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3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以榆林市X中学为例

孙田雨 15级学科教学(思政)

一、写在最前面

扑面而来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着势在必行的决心走进学校,走进千万师生。它实在针对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的基础上,应新时期科技发展与时代变换对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下诞生的。

新课改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如有句话讲的:知识是珍宝,但是只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知识才是瑰宝。现代教育为了实现这样的知识传授必须以受教育者即学生为中心,一切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为原则,以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实现这些教育目的,光有课程内容、结构的变化还远远不够,更在于教学中的落实这一主要途径与基本环节。于是各种优秀的以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涌现出一批好的典型,“123教学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

二、成功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习——财富蕴藏其中》一文指出“学习知识的过程永远永无止境,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终身继续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于现实中我们来看这句话,意思是我们的教育要提供给受教育者不竭的学习动力,方能成为成功的教育。反过来讲类似:某学生因为不堪学习之负而辍学;坚持学习的动力是:学习才能找到工作;毕业了再也不用读书了等等的社会现象都昭示我们,我们的教育的失败!

不着急,我们暂且来看看这种“123教学模式”向我们展示的新的教育世界,以我校的教学模式为例。

(一)“123教学模式”的简述

1、目标: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和高效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品质。

2、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教学准备:学生学案、教师教案、PPT课件。

4、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即“自主学习-交流展示-释疑点拨-课堂检测-课后延伸”。

5、123是什么?

各地对于“123教学模式”中“123”的含义解释各不相同,有的认为:“1”是

“一个目标”即打造师生共同发展的高效课堂;“2”是“两种方式”即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3”是“三个环节”即自主学习、展示交流、反馈提升i。除此之外,各地的含义都不一样。我校“123”教学模式的含义是:

“1”:教师为学生至少创设一次展示机会。

“2”:教师对学生的;两次重要的指导和引导,即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五点”(难点、重点、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的引导。

“3”:利用导学案让学生在三个时段(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自主学习、课堂检测、课后延伸),做到三练。

6、方法:堂堂清、周周测、月月结

7、操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二)“123教学模式”的应用

1、学案的编写

“123教学模式”的实施从导学案开始,并贯穿始末,因而导学案的编写成为重中之重,它既是学生自学的开始,也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基础。

我们认为导学案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并以教学组成员集体备课的方式编制:(1)主体性原则。导学案的设计必须尊重学生,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能指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并完成教学内容。

(2)探索性原则。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我们进行教育的目标,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3)启发性原则。学习内容的设置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才能真正领悟知识,因而导学案中问题的设计应富有启发性。

(4)灵活性原则。学生是充满个性化特征的个体,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灵活多变的原则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5)梯度性原则。学生的本身能力与知识水平是有差异的,导学案的设计要把握“由浅入深、小步子、小梯度”的原则,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

2、自主学习

学案一般会提前一段时间(3天)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安排自学时间对教育内容进行自学,微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3、展示交流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上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一方面梳理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发现学生的疑点难点方便下一步教学内容的确定。展示交流的方式有多种:学生板演、学生互评、小组展示等。

4、释疑点拨

本时段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重点解决教学“五点”问题,教师要抓住要点精讲精析,帮助学生透彻地把握知识结构,加深理性认识。

5、课堂检测

本环节帮助学生梳理课堂知识,检测学生未理解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教师的反馈教学提供基础。并要求学习小组当堂完成检测并批改汇总情况。

6、课后延伸

教师课后布置适量的拓展题,发散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完成。隔天由学习小组长检查完成情况,反馈教师。

7、堂堂清、周周测、月月结

当堂学习的内容当堂完成;本周学习的内容周末检测;一月学习的内容月末考核。这三个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检测,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三)几点评价

从“成功教育”及新课改的理念出发,“123教学模式”的确满足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了知识的有价值传递;改变了教师“满堂讲”的状况,学生学会的不讲;从导学案的设计开始就以生为中心;提高了教学效率,实现了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率的课堂;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是人”

这的确是我发自内心的命题,学生是人是事实也不可笑,但现实中可笑并可怕的是我们只把他们当“物”而非真正的具有社会性、主动性、与独特的“未完成性”的“人”。

在“123教学模式”的实施中,会出现:学生教师都喊累;课外补习班鲜花般绽放;教师教着教着又“教回去”等现象。笔者认为我们完全可以从“学生是人”这一命题出发去探究其中的原因。

(一)导学案的编写

开始时我们就强调导学案是学生自学、教师有效教学的基础,是这一教学模式实施的重中之重。然而在现实中却存在以下情况:

1、集体备课流于形式。集体备课意在将同年级同科目的任课教师积聚在一起,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共同编写优秀的学案。而实际中,不少学校的集体备课成了教师聊天,拉家常的舞台,弃主要目的于不顾。

2、分人备写,“任务明确”。即由教研组长指定教师具体备课章节,由教师编写学案。本来这样方式无不妥,分工合作,大家共享合作果实,但问题在于这样的任务在别的科任教师心中并无分量,谁的任务就是谁的,完成的如何并不在于,更不会参与评价。这使得编写学案的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决策者,难于避免的造成学案合理性的缺失。

3、沿袭旧制。古人讲:新制难确立,旧制难废除。在上一点分任务的基础上,负责编写的教师们找到了一个捷径之处:沿用上一届备课组编制的学案。省时省力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