率减小,应小于10%,故C正确;

D.保持温度不变,向该容器中再充入2molSO2、1molO2,相当于缩小容器的体积,增大了

压强,平衡正向移动,三氧化硫的物质的量增加,氧气的物质的量减少,所以

() ()3

2

n SO

n O

大,故D错误。

故选C。

11.在一定条件下,向某容器中充入N2和H2合成NH3,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

B.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减小为零

C.随着反应的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最后保持恒定

D.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与逆反应速率相等且都保持恒定

【答案】B

【详解】

A.由于发生是从正反应方向开始的,所以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正确;

B.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逐渐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逐渐增大,因此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逆反应的速率逐渐增大,最后当正反应与逆反应的速率相等时反应达到了平衡,但是不可能减小为零。错误;

C.随着反应的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当增大到与正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而最后保持恒定,正确;

D.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当达到平衡时,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且都保持恒定,正确。

12.一定条件下,在某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X(g) + 3Y(g)2Z(g),若X、Y、Z起始浓度分别为c1 mol/L、c2 mol/L、c3 mol/L(c1、c2、c3均大于0),当反应达平衡时X、Y、Z 的浓度分别为0.1mol/L,0.3mol/L,0.08mol/L,则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A.c1:c2 = 1:3

B.当4v(X)正= v(Y)逆时,该反应还在向正反应方向建立平衡

C.c1可能为0.1

D.X、Y的转化率相等

【答案】B

【分析】

在化学反应中,若反应物的起始投料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它们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由于反应过程中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反应物的平衡量之比必然也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各种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相等。

【详解】

由题中信息可知,当反应达平衡时X、Y的浓度分别为0.1mol/L、0.3mol/L,X、Y的平衡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其起始量之比一定也等于1:3, A和D正确;因为有起始投料与平衡量相同的可能,所以C正确;当4v(X)正= v(Y)逆时,因为3v(X)正= v(Y)正,所以v(Y)

逆> v(Y)

,该反应还在向逆反应方向建立平衡,B不正确,选B。

13.全固态锂硫电池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电极a常用掺有石墨烯的S8材料,电池反应为:16Li+xS8=8Li2S x(2≤x≤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池工作时,正极可发生反应:2Li2S6+2Li++2e?=3Li2S4

B.电池工作时,外电路中流过0.02 mol电子,负极材料减重0.14 g

C.石墨烯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电极a的导电性

D.电池充电时间越长,电池中Li2S2的量越多

【答案】D

【详解】

A.原电池工作时,Li+向正极移动,则a为正极,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随放电的多少可能发生多种反应,其中可能为2Li2S6+2Li++2e-=3Li2S4,故A正确;B.原电池工作时,转移0.02mol电子时,氧化Li的物质的量为0.02mol,质量为0.14g,故B正确;C.石墨能导电,利用石墨烯作电极,可提高电极a的导电性,故C正确;D.电池充电时间越长,转移电子数越多,生成的Li和S8越多,即电池中Li2S2的量越少,故D错误;答案为D。

14.在一绝热(不与外界发生热交换)的恒容容器中,发生反应:2A(g)+B(s)

C(g)+D(g),下列描述中能表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有()个

①容器内温度不变②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③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

④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⑤C(g)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⑥容器内A、C、D三种气体的浓度之比为2:1:1 ⑦某时刻v(A)=2v(C)且不等于零

⑧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D,同时生成2n mol A

A.4 B.5 C.6 D.7

【答案】C

【详解】

①该容器为绝热容器,容器内温度不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②由于B呈固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建立平衡过程中气体的总质量增大,恒容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增大,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总质量不变,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③该反应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建立平衡过程中混合气体分子总物质的量始终不变,

由于是绝热容器,建立平衡过程中容器温度变化,混合气体压强发生变化,达到平衡时温度不变,混合气体压强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

④由于B呈固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建立平衡过程中气体的总质量增大,混合气体分子总物质的量始终不变,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总质量不变,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⑤C(g)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是化学平衡的特征标志,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⑥达到平衡时A、C、D的浓度保持不变,但不一定等于2:1:1,A、C、D三种气体的浓度之比为2:1:1时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⑦某时刻υ(A)=2υ(C)且不等于零,没有指明是正反应速率,还是逆反应速率,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⑧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D一定消耗2n mol A,同时生成2n mol A,A的浓度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有①②③④⑤⑧,共6个,答案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标志,化学平衡的标志是:逆向相等,变量不变。“逆向相等”指达到平衡时同一物质表示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说明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变量不变”指可变物理量不变是平衡的标志,不变物理量不变不能作为平衡的标志。注意本题中的B呈固态以及容器为绝热容器。

15.已知2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能量484kJ,且氧气中1mol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6kJ,水蒸气中1molH-O键形成时放出能量463kJ,则氢气中1mol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

A.920kJ B.557kJ C.436kJ D.188kJ

【答案】C

【详解】

根据题意2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能量484kJ,2H2(g)+O2(g)=2H2O(g) ΔH= -484 kJ/mol,设1mol 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x,则ΔH= -484 = 2x + 496 - 463×4,解得x = 436,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睛】

反应热ΔH=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减去生成物成键放出的总能量,若差值小于0,为放热反应,反之,为吸热反应。

16.利用反应6NO2+8NH3=7N2+12H2O设计的电池装置如图所示,该装置既能有效消除氮氧化物的排放减轻环境污染,又能充分利用化学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池工作时,OH—从左向右迁移

B.电极A上发生氧化反应,电极A为正极

C.当有0.1molNO2被处理时,外电路中通过电子0.4mol

D.电极B的电极反应式为2NO2+8e-+8H+=N2+4H2O

【答案】C

【分析】

由反应6NO2+8NH3═7N2+12H2O可知,反应中NO2为氧化剂,NH3为还原剂,则A为负极,B为正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结合电解质溶液呈碱性解答该题。

【详解】

由反应6NO2+8NH3═7N2+12H2O可知,反应中NO2为氧化剂,NH3为还原剂,则A为负极,B为正极;

A.A为负极,B为正极,电池工作时,OH—从右向左迁移,故A错误;

B.A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故B错误;

C.当有0.1molNO2被处理时,N元素从+4价降为0价,则外电路中通过电子0.4mol,故C 正确;

D.电极B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NO2+8e-+4H2O=N2+8OH-,故D错误;故答案为C。

17.一定温度下,向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对该反应的推断合理的是()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A+2D3B+4C

B.0~1s内, v(A)=v(B)

C.0~5s内,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6mol·L-1·s-1

D.5s时,v(A)=v(B)=v(C)=v(D)

【答案】C

【分析】

由图像可知,A、D物质增加为生成物,B、C物质减少为反应物,根据变化的物质的量之

比与系数之比相等写出化学方程式;

Δc v=

Δ

t

,以此计算化学反应速率。

【详解】

A.由图可知,反应达到平衡时A物质增加了1.2mol,D物质增加了0.4mol、B物质减少了0.6mol、C物质减少了0.8mol,故A、D为生成物,B、C为反应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B4C6A2D

++,A项错误;

B.0~1s内,A、B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不等所以()()

A B

v v

≠,B项错误;

C.0~5s内,B的平均反应速率11

1.0mol0.4mol

2L0.06mol L s

5s

v--

-

==??,C项正确;D.5s时反应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

A:B:C:D6:3:4:2

v v v v=,D项错误;故答案选:C。

18.硝酸工业生产中常用纯碱溶液吸收排出的氮氧化物废气,废气中只含有NO、NO2两种气体。将一定量废气通入到足量的Na2CO3溶液中被完全吸收,溶液中生成的NO3-、NO2-两种离子的物质的量与废气中NO2的物质的量分数x2

2

n(NO)

[x=]

n(NO)+n(NO)变化关系可用图所示。已知溶液中可发生以下两个反应:

