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要点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公共政策过程的理论模型

公共政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由于政策过程与政治过程具有同构性,所以各国政治体制的差异造成各国的公共政策过程各具特点。

另外,各国的特殊经验、历史文化传统、主流意识形态也对其公共政策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此,作为公共政策过程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就会形成不同的政策过程分析模型。

第一节模型及其认识论意义

一、模型的含义

1. 模型是对原型的抽象与模拟(仿真)

它是认识主体为着一定的认识目的,依据相似性原则而构造出来的一种理念系统,以代表作为研究对象的真实系统即实际存在的事物。

2. 模型有实物模型(如地球仪)和理论模型之分。

3. 公共政策分析中运用的模型一般是理论模型。

所谓理论模型或者概念模型,指的是一组概念或命题按照其相互间的本质联系被组织在一起,从而形成的一个逻辑结构严整的网络或框架。

二、模型的认识论意义

1. 由于模型与原型具有相似性,因此通过解释模型而认识原型的某种本质规定性。

2. 模型是进行科学抽象的重要工具。它能够使人们从某一特定的视角窥视到万象纷繁的现实事物的奥秘并发现其运动规律,从而使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得以凸显。

3. 模型是研究过程中资料搜集和经验观察的指南,向研究者指出了研究工作的重点和优先顺序。

三、公共政策模型必备的条件

德洛尔列举了以下几点:

1.必须明确把握社会发展方向;

2.必须与宏观政策密切相关,即具备包容各项微观、具体政策的宏观特性;

3.必须建立在注重人文特点的行为科学与注重科学程序和方法的管理科学二者

相互交融的基础上;

4.必须对宗教、意识形态等大量非理性因素持客观态度;

5.须对时间非常敏感,并且具有历史色彩,即具有历时观察的功能。

四、为什么在进行公共政策分析时需要借助于模型呢?

1.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具有客观实在性,因此这门学科具有突出的

实证性;同时整个研究过程又十分强调从中发现有关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或一

定的相关性。

2.决策程序是根据模型的特征,人为编制出的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步骤顺序。通过

它就可以把决策理论、方法与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可实施的决策流程图,

即格式化、标准化、工程化的决策程序,减少决策失误,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第二节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

公共政策学是首先在西方历史传统和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这一点就决定了它的概念、理论、方法和学科体系都是西方文明之树上结出的果实。

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理论模型中,有一部分主要是在管理学的二级学科决策科学中建构起来的,注重于反映和解释政策过程的认识论本质;另一部分则和政治科学有着极密切的联系,注重于反映和解释政策过程的社会本质。

一、揭示认识论本质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

政策制定者是全智全能,还是在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下认识外部世界;对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是一次完成的,还是一个渐进的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过程;

围绕着这样一条主线展开的,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分析的框架或者理论模型。

(一)理性主义模型

1.理性决策模型:

决策者依据完整而综合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决策,即它遵循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的原则,选择最优方案,使用最佳、最适当的手段,达到最大值的政策结果。由这样一组假设构成的一个分析途径,就被叫做理性决策模型或者决策的理性主义模型。

2.理性主义模型假定决策者是“理性人”,而理性人被赋予以下特征:

1)当面对多种选择时,他会做出一个决定。

2)他会依据其价值偏好,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排列出优先次序

3)他的价值偏好会随着时空变化而转移。

4)他通常从所有的方案中,择定偏好等级最高者。

5)面对同样的选择他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3.理性化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对人的观念现代化提出的一种基本要求。

所谓理性化,从方法论上看,是指为着要达到一定的目的、为着要解决一定的问题或为着要应对一定的事物,人们使用冷静的、头脑清醒的、客观的和准确的计算,利用可能收集到的信息和统计数字,对目的与手段加以分析,以求得到最佳、最适当的手段或解决办法,有效率地或者有效地达成设定的目标。

4.决策的理性主义模型假定了决策者如何将其理性主义的决策活动贯穿于整个政策过程

中:

1)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

2)引导决策者做出决策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可以按其重要性不同而依次排列;

3)解决问题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都为决策者一一权衡;

4)决策者对可供选择的方案可能出现的结果都进行了调查研究;

5)每一个选择方案及其可能出现的结果,都与其他选择方案具有可比性;

6)决策者最后采用的那个方案是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目的、价值或目标的方案。

5.理性主义模型受到了激烈的批评。批评者认为:

1)这个模型设定决策者为理性人,这个设定是缺乏经验支持的。

2)这个模型假定决策者是公正的、客观的、理智的,而在实践中决策者的公正、客观

和理智却常常是极为有限的。

3)这个模型过高地估计了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作为政策分析工具所起的作用,因为在实践中这两种分析工具面对社会性、政治性、文化性公共政策问题时却往往束手无策。

4)这个模型假定决策者全智全能,但是在实践中决策者拥有的知识、获得的信息都是有限的。

6.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命题。

他认为决策者在管理决策是不可能达到最佳程度,而只能是追求一种近似的优化途径,即“寻求满意”的管理决策和结果。

最佳决策的前提是决策者的行为完全理性化,而满意决策的前提是决策者的行为有限理性化,后者才是现实的。

7.经过对理性主义模型进行批评和改进,形成了能够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理性优化模型。

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政策制定的科学程序。二是运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分析方法以及计算机等手段与方法,进行科学决策。

(二)渐进主义模型

1.渐进主义模型是由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构建的,他是在批评理性主义模型的过程中建构

起来的。

渐进主义模型的要旨在于:广泛地参与主体了解彼此的价值偏好,透过妥协调适、良性互动进而实现政策的动态均衡。

2.渐进主义模型包含两组命题:

1)公共政策实际上只是过去政府活动的持续,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对现行政策做出的局部的、边际性的调适。

2)决策者把决策看作一个典型的一步接着一步、永远没有完结的过程。

3.对渐进主义模型的批评归结为一点,就是认为它具有显而易见的保守性。

(三)规范最佳模型与混合扫描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