①NO+NO2+Na2CO3=2NaNO2+CO2;

②2NO2+Na2CO3=NaNO2+NaNO3+CO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线段a表示NO3-离子

B.随x值增大,溶液中n(NO3-)+n(NO2-)增大

C.x=0.6时,反应中可收集到标准状况下CO2 44.8 L

D.若测得所得溶液中n(NO3-)为0.5 mol,则x值为0.75

【答案】D

【分析】

由方程式和图象可知,NO单独不能被吸收:

①当NO和NO2混合气体被NaOH溶液恰好完全吸收,满足n(NO2):n(NO)=1,即x=0.5,此时只生成NO2-,n(NO3-)=0,n(NO2-)=2mol,所以a曲线表示NO2-离子、b曲线表示NO3-离子;

②当气体只有NO2时,即x=1,发生反应2NO2+Na2CO3═NaNO2+NaNO3+CO2,此时生成

n(NO3-)=n(NO2-)=1mol;

③由x=0.5和x=1可知,一定量废气中n(NO2)≥n(NO),并且n(NO2)+n(NO)=2mol,生成

n(NO3-)+n(NO2-)=2mol;

④反应NO+NO2+Na2CO3═2NaNO2+CO2和2NO2+Na2CO3═NaNO2+NaNO3+CO2均有

n(N)=2n(C),即n(NO2)+n(NO)=2n(CO2)=2mol,所以n(CO2)=1mol;

综上可知:2mol废气通入到足量的Na2CO3溶液中被完全吸收,即n(NO2)≥n(NO),生成

n(NO3-)+n(NO2-)=2mol;n(CO2)=1mol;a曲线表示NO2-离子、b曲线表示NO3-离子。

【详解】

A.当x=0.5时,只发生反应NO+NO2+Na2CO3═2NaNO2+CO2,n(NO3?)=0,n(NO2?)=2mol,所以a曲线表示NO2?离子、b曲线表示NO3?离子,故A错误;

B.当x=0.5时,只生成NO2?,n(NO2?)=2mol;当x=1只发生反应

2NO2+Na2CO3═NaNO2+NaNO3+CO2,此时生成n(NO3?)=n(NO2?)=1mol,根据N原子守恒可知混合气体的总的物质的量为2mol,即溶液中n(NO3?)+n(NO2?)不变、始终等于2mol,故B

错误;

C.由于废气中n(NO2)?n(NO),并且n(NO2)+n(NO)=2mol,根据反应①②可知

n(NO2)+n(NO)=2n(CO2)=2mol,即n(CO2)=1mol,标准状况下体积为22.4L,故C错误;D.设n(NO2)=a,n(NO)=b,则a+b=2mol,发生反应①余下NO2的物质的量为(a?b)mol,发生反应②生成n(NO3?)=0.5(a?b)=0.5 mol,即a?b=1mol,联立方程组解得a=1.5mol,

b=0.5mol,废气中NO2的物质的量分数x=1.5mol

2mol

×100%=75%,故D正确;

答案选D。

19.已知反应:NO 2(g) + SO2(g)SO3(g) + NO(g) ,起始时向某密闭容器中通入1 mol NO2 、2 mol S18O2,.反应达到平衡后,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NO2中不可能含18O B.有1 mol N18O生成

C.S18O2的物质的量不可能为0. 8 mol D.SO2、SO3、NO、NO2均含18O时,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

【答案】C

【详解】

A.NO2(g) + SO2(g)SO3(g) + NO(g) 反应到达平衡后,化学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故NO2中可能含18O,A错误;

B.NO2(g) + SO2(g)SO3(g) + NO(g)该反应是可逆反应, NO2的转化率小于100%,故生成N18O的物质的量小于1mol,B错误;

C.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又因为NO2(g) + SO2(g)SO3(g) + NO(g)这个反应是可逆反应,NO2的转化率小于100%,故平衡时 S18O2的物质的量大于1.0mol,C正确;

D.反应物、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不在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当SO2、SO3、NO、NO2均含18O时,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

对应可逆反应,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生成物的产率小于100%,化学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达到平衡后,同种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都大于0。

20.反应2NO(g)+2H2(g)═N2(g)+2H2O(g)中,每生成7gN2放出166kJ的热量,该反应的速率表达式为v=k?c m(NO)?c n(H2)(k、m、n待测),其反应包含下列两步:

①2NO+H2═N2+H2O2(慢)

②H2O2+H2═2H2O(快)

T℃时测得有关实验数据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整个反应速度由第①步反应决定

B.正反应的活化能一定是①<②

C.该反应速率表达式:v=5000c2(NO)?c(H2)

D.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NO(g)+2H2(g)═N2(g)+2H2O(g)△H=-664kJ?mol-1

【答案】B

【解析】

【详解】

A.①2NO+H2═N2+H2O2(慢),②H2O2+H2═2H2O(快),反应历程中反应慢的决定反应速率,整个反应速度由第①步反应决定,故A正确;

B.反应①难以进行,说明反应的活化能高,正反应的活化能一定是①>②,故B错误;

C.比较图表Ⅰ、Ⅱ数据可知NO浓度不变,氢气浓度增大一倍,反应速率增大一倍,Ⅲ、Ⅳ数据分析,H2浓度不变,NO浓度增大一倍,反应速率增大到4倍,据此得到速率方程,v=Kc2(NO)?c(H2),依据Ⅰ中数据计算K=5000,则速率方程v=5000c2(NO)?c(H2),故C正确;

D.反应2NO(g)+2H2(g)═N2(g)+2H2O(g)中,每生成7gN2放出166kJ的热量,生成28gN2放热664KJ,热化学方程式为:2NO(g)+2H2(g)═N2(g)+2H2O(g)△H=-664kJ?mol-1,故D正确;故选B。

二、实验题

21.某同学在用稀硫酸与锌制取氢气的实验中,发现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可加快氢气的生成速率。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硫酸铜溶液可以加快氢气生成速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中现有24Na SO 、4MgSO 、24Ag SO 、24K SO 等4中溶液,可与实验中4CuSO 溶液起相似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加快上述实验中气体产生的速率,还可采取的措旌有________(答两种);

(5)为了进一步研究硫酸铜的量对氢气生成速率的影响,该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系列实验。将表中所给的混合溶液分别加入到6个盛有过量Zn 粒的反应瓶中,收集产生的气体,记录获得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时间。

①请完成此实验设计,其中:V 1=______,V 6=______,V 9=______;

②该同学最后得出的结论为:当加入少量4CuSO 溶液时,生成氢气的速率会大大提高。但当加入的4CuSO 溶液超过一定量时,生成氢气的速率反而会下降。请分析氢气生成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Zn+CuSO 4=ZnSO 4+Cu ,Zn+H 2SO 4=ZnSO 4+H 2↑ CuSO 4与Zn 反应产生的Cu 与Zn 形成铜锌原电池,加快了氢气产生的速率 Ag 2SO 4 升高反应温度、适当增加硫酸的浓度(答案合理即可) 30 10 17.5 当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铜后,生成的单质铜会沉积在锌的表面,降低了锌与溶液的接触面积

【解析】

【详解】

(1)在稀硫酸中加入硫酸铜后发生了两个反应:CuSO 4+Zn===ZnSO 4+Cu 、Zn +H 2SO 4=ZnSO 4+H 2↑。

(2)由于Zn 与反应生成的Cu 及硫酸铜溶液组成了CuZn 原电池,大大加快了生成氢气的反应速率。

(3)只要是比锌的金属性弱的金属都可以与锌组成原电池,都可以加快生成氢气的反应速率,故在所给的物质中只有Ag2SO4符合题意。

(4)要加快生成氢气的反应速率,还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升高温度、适当增大硫酸的浓度、增加锌粒的比表面积等。

(5)①因为要研究硫酸铜的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应保持硫酸的浓度在各组实验中相同,则硫酸溶液的体积均取 30 mL ,根据F 中增加的水与硫酸铜溶液的体积之和为20 mL ,可以求得V 6=10 mL , V 9=17.5 mL 。

②由于析出的铜的量较多,会覆盖在锌的表面,使得锌与稀硫酸接触面积大大减小,故反

应速率反而减慢。

22.硫酸是中学最常见的三大强酸之一,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外界条件对铁与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设计]控制用同种铁块,初始使用硫酸体积均为1000mL,恒定实验温度在298K或313K(其余实验条件见表),设计如下对比试验。

(1)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表中不要留空格)。

实验目的T/K Fe/g

c(H2SO4)/ mol·L-

1

为以下实验

作参考

29810 1.0

探究温度对

反应速率的

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2981018.4

[解释与结论]

(2)实验①、②表明___________

请再提出一种加快该反应速率的方法___________

(3)实验③得出的结论是:当硫酸浓度为18.4 mol/L,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思考与交流]

(4)实验③,若t1时开始加热,在铁的表面逐渐产生气泡,当有大量气泡产生时,控制反应温度基本不变。甲同学将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粗略地表示为图2。t1~t2时间段,反应生成的气体是_________。写出开始加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答案】313 10 1.0 探究硫酸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增大同质量铁的表面积或加入少量硫酸铜,构成原电池反应速率趋向于零(反应速率趋向于停止) 常温下,铁与浓硫酸发生钝化二氧化硫、氢气 2Fe+6H2SO4 (浓)

Δ

Fe2 (SO4) 3+3SO2↑+6H2O

【详解】

(1) 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作对比实验时要求其他条件要完全相同,所以从表中数据可分析得出实验②的数据,温度是313K,铁的质量和硫酸的浓度应和实验①相同,分别为10g、1.0 mol·L-1;实验③中只有硫酸的浓度与第①个实验不同,得出实验目的是:探究硫酸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答案为:313;10;1.0;探究硫酸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实验①和②对比的温度,所以实验①、②表明: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要加快反应速率,方法有增大同质量铁的表面积或加入少量硫酸铜,构成原电池,故答案为: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增大同质量铁的表面积或加入少量硫酸铜,构成原电池;

(3) 常温下,当硫酸浓度为18.4mol/L,反应的本质发生了改变,铁和浓硫酸发生钝化,不再产生氢气,反应速率趋向于零(反应速率趋向于停止) ,故答案为:反应速率趋向于零(反应速率趋向于停止) ;常温下,铁与浓硫酸发生钝化;

(4) 常温下,铁和浓硫酸发生钝化,加热后钝化失效,由于浓硫酸的强氧化性,铁和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2Fe+6H2SO4 (浓)

Δ

Fe2 (SO4) 3+3SO2↑+6H2O,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变成稀硫酸,铁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

气,故答案为:二氧化硫、氢气;2Fe+6H2SO4 (浓)Δ

Fe2 (SO4) 3+3SO2↑+6H2O。

23.为了探究外界条件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以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编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①分别在试管A、B中加入5mL5%H2O2溶液,各

滴入2滴1mol/LFeCl3溶液。待试管中均有适

试管A中不再产生气泡;

试管B中产生的气泡量增

量气泡出现时,将试管A放入盛有5℃左右冷

水的烧杯中浸泡;将试管B放入盛有40℃左

右热水的烧杯中浸泡。

多。

另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5mL5%H2O2溶液和

5mL10%H2O2溶液。

两支试管中均未明显见到有

气泡产生。

(1)实验①的目的是其它条件相同时,探究______条件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2)实验②未观察到预期的实验现象,为了帮助该组同学达到实验目的,请你用实验中所提供的几种试剂,对上述操作进行的改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某同学在50mL一定浓度的H2O2溶液中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放出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下)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A、B、C三点所表示的瞬时反应速率最慢的是____(填字母代号)。

(4)对于H2O2分解反应,Cu2+也有一定的催化作用。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该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①定性分析:如图甲可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性比较得出结论;该实验中将FeCl3溶液改为Fe2(SO4)3溶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定量分析:用图乙所示装置做对照试验,实验时均以3min时间为准,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已忽略。实验中需要测量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所需仪器为_______。(5)通过对上述实验过程的分析,在实验设计时,要考虑_________思想方法的应用。

【答案】温度将两支试管同时

..放入盛有相同温度

....热水的烧杯中,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或

向两支试管中同时

..滴入2.滴.1mol/LFeCl3溶液,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 C 溶液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排除Cl?对实验的干扰在同温同压下,反应3min收集气体的体积秒表或计时器控制变量(或对比)

【详解】

(1)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实验①的目的是其它条件相同时,探究温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2)实验②显然是要探究浓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未观察到预期的实验现象,说明在该实验条件下,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太慢,为了达到实验目的,可以设法加快H2O2分解

速率,因此,对上述操作进行的改进是:将两支试管同时

..放入盛有相同温度

....热水的烧杯

中,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或向两支试管中同时..滴入2.滴.1mol/LFeCl 3溶液,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

(3)由图中信息可知,在C 点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气的体积达到最大,说明C 点反应已完成,则A 、B 、C 三点所表示的瞬时反应速率最慢的是C 。

(4)①定性分析:如图甲可通过观察溶液中产生气泡的速率,定性比较得出结论;该实验中将FeCl 3溶液改为Fe 2(SO 4)3溶液的原因是排除Cl ?对实验的干扰。

②定量分析:用图乙所示装置做对照试验,实验时均以3min 时间为准,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已忽略。实验中需要测量的数据是:在同温同压下......

,反应3min 收集气体的体积。所需仪器为计时仪器,可以是秒表或计时器。

(5)通过对上述实验过程的分析,在实验设计时,要考虑控制变量(或对比)思想方法的应用。

24.为了探究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纯固体物质X 分别装入有水的锥形瓶里(发生化学反应),立即塞紧带U 形管的塞子,发现U 形管内红墨水的液面高度如图所示。

①若如图1所示,发生的反应(假设没有气体生成)是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X 是________(填两种物质的化学式)。

②若如图2所示,发生的反应(假设没有气体生成)是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以下选项中与其能量变化相同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 CO 还原CuO 的反应

B 3CaCO 的分解反应

C Al 和23Fe O 的反应 (2)如图3所示,把试管放入盛有25℃饱和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试管中开始放几小块铝片,再滴入5mL 稀NaOH 溶液。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铝片逐渐溶解、有大量气泡产生、______。

②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放热 Na 、2Na O 或CaO (填两种即可) 吸热 B 饱和澄清石灰水中出现白色浑浊 铝和NaOH 溶液反应生成2H ,且该反应是放热反应,2Ca(OH)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分析】

图1、2通过U 形管内红墨水变化,判断体系内压强与外界大气压相对大小,进而判断反应的热效应;题(2)把试管放入盛有25℃饱和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向试管中放入几小块铝片,再滴入5mL 稀NaOH 溶液,铝和NaOH 溶液反应生成氢气。

【详解】

(1)①若如图1所示,体系内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说明体系内气体膨胀,反应放热,故物质X 可以是Na 、2Na O 、CaO 等;

②若如图2所示,体系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说明体系内气体体积缩小,反应吸热,CO 还原CuO 的反应为放热反应,3CaCO 的分解反应为吸热反应,Al 和23Fe O 的反应为放热反应。答案选B 。

(2)把试管放入盛有25℃饱和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向试管中放入几小块铝片,再滴入5mL 稀NaOH 溶液,铝和NaOH 溶液反应生成2H 且该反应是放热反应,2Ca(OH)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烧杯中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中会出现白色浑浊。

25.利用生活中或实验室中的常用物品,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和电化学知识,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原电池.请填写下列空白:

(1)实验原理:Fe+2H +=Fe 2++H 2↑

(2)实验用品:电极(__、__)、稀硫酸、__、__耳机(或电流计).

(3)①按如图所示装置连接好实验仪器,这时可以听见耳机发出“嚓嚓……”的声音。其原因是在原电池中化学能转化为__,在耳机中__又转化为声波这种能量。

②在该原电池内中,Fe 在___极发生了___反应,H +在___极发生了___反应。

【答案】铁钉(或铁条等) 铜钉(或其他的惰性电极,如铅笔芯等) 烧杯 导线 电能 电能 负 氧化 正 还原

【分析】

根据Fe+2H +═Fe 2++H 2↑知,铁失电子被氧化,则Fe 作原电池负极,不如铁活泼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作原电池正极,电解质溶液为弱氧化性酸溶液,结合原电池构成条件及能量转化方式分析解答。

【详解】

(2)由形成原电池的条件可知,需要铁为负极,正极为铜钉(其他的惰性电极如铅笔 芯、铂等都可以),硫酸为电解质溶液,还需要烧杯、导线等,故答案为:铁钉或铁条;铜钉(其他的惰性电极如铅笔芯、铂等都可以);烧杯、导线;

(4)①在原电池中,由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在耳机中又由电能转化为声音这种能量,故答

案为:电能;电能;

②如果将装置中的耳机改为电流计,则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形成原电池反应,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方程式为Fe-2e-=Fe2+,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方程式为2H++2e-=H2↑,铁钉应该连接电流计的负极,铜钉连接电流计的正极,故答案为:负;氧化;正;还原。

26.我校化学兴趣小组选择“铝丝和盐酸反应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课题开展探究。Ⅰ.甲同学分别用相同质量和大小的铝丝和足量稀盐酸反应的三组实验数据:

(1)能表明盐酸浓度对反应快慢有影响的实验编号是:______。

(2)如果把实验②中温度提高至25℃,请你推出铝丝消失时间(用t表示)的取值范围

______:

(3)该实验除了用铝丝消失的时间来衡量反应的快慢外,你还能提出________方法来衡量该反应的快慢。

Ⅱ.乙同学在200mL稀盐酸中加入适量的铝粉,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实验记录如下(累计值):

(1)求2~3分钟时间段以盐酸的浓度变化来表示的该反应速率为___mol·L-1·min-1。

(2)哪一时间段(指0~1、1~2、2~3、3~4、4~5min)反应速率最小_,原因是__。

(3)哪一时间段的反应速率最大__,原因是_______。

Ⅲ.丙同学将稀盐酸换成稀硫酸进行实验,发现铝丝与稀硫酸反应现象不明显。

SO 的存在减慢了Al与H+的反应速率。

他提出假设:2

4

请你设计实验验证他的假设______。

【答案】①② 80

【详解】

I.(1)实验①和实验②反应温度不同,盐酸的质量分数相同,两种实验对比可以表明盐酸浓度对反应快慢有影响;

(2)如果把实验②中温度提高至25℃,则反应速率要比20℃时要快,所以铝丝消失时间小于300s;但由于其温度小于30℃,所以消失时间要大于第③组,所以80

(3)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还可以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来衡量反应的快慢;Ⅱ.(1)2~3分钟时间段产生的氢气的体积为232mL-120mL=112mL,

n(H2)=

0.112L

22.4L/mol

=0.005mol,根据元素守恒可知该时段内消耗的n(HCl)=0.01mol,溶液体

积为200mL,所以v(HCl)=

0.01mol

0.2L1min

=0.05mol·L-1·min-1;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0~1、1~2、2~3、3~4、4~5min生成的氢气体积分别为:50mL、70mL、112mL、58mL、20mL,所以反应速率最小的时段为4~5min;原因是: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不断消耗,溶液中c(H+)最小,反应速率最小;

(3)根据(2)可知2~3min时反应速率最大,该反应放热,随反应进行温度升高,而此时浓度还较大,温度为主导因素,使该时段内反应速率最大;

Ⅲ.实验目的是要验证硫酸根的存在是否减慢了Al和H+的反应,所以可设计两组实验,变量为酸中的阴离子,具体操作为: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同样大小的铝丝和等量的盐酸,再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硫酸钠固体,比较生成气泡的快慢。

【点睛】

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时,不同组实验的变量要唯一。

2015年全国1卷高考化学试题附答案

2015年全国1卷高考化学试题 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 B.硝酸 C.醋 D.卤水 8.N 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8gD2O和18g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 A B.2L0.5mol/L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两种数为2N A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 D.密闭容器中2molNO与1mol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 A 9.乌洛托品在合成、医药、染料等工业中有广泛用途,其结构式如图所示。将甲醛水溶液与氨水混合蒸发可制得乌洛托品。若原料完全反应生成乌洛托品,则甲醛与氨的物质的 量之比为() A.1:1 B.2:3 C.3:2 D.2:1 10.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实验现象结论 A. 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 后滴加KSCN溶液有气体生成,溶液呈 血红色 稀硝酸将Fe氧化为 Fe3+ B. 将铜粉加1.0mol·L-1Fe2(SO4)3溶液 中溶液变蓝、有黑色固 体出现 金属铁比铜活泼 C.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 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熔化后的液态铝滴 落下来 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D. 将0.1mol·L-1MgSO4溶液滴入NaOH 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 0.1mol·L-1CuSO4溶液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 后变为浅蓝色沉淀 Cu(OH)2的溶度积比 Mg(OH)2的小 11.微生物电池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微生物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 A.正极反应中有CO2生成 B.微生物促进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2015年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化学部分(浙江卷)Word版含解析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Al 27 S 32 Fe 56 Ag 108 I 127 7.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液晶态介于晶体状态和液态之间,液晶具有一定程度的晶体的有序性和液体的流动性 B .常压下,0℃时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水在4℃时密度最大,这些都与分子间的氢键有关 C .石油裂解、煤的干馏、玉米制醇、蛋白质的变性和纳米银粒子的聚集都是化学变化 D .燃料的脱硫脱氮、SO 2的回收利用和NO x 的催化转化都是减少酸雨产生的措施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为测定新制氯水的pH ,用玻璃棒蘸取液体滴在pH 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 B .做蒸馏实验时,在蒸馏烧瓶中应加入沸石,以防暴沸。如果在沸腾前发现忘记加沸 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冷却后补加 C .在未知溶液中滴加BaCl 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说明该未知 溶液中存在SO 42- 或SO 32- D .提纯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应采用在较高温度下制得浓溶液再冷却结晶、过滤、干燥的方法 9.右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其中X 、Y 、Z 、W 为短周期元素,W 元素的核 电荷数 为X 元素的2 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 、W 、Z 元素的原子半径及它们的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均依次递增 第9题表 X Y Z W T

B .Y 、Z 、W 元素在自然界中均不能以游离态存在,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依次递增 C .YX 2晶体熔化、液态WX 3气化均需克服分子间作用力 D .根据元素周期律,可以推测T 元素的单质具有半导体特性,T 2X 3具有氧化性和还原 性 10.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己烷有4种同分异构体,它们的熔点、沸点各不相同 B .在一定条件下,苯与液溴、硝酸、硫酸作用生成溴苯、硝基苯、苯磺酸的反应都属于取代反应 C .油脂皂化反应得到高级脂肪酸盐与甘油 D .聚合物(—[CH 2—CH 2—CH —|CH 3 CH 2—]n )可由单体CH 3CH =CH 2和CH 2=CH 2加聚制得 11.在固态金属氧化物电解池中,高温共电解H 2O-CO 2混合气体制备H 2和CO 是一种新的能 源利用方式, 基本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X 是电源的负极 B .阴极的反应式是:H 2O +2eˉ=H 2+O 2ˉ CO 2+2eˉ=CO +O 2ˉ C .总反应可表示为:H 2O +CO 2====通电 H 2+CO +O 2 D .阴、阳两极生成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1)

一、选择题 1.298K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ΔH=-92.4 kJ/mol,在该温度下,取1 mol N2和3 mol H2放在密闭容器内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反应放出的热量为92.4 kJ B.有无催化剂该反应放出的热量都为92.4 kJ C.反应放出的热量始终小于92.4 kJ D.若再充入1 mol H2,到达平衡时放出的热量应为92.4 kJ 【答案】C 【解析】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正向不可能进行到底,所以1 mol N2和3 mol H2反应放出的热量始终小于92.4 kJ,C正确。 2.下列过程中ΔH小于零的是( ) A.Ba(OH)2与 NH4Cl 固体混合B.氯化铵分解得氨气 C.碳酸钙分解得二氧化碳D.实验室制备氢气 【答案】D 【分析】 根据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物质燃烧、金属与酸或水反应、中和反应、铝热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有:绝大数分解反应,个别的化合反应(如C和CO2),Ba(OH)2?8H2O与氯化铵的反应。 【详解】 ΔH小于零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A.Ba(OH)2?8H2O晶体和NH4Cl混合反应,是吸热反应,选项A不符合; B.氯化铵受热分解得氨气和氯化氢,属于吸热反应,选项B不符合; C.碳酸钙高温受热分解得二氧化碳和碳酸钙,属于吸热反应,选项C不符合; D.实验室制备氢气是利用金属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属于放热反应,选项D 符合; 答案选D。 3.运用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结论,其中合理的是 A.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则铝制品比铁制品更易锈蚀 B.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二者的化学性质相同 C.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由此得出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D.同温下分解氯酸钾,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更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答案】D 【详解】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计划-.

高三化学二、三轮复习计划 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搞好高三化学二轮复习教学工作,针对高三教学实际,特制定如下计划:一、指导思想 以考纲、考题为向导,围绕重点、考点抓主干,贯通“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促综合,强化落实教育能力。 二、主要任务 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承上启下,巩固一轮复习成果,提高应试实战能力。 1、构建知识网络。由一轮复习侧重于点转变为重连线和结网,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就是使零碎知识结网成片,构建立体的知识大厦。 2、更加注重能力培养。通过专题复习,总结解题方法,指点解题技巧,敲打注意问题,指明应用方向。归类总结,搭桥过渡,形成有机整体,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 三、基本要求 二轮复习的基本要求是:专题切入,辐射全书。宏观把握,微观深入;穿针引线,上串下联;整理体系,构筑框架;错题再现,归类总结;举一反三,培养能力。 1、坚持“六要六不要”。要创设高质量问题情景,不要照本宣科、机械罗列;要温故重在知新,不要机械重复;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不要死记硬背;要充分展现思维过程,不要奉送现成答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独角戏”、“满堂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要“放羊式”教学。 2、坚持“两抓两重”。 (1)设置专题抓重点。对照20XX年考试大纲及安徽《考试说明》,分析近几年的高考题和20XX年安徽《考试说明》中的样题及题型示例,根据学情实际,设置专题训练,突出重点,强化薄弱环节。 (2)精讲结构抓联系。二轮复习应避免繁杂图表的知识罗列,防止空洞分析知识结构着重通过例题分析抓住前串后联,对知识进行穿插综合。 (3)分析例题重能力。要选择新颖性、典型性、知识规律含量高,能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题目为例题,同时要兼顾各种题型。讲评要深刻透彻,做到五抓,即抓联系、抓变化、抓变式训练(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抓思路分析、抓方法技巧的总结,努力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4)跟踪补偿重落实。课堂和课后的跟踪练习要限时限量,以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单元检测要全部及时批阅,同时做好考情分析,要舍得花时间,认真搞好试卷讲评,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跟踪补偿,真正把二轮复习的“练、批、测、评、补”几个教学环节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 四、教学策略 <一>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1.时间上,要把复习时间划分成不同的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确定复习任务,做到胸有成竹,有条不紊。一般是从3月初始至4月底第二轮复习,5月初左右至5月底为第三轮复习时间,最后几天为回归考试说明、回扣课本和考前辅导时间; 2.内容上,复习时不能平均用力,必须向重点专题倾斜,如:①基本概念中的氧化还原、物质的量; ②基本理论中的化学平衡、电化学、电离平衡;③物质结构;④无机推断;⑤有机推断以及⑥化学实验等。 3.教学上,应结合学生不同层次的实际情况,讲解时要有所区别,既要培优又要补差,特别是要抓好边缘生的工作,使每个学生有明显的不同程度的进步。 4.计划上,要注意整体复习与阶段复习计划相配套,整体复习计划精确到月,阶段复习计划应精确到每周的复习任务和进度;当然根据已完成的复习情况还要适当调整计划,强化薄弱环节。 5.测练上,要确定模拟测试的时间、次数和分层辅导的安排等。二、三轮复习中的考试要根据学校总体计划合理安排,化学单元考试根据复习专题进行。 <二>研究考情,把握正确的复习方向 ·

2015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及答案(全国卷I)

2015年高考(全国Ⅰ卷) 理科综合能力能力测试 化学部分试题及答案 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 8.N A 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8 g D2O和18 g 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 N A B.2 L 0.5 mol·L-1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离子数为2 N A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 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 N A D.密闭容器中2 mol NO与1 mol 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 N A 9.乌洛托品在合成、医药、染料等工业中有广泛用途,其结构式如图所示。将甲醛水溶液与氨水混合蒸发可制得乌洛托品。若原料完全反应生成乌洛托品,则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N N N N A.1:1 B.2:3 C.3:2 D.2:1 10.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11.微生物电池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微生物电池的说法错误.. 的是 A .正极反应中有CO 2生成 B .微生物促进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C .质子通过交换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 D .电池总反应为C 6H 12O 6 + 6O 2 = 6CO 2 + 6H 2O 12.W 、X 、Y 、Z 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原子核外L 电子层的电子数分别为0、5、8、8,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单质的沸点: W>X B .阴离子的还原性:W>Z C .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Y

第一章 复习 化学反应与能量旋冰讲义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并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2.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3.了解焓、焓变、反应热的定义及相互关系。 理解反应热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4.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应用。 5.理解燃烧热并掌握有关燃烧热的计算。 6.理解中和热。 {知识结构} 知识点一:反应能量变化与反应热 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是不相等的,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形式较多,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3、 (1)放热反应:即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如:燃料的燃烧、中和反应、生石灰与水化合、金属和酸的反应、铝热反应等 都是放热反应。 (2)吸热反应:即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如:H2还原CuO的反应,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H2和I2、S、P等不活泼 的非金属化合,CaCO3分解等大多数分解反应,Ba(OH)2·8H2O与NH4Cl的反 应都是吸热反应。 说明:吸热反应特征是大多数反应过程需要持续加热,但有的不需要加热如: Ba(OH)2·8H2O和NH4Cl固体反应,

放热反应有的开始时需要加热以使反应启动。即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 4.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化学键的断裂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 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 键要 能量。所以一个化学反应是否为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所有断键吸收的总能量 与所有形成新键放出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 中能量的相对大小。 (图示) ∑E (反应物)>∑E (生成物)——化学反应放出能量; ∑E (反应物)<∑E (生成物)——化学反应吸收能量。 化学反应的过程,可以看成是能量的“贮存”或“释放”的过程 小结:能量公式化 E (反应物)=E (生成物)+Q (能量守恒定律) Q>0为放热反应;Q<0为吸热反应 知识点二:反应热(焓变)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 热量 。 (2)表示符号: Q 。 (3)单位: (或 )。 (4)计算方法:?H =E (反应物的键能)- E (生成物的键能) ?H =E (生成物的总能量)- E (反应物的总能量) △H<0, 为放热反应; △H>0,为吸热反应。 化学研究表明,对于在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如果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 为热能(同时可能伴随着反应体系体积的改变),而没有转化为电能、光能等其他形式的 反应物总能量 反应物总能量 生成物总能量 生成物总能量 生成物总能量 放热 反应 吸热 反应 放热 反应物总能量 生成物总能量吸热 能 量

高考化学二轮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考化学二轮模拟试题及答案 7.已知①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它是由硫磺、木炭粉和硝石组成;②油条中铝含量超标十分普遍,是影 响人们健康的食品安全隐患。油条无铝配方由碳酸氢钠(小苏打)和臭粉组成。下列关于硝石和臭粉的成份组合正 确的是 AKNO3、NH4HCO3 BKNO3、Na2CO3 CHNO3、(NH4)2CO3 DNH4NO3、Na2CO3 分值: 6分查看题目解析> 2 8.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在指定溶浓中大量共存的是 ApH=l的溶液:Ba2+、Al3+、Cl-、SO42- B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Na+、K+、HCO3-、I- Cc(OH-)/c(H+)=10-12的溶液:NH4+、Cu2+、NO3-、Cl- D含有0.1mol/LFe(NO3)2的溶液:H+、Mg2+、SCN-、SO42- 分值: 6分查看题目解析> 3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烯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均属于加成反应 BCH3CH2CH3分子中的3个碳原子不可能在同一直线上 C聚氯乙烯、麦芽糖和蛋白质均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D等质量的乙烯和乙醇完全燃烧,消耗O2的物质的量相同 分值: 6分查看题目解析> 4 10.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选用的试剂和方法最合理的是 AABBCCDD 分值: 6分查看题目解析> 5 11.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只有一种元素为金属元素。其中X、Z同主族.X、Y、 Z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5,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Y、Z、W一定同周期 B简单氢化物稳定性:X>Z CX、Y组成的化合物具有两性 D离子半径大小:Z>W>Y>X 分值: 6分查看题目解析> 6 13.电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用途广泛,图甲是镁一次氯酸钠热料电池,电池总反应为:Mg+ClO-+H2O=Cl-+Mg(OH)2↓,图乙是含Cr2O72-的工业废水的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015高考化学全国卷一(含答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部分) 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 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 A .氨水 B . 硝酸 C .醋 D .卤水 8.N A 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8gD 2O 和18gH 2O 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 A B .2L0.5mol/L 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 +种数为2N A C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mol 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 D .密闭容器中2molNO 与1molO 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 A 9.乌洛托品在合成、医药、染料等工业中有广泛用途,其结构式如图所示。将甲醛水溶液 与氨水混合蒸发可制得乌洛托品。若原料完全反应生成乌洛托品,则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1:1 B .2:3 C .3:2 D .2:1 10.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11.微生物电池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微生 物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正极反应中有CO 2生成 B .微生物促进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C .质子通过交换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 D .电池总反应为C 6H 12O 6+6O 2=6CO 2+6H 2O 12.W 、X 、Y 、Z 均为的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原子核外L 电子层的电子数分别为0、5、8、 8,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N N N N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三)讲义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三) 考点五能源 1.概念: 能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 2.发展阶段: 柴草时期→化石能源时期→多能源结构时期。 3.分类 (1)化石燃料 ①种类:煤、石油、天然气。②特点:蕴藏量有限,且不能再生。 (2)新能源 ①种类:太阳能、氢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和生物质能等。 ②特点:资源丰富,可以再生,没有污染或污染很小。 4.能源问题 (1)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它们的蕴藏量有限,而且不能再生,最终将会枯竭。 (2)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5.解决能源问题的措施 (1)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①改善开采、运输、加工等各个环节。 ②科学控制燃烧反应,使燃料充分燃烧。 一是保证燃烧时有适当过量的空气,如鼓入空气、增大O2浓度等。 二是保证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如将固体粉碎成粉末,使液体喷成雾状等。 (2)开发新的能源 开发资源丰富、可以再生、没有污染或污染很小的新能源。 深度思考 1.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是被称作“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下列措施有利于节能减排、改善环境质量的是() ①回收再利用废弃的塑料、金属、纸制品及玻璃等资源 ②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开发推广太阳能、水能、风能等能源,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 用③使用填埋法处理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④推广使用燃煤脱硫技术,防治SO2污染⑤研制开发新型燃料电池汽车,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 A.①②④⑤B.①②⑤C.①②③④D.③④⑤ 答案 A 解析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使用填埋法处理的措施不仅污染环境,还造成资源浪费,③不正确。 2.能源分类相关图如右图所示,下列四组选项中,全部符合图中阴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如何抓住基础知识 发布时间:2014/2/22 浏览人数:42 本文编辑:高考学习“一模”考试时,化学的第一轮复习一般都还剩了点尾巴,现在各个学校都进入或者即将进入二轮复习。都说“一轮复习重基础,二轮复习重提高”,都认为“物理难,化学繁,数学作业做不完”。怎么解决化学繁的问题?记得宋少卫老师就曾给我们留言,让我们写写怎么解决化学繁的问题。 化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化学不如物理和数学那么有规律。学生的新课学习感觉化学知识杂、乱、散、繁琐,记不牢,听得懂课做不来题,及格容易高分难。高三第一轮复习往往还是沿袭教材顺序,逐章复习,注重化学基础知识的复习。通过一轮复习和练习,学生捡回了遗忘的一些知识,或者对高一、高二吃了夹生饭的地方做了一些弥补,或者站在更高的角度对高一、高二的部分知识进行了重新认识。但是一轮复习后,仍没能解决或者较好解决化学繁的问题。 为什么要进行二轮复习? 原来有老师和基础较差的同学认为,放慢复习节奏,扎扎实实复习一轮就行了,没必要复习二轮。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只复习一轮,化学知识的杂、乱、散根本无从解决,知识的系统性、网络关系无从搭建,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无从实现。而理科综合考试虽整体降低了难度但对考生能力的要求却更高了。能力的提高只有在二轮复习中才能变成实现。 怎么进行二轮复习? 有了一轮系统复习的基础,化学二轮复习重在把中学化学杂、乱、散、繁琐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化学二轮复习通常分《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计算》、《有机化学》、《化学实验》五大块进行复习。 下面就学生感觉最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实验》两大块谈谈怎样进行二轮复习。 高中化学,理科必修教材共15章,选修教材共6个单元,其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就占了必修教材的6章(不含有机化学),分散学习了第IA—第VIIA的全部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就是同一族内的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它们还既有其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呢,所以仅仅是通过第一轮的分章复习是远远不够的。进入二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复习时,我们就要去总结和归纳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和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共同的规律及其一些特例。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重在抓《碱金属》,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重在抓《卤素》。当然在《元素及其化合物》这块的复习中始终别忘了贯穿“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两条主线。只有通过不断的对比复习,才能帮助我们记忆准确,才能使杂、乱、散、繁琐的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才能提高理科综合考试中化学II卷无机推断题的准确率和提高涉及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试题的准确率。

2015高考化学全国卷一(含答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部分) 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 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 A .氨水 B . 硝酸 C .醋 D .卤水 8.N A 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8gD 2O 和18gH 2O 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 A B .2L0.5mol/L 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 +种数为2N A C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mol 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 D .密闭容器中2molNO 与1molO 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 A 9.乌洛托品在合成、医药、染料等工业中有广泛用途,其结构式如图所示。将甲醛水溶液与氨水混合蒸发可制得乌洛托品。若原料完全反应生成乌洛托品,则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1:1 B .2:3 C .3:2 D .2:1 误的是( ) A .正极反应中有CO 2生成 B .微生物促进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C .质子通过交换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 D .电池总反应为C 6H 12O 6+6O 2=6CO 2+6H 2O 12.W 、X 、Y 、Z 均为的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原子核外 L 电子层的电子数分别为0、5、8、8,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单质的沸点:W>X B .阴离子的还原性:A>Z C .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Y

高一化学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 项 实验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A 用坩埚钳夹持一片未打磨的薄铝片,在酒精灯火 焰上加热, 铝不能滴落下 来,好像有一层 膜兜着 铝熔点高,没 能熔化 B将H2在充满Cl2的集气瓶中燃烧 集气瓶口上方有 白烟生成 H2、Cl2化合 生成HCl C 取两支试管,分别放入一小片打磨过的铝片,再 分别加入3mL20%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都有气体产生 前者生成氢 气,后者生成 氧气 D 相同温度条件下,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质 量分数为3%和6%的H2O2溶液,再分别加入等量 二氧化锰粉末,比较H2O2的分解速率 6%的H2O2溶液 试管中产生气泡 的速率较快 相同条件浓度 大H2O2分解 速率快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 A.铝不能滴落下来,好像有一层膜兜着并不是因为铝熔点高,而是因为加热时铝与氧气反应生成熔点很高的氧化铝,故A错误; B.生成的HCl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液滴,出现白雾并不是白烟,故B错误;C.铝和盐酸或者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气体均为氢气,故C错误; D.两支试管中只有H2O2溶液的浓度不同,其他条件完全相同,6%的H2O2溶液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较快,可以说明相同条件浓度大H2O2分解速率快,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2.如图所示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装置甲的锌片上和装置乙的铜片上均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B.甲、乙装置中的能量变化均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装置乙中的锌、铜之间用导线连接电流计,可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D.装置乙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Zn-2e-===Zn2+ 【答案】B 【详解】 A.装置甲的锌片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铜片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甲的锌片上和装置乙的铜片上均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故A正确; B.装置甲的锌片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没有形成原电池,故B错误; C.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所以锌、铜之间用导线连接电流计,可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故C正确; D.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锌片的活泼性大于铜片的活泼性,所以锌片作负极,负极上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Zn-2e-═Zn2+,故D正确;故选B。 【点睛】 准确理解原电池原理是解题关键,装置甲的锌片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锌片的活泼性大于铜片的活泼性,所以锌片作负极,负极上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铜片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据此分析。 3.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外电路的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 b、d相连时,d极逐渐溶解,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a>b>c>d B.a>c>d>b C.c>a>d>b D.b>d>c>a 【答案】B 【分析】 根据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金属活泼性,负极强于正极;根据电极反应的反应类型判断金属活泼性,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活泼;根据电流流向判断金属活泼性,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负极活泼。 【详解】 a、b相连时,a为负极,活泼金属作负极,所以金属活动性a>b;c、a相连时,c上产生大量气泡,c上发生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a上发生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金属活动性a>c;c、d相连时,电流由d经导线流向c,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所以c作负极d作正极,金属活动性c>d, b、d相连时,d极逐渐溶解,,即b是正极,d是负极,活泼性d>b,所以a、b、 c、d4块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a>c>d>b, 故选:B。 4.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2SO2(g) +O2(g) 2SO3(g),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2mol/L、0.1 mol/L、0.2 mol/L,当反应达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A.SO2为0.4mol/L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计划.doc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计划 对于高考化学的复习,做好每一个计划是很关键的。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以供大家学习。 (一) 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一般分三轮进行,第一轮按章节复习,时间从前一年的9月初到第二年的2月底,完成必修内容和规定的选修内容的复习,其中实验的复习融入到各章节的内容中去;第二轮主要进行专题复习,同时进行相应的专项训练,时间从3月初到5月初;第三轮主要进行高考适应性模拟测试和课本回归复习,两者穿插进行,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第一轮复习按照原计划,将要在二月底结束,从三月开始的第二轮复习是高考复习备考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巩固基础、建构网络、总结规律、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熟悉高考的重要阶段,复习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的好坏。为了使第二轮复习能扎实有效地顺利进行,确保今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经过高三备课组认真学习,深入思考,特制订如下的复习计划。 一、具体措施 1.组织教师加强对教纲、考纲及考试说明的学习,把考点分解到每节课,复习中重视知识的横向与纵向深入,把握高考复习的正确方向。 2.在备课组中加强全体教师对关键问题、内容的沟通与研究,引导全体同学探究化学复习方法,狠抓听课效率和训练质量两个关键点。 3.组织教师精心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体会新课改下高考的命题思想

及测试方向。 4.对例题、练习、试题,加强针对性的筛选,特别关注重点知识、热点知识的落实情况。平行班级统一进度、统一试题。 5.认真分析测试结果,及时调整复习计划、训练内容和辅导的方式。 6.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情感交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 7.每双周星期一为集体备课时间,讨论下周应讲授知识的重点与难点、研究其学情与教法。 8.培尖工作采取导师制,从学习、备考、心理全方位指导学生。 二、复习安排 第一专题基本概念 第1讲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化学用语的书写 第2讲无机反应类型反应热 第二专题基本理论 第1讲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2讲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第3讲电解质溶液 第4讲电化学原理及其应用 第三专题元素及其化合物 第1讲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第2讲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第四专题有机化学

2015年高考化学试题及答案(14套)

目录 (按住Ctrl键,点击下超链接进入相应文档)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试题 2015年全国新课标Ⅱ理综化学试题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化学试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试题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2015年山东理综-化学部分试题及答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理科综合化学部分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省) 江苏省2015年高考化学试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试题 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 8.N 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8gD2O和18g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 A B.2L0.5mol/L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两种数为2N A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 D.密闭容器中2molNO与1mol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 A 9.乌洛托品在合成、医药、染料等工业中有广泛用途,其结构式如图所示。将甲醛水溶液与氨水混合蒸发可制得乌洛托品。若原料完全反应生成乌洛托品,则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2017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19讲 化学能与热能讲义

2017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19讲化学能与热能讲义 第19讲化学能与热能 [考纲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3、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4、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5、了解焓变与反应热的含义。了解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表达式的含义。 6、理解盖斯定律,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简单计算。考点一反应热与焓变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化学反应中的两大变化: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2)化学反应中的两大守恒: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形式:热能、光能、电能等。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2、焓变、反应热(1)定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反应的热效应。(2)符号:ΔH。(3)单位:kJmol-1或kJ/mol。 3、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1)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相对大小的角度分析,如图所示。(2)从反应热的量化参数键能的角度分析 (3)记忆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放热反应:①可燃物的燃烧;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化合反应;④金属跟酸的置换反应;⑤物质的缓慢氧化等。吸热反应:①大多数分解反应;②盐的水解和弱电解质的电离;③Ba(OH)28H2O与NH4Cl反应;④碳和水蒸气、C和CO2的反应等。 1、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放热反应不需要加热就能反应,吸热反应不加热就不能反应。(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伴有能量的变化。( )(3)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都是化学能和热能间的相互转化。( )(4)吸热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发生。( )(5)C(石墨,s)===C(金刚石,s) ΔH>0,说明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6)NH4NO3固体溶于水时吸热,属于吸热反应。 ( )(7)同温同压下,反应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 )(8)可逆反应的ΔH表示完全反应时的热量变化,与反应是否可逆无关。(

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计划

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计划 为了使第二轮复习能扎实有效地顺利进行,确保今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经过高三备课组认真学习,深入思考,特制订如下的复习计划。 高三化学总复习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帮助考生对已基本掌握的零碎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更为系统,更具有实际应用的本领,更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将学生获得的知识转化成能力,从而使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 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一般分三轮进行,第一轮按章节复习,时间从前一年的9月初到第二年的2月底,完成必修内容和规定的选修内容的复习,其中实验的复习融入到各章节的内容中去;第二轮主要进行专题复习,同时进行相应的专项训练,时间从3月初到5月初;第三轮主要进行高考适应性模拟测试和课本回归复习,两者穿插进行,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第一轮复习按照原计划,将要在二月底结束,从三月开始的第二轮复习是高考复习备考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巩固基础、建构网络、总结规律、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熟悉高考的重要阶段,复习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的好坏。为了使第二轮复习能扎实有效地顺利进行,确保今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经过高三备课组认真学习,深入思考,特制订如下的复习计划。 一、具体措施 1.组织教师加强对教纲、考纲及考试说明的学习,把考点分解到每节课,复习中重视知识的横向与纵向深入,把握高考复习的正确方向。 2.在备课组中加强全体教师对关键问题、内容的沟通与研究,引导全体同学探究化学复习方法,狠抓听课效率和训练质量两个关键点。 3.组织教师精心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体会新课改下高考的命题思想及测试方向。 4.对例题、练习、试题,加强针对性的筛选,特别关注重点知识、热点知识的落实情况。平行班级统一进度、统一试题。 5.认真分析测试结果,及时调整复习计划、训练内容和辅导的方式。

2020年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资料汇总化学与环境

2020年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资料汇总化学与环境 班级姓名学号 【专题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如:环境、能源、医药、材料等 1.进一步强化差不多解题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经典题型】 题型一:化学与环境 【例1】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致力于研究臭氧层被破坏咨询题的三位环境化学家。大气中的臭氧层可滤除大量的紫外线,爱护地球上的生物。氟利昂〔如CCl2F2〕可在光的作用下能够分解,产生Cl原子,Cl原子对臭氧层产生长久的破坏作用〔臭氧的分子式为O3〕。有关反应为:O3hv O2 +O;Cl+O3→ClO+O2;ClO+O→Cl+O2总反应:2O3→3O2 依照以上表达,回答以下咨询题: (1)在上述臭氧被氧化的反应过程中,Cl是 A 反应物 B 生成物 C 中间产物 D 催化剂 (2)O3和O2是 A 同分异构体 B 同系物 C 氧的同素异形体 D 氧的同位素 【点拨】这是96年的高考题,它是一道与环境相结合的题目。这道题目要求同学们在分析了臭氧层被破坏的反应机理后,回答以下咨询题。〔1〕臭氧被氧化的反应过程中,Cl原子只显现在反应过程中,而在反应的始末都没有,因此Cl原子应是催化剂。答案应选D。〔2〕O3和O2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因此应互称为氧的同素异形体。答案应选C。 【规律总结】 环境咨询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焦点咨询题,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多关怀我们的家园,多关怀整个人类的生存和进展,并能够去摸索这些咨询题产生的缘故与解决的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当今的环境咨询题要紧包括: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被破坏、光化学烟雾、白色污染、赤潮、含磷洗衣粉的使用、重金属及其盐的污染、沙漠化等。 【巩固】 1、上海环保部门为了使都市生活垃圾得到合理利用,近年来逐步实施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方法。其中塑料袋、废纸、旧橡胶制品等属于 A.无机物B.有机物C.盐类D.非金属单质 题型二:化学与能源 【例2】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高的发电效率,因而受到重视。可用LiCO3和NaCO3的熔融盐混合物作电解质,CO为阳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为阴极助燃气,制得在650℃下工作的燃料电池。完成有关的电池反应式: 阳极反应式:2CO + 2CO32-→ 4CO2 + 4e 阴极反应式:————————————————————,总电极反应式:——————————————————。 【点拨】这是2000年的高考题,它以一种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为背景来命题,要紧考查化学能如何转变成电能。这道题目中所提及的电池同学们并不熟悉,那么,要解决它就要求同学们必须具有扎实的电化学知识和将所学知识与现实咨询题综合起来分析的能力。由于阴极是得电子的反应,因此在阴极的电子的是O2,O2+CO2+4e=CO32-。将阴、阳两极的反应式叠加可得总反应式:2CO+O2=2CO2 。 【规律总结】

化学反应与能量讲义

高三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讲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课标解读】 【知识结构】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 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__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原因。 【例1】化学反应中常常伴有能量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解饱和食盐水时,化学能转变成电能 B.原电池是将部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铝热反应是将部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C.TNT爆炸是将部分化学能转化为动能,甲烷燃烧是将全部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D.当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高时,为放热反应;当生成物的总能量比反应物的总能量高时,则为吸热反应 2. 思考:下图表示的是_______反应?并画出另一种反应的能量变化图。 【例2】化学反应中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下列有关能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B.将NH4Cl(s)投入水中,溶液温度降低C.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D.任何中和反应都是放热过程 3. 常见的放热反应: 4. 常见的吸热反应: 二、反应热焓变热化学方程式 【例3】(2009·上海高考)已知氯气、溴蒸气分别跟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Q1、Q2均为正值):H2(g) + Cl2(g) ==== 2HCl(g) ΔH1 = -Q1(Q1>0) kJ·mol-1 H2(g) + Br2(g) ==== 2HBr(g) ΔH2 = -Q2 (Q2>0) kJ·mol-1 有关上述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Q1>Q2 B. 生成物总能量均高于反应物总能量 C. 生成1 mol HCl气体时放出Q1热量 D. 1 mol HBr(g)具有的能量大于1 mol HBr(l)具有的能量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备考策略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备考策略 2011高考试题概貌预测 1.稳定性:保持10年高考试卷结构、题型的稳定性,继续注重学生信息处理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基本能力的考查。尽量加大力度考查学生实验能力。 2.系统性:知识点和基本方法覆盖率以及适度重复10年高考失分较多的知识内容的考查 3.基础性:三套教材的“交集”更可能是命题的重要素材,教材的权威和引领作用进一步体现。(公正性) 4.时代性:2011年高考题受各种形势的影响,总体难度不会升高。 针对以上高考试题概貌预测,我结合我校的复习备考方法,谈一下备考中的几点建议,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 认清形势 2 明确方向 3 注重基础 4 突出核心 5 关注细节 6 强化训练 一、明确方向——我们首先加强了对《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的研究,准确把握高考命题导向,指导我们的高三总复习,少做无用功,提高复习效果。我们现在面临的形势是时间紧任务重。距高考仅有9个周,36课时,而现实是我们的学生虽经过一轮复习,但是基础依然比较薄弱,能力欠缺,所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尤为重要。 首先《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纲领性文件,高考命题者不会突破这一文件。 所以把《考试说明》作为我们后续复习的最重要的抓手。 我们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对《考试说明》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准确把握高考考点的范围和要求层次,少做无用功,提高实效。通过集体的研究,对每个知识点的考查要求和可能的考查方式要进行认真的剖析,每位老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我们的二轮复习的单元划分完全可以根据说明中的划分进行专题复习提升。 二、注重基础—重视教材基础知识。

近年的高考试题有一个很好的导向就是突出教材中体现的重要基础知识的考查,引导学生在复习中以教材为依据,不要脱离教材,完全依赖于复习资料。 高考在坚持以能力立意为原则的同时特别注意紧扣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以教材为复习的依据,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灵活运用的训练,做题选题要有针对性、典型性、代表性。另外复习中的拓宽、加深和延展都必须适度。 另外高考复习要重视课本,但又不能完全依赖课本。根据高考命题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这一命题指导思想,考生在进行复习时,必须以课本、课标、考纲为依托,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课本知识,并通过课本知识的实际应用上升到能力。同时要注意,高考命题的思路是守纲不守本,即知识守纲、守本、不超出课本的范围,而能力守纲、不守本,可以大大超越课本。 于是在二轮、三轮复习中要注意坚决克服: (1)以复习用书替代教材。 (2)以大量的做题取代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3)不对复习资料进行整合、删减盲目使用(最好二轮资料组内分工整理成学案或复习资料)。 三、突出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化学学科知识体系 (1)以认识化学反应变化为主线的化学基本观念和基本理论及元素化合物知识。 (2)以物质的性质和制备为基础的,以实验设计和实验评价为重点的化学实验技能。 (3)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化学计算技能。 (4)以官能团结构特征和性质为重点的有机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分析近三年的高考题,我们应注意以下常考的重点、热点知识: 1.阿伏加德罗常数和阿伏伽德罗定律★★ 2.氧化还原反应★★★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